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宗死后,唐朝的最高权力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唐中宗李显、武则天和裴炎。前两位处于主导地位,裴炎处于被动地位,他要选择一方去依靠。权衡利弊,他倒向了武则天。在李贤案件中,他受到武则天高度赏识,双方关系密切,而对新皇帝中宗的无能,裴炎也看得清清楚楚。
他上奏说,现在中宗还没有正式册立为皇帝,还没有权力发号施令,所以宰相有什么事情应该禀报天后,由天后下令执行。因为裴炎是高宗皇帝指定的唯一顾命大臣,他的话自然一言九鼎,没人反对。
就这样,武则天获得了单独处理政务的权力。当然这个权力是有时间限制的,在新皇帝册封后,她的权力就自然过期了。新皇帝正式册封时,裴炎又上奏说,新皇帝守丧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武则天可以以太后的身份暂时处理朝政。即便是这样,新皇帝服丧的时间也仅仅有二十七天而已。
这段时间过后,武则天该用什么理由继续拖延自己的执政时间呢?武则天的梦想就是当皇帝,在这条路上她已经不可能回头了,所以在短短二十七天里,武则天做了四件事。
一、安抚李唐王室。武则天下令给李唐王室中高辈分的人加封,目的也很明显,拿实实在在的利益收买人心。还能够以这样一种高姿态,来向朝中的反对派证明,她不是来夺李唐江山的,她是来帮助李氏子孙坐稳江山的。
二、调整宰相班子。自当皇后以来,武则天没少在宰相的身上动心思。她将德高望重的宰相表面上委以重任,实则将他们排挤出权力中心。而将新近任命的宰相再一次提拔,希望他们能感恩戴德,进一步为她效力,成为她的股肱大臣。根据裴炎的请求,将裴炎调入中书省。中书省是出令的地方,随着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中书省的谋议、出令权显得越来越重要。裴炎是顾命大臣,每次会议都由他主持召开,名义上是民主行事,实则一家之言。武则天同意了裴炎的请求,利用裴炎继续掌握权力,裴炎利用武则天来满足自己的权力野心。
三、控制中央禁军。一个政权要稳定,首先要有强有力的武力支持。武则天要想夺权,必须先取得军队的支持。所以武则天诏令将大将程务挺和张虔勖调往东都洛阳,分掌左右御林军,以备不测。
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武则天把军中的心腹将领分派至四大都督府,加强当地防卫工作。这四个地方,两个是军事重地,两个是经济重镇,这样就避免了地方上发生骚乱。
时间很快过去了,中宗终于亲政了。他改元“嗣圣”,本想大张旗鼓地干一番事业。可是环顾四周,中宗很快发现,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官到武将,已经被母亲安排得妥妥当当,每个大臣看起来都是母亲的同党。他虽然已经贵为皇帝,但是却没有实权。他从小缺乏帝王的培养教育和实际锻炼,喜欢斗鸡走狗,骑马打猎,这样的纨绔子弟显然是智慧不足而勇气有余。当年唐高宗受制于宰相,还懂得先忍耐后顺从,慢慢寻找突破口,中宗可没有这个耐心和见识,他马上就发作了。
中宗刚刚亲政,马上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随即便把皇后之父韦玄贞从蜀地小吏提拔为豫州刺史。没过几天,他又把韦后的一个远亲提拔为同中书门下三品,让他直接当宰相。皇帝的用意很明确,既然大臣都是皇太后的人,我也得提拔一些自己的人。可谁是自己人呢,中宗可不像他的两个哥哥那样还有宰相支持,他所能依靠的只有皇后的娘家人了。韦皇后的娘家人虽是贵族,但是已经没落了,仪有几个低级官员。鉴于这种情况,中宗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提拔他们。中宗的婚事可谓是武则天的一个妙笔。在中宗当太子的时候,武则天给他定下了这门亲事,韦皇后虽然出身高贵,但是却不能给他带来一点实际的帮助。
初出茅庐的中宗皇帝在第一招棋上,就策略失当。武则天执政时,尚且明白要安抚李唐王室之人,而他却将讨好的目光放在了外人身上,这让李氏家族的人心中充满怨气。亲人对自己都一腔怨气,还怎么指望在天下人面前立威呢?他没有坐下来仔细反省自己,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要将皇后的父亲从刺史提拔为侍中,又准备让自己乳母的儿子当一个五品官。可是他却忘记了,提拔得太快会给外人造成认知上的错觉,让普天之下的泱泱众生都认为现在的皇帝只知道任人唯亲,这样的皇帝,又怎么能取信于民呢?
按照唐朝制度,既然要任命官员就应该由中书省来起草诏书。中书省的长官就是前面提到的裴炎,他正在品尝权力所带来的快乐,所以定然是不会同意皇帝的岳父参与进权力中枢层来。于是,他毫不客气地提出了反对意见,坚决不肯起草诏书。中宗本来就是一个胸无城府之人,听说裴炎执意反对,竟然怒气冲冲地说:“我是皇帝,天下自然是我的。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人管得着。就算是我要将天下送给我岳父,那也是我自己的事,轮不到你来瞎操心。”虽然这是李显在气头上说的赌气话,可是君无戏言,裴炎就将这件事如实地禀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听了这话,心中暗喜,这孩子不是在给自己掘坟墓吗?也怪不得我心狠手辣了。
既然皇帝如此昏庸,为了大唐的江山,只能将他废了。武则天和裴炎商量,废掉李显。可是接下来该让谁来做皇帝呢?思来想去,武则天决定选择李旦。李旦是高宗和武则天的第四子,也是最小的儿子。虽然李显是有儿子的,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太后参政要远比太皇太后参政名正言顺得多。
武则天和裴炎确定了目标后,就进入了准备环节。可是任何事情想起来与做起来比,总是要简单很多。在目前情况下,只有武则天和裴炎两个人,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得继续寻找文武百官中关键人物的支持,武则天便找到了刘祎之。刘祎之是武则天私人内阁之首,而且与李旦有着极不寻常的关系。他曾两次担任李旦王府的司马,李旦对他极为尊敬,他对李旦也极其忠诚。两人情同父子,因为这样的双重身份,他自然愿意拥立李旦为帝。有了文臣的支持,接下来要联系的就是左右事情成败的武官了。武则天在李显亲政之前调回洛阳的两位羽林将军,在这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准备工作业已完成,接下来就是实施环节。嗣圣元年的二月六日,武则天突然召集文武百官上朝,大臣们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太后的旨意难违,所以只好按时来到乾元殿,等待皇帝发号施令。却发现中书令裴炎、中书侍郎刘祎之和两位羽林将军冲了进来,身后跟着杀气腾腾的羽林军。进殿之后,裴炎抢先一步,大声宣布:“皇帝无道,奉太后令,废皇帝为庐陵王。”话音未落,两位将军上前,一左一右将皇帝架下了宝座。
此时武则天给李显的罪过定得也十分合理。当年唐高宗想要武则天摄政,宰相赫处俊也提出了反对意见,说天下是高祖、太宗的天下,不是高宗一个人的天下,您是没有权力将它交给别人的。现在,武则天援引的是同一条原则,所以李显就输在了理上。
皇帝被废黜,现场的大臣都吓傻了。面对虎视眈眈的羽林军,人的懦弱本性再次占了上风。就这样,一场兵不血刃的宫廷政变结束了。
武则天此番取得的胜利主要来自于三方面:
一、准备充分,未雨绸缪。武则天在皇帝守丧,自己执政时期就将羽林军调到洛阳,以备不时之需。
二、有效利用李显和宰相大臣之间的矛盾。裴炎和刘祎之各怀心事。刘祎之是李旦的老师,自然希望自己的学生当上皇帝。裴炎虽然和李旦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如果废黜李显,改立李旦,他就有拥立之功,辅政大臣的位置会更加牢固。而且,李显这个新皇帝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已经把裴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裴炎和刘祎之都有提升自己权力的野心,武则天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三、严格保密,迅速出击。如此一件大事,武则天只让两个宰相、两个羽林将军知道,其他文臣武将一无所知。这样高度保密的计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执行起来,皇帝和其他有意见的大臣完全丧失了还手能力。
李显被废,国不可一日无君。第二天,连一天太子都没有做过的李旦,稀里糊涂地就当上了皇帝。
登基后,空有一腔热血的李显企图大展身手,却意外地发现上至宰相,下至文武百官,都已是武则天的亲信,自己可谓步步惊。。急火攻心之下,李显的头脑没有保持冷静,冲动地进行了一系列官员的提拔,以增强己方的实力。没想到的是,肓目提拔皇后的娘家人的行为,让李氏家族极为不满.黎民百姓也对此颇有微词。这样一来,新近上任的皇帝没能以实际行动服众,帝王之位自然难保。借着这一机会,武则天名正言顺地废黜了李显,将四皇子李旦送上了皇位。
冲动是魔鬼,这一点李显恐怕比别人的体会要更深些。
作为一名管理者,学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战略计划的制订上把握好方向,从而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路无险阻;反之,如果管理者被冲动的情绪主导,就很有可能走进死胡同,继而一败涂地。
近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快。但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中国企业总是磕磕碰碰。这其中,不仅包括TCL吞下汤姆逊后的消化不良和上汽收购双龙后的尾大不掉,还包括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后的功败垂成和平安并购富通后的巨额亏损。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太过急功近利,未考虑周全便大举进行收购,结果不仅没能从中受益,反而让企业作茧自缚。
冲劲有时不可少,但是作为团队的核。成员,管理者还是应该多些谨慎,少些冲动。
冲动的下场,让李显苦不堪言。在现代管理学中,冲动也是企业管理者的大忌之一。冲动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让我们看看下面这则故事。
从前有一对夫妇,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天有不测风云,在生下孩子后,妻子不幸告别人世,只剩下丈夫支撑整个家庭。因为要外出打猎,男子想出了一个办法,训练家里的狼狗来照看婴儿。不久后,这条狼狗学会了用奶瓶喂奶,男子对此满意不已。某一天打猎归来,男子回到家中,却看见了满嘴鲜血的狼狗。男子怒不可遏,认定是狼狗的兽性发作,不分青红皂白便杀死了它。没想到的是,这时候从卧房内传来了婴儿的哭声,男子冲进去,才发现婴儿好端端地睡在床上,身旁是一只死去的恶狼。原来,狼狗救了婴儿的命。望着死去的爱犬,男子痛哭不止。
冲动,是误会的开始,也是错误的源头。
在创业过程中,冲动就像一个陷阱,随时都可能让前进道路上的人坠入其中,万劫不复。一位明智的创业者,应该学会审时度势,对于当下的形势作出合理判断,选择前景最明朗的方向前进。
谨慎的判断,冷静的头脑,是成功的基石;冲动的情绪,盲目的选择,是失败的祸根。
凡事,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4.逼杀李贤,改弦更张:明哲保身要学会敬畏
前一刻还在尽情享受人生的李旦,突然间被扶上皇帝的宝座,这让无意争夺皇位,也无意贪图荣耀的李旦一时间回不过神来。相比李显来说,他的政治根基更浅,和他母亲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倘若和母亲相争,无异于以卵击石。他无从选择,也无从拒绝,至尊的皇位与冰冷的囚笼同时加身,这比梦更荒谬的人生,他即便不想接受也得硬着头皮、腆着笑脸接受了。
李旦比他几个哥哥更聪明的一点是,他知道他和妻儿的生命,完全掌握在母亲的一念之间,要保住他们的性命,就千万不能惹母亲动怒。所以,在这个卑微的愿望——活下去的提醒下,李旦选择从行为到灵魂上的绝对服从。于是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远离是非而且谦恭沉默的影子皇帝,他可以算得上是大唐帝国中最高贵也最恭顺的模范囚徒了。
事实上,他母亲也没有给他走出牢笼的机会。自立为皇帝后,武则天并没有给过他露脸的机会。而是直接将他送进一个偏殿软禁起来。紫宸殿的龙床上空无一人,倒是在龙床的后面挂起了一道浅紫色的纱帘。武则天宣称皇帝死了父亲,过度悲伤,暂时无法理政,需要太后来代劳。至此,武则天正式临朝听政。
李弘的理想,李贤的骄傲以及李显的固执,在武则天一轮又一轮的摧残下,犹如凋零的花,随时间的风风化了。终于剩下一个听话的,武则天松了一口气。
武则天临朝称制,改朝换代的工作已经进入了倒计时。这一年的武则天已经年逾花甲。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该办的事还得一件一件的办完。
首要之事就是逼杀废太子李贤。李贤是武则天的二儿子,后来因为谋反罪被废,囚禁在巴州。李贤恰是武则天四个儿子当中最有能力和智慧的一个,是高宗诸子中最得人望的人物,在文武百官中的号召力比较大。这样的人存活于世上,对即将称帝的武则天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与其以后留下后患,不如防患于未然。所以,在武则天临朝称帝的第五天,她就派特使丘神勣去巴州严密监视李贤,丘神勣很好地领悟了武则天话里的真意,干脆彻底地完成了武则天交付于他的任务,逼杀了李贤。
完成任务的丘神勋回京向武则天报告了事情的经过,为了显示自己对李贤的“温情”,武则天以误解太后旨意,逼追李贤自杀的罪名,将丘神勣贬为刺史。不过在样子做足之后,丘神勣又被调回京师做了将军。他后来成为武周政权时期的酷吏,为武则天扫除了不少的政敌。
虽然武则天对二儿子李贤没有半点的好感,甚至可以说是极其讨厌,但为了自己的前程,还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追封他为雍王,并率领文武百官在显德门为他举行了“举哀”仪式。武则天大张旗鼓地给李贤办了丧事,就等于昭告天下,虽然李贤可能是李唐皇室的希望所在,但是这颗希望之星已经陨落了.就打消你们的指望吧。所以后来李敬业借李贤之名在扬州起事,因武则天已经提前告知天下李贤已死之事,而大大失去了号召力。由此处便可见武则天的先见之明。
高宗去世短短数月里,武则天废李显,囚李旦,杀李贤,每天都像是在行军打仗。现在终于可以休息一下,回过头来完成高宗的丧事了。因为武则天一直在忙着夺权,所以此时高宗的灵柩还停放在洛阳,一直没有下葬。
高宗临死前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殁后能归葬长安。念及夫妻之情,武则天愿意帮高宗了结他的这个遗愿,但是她又踟蹰了。当初长安是李唐老巢,也是反武势力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为了积聚自己的力量,武则天不得已来到洛阳,现在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怎么可以再回到那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