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被密西西比公司丰厚的利润前景所诱惑,申购新股的人要昼夜排队,甚至等上几星期。公司股票的价格扶摇直上,有时几个小时就能涨20%。收购国债的钞票流入股市,股价暴涨又刺激了新股的发行。雪团越滚越大,整个法兰西沉浸在致富的狂热中,经济似乎也真的繁荣起来。
然而,只要是泡沫,终将会崩溃。1720年初,劳氏纸币在挤兑风潮中被宣布不可兑换,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在恐慌抛售中一落千丈。无数人因此倾家荡产,一贫如洗。
你知道“欧洲的孔子”吗?
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年),是重农学派创始人。曾任法王路易十五的侍医,由于其医学上的成绩,由国王赐封为贵族。他自从移住到凡尔赛宫后,开始同哲学家、思想家们交往,借以熟悉法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当时法国因柯尔培尔执行牺牲农业扶植工商业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以及法国在军事上的连连失利,导致了法国财政困难,人们生活困苦的后果。在这样的背景下,魁奈创立了重农学派。
自然秩序是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魁奈尤其赞赏孔子的学说,曾写《孔子的简史》,认为所有学者中他是最伟大的人物,具有崇高的声望,立法明智,要求在人民中树立公正、坦诚和一切文明风尚的“贤明大师”等等。魁奈的门徒和学界名流把魁奈称为“欧洲的孔子”。
魁奈的自然秩序思想,是西方经济学自由主义思想的来源,而这在表面上与中国儒家以及道家“无为”的“天道”一脉相承。法国皇太子曾问魁奈:“如果你是国王,你会干些什么呢?”魁奈回答:“什么也不干。”皇太子又问:“那末谁来统治呢?”魁奈回答:“自然法则(The law)。”
谁是亚当·斯密的“情人”?
1790年7月,亚当·斯密去世时,英国《泰晤士报》称他笨手笨脚、丢三落四,没有商业头脑;2006年10月,在纪念《国富论》发表230周年时,《泰晤士报》却盛赞他“现代经济学之父的地位不可动摇”。
无论是作为讲师,还是学者,抑或是政府官员,斯密表现出的非凡智慧至今让人称道。然而,天才往往容易有些异于常人的举动。有人这样描述斯密:他的头始终摇晃不定,表情僵硬,说话结巴,动作迟缓,怪模怪样。
很多时候,斯密是一个“心不在焉”的怪人。一天,他和一位朋友边走边讨论问题。也许是讨论太过专心,斯密并未注意前方行走的道路,不慎落入坑中。可笑的是,口渴难耐的他竟然把坑里的水当作饮料饮用。难怪他后来说这是一生中尝过的最难吃的茶。
还有一次,斯密穿着睡衣在花园散步,也许是沉溺于思考,斯密在不知不觉中一直向前行走,直到走到15英里外时,才忽然回过神来。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斯密经常若有所思,有一次在签署公文时,竟不知不觉地写成了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
斯密的一生也似乎与爱情无关,这多少有点让人遗憾。实际上,才华横溢的斯密吸引了当时不少仰慕者。不过斯密却始终无动于衷,他曾对朋友说“我别无所好,所好的只是书”。这样说来也就不难理解斯密的独身行为了。有了书做“情人”的他,的确很难对学术之外的其他事务产生兴趣了。
自由贸易理论的鼻祖是谁?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200年前与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齐名的英国最为活跃的经济学家之一。和马尔萨斯出身于英国上流社会、始终专注于学术不同,李嘉图出身于为当时主流社会所不齿的犹太家庭。早年的他凭借天才的判断分析能力,游刃有余地博弈于伦敦股市之中,40岁出头时已财富惊人。从此,皈依贵格派基督教的李嘉图,告别了商海,致力于经济学的研究,并活跃于英国议会,一跃成为当时英国思想、政治界的焦点人物 。
如果说李嘉图与马尔萨斯的人生道路的反差足以令人回味无穷,那么其身后之荣辱更如天 上地下。马尔萨斯悲观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理论被几乎所有的经济思想阵营所鄙夷,而李嘉图国 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却广为接受,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思想主流。至今,他仍然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经济思维的主宰者之一。
恰如剑桥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任何自以为思想独立、特立独行的政策制定者或社会分 析家,其思维往往只是某一位伟大思想家思想的奴隶。李嘉图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推崇自由贸易,并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互利的,因此,他也成为了发挥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理论的鼻祖。
马尔萨斯的预言会成真吗?
关于人类与资源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地球灾难,最早拉响警报的,是200多年前一位名叫托马斯·马尔萨斯的英国人口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他的学术思想悲观但影响深远。
马尔萨斯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丹尼尔是哲学家、怀疑论者大卫·休谟和让-雅克·卢梭的朋友。马尔萨斯的思想很大程度是对父辈们的乐观思想的反动。1798年,这位32岁的天才在《人口原理》一书中忧郁地指出:灾难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命运。他认为,人口增长的趋势永远快于生产的增长,如果不加限制,人口总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食品供应只能以算术级增长——这种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迟早会导致战争、饥荒和普遍的悲惨生活。
《人口原理》是匿名发表的,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马尔萨斯开始描述世俗力量不可避免的悲剧特性。扼要地说,他认为人口倾向于按几何级数增长,即2—4—8—16—32—64,世界人口每25年翻一番;另一方面,土地是有限的,只有通过高昂的资本和人力投入才能加以利用,因而食物供给的增长充其量是算术级数,即2—4—6—8—10—12。他指出:除非两性之间罪恶的激情受到控制,两种级数之间的差别使得贫困不可避免。
凯恩斯真是小气鬼吗?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极大。他不仅是经济学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位大胆的实践者。虽然在大事上十分大胆,敢于冒险使用大量资金以支持一个论点,但小事上,凯恩斯却非常保守。
一次,凯恩斯和一个朋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度假,他们让一群当地小孩为他们擦皮鞋。凯恩斯付的钱太少,气得小孩们向他们扔石头。他的朋友建议他多给点钱了事,而凯恩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回答道:“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
皮埃尔·杜邦是如何来到美国的?
1800年元旦这天早晨,一个名叫皮埃尔·杜邦的法国人,带领全家13口人,搭乘帆船“美国鹰号”,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
由于船长两次弄错航向,行程异常漫长。在狭小的船舱中,旅客挤得满满的,而且缺少粮食,他们只得靠捕鱼填腹。船员中的无赖之徒趁机打劫。杜邦一家临行前,卖掉了祖宅,只带了有价值的古董、银餐具和装饰品上船。成人男女都身带佩剑,轮流看守。作为一家之主的杜邦,则将24万法郎的金币藏在怀中。
杜邦一家的目的地是纽约。误航的“美国鹰号”抵达罗德艾兰州海边时,重重的浓雾笼罩着海岸。这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早晨,全船的旅客像饿急了的野兽,等不及帆船下锚,便纷纷跳下船,争先恐后泅水上岸。
岸边有座房屋,他们敲门求救,但没有反应,原来屋里没有人。从窗户里看去,只见炉火烧得通红,餐桌上摆满了食品。依常情,这家人准是到附近教堂里做礼拜去了。杜邦一家和其他旅客敲碎玻璃窗,冲进屋里。他们风卷残云般吃光了餐桌上摆着的迎接新年的美酒佳肴,然后杜邦掏出一枚金币放在桌上,悄然离去。
皮埃尔·杜邦,世界著名化工帝国杜邦公司的创始人,就是这么来到美国的。
你知道“美国的G.N.P.之父”吗?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1901年4月30日—1985年7月8日),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揭示了各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据说,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在西方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正因为这术,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过程中,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00多个提名所选出的10个候选人中,最后确定了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鲁比尼为何被称为“末日博士”?
因成功预测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被称为“末日博士”。努里埃尔·鲁比尼,生于1959年,美籍犹太人,经济学教授。1998年至1999年,鲁比尼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资深经济学家,全球政治家、商界巨子对他的观点趋之若鹜,成为最抢手宏观经济学家。
然而,他却自诩为“世界流浪者”,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感觉自在,但同时,在任何地方也都无法完全融入。这种视角,以及他年轻时在过渡期社会的亲身经历,让他看到在新兴市场危机和当前美国面临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延续性。颇有语言天分的他似乎预言天赋更过人。据他在哈佛的导师萨克斯(“休克疗法”之父)的说法,鲁比尼在数学和经济直觉方面,有非比寻常的天赋。鲁比尼2006 年准确预测了美国次贷危机并声名鹊起,此后他又在2008年上半年神准预言了投资银行的倾覆。
你知道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吗?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这位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在亚利桑那大学任教,同时还是惟一在美联储任职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作为时常要与格林斯潘喝咖啡的“同事”,他在美国的宏观经济决策中,担当特殊角色。
在他的个人主页上,有一幅漫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与他并肩而立,前者笑容满面地说:“是呀,爱德华,我们用明尼苏达宏观实验室来辅助我们的决策。”普雷斯科特正是该实验室的主持人,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基德兰德则是他的弟子,并与他一同分享了200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获奖成就是:推动了动态宏观经济学在经济政策的时间连贯性和商业周期的驱动力量方面的研究。
鲁道夫·希法亭的成名作是?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之一,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医学博士,经济学家。他最初成名是由于在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上发表一些经济学著作,特别是由于写了《批评马克思的帕·巴维克》一书。
欧根-帕姆·巴维克是奥地利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是政治经济学中的所谓“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1884、1886年他分别写了《资本利息理论历史和批判》、《卡尔·马克思和他的理论的封闭》两本书,攻击马克思以剩余价值理论,力图掩盖资本主义矛盾。希法亭此时站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上对他进行了批判,指出他没有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由于希法亭在理论上才华横溢,颇有声望,不久以后,“被认为是第二国际的权威理论家”。
1938年,希法亭到了法国巴黎。在1940年,当法国在德国进攻下败退时,他也跟着撤到了法国南部。由于德国当局的再三紧急要求,维希政府把希法亭引渡给了德国秘密警察。不久,他被转到巴黎,受到拷打。1941年2月10日被关进拉桑德监狱。9月17日《柏林快报》报道说,他已在监狱中自杀。但对他的真正死因,人们并不清楚,因而有种种猜测。只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是死于法西斯匪徒的魔爪之下的。
谁被称为供应学派经济学之父?
马丁·费尔德斯坦,犹太人,1939年出生于纽约市;本科就读于哈佛大学;在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67年起任哈佛教授;里根政府时期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获得过美国经济学会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常常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前兆。费尔德斯坦目前担任美国经济研究局局长。
费尔德斯坦被称为供应学派经济学之父。供应学派认为减税实际上能提高税收收入。英报介绍他是格林斯潘继任者人选之一。他本对经济学原本无甚兴趣。1961年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想继续念哈佛医学院,结果却拿到了英国牛津大学的富布莱特奖学金,到了英国,他便一头栽入英国医疗体系研究中,几年之后,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返回哈佛任教。这时,他才开始将研究焦点放在经济政策上。1977年,美国经济协会设立每两年颁发一次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专门奖给美国40岁以下的最杰出的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是该奖的首位获得者,其研究造诣可窥一斑。
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以谁命名的?
罗伯特·索洛,美国经济学家,1924年8月23日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以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著称。他在1961年被美国经济学会授予青年经济学家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在1987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Neoclassical)由于索洛的开创性工作而称之为索洛模型,直到现在该模型仍然是经济增长理论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索洛模型中,对经济总体的增长贡献被设定为由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三者组成,并且假设边际生产递减的一次齐次的总生产函数、满足稻田条件、储蓄率一定,技术进步为外生等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政府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无效的结论。虽然其众多苛刻的假设条件和得出的政府政策无效论使人感觉消极,但在哈罗德和多马的极其不稳定的刀锋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一直让人们担心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增长,特别是长期增长是不稳定的当时,索洛模型提出的增本主义模式的资本积累过程从长期来讲将收敛于经济增长稳定状态(Steady state)的这一结论无疑是给关心经济增长问题的经济学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谁是风头盖过韦尔奇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