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厚黑学
2015900000023

第23章 管理篇——有张有弛是成功领导的驭下之道(1)

引言

作为基层员工,你的主要任务是做事。一旦当了领导,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带着别人做事。如何让下属听你的调遣是一门大学问。身为领导者,你需要有当断则断的决策力,还需要有必要的威严感和距离感,更要在等级之间缔造出和谐团结的氛围。任重道远,其难度不亚于一场攻坚战。总的来说,有张有弛是好领导的成功之道,亲君子远小人是位高权重者要时刻牢记心中的为官指南。

1.慈安丧命只因烧了“护身符”

宗吾曰:拉满弓对准敌人时,你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而一旦箭射出去了,威慑力就没有了。所以最后的杀招不要轻易使出来。

汉语里有个词叫“杀手锏”,意思是说,面对强大的敌人,你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用它可以转危为安。李宗吾告诉人们,永远拉满弓对着敌人,不要轻易把箭射出去,就是要你留着杀手锏,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用。

1861年7月,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继位,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咸丰皇帝早就觉察到慈禧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因此,他在临终之前,特别密授朱谕,嘱咐慈安太后,如果慈禧恃子胡作非为,就让慈安拿出密谕,按祖宗之法治罪于她。也就是说,咸丰皇帝给了慈安一道“护身符”,把它当做杀手锏,慈安就不至于被慈禧欺负。

咸丰死后,慈安曾把密谕拿给慈禧看,以示警醒。密谕的存在,使慈禧感到惊惧不安,办事谨小慎微,不敢胡作非为。她对慈安言听计从,关怀备至。时间长了,慈安看到慈禧安分守己,就对她放松了警惕。

一天,慈安患病,吃了太医所开的各种药,都见效甚微,一气之下,慈安拒绝吃药。没想到,几天之后,她的病居然奇迹般的痊愈了。大病初愈,慈安兴高采烈地到颐和园散步,却见慈禧左臂缠着白纱。她十分惊异,就上前问慈禧原因。慈禧满不在乎地回答道:“前几天,我见你病卧床榻,面色苍白,心里很难过,因此就从我左臂膀上割下一片肉,让人煮汤为你滋养身子,以表我的一片诚意。”

慈安听了这一席话,大为感动,感谢万分地说:“想不到你竟然是这样一位好心人,先皇不应该对你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说罢,便回宫中,取出咸丰皇帝的临终密谕,当着慈禧的面,烧为灰烬。

没有密谕,慈禧心上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她感到轻松多了,因为再也没什么值得她担惊受怕的了。她一改常态,开始放肆起来,对慈安出言不逊,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她毕恭毕敬了。朝中政事,无论大小,她都一人独揽,根本不把慈安放在眼里。慈安知道自己上了大当,叫苦不迭,但后悔已晚。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随着这位比慈禧还小两岁的仁爱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裁。因此,对于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人们对于一向身体比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为不解。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听说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清稗类钞》)于是,朝野上下种种猜测不胫而走。人们以所掌握少之又少的“线索”,对慈安的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推测,使得她的死变得疑云密布。

现代厚黑经

慈安太后究竟是怎么死的,目前流传最多的说法就是慈禧给她送了一碗毒药,让她“暴病”而亡。不难看出,慈安的死,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她烧掉了那张咸丰皇帝留给她的“护身符”。有这个密诏约束慈禧,她就不至于太霸道太独裁;可是,密诏没了,慈安没有任何办法管束野心勃勃的慈禧,不但大权旁落,连自己的小命都赔上了。可见,管理者在玩弄权术的时候,至少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杀手锏在手里攥着,这样才能控制那些难以控制的人,以便在万般无奈之下给自己留条活路。只看眼前利益,动不动就把看家本事拿出来,多半会满盘皆输。

成功学大师如是说

鲁迅说:“拳师教徒弟是留一手的,怕他学会了要打死自己,好让他称雄。”

2.朱博的制人用人术

宗吾曰:权利这个东西,你占多了,我就要少占点,我占多了,你就要少占点,力线是冲突的。

俗话说:“抓刀抓刀柄,制人拿把柄。”领导在用人的时候,如果能抓住下属的把柄来为我所用,下属就会不得不听任摆布了。汉代的朱博就很会抓住把柄来制人、用人!

在朱博治理的地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尚方禁的恶棍强奸了别人的妻子,他用重金贿赂了官府的功曹,结果不仅没被严惩,最后还弄了个守尉的官当。朱博知道后,觉得太岂有此理了,就召见了尚方禁。

尚方禁没有办法,硬着头皮来见朱博。朱博将左右退开,假装十分关心地询问究竟。尚方禁做贼心虚,见抵赖不过去,就只得认罪,一个劲地哀求:“请大人恕罪,小人今后再也不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了……”

“哈哈哈……”朱博突然大笑道:“本官想给你个立功的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把握机会好好表现了!”

尚方禁一听朱博会饶他,自然是像落水的人抓住根救命稻草一般,死死抓住不放!朱博说:“那好吧,你现在是守尉,我就不撤你的官了。你回去后要认真工作,管理好本地的治安。以此来洗雪自己的罪过!”

第二天,朱博又突然召见那个受了贿赂的功曹,对他严厉地训斥了一番,并拿出纸和笔,要那位功曹把自己受贿的事全部写下来,不能有丝毫隐瞒。那位功曹早已吓得筛糠一般,只好提起了笔,写下自己的斑斑劣迹。朱博看后,觉得大致不差,就对他说:“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听候裁决。从今后,一定要改过自新,不许再胡作非为!”

自此以后,尚方禁和那位功曹工作起来就尽心尽责,不敢有丝毫懈怠,终日如履薄冰一般,战战兢兢,生怕朱博翻出老底来惩治他们!不久,地方的治安情况就大为改观。

现代厚黑经

朱博先是宽大处理,这是“恩”;接着留下犯罪交代材料,这是“威”!合在一起就是恩威并重。一代明君唐太宗曾说:“治国之道,在乎宽猛得中。宽则政令不成,猛则民无措手足。有天下者,不敬之哉!”意思是说,治理天下的人要刚柔有度,一味地宽容和怀柔,国家的政令就不能得到好的贯彻和实施;一味地控制和压迫,则让人民惶惶不可终日,国家也不会安宁。把这个道理放到管理当中,就是“打一巴掌揉三下”,下属做错了事情要骂他,骂完之后要说“这是为了你好”,刚柔并济的管理手段才有效。

成功学大师如是说

管理专家彼特·史坦普说:“成功的企业领导不仅是授权高手,更是控权的高手。”

3.段秀实以柔克刚整饬军纪

宗吾曰:你平时整天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需要长期维持友好关系的同事,何必用“强”。不妨来个“柔竹御强风”,以绵力相迎,一软到底。这样对方想硬也硬不起来了。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安史之乱刚刚被平定,仆固怀恩却在北方纠众反叛,屡屡攻城夺野。唐代宗命郭子仪率军平叛。郭子仪令其儿子郭以检校尚书的身份兼行营节度使,屯兵在州。州地方的一些不法青年,纷纷在郭的名下挂名,然后以军人的名义大白天就在集市上横行不法,要是有人不满足其要求,即遭毒打,甚至将怀孕的妇人活活打死。州节度使白孝德因惧怕郭子仪的威名,对此提都不敢提一下。白孝德的下属泾州刺史段秀实则毛遂自荐请求处理此事。白孝德立即下文,令他代理军队中的执法官都虞侯。

段秀实到任不久,郭军队中有17名士兵到集市上抢酒,重伤了酿酒的工人。段秀实把他们统统抓来,砍下他们的脑袋挂在长矛上,立于集市示众。郭军营所有军人全部披上了盔甲,准备将段秀实乱刃分尸。

在此危急关头,段秀实不仅没有惊慌失措,反而解下了身上的佩刀,选了一个年老且行动不便的老兵给他牵着马,径直来到郭军营门口。段秀实笑着一边走一边说:“杀一个老兵,何必还要披盔带刀,如临大敌?我顶着头颅前来,要亲自由郭尚书来取!”全副武装的士兵惊愕不已,本以为要进行一场硬拼,眼见得对手如此文弱,反而纷纷让路了。

段秀实见到了郭,并没有义正词严地跟他争论军纪如何整顿、士兵该不该杀,而是从维护郭家的功名说起。他对郭慢条斯理地说:“郭子仪副元帅的功劳充盈于天地之间,您作为他的儿子却放纵士兵大肆暴逆。如果因此而使唐朝边境发生动乱,这要归罪于谁呢?动乱的罪过无疑要牵连到郭副元帅。而今州的不法青年纷纷在你的军队中挂了名,借机胡作非为,残杀无辜。别人都说您郭尚书凭着副元帅的势力不管束自己的士兵,长此以往,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持多久呢?”

郭本来对段秀实自作主张捕杀他的士兵心存不快,对于士兵的激愤情绪听之任之。现在见段秀实完全不作防备地闯进军营诉说,觉得段秀实完全是为保护郭家功名才这样做的,便一改原来的强硬态度,反而觉得对弱小的段秀实必须加以保护,以免被手下人因愤怒而杀害。

段秀实为让郭下定决心管束军队,又对郭说:“我到现在还没有吃晚饭,肚子饿了,请为我备饭吧。”吃完饭后又说:“我的旧病发作了,需要在您这里住一宿。”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没有丝毫恶意的段秀实,郭害怕愤怒的军人杀了这个不作抵抗且又有恩于己的朝廷命官,心里也十分紧张。于是一面申明严格军纪,一面告诉巡逻值夜的士卒严加防范,借打更之便切实保卫段秀实的安全。第二天,郭甚至还同段秀实一起到白孝德处谢罪,大军由此整饬一新。

现代厚黑经

段秀实这种管理方法就是李宗吾说的“以柔克刚”。作为一个普通的执法官都虞侯,很难被亡命之徒的士兵们放在眼里。他新官上任,一口气杀了17个人,其余士兵都对他横眉立目。如果这个时候他硬碰硬,唯一的下场就是人头落地。好在段秀实非常“厚黑”,前脚“黑心”杀了那么多人,一转眼的工夫就能厚着脸皮冲郭说好话,甚至敢睡在人家军营里。面对这样的“笑面虎”,郭根本拿他没有办法,并且还要保护他。万一他死在军营里,郭就有了纵容手下人行凶的罪名。段秀实这一招实在是高明。管理者就是这样,虽然手中有权,却不能一味用权压人,必要时候要“示弱”,所谓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才能实现管理效果最优化。

4.唐太宗三请马周

宗吾曰:厚黑处世者说话办事顺着对方,并不是真的为了与其建立亲密的关系,只是为了接近对方,并利用这种良好的关系,使自己受益。

历史上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汉室的故事,留下流传千秋的纳贤佳话。唐太宗也有一段三请马周的故事。他“三请马周”破格用才,表现出求贤若渴的明君本色,也显示出了高明的领导御人之道。

马周是清河荏平(今山东荏平)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的典籍。由于自负才学出众,清高而孤傲,郁郁不得志。他在博州一所学校教书,受到地方官的训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离家远游。他穷困潦倒,经常受人欺凌,历尽艰辛来到长安,借住在武将常何府中。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唐太宗忧心如焚,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后,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马周问明白常何的为难之事后,哈哈大笑道:“这有何难!”于是就立刻伏在案上,不假思索地写下了二十多条建议。

次日早朝,太宗看了常何的奏疏,这些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确实可行,非常惊异他的才能,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写的,是我的朋友马周写的。”

太宗觉得马周是个人才,就立刻派常何回家,请马周入宫见驾。可等了大约半个时辰,还不见马周前来,心中非常着急,就亲自派官员驾宫中的四马彩车去请马周。又过了半个时辰,太宗急于见到马周这个贤才,就到殿外张望,还不见马周入宫。他又派了一辆四马彩车前去催请。这就留下了太宗礼贤下士、三请马周的佳话。

太宗见到马周后,问及当今的时弊和治国要略,马周都对答如流,见解精辟。太宗对马周的才华极为赞赏,即刻就拜他为监察御史。后来,又提升马周为中书令。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得了消渴病,经年不愈。太宗来到翠微宫看望马周,亲自为他调药,命御医日夜护理。太宗还命令常何把自己的御膳赐给马周享用,并让臣下寻求风景优美的地方,为马周建了住宅。马周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为官后理政谦虚、谨慎,不拘旧俗,锐意创新,对于贞观一朝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操劳过度,马周年仅四十八岁就去世了。太宗知道后非常伤心,厚葬了马周。

一个落魄的教书先生,唐太宗能够给予如此的恩重礼遇,这不仅收买了马周一人的人心,而且收买了世上所有贤才的心。这才有了天下贤才聚集朝廷,才有了大唐盛世的出现!也难怪唐太宗感叹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现代厚黑经

清人龚自珍曾写下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现代企业的领导人不妨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自己挑选人才的准绳,那就是:我劝自己重抖擞,不拘一格选人才。

成功学大师如是说

杰克·韦尔奇说:“即使人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策略,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发展、实现它,这些策略恐怕也只能“光开花,不结果”。

5.宋高宗为保皇位甘吃眼前亏

宗吾曰:好汉有时候也要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或避免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或灾难。

公元1128年,金国大将粘罕率领数十万大军再次南犯,由于宋军缺乏统一的领导,致使金兵进展顺利,冲破了宋军数道防线,并开始攻打高宗赵构的所在地扬州。

面对金兵的虎狼之师,赵构留下太子守城,自己带着亲信随从狼狈而逃,从扬州到镇江,从镇江到常州,又从常州到杭州,2月23日在杭州落脚。到了杭州,昏庸的高宗继续宠信王渊、康履等一批腐败无能的官员。

原来,护送高宗到杭州的苗傅、刘正彦所部,多是北方幽、燕一带的人,他们多次向高宗上书,要求收复河南河北,高宗对此根本不理睬。于是,苗傅、刘正彦趁百官上朝之机,在路上埋下伏兵,杀死了王渊,然后带兵驱入宫中,杀了宦官百余人,并要求见高宗,万般无奈的高宗只得去见众将士。

苗傅在下面厉声说:“陛下偏听宦官的话,赏罚不公,将士们流血流汗,不闻加赏;收买内侍,尽可得官。王渊遇贼不战,首先抢着逃命,又结交仗势欺人的内侍康履等人,反而升为枢密院事。现在我们已将王渊斩首,唯有康履仍在君侧,乞请陛下将康履交予臣等,将他正法,以谢三军。”

高宗看看将士们一个个逼视着他,只得命人绑了康履,送到楼下。苗傅手起刀落,一下将康履砍为两截。高宗命苗傅等人还营,众将士仍不走,并且对高宗说:“陛下不应当立登皇位,二帝尚在金邦,一旦归来,试问若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