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素心佛餐: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20198100000008

第8章 佛餐:天人合一,心食共养(8)

并且医学研究进一步发现,正常细胞中的钾、钠是按照一定比例存在的,如果钠含量较多,就会增加癌症的发病可能。而如果细胞中的钾元素含量较高,其就很难异化成为癌细胞,甚至如果癌细胞中的钾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个细胞还可能转化为正常细胞。因此降低细胞中的钠含量、增加钾的补充对于癌症的防治也非常重要,同时对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佛餐中很多食品种类都含有丰富的钾,如香蕉、大枣、粟米、核桃、巴西果仁、豆类及其制品等。因此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坚持佛餐有助于控制癌症的发生。

由此可以看出吃佛餐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癌症发生的可能,还能显著减轻病情。因此,要想真正远离癌症带来的痛苦,就应该坚持吃佛餐。

佛餐能够预防心脏疾病

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之一,专家对其冠以“隐形杀手”的称号,因为心脏病往往发病较为突然,并且来势凶猛,有时甚至来不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故而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防治心脏病刻不容缓,然而现在各国医学界还没有提出真正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只能加强心脏病的预防和症状缓解。

研究发现,经常食肉是导致心脏病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佛餐则可有效增强人体的心血管功能,对于心脏病的预防和改善有着较好的作用。因此吃佛餐可以使您远离心脏疾病的困扰。美国有关专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指出,美国每年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有一半以上都与长期过量食肉有关。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长期食肉为什么容易导致心脏病。这是因为肉类食物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动物性饱和脂肪,其在人体内往往得不到彻底的消化和分解,于是脂肪中的一部分就逐渐附着在血管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壁上沉积的脂肪残余物愈来愈厚,血液内径越来越小,其容积也随之减小,导致血液流通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引起血流不畅。在这种情况下心脏就必须加大输送血液的压力,使其负担加重。长此以往,心脏负荷不断增加,渐渐埋下了心脏病的发病危险。

而佛餐就能够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都知道佛餐中含有的纤维成分比较多,利于胃肠进行消化,其在体内的分解和吸收过程也较为简单,不会形成过多的残余物质。并且其附着能力较差,剩下的残留物往往都通过便溺排泄出去了,不会在人体内滞留过久。因此能够保持血管的正常功能,使血液顺畅地流动。如此一来,心脏也无须增添其他负担,从而保证了心脏功能的正常。因此佛餐可以有效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另外佛餐中含有的碱性物质还具有化淤解毒功能,可清除血管壁上的毒素和残留物质。所以心脏病患者坚持佛餐也可起到改善症状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医生往往会建议心脏病患者改善膳食,尽量保持佛餐,以控制病情。

综上所述,长期坚持吃佛餐可有效控制心脏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使您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佛餐观念的起源与演变

最早成型并且具备相应理论指导的佛餐方式应当首属佛家佛餐了。究其根本,首先它属于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相互交换并能够维持个体生存的一种社会和生理活动。在此基础之上又秉承了佛家教义、教规和其伦理主张,也就是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按照佛教宗旨坚持进行佛餐的饮食方式。佛家佛餐观念的形成即源于此。

那么,决定佛家佛餐最终形成的佛教教义、教规和伦理主张分别是什么内容,它们又是如何对其饮食方式造成影响的呢?具体来说,佛教信徒应该拥有大慈大悲的心境;主张众生平等,万法归一;并遵从因果轮回之说,坚信世间万物无不遵循此理。也就是种善因,得善果;施恶事,得恶报。推而广之,佛家佛餐就是源于这种热爱一切生命的慈悲、博爱理念,尊重和善待所有生命,认识到因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对其他生命造成的后果,切身体会动物被宰杀时的痛苦、恐惧心理,进而爱惜动物的生命就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以戒杀禁肉的修行方式来获得并实现这种慈悲心,使自我心志上升到新高度。

此外,佛家说众生平等,众生都可以成佛。从这个角度讲,也就是佛家并不认为人类具有哪些特殊权利,其生命价值与其他生物是相等的,应该尊重彼此共同形成的生存关系,没有权利剥夺其他众生的生存权利,应与其他不同的生命建立和谐的共存关系,这种见解与现代科学家们的物种并存学说非常契合。并且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佛家佛餐的形成。除此之外,因果定律也是佛餐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佛教正是基于因果必报的法则而杜绝食肉,提倡佛餐,从而减少和避免日后由此产生的因果报应。

总体来说,佛家主张以慈悲为怀,提倡众生平等,故以佛餐为基本修行方式和日常生活内容。

佛家佛餐的三大功效

佛家之所以实行佛餐除了上文所说缘由之外,也是基于强身健体的需要。佛家中人认为,吃佛餐不仅有助于修养心性,还能够促进身体健康。佛餐中的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含有肉食所不具有的营养元素。按照现代营养学来讲,其属于纯天然健康食品。

具体来说,佛家认为佛餐主要对人体有三大功效:

延年益寿

佛家认为坚持佛餐能够有效延缓机体衰老,减轻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化的速度,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这是由于佛餐中富含大量有益人体健康的膳食纤维所致,这种膳食纤维是蕴含于多种天然谷物、蔬菜和水果中的一种水溶性纤维,与水分、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一起被并称为人体必需的四大营养元素。膳食纤维能够吸收多余的水分,促进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使人体有效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元素,进而充分发挥其作用,改善机体状况,有益于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肥胖症及各种癌症的防治,从而达到抵抗衰老,益寿延年的作用。

强身健体

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如维生素A能够增强免疫力,抵抗传染病,是皮肤、眼睛以及呼吸、消化、泌尿器官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维生素B族能降低人体内的胆固醇,促进血管功能;维生素C和叶酸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血液和皮肤产生净化作用,保持血管畅通……从而消除体内可能发生异常病变的因素,维持并增强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最终实现强健身体的闷的。

益智健脑

佛家所倡导的佛餐还有助于强健脑力、提升智力。国外的大脑生理学专家们研究后证明,大脑细胞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有谷氧酸、天冬氨酸、磷脂和维生素B族等,只有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才能维持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而以上物质主要蕴含于谷类和豆类等食品中,谷类和豆类是佛餐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吃佛餐能够使人获得充足的脑力,进行敏捷灵活的思维。

佛家的饮食与平静之心

佛家将饮食作为一种修行的方式,因此人们可能认为佛家佛餐必定要求非常严格,以清淡、简单为制作基准,这种看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也并非完全正确。事实上,佛家虽注重以食制念,主要将饮食当作维持生命的方式,而摒弃了世俗中对于“色、香、味”的讲究,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佛餐的滋味也有相关要求。

这是因为各种食物本身即具有其独特的味道,这是天然存在的。所以即使进行简单的烹饪也必定会形成某种滋味,遵循原味指的就是这个味。并且佛家对于众徒的身体状况也提出了相关要求。这是因为成就佛法必须借助色身,色身不济,则无以成道业。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将修行有效地进行下去,这是修持的基本条件。因此为了保证能够顺利进行修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和方式就成为了一大关键。故佛家从健康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佛餐观念。《摩诃止观辅行》中说:适度的酸味,益肝,却能损脾,故脾病不可吃酸;适度的辛味,益肺,却能损肝,故肝病不可吃辛;适度的苦味,益心,却能损肺,故肺病不可吃苦;适度的咸味,益肾,却能损心,故心病不可吃咸。由此可见,佛家不仅对于佛餐的滋味有一定要求,还从中体现出科学的医学见解。

除此之外,佛家在接待来访宾客和进行传道时,要与外人进行交流,并且不乏身居要位人士,而饮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佛家佛餐也将此因素考虑在内,而在必要的时候对饮食进行了适当的改善,体现出品种丰富、滋味独特的风格,并保留了自己的本质。

所以佛家佛餐并非刻板地保持一成不变之式,而是因时所需,并从营养、健康的角度出发对佛餐习惯和方式进行了改良,从而体现出营养均衡、清淡美味的特点。

佛家认为饮食是为了治病

佛教将众生躯体之疾分为“故病”和“新病”两种。故病指腹中饥渴,头晕眼花;新病就是指头痛脑热,气损血亏等身体增损之症。既然是病,就需以药相医。因此佛家将治疗故病和新病的饮食、药物统称为药物。不同的疾病应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佛家将所有的“药物”尽分为四种:即时药、非时药、七日药、尽形寿药。尽形寿药就是现代用于治疗病痛的药物,而前三种则都属于详尽规定的正常食用方式的食物。

即时药指的是在规定时间内的饮食,也就是中午之前食用食物;非时药就是指在规定时间以外服食的饮食,如水、果浆等;七日药指的是由富含营养的酥、油、生酥、蜜、石蜜等滋补品构成的“药物”。由于佛陀规定患病的弟子必须在拥有七日药起的七日内服食完毕,故称之为“七日药”,可供行路人、断食人、病者、守护人、劳作人等身体患病、营养不良及从事体力活动的人食用。

如此看来,佛家将饥渴之疾与躯体病痛相提并论,一视同仁,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案。由此可见,饮食在佛教的含义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日常行为,而是治病的措施。

佛家对治疗“故病”的饮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食食物必须是天然纯净的佛餐,并规定了必要的饮食禁忌,如无肉、无蛋、无酒及戒五辛(葱、韭、蒜、兴渠、薤)等刺激性食物。那么此举目的何在呢?佛家将饥渴当作病症,将治疗其症的食物当作药物,并在戒律中对此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因此众信徒在面对食物时就能够坦然相对,以淡泊之心对待饮食,只求治病,没有对味道、形状、色泽等世俗标准的要求,从而杜绝生出贪欲。表面上看,这仅仅一种有助于修行的方法,而实际上,这是从根本断绝了佛家弟子的“贪、嗔、痴”三毒。

佛餐在佛教史发扬光大

纵观我国历史上的佛餐文化,经过专家的发掘和考证,发现佛餐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周朝时期。在这之前每逢重大事件或例行对神明、祖先的拜祭时部需按照一系列的程序和规矩来进行,如沐浴、更衣、独居数日等,并宰杀牲畜以敬供神明。但自夏桀、商纣灭亡之后,由于夏桀于乙卯日灭亡,纣王所统领的商朝亡于甲子日,他们同因穷奢极欲、昏庸无度而导致国家灭亡。因此后代的诸侯、帝王为免重蹈覆辙,步其后尘,故在这两日内戒酒戒杀、佛餐节欲,并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典,以示警戒。此后逐渐成为了每月初一、十五吃佛餐的习俗,民间也纷纷效仿,随即流传开来。可以说,这时的佛餐已初具雏彤。

而在不久之后,随着诸子百家的兴起,各种学说纷纷涌现,当时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中“老庄”(老子和庄子)提出并创立了道家学说,主张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持戒自修,以求成仙得道。而随着道家学说在社会上的流传,其清心寡欲的理论与实践也被人们广泛了解,遂出现了一些带有明确目的的吃佛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