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管子》学生活
2018800000046

第46章 白心(2)

谁能不用定法就能治理好国家呢?谁能没有开端就能开创事业呢?谁能没有终结就能完成大业呢?谁能不去征战就能削弱敌人呢?因此说:美好啊,深幽不明的道!因此说,不打扰事物的虚静则能使它保持虚静,谁能懂得保持虚静的真正奥秘呢?所以说:事业成功,将会走向下坡;名声成就,将会走向减损。谁能抛弃功名,而重返于芸芸众生之中呢?谁能抛弃功名,而重返于一事无成的状态之中呢?没有成就的重视成就,而有了成就要珍视尚无成就的状态。太阳到顶点后就会偏斜,月亮到盈满后就会缺损。达到顶点时要走向偏斜,达到盈满时要走向缺损,鼎盛之极就要走向灭亡。哪样事物能运行不已呢?还是去效法天地之道吧。

别人说好,不要听信;别人说坏,也不要听信。要持守等待,虚静无为,避免冲突,沉寂之后好坏自然就明白了。不要将道听途说当作真实发生,要观察求证,不要听花言巧语的辩解,要将事物归纳比较,进行综合分析,这样美恶就能自然分晓了。

天或许有什么东西维系着,地或许有什么东西承载着。若天没有东西维系着,那么它早已坠落了;若地没有东西承载着,那么它早已下沉了。天之所以不坠落,地之所以不下沉,大概正是因为有什么东西维系或承载它们吧!更何况人呢?人需要有人来治理,就像是什么呢?就像是雷鼓被敲打之后才能震动鸣响。凡是自己不能摇动的事物,或许是有什么东西在摇动它们吧。这种东西是什么呢?这种东西或许是这样的:用眼看不见,用耳听不着,却充满天下,从不停滞;它能聚集在脸上,能被肌肤觉察,但考求其往来,却不知是何时;它似平薄方正,又似浑圆一体,团圆混沌不知门径在何处。但是它有口能发声,有耳能听响,有目能见物,有手能指点,有足能走路,万事万物都依赖着它。

“应当生存的就生存,应当死亡的就死亡”,这是说事物发展有的向西有的向东,各自应遵循自己的方向。制定常法,设置礼仪,能持守公正吗?处理政事,讲求道理,能管理好人吗?因此,记在书上的只是道的粗略,说出口的只是道的细微,最尊贵的圣人,口不说空话,手不指虚物,事物出现后给它一个恰当的名称就是了。事物有了名称,附着于形体颜色之上,这样事物自然就能说明白;事物没有名称,无法附着于形体颜色之上。这样事物就不可能说清楚。至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事物自我存在,自我消亡。因此说,摇船渡水的人必定熟悉水性,行义于人的人必定被神保佑。

事物本来有所适从,却常表现得无所适从,这样人们便想方设法让它们有所适从。骨锥是用来解开绳结的,有不可解开的绳结时,才显示出它的作用。因此善于开创事业的人,国人常常并不知道他的方法。做得好,不能张扬;做得坏,将遭刑罚。好与不好,取信国人就可以了;是左还是右,保持正中就足矣了。保持中正就能像日月高悬经久不息。坦荡无为的人以天下为忧,贪求作为的人却不以统领万物为足,然而谁能抛弃追求作为而奉行坦荡无为呢?

制定法令政策务必慎之又慎,一定要符合民众心愿才能公布。既已公布就不要随意增加,也不要随意减少,只要接近民众心愿就可以免于增减。因此说,智者又能有什么智慧呢?谋者又能有什么谋略呢?只要顺从民愿谨慎发布政策法令,人民自然会来归附。只知道自己的心愿,叫做“稽”;也了解大众的心愿,叫做“济”。知人心愿若能适度,可做天下之君;内心持守永不忘怀,能长盛不衰;有所选择适度运用,就能天下称王。

天观察万物非常精确,四面八方皆知其情,一直到大地以及土壤中的所有生物。人们能像风与波浪那样吗?随处可去。儿子取代父亲之位,叫做“义”;而臣下取代君主之位,则叫做“篡”。篡位怎么可以歌颂呢?可武王却被人们歌颂。所以说,谁能摒除诡辩与巧诈,而与大家同心同德呢?因此说,思索越是精细的人,明智就会越加衰减;德行越是修明的人,王道就会越加狭窄;名利越是众多的人,祸事就会越加难测。智慧能通达天地四方的人,我知道他的生命就要受到阻碍了。矜持自满,是危险的,名扬天下,不如适可而止。名声远扬而退隐其身,这才与天道相符。持傲强盛的国家,不能去做官;傲慢兴盛的家族,不能谈婚嫁;骄狂残暴的人,不可与他交友。

道,宏大如苍天,广阔如大地,沉重如巨石,轻盈如羽毛。人们与它共处,但了解它的人却很少。所以说,道离人们很近,却无人能够实践,舍近而求远,何必枉费力气呢!因此说,想要珍爱自身求道。就要先了解自己的内心。普遍观察天地宇宙,以考求验证自身,了解事物的运行实情,做到这点才能懂得涵养性情。观察左右前后,一遍遍不断地考求验证。保持礼仪,身着服饰,恭敬地迎接道这个来者。一旦它到来,必定是走自己的路,不改变也不拖延,这样生命才能长久。和谐地返回到正中上来,形体与性情才能相互保有。专一不二,这才是真正懂得了道。将要行道时,开始时必须保持专心致志,然后要坚持下去。探求道的往来,总是不知其时,可以索求上天,与它约定日期,只要不失约定,就能得到道了。因此说,我所说的就是天道的至理,天道的至理毫不昏昧,只是人们不愿追求。符合天道的就要顺从它,违背天道的就要背离它,我考求了违背天道就相背离的现象,因而知道符合天道就相顺从的道理了。

活学活用

“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常,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这句话是说,若不合我们的准则,尽管有也不做;若不合我们的常规,尽管有益也不办;若不合我们的道义,有益也不采用。

“仪”、“常”、“道”指为人处世的准则。这准则是什么呢?文章认为“上之随天,其次随人”。也就是说,首先应符合天地万物间变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其次应合乎人间正道的要求。天地万物都在变化,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是永远的,这永恒的规律就是“道”和“常”,对此应努力去探求。若不合乎自己的准则、常规和道义,虽然有利可图也决不会做。这句名言对于为官者尤为重要。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正直廉洁、不为名利所诱的典范。元朝的元明善就是其中的一位。

元明善,字复初,元朝大名清河人。他的祖先是北魏时期的拓跋族人。元明善少年时,聪颖好学,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文辞清新,为人清正廉洁,素负盛名。元仁宗(1312~1314年在位)十分欣赏器重他的为人和才华,任他为翰林直学士,主持撰修武宗实录。

一次,元仁宗下令组成一个外交使团,由一蒙族大臣担任正使,元明善担任副使,出使交趾国。在交趾国外交公务活动完毕后,交趾国王派人给元朝使团送来一批金银、珠宝等礼物。这件事在元朝使团人员中引起了众多看法,大家都在看正副使的态度。正使求之不得,非常高兴,说了一声“多谢国王的厚意”,就收下了礼品。随从人员一看正使答应收下了,便动手先把正使的礼品抬下去,然后收起自己的一份,各自装入行囊。只有元明善对这礼物冷若冰霜,他不仅不收自己那份礼物,而且表现出不高兴,只是由于正使已经收下,不便多说什么。

正使见元明善这个样子,就以关心的态度前来劝说:“这份礼品,让随从给你收入行囊吧!”元明善连忙摇头说:“不,不,大人!”“为什么?阁下是不是嫌交趾国的礼品轻了?”“不不,请大人不要误会。家母在世时,一再教育下官不受馈赠。弥留之际,又拉着我的手要我点头答应才瞑目,下官不敢违背家母遗教。”蒙族正使深知汉人礼教,极重孝道,见元明善说得真诚,不便勉强,便说:“阁下不违母教,可敬,可敬!”就拱手回房了。正使走后,元明善立即令随从将这盘金银珠宝交给馆舍人员,转至交趾国王。

交趾国送礼人员回宫后向国王作了禀报,谈到正使等人的贪婪表现,君臣大笑,耻笑元朝官员品格不过如此。当谈到唯独副使元明善不肯收礼,君臣感到震惊。国王觉得这是位神奇人物,一定要见识一下。于是特意亲自到馆舍拜访元明善。

交趾国王看了元明善简朴的行装,暗暗钦佩。元明善恭敬地说:“国王政务繁忙,何必又来送行?”国王笑了笑说:“有件事很不理解,特前来求教。”元明善起身说道:“请国王明示。”国王请元明善落座,温和地说:“敝国为感谢使者们跋山涉水远来,特备薄礼相赠。贵国大臣及随从人等均已收下,唯你作为副使不收,什么原因呢?”元明善没想到国王特来询问此事,感到惊奇。他深思片刻,巧妙地解释说:“区区小事,何劳国王亲临馆舍。既承垂询,下官可以直言相告:正使收下礼物,是为了尊重你们,安定你们人心。我不收礼物,是为了保持大国的尊严!”这种不卑不亢、处处以国事为重的机智回答,使交趾国王更加敬佩,只好欣然收回赠给元明善的一份礼物。

假设元明善生活在今天,即使他接受了交趾国赠送的礼物,别人也是无话可说的。因为使团中从都收下了,他这个副使不该有什么顾虑。但是,他却没收,也正因此,才表现出了他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外交使团出国访问是代表国家形象的,若人人贪图私利,别人怎样看待我们的国家?自己先丢失自己国家的尊严,怎么能指望别国高看?

智慧金言

维护国蒙的尊严是每一个外交人员最基本的职责。元明善拒收交趾国礼物,正体现了他“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常,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的精神。现在,我们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这种精神不正是为官者要特别学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