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管子》学生活
2018800000023

第23章 大匡(4)

狄人开始侵犯,桓公对诸侯们说:“请求救援被攻打的诸侯,如果答应,大国出战车二百辆及士兵两千人,小国出战车一百辆及士兵一千人。”诸侯各国都纷纷答应。齐国出一千辆战车,士兵先到达缘陵,而后联合诸侯各国作战,终于打败了狄人。狄人的战车、甲服及物资,由小国分享,邻近的大国,分割了狄人的郡县,但不践踏他们的国都。北方诸侯没来参战,桓公在召陵盟会南方诸侯,说:“狄人横行霸道,触犯了天子之命去攻伐小国,因为天子的缘故,为了敬奉天命,才下令救援被攻打的国家。北方诸侯不来参战,上违反了天子之命,下无礼于各个诸侯,我恳求各国攻打北方诸侯。”各诸侯纷纷答应。于是桓公便向北讨伐令支国,攻取了凫之山,拿下了孤竹国,阻止了山戎南侵。桓公看着管仲问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管仲回答说:“您要告诫诸侯为百姓储存粮食,诸侯兵力不足的,您将发兵相助。这样便可以对诸侯发号施令了。”于是桓公告诉诸侯,一定备足三年的粮食,如有余粮再其装备军队,军备不足的,就将情况告诉齐国,由齐国帮忙解决。这事已经落实。桓公又问管仲:“该做些什么了?”管仲回答说:“请您考察一下诸侯的君臣父子,然后就可以发号施令了。”桓公问道:“考察的办法是什么?”管仲说:“诸侯不准擅自立妾为妻,不准擅自诛杀大臣,没有为国效劳不准给予俸禄,士人、平民不准擅自休妻,不准修筑堤防,不准囤积粮食,不准封禁自然资源。考察一年,就可以开始处罚违命者了。”于是,桓公向诸侯公布命令,诸侯各国都答应了,而且照章执行。一年后,吴国人攻打城,桓公还没来得及通告各个诸侯,诸侯军队就纷纷赶来,等待桓公下令。桓公率领兵车千辆在边境与诸侯会合,国都的军队尚未到达,吴军就慌忙逃跑了,诸侯军队于是撤退归国。桓公回来后,问管仲说:“下一步该做什么了?”管仲说:“可以发号施令了。”号令说:“从今往后两年之内,如果嫡子不孝敬父母,不爱护兄弟,不尊重老人贤良,这三条当中若有一条做不到,可予以诛杀。诸侯大臣参与国事,如三年没有政绩,可予以处罚。君主有过失,大夫不劝谏,士人平民有善行,大夫不汇报,可予以处罚;士人平民若有因贤良孝悌而被官吏所知的,可予以奖赏。”桓公都采纳并实行了,邻近的诸侯没有不来请求事奉齐国的,总计为商议战事而会盟六次,为缔结友好而会盟三次,齐国享有昌盛达四十二年。

桓公即位十九年,放宽了关税征敛,收取五十分之一。税赋收取按粮计算,视田亩征收,两年征一次税,上等年景征税十分之三,中等年景征税十分之二,下等年景征税十分之一,灾年不征税,等饥荒缓解后再征收。

桓公派鲍叔考察大臣中的行善者,派晏子考察非官吏和农民中的行善者,派高子考察工匠与商人中的行善者。由国子掌管刑狱事务,隰朋掌管东部各国事务,宾胥无掌管西部各国事务,弗郑掌管住宅建筑。凡是做官的人都在宫廷附近居住,凡是不做官的人和农民都在城门附近居住,而工匠和商人都在集市附近居住。每隔三十里设一个驿站,在那里积蓄所需物资,有专人负责管理。凡是诸侯与齐国有外交事务,在参与该事务的官吏中,要派专人用车为其运载行装;如果有人需要住宿,要派专人为其喂养马匹,要对来宾进行食宿接待。来宾与主事官员分别各持契券,到达本国后缴纳契费。如礼节操作不当,将按罪处罚。凡是平民百姓要向乡里交涉事务,官吏延迟不办,超过七天,要处以囚禁的惩罚;士人要交涉事务,官吏拖延不办,超过五天,要处以囚禁的惩罚;权贵子弟要交涉事务,官吏拖延不办,超过两天,要处以囚禁的惩罚。凡是县府的官吏推荐诸侯士人而意见正确,要视其贡献大小进行奖赏,即使推荐不当也不予治罪。又派鲍叔选拔大夫,能够勤勉国事,且有功无过,为上举;能够治理政事,土地广博而不荒废,不以诈巧之术受理诉讼案件,为次举;能够勤勉国事,有功也有过,虽治理政事却没有政绩,土地广博却多数荒废,以诈巧之术处理诉讼案件,此为下举。又派晏子选拔权贵子弟,出行不好张扬,居处不爱奢华,能够尊老爱幼,为上举;做到其中两条,为次举;做到其中一条,为下举。士人处事谨慎,尊敬长老官员,交道不失礼仪,能做到以上三条,为上举;做到其中两条,为次举;做到其中一条,为下举。农民勤勉耕作,孝顺父亲兄长,做事又好又多,能做到以上三条,为上举;做到其中两条,为次举;做到其中一条,为下举。又派高子选拔工匠商人,孝顺父亲兄长,奉养长辈老人,恭敬接受事务,能做到以上三条,为上举;做到其中两条,为次举;做到其中一条,为下举。又派国子按实情审断案件。三位大夫已经选拔完毕,命令各郡县执行。

管仲向桓公全面汇报了选拔情况,将被选中者推荐给桓公,到年终由君主予以任用。管仲告诉鲍叔说:“劝勉国事,无功而有过,从政者不治理政事又没有能力,土地广博却都荒废,以诈巧之术审断案件,凡有这三种过错的人,应治罪而不予赦免。”管仲告诉晏子说:“权贵子弟居处奢华,乱交狐朋狗友,好吃懒做,凡有这三种过错的人,应治罪而不予赦免。士人出入不定,不尊敬老人而赢利求富,凡有这三种过错的人,应治罪而不予赦免。农民出入不关照父兄,不勤勉劳作,不努力做事,凡有这三种过错的人,应治罪而不予赦免。”管仲告诉高子说:“工匠商人出入不关照父兄,接受事务不恭敬,违背老人而做事诡异,凡有这三种过错的人,应治罪而不予赦免。凡对父兄无过,被州里称赞的人,官吏应当举荐,君主予以任用,做好事不奖赏,有过错不惩罚。如果官吏不举荐,就是失职。对父兄无过,而州里并不称赞的人,官吏也可举荐,由君主任用,如其做得好可对官吏进行上等奖赏,如其做不好则要处罚官吏。”桓公对国子说:“凡是贵贱的礼仪,在家要与父亲一起遵守,出行要与师长一起遵守,在上要与君主一起遵守。这三条,如果遇到侵害而不以死捍卫,或者遇到侵害而一无所知,则要治罪而不予赦免。审断案件时,如果拿人情与义理做交易,拿义理与爵禄做交易,以此得官获禄而无所收敛,也要治罪而不予赦免。”

活学活用

管子善于识人,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向齐桓公推荐人才上,而且从他对齐桓公的评价上也看出来。

据《管子·大匡》记载:

齐僖公生有公子诸儿、纠与小白。齐僖公委派鲍叔辅佐小白,鲍叔不情愿,称病不出。

管仲和召忽去看望鲍叔,说:“为何不出来做事呢?”

鲍叔说:“先人讲过: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现在国君知道我不行,才让我辅助小白,我是不愿意的。”

召忽说:“你若是坚决不干,就不要出来,我暂且向君王保证说你要死了,他就一定会把你免掉的。”

鲍叔说:“你能这样做,哪还有不免我的理由呢?”

管仲说:“不行。主持国家大事的人,不应推辞工作、贪图安闲。将来继承君位的,还不知道是谁。你还是出来做事吧。”

召忽说:“我看小白一定不是继承君位的人。”

管仲说:“不对,全国人都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致厌恶公子纠本人,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诸儿虽然居长,但品质卑劣,前途怎样还说不定。看来统治齐国的,除了纠和小白两公子,将无人承担。小白的为人,没有小聪明,性急但有远虑。不是我管夷吾,无人理解小白。不幸上天降祸加灾于齐国,纠虽得立为君,终将一事无成,不是你鲍叔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

召忽说:“百年以后,国君去世,如有违犯君命废弃我之所立,夺去纠的君位,就是得了天下,我也不愿意活着;更何况参与了我们齐国的政务,接受君令而不改,奉我所立而不使废除,这是我毋庸置疑的责任。”

管仲说:“我作为人君的臣子,是受君命奉国家以主持宗庙的,岂能顾忌个人的利益?我要为之牺牲的是: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只有这样,我才去死。不是这三件事,我就要活下来。我活对齐国有益,我死对齐国有害。”

鲍叔说:“那么我该怎么办?”

管仲说:“你去领命就是了。”

鲍叔允诺,便出来接受任命,辅佐小白。

由此可见,管仲在小白还未就位之前就看出他将来未必没有成就。这一点上,管仲要比鲍叔、召忽更有远见。

到了小白继位成了齐桓公,经鲍叔谋划管仲安全由鲁国返回齐国。之前,齐国施伯对小白也有一番评价:“臣闻齐君惕而亟骄,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施伯看不起齐桓公,认为齐桓公性急而极为骄傲,虽得贤才,也不一定懂得使用。正因为施伯的这番言论,鲁国国君才放心地让管仲返回了齐国,从而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

比较施伯与管仲识人。施伯识人流于表面,只知齐桓公“惕而亟骄”,而不知齐桓公“有大虑”。而管仲识人则更全面,他曾说:“吾君惕,其智多诲,姑少胥其自及也。”管仲认为,齐桓公性急,非屡经挫折不能觉悟,但终有悔悟的一天。事实也证明,管仲对齐桓公的评价是对的。

“管仲识人”提醒我们,识人不能只流于表面,不能只凭自己的好恶妄下结论。从个人的主观偏见出发来识人,就难以全面地了解一个人。

这一点对于领导者尤为重要。在识别人才时,若以个人好恶作为选人的标准,合乎自己心意者就是人才,不合乎者就是庸才。那么,就容易出现溜须拍马者围在领导者左右,借以来迎合领导的趣味和喜好的情形。久而久之,领导者就会凭自己的意志来识别人才,对有好感的人委以重任;而对与自己保持距离、印象不深的人,即使有真才实学,恐怕也不会委以重任。这样,必将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选贤用能,必须抛开自己的好恶,以整体利益为重,以事实为根据,以实践为标准加以检验,如此才能选到真正的人才。

唐高宗时,大臣卢承庆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

被考核的人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一次在运粮途中突遇暴风,粮食几乎全被吹走了。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监运损粮考中下”的鉴定。

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自然,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卢承庆见此便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立刻召回他,随后将评语改为“非力所能及考中中”。

可是,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也不感恩致谢。原来这位运粮官早先是在粮库混事儿的,对政绩根本不在意,做事本来就懈怠涣散,恰好粮草督办缺一名主管,暂时将他做了替补。谁料卢承庆本人正是感情用事之人,办事、为官没有原则,二人可谓“志趣、性格相投”。

于是,卢承庆大笔一挥,又将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上”。卢承庆凭自己的观感和情绪,便将一名官员的鉴定评语从六等升为一等,真可谓随心所欲。

智慧金言

像卢承庆这种凭着个人爱憎好恶、感情用事的做法,根本不可能反映下属的真实政绩,也失去了公正衡量下属的客观标准,势必产生“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的弊端。聪明的领导者是不会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