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坎坷创业路上的管理智慧
2021300000007

第7章 出场要好出名要早(3)

人脉资源存在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由最初最核心的人脉点逐渐扩大为最核心的人脉圈,由最核心的人脉圈衍生出重要的人脉圈,继而是次重要的人脉圈,最后是不重要的人脉圈。这一发展过程是由现实利益关系的疏密程度决定的。最核心的人脉点自然是家族,最核心的人脉圈则扩大到姻亲和关系最近的亲戚(如舅、姑和姨),重要的人脉圈涵盖了世谊和师承,次重要的人脉圈包括了同窗、同榜和知己,不重要的人脉圈可以辐射到远方亲戚、普通朋友和职场同事等。各层次的人脉圈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情境下,高层次和低层次会由于利益取向的变动而发生转变。

经管真谛“说”

创业难,难在开头。资源丰匮往往影响创业的起点、速度和绩效。资源丰裕,创业的起点就高,可供选择的路径就多,既可以超越资源的原始积累,又比较容易加快创业的速度,提升创业的绩效。资源匮乏,捉襟见肘"创业的起点低,大量的心血需要耗费在资源的原始积累上。因此,创业者应该合理分析和配置现有资源。分析的合理,才能分辨各种资源的最大价值、最佳用途和长短期效益;配置的合理,才能提高效率,增加单位价值,让欠缺的资源禀赋加速积累。

4.机遇,不是躲就能过的:最大机会存在于无奈的现实中

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弱冠之年的李鸿章可谓少年得志,二十四岁的进士,羡煞多少旁人。多年辛苦终于鲤跃龙门,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个壮志踌躇的山乡子弟,怀揣着野心,寄托着希望,从自己精心构建的人生之路上意气风发地走向晚清官场。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二甲进士李鸿章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做了一个清贵的老爷,闲散的大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李鸿章又被授为翰林院编修。时光流转,日月穿梭,至道光三十三年(1853年),李鸿章已经在翰林院待够了六个年头。翰林院表面清贵,实际闲散,只做些圣贤文章,撰点宫廷御诏,没有实权。但这是李鸿章初出茅庐的历练,融于官场的契机。

首先是增了见识,长了本领。李鸿章有家学的渊源,做官的天赋,有名师的提携。但是雏鹰不飞上天空,永远感受不到大地的磅礴。李鸿章前面二十年,殚精竭虑只为求取“功名”,耗费时间所钻研的无非圣贤语录,八股文章。这只是敲门的砖头、过墙的阶梯,不是真正官场学问。翰林院地位显要,但权力不重。所以上下势力、各派政要除了选拔人才,培养子弟之外,很少关注此地。没有权力,就没有争斗;没有关注,就没有钩心斗角。这种相对平和的环境正是李鸿章这样刚入仕途、缺少经验之人熟悉官场,学习真正为官学问的地方。

其次抬高了身价,拓展了前途。清贵之所当然有清贵的道理,翰林院与三省六部、军机衙门相比实在不值一提。既无实权,也无实利。但它却是学问的象征,有士林的尊重,有民间的声望,在不少老百姓心中,只有文曲星下凡才能点得翰林。李鸿章在此读书养望,砥砺学问再好不过。而且翰林院是国家储才养士之所,清代官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做到部院、督抚之类的高官,必须有进士的身份、翰林的出身,只有翰林才能授予大学士的职衔。李鸿章进入翰林院,就是一次学习深造、理论实践的过程,提高了自己的身价,打开了通向上层统治集团的大门。

六年的光阴,六年的清修,李鸿章感叹不少,收获多多。但是翰林院并不是久留之地,翰林院的编修与李鸿章的理想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官场有官场的规矩,几年的摸爬滚打,李鸿章已经把官场晋升之道摸得清清楚楚:贵人提拔、业绩显著、才能过入。但是这三点,李鸿章在翰林院中都不可能实现。

李鸿章父子结交了一大批官员,这些官员起点与李氏父子不相上下,可以互通声气,结为盟友,想要提拔对方却是力所不及。曾国藩、翁心存二人地位稍高,当时曾氏尚未得势,权力不足;翁氏已老,影响有限。李鸿章可得二人关照,但要想靠二人升官不太可能。

建功立业无非是开疆扩土,或者保境安民,把一方水土治理得风调雨顺。翰林院是清贵之地,修身之所。清贵就意味着清闲,没有事情可做,也就没有立功表现的机会,说白了也就是一个进行理论研究的清水衙门。

翰林院是谈孔孟学问,写官样文章的地方。李鸿章虽然文采斐然,但没有李太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气,道光皇帝也没有李隆基那样喜欢吟诗作赋的风流。依靠这些既不可能做到鹤立鸡群,也不可能因此得到上层的赏识,获得晋升的机会。

没有贵人提拔,没有显著的业绩,没有过人的才能,熬资历是官场晋升的唯一渠道。按照正常的发展轨道,李鸿章想要从翰林院编修爬到一品大员、封疆大吏的位置,少则要三十年。这其中还要办事兢兢业业,不能有任何差错。所以要想有所建树,蹲在翰林院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出这个樊笼,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时势造英雄,历史总是不按正常的逻辑出牌。正当李鸿章为今后的发展前途担忧之时,广西金田的一声炮响,一场天大的机遇来到他的面前。

道光三十年(1850年),欧洲列强加快了打开清王朝大门的步伐,东南形势一片紧张。俄国也在东北、西北等地蠢蠢欲动,想在英法等国蚕食清王朝之前分一杯羹。为了完成鸦片战争的赔款,清政府不断加重对百姓的剥削。上下怨声载道,一片沸腾,农民起义的征兆已经明显。在位三十年的道光皇帝,在内外交困中撒手而去,一命呜呼。清文宗爱新觉罗‘奕泞继位,185l年改元咸丰,是为咸丰皇帝。一个更加动荡的时代到来。

咸丰元年(1851年),刚刚接手道光皇帝留下的乱摊子的咸丰皇帝,还没有来得及有所作为,就被穷酸秀才洪秀全在广西金田的登高一呼,吓蒙了头脑。饱受压迫的百姓在太平天国起义军的鼓动下,纷纷揭竿而起,赢粮而景从。腐朽的清政府不仅抵抗不了列强的坚船利炮,也抵挡不住起义军手中的大刀长矛。仅仅两年时间,太平军出金田,占永安,攻长沙,克武昌,由两万人发展成近百万人的队伍。咸丰三年(1 853年),太平军攻下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定都。清王朝在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瞬间瓦解。

当太平天国起义的消息传到京师时,万民震动,无数人对这些乱臣贼子口诛笔伐,最义愤填膺的就是李鸿章这些地主阶级。起义军要的是土地,而他们就是土地的拥有者。在对土地的争夺上,只有你死我活的较量,绝对不会有妥协退让,与起义农民大军的矛盾是永远不可调和的。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占领长江上游重镇武昌;2月18日,攻占江西九江;2月24日攻占安徽省会安庆。起义大军如同一道势不可挡的洪流,向着李鸿章的家乡庐州等地席卷而去。一场战火,定是生灵涂炭,万劫不复,安徽庐州李氏的基业也将毁于一旦。密切关注起义军动向的李鸿章再也坐不住了,开始积极奔走,自动投入到这场殊死的搏斗中。

虽说战争是建功立业的最好平台,虽说家乡的基业很重要,但是战争也意味着流血,成功了可以得到高官厚禄,失败了就是一堆任凭野狗啃食的枯骨。从金田起义到攻占南京,两年的时间已经向世人证明了,这份功劳就如同火中取栗,并不好拿。清政府几十万大军,无数的封疆大吏,都如摧枯拉朽般被洪秀全的军队碾得粉碎。

建功立业可以另想他法,家业毁了也可以重新积攒,高官厚禄也要有命才能享受。所以李鸿章打定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的主意,只想做一个出谋划策的太平谋士,并不想亲涉险境奋勇杀敌。可是机遇并不是想躲就能躲过去的,这场给李鸿章的一生带来转折的战争,轻而易举地就把他卷了进去。

面对来势汹汹的起义大军,李鸿章依仗对安徽的熟悉,总结出了三条作战方案;一是策划南京上游江防,遏制太平军继续北上;二是加强庐州、巢湖防御,援应江皖;三是建议周天爵进驻庐州,编练团防。

李鸿章小小翰林说话没有分量,也难以将奏疏递到咸丰皇帝手上。所以他亲自捉刀,写成奏稿,怂恿安徽老乡,时任工部左侍郎的吕贤基上书咸丰皇帝。吕贤基是安徽旌德人,因同属皖系官员,与李鸿章有通家世谊。李鸿章怂恿他上书,他没多想就把奏折递到了皇帝手中。此人只想做一个太平官员,并无亲临战场以死报国的想法。

正焦头烂额的咸丰皇帝看过后,当天就下了御旨,褒奖吕贤基为国谋划的苦心,并给了他一个为国尽忠的机会——前往安徽帮办军务。这对安心做个太平官员的吕贤基来说不啻于一道晴天霹雳。刚接到圣旨,吕家上下就闻“合家哭声,如有丧者”。无数的将军、沙场老将都一去不返,一个文官一无带兵打仗的经验,二无舍身犯险的士卒,用老迈的血肉之躯去阻挡起义大军无疑是螳臂当车,简直与送死无异。

但是圣命难违,就是上刀山下油锅,吕贤基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上一遭。吕贤基也不是傻子,一来二去就想明白了自己被李鸿章算计,当了一回枪使。此时正遇见李鸿章上门打听情况,见到李鸿章,吕贤基自门内跳出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如此一来,李鸿章还是没有躲过这场机遇,绕来绕去最终还是把自己给绕了进去。

1853年3月11日,李鸿章随吕贤基一行离京向安徽进发,刚走丁八天就传来起义大军占领南京,安徽巡抚蒋文庆、两江总督陆建瀛、江宁将军祥厚兵败被杀的消息。安徽的形势更加紧迫,李鸿章被安排到安徽巡抚周天爵手下做了一个幕僚。

太平天国起义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动荡的清王朝雪上加霜,但这场变故对李鸿章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机遇,做了几年的清贵翰林以后,没想到他和吕贤基联名的一纸奏章,使他从翰林变成了绿林,从文官变成了武将,转眼又被打发回战火纷飞的安徽老家去。他的官场生涯开始出现转折。

原本想躲过这场战争的李鸿章,最终被卷入其中,从此拉开了人生大幕。正是这场机遇,让他只用短短十五年时间,就从一个翰林做到浙江巡抚的位置,完成了很多人一生都无法完成的跨越。

创业者必读

管理就是从纷杂的事件中理出头绪,就是在无奈的现实中突破困境,而这些头绪和突破往往隐藏在不可预测的偶发事件中。

李鸿章做着清贵的翰林,想着升官的捷径。但是没有背景、没有过人的才华、无法建功立业的他陷入了困境。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一份机缘巧合的奏折,一个小肚鸡肠的吕贤基鬼使神差地让他从文官变成了武将。虽然不情不愿,但新的人生轨迹已经出现在他的身上,这将是李鸿章走向封疆大吏的契机。

李鸿章躲也躲不过的机遇告诉创业者,最大的机会往往存在于无奈的现实当中。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出一个大胖子,任何心高气傲和脱离实际的想法都会得不偿失。困境并不可怕,风险也不是选择放弃的理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往往能引出好的结果,成功可能就奠定于百般的无奈。只要坚持创业的理想,不因为困难而动摇,不因为挫折而放弃,那么一切都会充满希望。

经管真谛“说”

市场并不会按照企业的需要发展,企业家也没有能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在市场的意志下,屈服和妥协并不丢人,跟着市场的感觉走才是正确的道路。

李鸿章怂恿吕贤基上书言事,吕贤基牵连李鸿章进入战场,二者看起来是相互算计,冤冤相报。但是皇命不可更改,事情已成定局,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与太平军作战这个最大的危险。这种情境下,双方要么坦诚相见,捐弃前嫌;要么糊涂到底,彼此留面。这样才能使出最大力气,赢得战争的胜利。

混乱的市场不是企业停滞不前的借口,弱小的实力也不是企业难以为继的原因。企业家应该学习李鸿章的忍耐和妥协。有自己的理念,但也要尊重市场的选择,不与市场抗争,不与同行置气,这样才能顺势而为,一步一步由小到大,实现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