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2023400000005

第5章 只要下定决心,任何人都能活得有趣(1)

1我天生就没有……兴趣该怎么

我好想像同事一样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过几天就没兴趣了。

看到别人插花,我觉得好美!但是自己学习了几天,就失去了兴致。

小时候我对跳舞特别感兴趣,不过越来越大反而没有兴趣了。

为什么有人的兴趣那么强,可以持续一生,有的人却只有三分钟热我曾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对我说:“真羡慕你,能一直对一件事情那么有兴趣。”又或者:“你天生就是兴趣太多的人。”他们讲得如此羡慕嫉妒恨又如此无奈,感觉就像在说我羡慕你眼睛大鼻梁高天生一米九一样。

兴趣到底是像身高一样,由基因决定,还是像彩票中奖一样,人人有份,仅需运

兴趣天生论的人相信自己一定有某种内在的兴趣基因,只是暂时没被发现,一旦发现就能持续感兴趣。他们的特征是不断地做各种测试,希望能“发现自己的兴趣”。

运气决定论者则认为世上冥冥中一定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是没有遇上,一旦遇上就能持续感兴趣。他们的方法是不断地转换领域,希望能够“遇见自己的兴趣”。

前者在屡次尝试测试后发现没有什么感觉,认为“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后者则在不断尝试和放弃中关掉一扇扇门——“我天生没有××细胞”,你可以自己往里面填,比如英语、演讲、管理、幽默、搞笑……大部分人不幸成为这两者中的一种,所以你能听到的关于兴趣最常见的对话是:

A:我天生就没有什么兴趣。

B:你可以试着做个兴趣测试。

A:试过啦,没用。

B:那你可以试试打羽毛球,特好玩。

A:没戏,我天生就没有运动细胞。

不管是基因论者还是因缘论者都犯了个明显的错误,兴趣的确有基因或者外在的因素,但是影响微乎其微。兴趣与其说是一种天赋,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技能——那些生活得有趣的人,往往是下意识掌握这种技术的人,而我们大部分人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让自己活得有趣。

一旦明白兴趣是门自我管理的技术,那么任何人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够活得有趣。

2你的兴趣从何而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情绪,而情绪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生存工具。这种情绪能够穿过百万年的进化留下来,一定是因为其有莫大的好处。

先来了解一下兴趣是如何产生的。

看看右面这幅图,你觉得哪个多边形最有哪个最让你愉

这是心理学家Berlyne做的关于“有趣”的一个实验,实验中出现的多边形没有任何特定意义,由计算机按照不同的复杂程度随机生成,越往后面,复杂度越高。Berlyne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的最有趣选项在第三排中,这一组复杂到让人一眼看不懂,从而产生各种联想——在我看来,左边的像仙鹤,中间的像一个发出闪电的老巫师,右边的像一个跳迈克尔·杰克逊舞蹈的树人。但是当选择最让你感到愉悦的一个的时候,情况有所改变,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一排最简单的几个。

跳过复杂的数据筛选与分析过程,实验有个清晰的结论:

有趣(interested)是一种和不确定相关度很高的情绪;

愉悦(comfortable)是一种和确定性相关度很高的情绪。

而有趣和愉悦,是两种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绪——当一件事情复杂、新奇且不确定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有趣;而当一件事情简单、稳定和确定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愉悦。愉悦的事情,不一定有趣,而有趣的事情,不一定会愉悦。变态辣鸡翅有趣而羊肉串愉悦,创业有趣而公务员愉悦。

3好生活=愉悦+有趣

你有没有发现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有人总是去新馆子,点新菜,尝试更多口味。而有些人喜欢去老饭店,点上家常菜,吃得安安稳稳。再比如旅游,有人喜欢探险,去穷山恶水异国他乡;有人喜欢休闲,向往水清沙幼舒适恬静。前者有趣,后者愉悦,好的生活则应该是愉悦又有趣。

我们完成一项有价值的工作后身心疲惫地关上电脑,我们在街上遇到熟悉的老同学,我们待在老家的老房子里晒太阳,我们与家人挤在沙发上看最老版的《西游记》,我们接近大自然,我们在春节挤上拥挤的火车回家——这些或许谈不上有趣,但会让我们心跳放慢,血压降低,内心宁静。它们温暖、简单、安全,带给我们幸福与愉悦的感觉。

我们接到一项全新的挑战性任务,我们遇到一个跳舞的街头艺人,我们站在一个新鲜的繁华都市的入口,我们和旅途中遇到的一见如故的陌生人彻夜长谈,我们决定要探险穿过一片森林……这些都让我们心跳加速、手心发汗,同时让我们觉得新奇、复杂且有趣。

好的生活应该是愉悦又有趣的。

动画片的设计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为了让注意力时间很短的孩子坐在荧屏前一个多小时,即使可能没有心理学知识,动画片大师也都直觉般使用了这个愉悦+有趣的模式——在大部分动画中,总有一个复杂、新奇、或神秘或搞怪的二号人物,又有一个直接、温暖、简单的主角,如驴子和史莱克、流川枫和樱木花道、佐助和鸣人、豪猪和小狮子王,所以这些动画片既愉悦又有趣。

好奇心害死猫,安安稳稳多好,人类为什么还要有“感兴趣”这种奇怪的设进化心理学发现,兴趣是一种应对成长中的“不确定”的情绪——当我们遇到了“不确定”,我们会下意识地躲回自己的舒适区寻求“愉悦”。所有的成长都来自舒适区之外,这样一来,我们永远也无法成长。这时候“有趣”的情绪会出现,帮我们渡过难关——此时大脑跑出来个小人挑逗:“多好玩啊,要不试试”于是我们继续前进,越过那些不确定。兴趣鼓励我们走出安全区,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强,而世界变得越来越大。兴趣是成长的催化剂。

大人把孩子抛起来玩耍,孩子会先有些恐惧,但是一旦被接住,他就会咯咯大笑,笑声像广场上飞起来的鸽子。几次之后,孩子只要一被抛起来,就呵呵地乐。他开始穿越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觉得有趣,他的勇气变得更大,他的信任感变得更强。

有趣和愉悦的界线,在于“不确定性”的程度。过于不确定的生活毫无愉悦可言,充满焦虑;而一旦不确定太少,日子又无趣得很,日复一日能淡出个鸟来。有智慧的人懂得调配出适合自己的“不确定”。有趣如菜里的盐,而愉悦如菜本身,如调配得当,管自己、做项目、办公司、治大国如烹小鲜。

好的生活应该是愉悦加有趣,适当的不确定。但是很多人对“感兴趣”的事情持有幻想,他们认为感兴趣的事情应该是特别快乐、舒适、天生就会的。有这种信念的人把自己玩得很惨——他们终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旦遇到困难与不确定,就声称自己“不感兴趣”,然后闪人,寻找下一个“感兴趣”的事情。其实,他要的不是兴趣,而是愉悦。

愉悦/兴趣对于职业发展相当重要。很多人来找职业规划师,说:“我不喜欢我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活得到底是不愉悦还是无趣。如果是不愉悦,则需要做减法,找到核心价值,降低其他目标,进入一个相对简单、清晰的职业环境中去;而如果是无趣,则需要做加法——提高一些难度,或让自己进入更复杂、更不确定的职业环境。很多人只想活得愉悦舒服些,却给自己挖了个更大的坑跳进去,结果更痛苦了。

我遇到过一位外企销售经理,收入高且稳定,但觉得工作无趣。在价值观的排列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利他助人”和“社会和家人认同”。他觉规划师的工作很有趣,执意希望成为其中一员。不过职业规划师不是个简单的职业,需要至少200小时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才能使一个有职场经验的人成为合格的咨询师。在此投资期间经济回报甚少,他看重的“经济报酬”会大打折扣,这很不让人愉悦。听到这里,他的脸抽动了一下。

我进一步告诉他,这200小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读书拿证还好办,第一次咨询的灰头土脸,第一次讲课的一片死寂,训练营里高强度的极限挑战,写案例被督导说得一无是处,最后还需要通过PK才能开始授课。即使这样,也远未结束,开始讲课后看到打分的惶惶不安、咨询后的反复揣摩,依然会伴随你好几年——当知道这条道路充满这么多不确定的时候——你还觉得有趣

听完我的讲述,这位兄弟顿时觉得规划师不那么有趣了,心算完收益产出比以后,他还是觉得他的一个创业项目相对更有趣——因为项目的不确定性没有那么大,他可以同时保持愉悦与兴趣。

像这位仁兄一样,我们常常因为白饭吃多了,就以为自己想以腐乳为生。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火锅效应”——如果你问一个天天吃家常菜的人想吃点什么,他会说:“火锅!我最爱吃火锅!”但是如果你抓他吃一个月的火锅——哪怕变着花样,他估计就会哭着喊着要回家了。最好的生活,是经常吃米饭,偶尔点火锅。

如果你真的希望生活过得特有趣,就让我告诉你兴趣的真相吧:兴趣不是那件让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结果的事,兴趣是那件让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点爬起来,一边苦笑着骂娘一边咧着嘴干完的事情。这才是兴趣本来的样子。

4有趣是一种力量

了解了兴趣产生的原理和功能,我们就能理解这句话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该如何用好这个老师

兴趣老师的第一种功能是推动你探索和发现新的世界,为未来做好能力储备。

在人生每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兴趣都会提前到达,提醒你将要面临的阶段,帮助你搜集好要使用的信息和能力。正如心理学家Berlyne所说:“每多获取一分信息,就会让我们对未来的复杂、沮丧或者无助多一分保障。我们的神经系统选择在那些除了紧急要求(包括睡觉、休息)之外少有的自由时刻做些有趣的事情,这真是个最佳选择。”

刚出生24小时的孩子,只对年轻女性的声音有兴趣,因为他们需要尽快找到妈妈。三岁左右,孩子开始对外部世界和别人感兴趣。这个时候,他们的动作和视觉能力开始发展,开始爱问为什么,开始喜欢模仿他人。这为他们接下来逐渐与母亲分离,发展自己独立的个性提供了准备。我们在每个重要的人生阶段都会发展出不同的兴趣,四岁是儿童图像知觉的最佳期;四到五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五岁是掌握数字概念的最佳期……在每个知觉期之前提醒我们的都是兴趣。

等到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我们开始对家庭和学校外的人和事产生兴趣——这是大脑在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准备——这个阶段,我们渴望从身边找到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偶像,一旦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群早就向生活投降的中年人(虽然多年后,我们也可能变成这样),我们就会把眼光投向外界。这也是为什么初高中的孩子总有追星的时候——我们希望未来能成为那样的人。每一代父母都在指责孩子偶像崇拜,其实每一代年轻人都曾有崇拜的偶像,孔夫子、毛主席、忧郁的诗人、摇滚歌手、王力宏、李宇春、韩寒……本质没有什么不同。

同样旺盛的,还有我们对异性的兴趣。在那段躁动的日子里,激素充满我们的每一条血管,鼓起每一颗青春痘,激发我们做出各种现在想起来不可思议的事——为了“怎么这么巧又遇到了”的偶遇,在喜欢的女孩的上学路上等上一小时;去十几公里以外的学校发展一个各自心怀鬼胎的“联谊”寝室;用被子蒙上宿舍的所有窗户,关上所有的灯和音量,十几个人挤在充满臭胶鞋味和汗臭味的闷热宿舍里,睁大眼睛默默地看着一部爱情动作片。后来我读关于兴趣的论文,明白了这其实是为接下来的婚育做的能力知识储备——虽然现在看起来,这准备有点过于充分了。

和历史上先知总被当代人干掉的命运一样,提前提醒你的兴趣老师,往往被人们认作干扰,甚至敌人。很多家长认为只有“有用”才是硬道理。在中学,他们对孩子说不准早恋!高中说,恋爱影响高考!大学说,恋爱也没有用,工作还是要赶紧找的。结果等到大学毕业回家的第二天,他们又问:“你怎么还不找女朋友,什么时候结!”

兴趣的种子在小苗阶段被杀灭,怎么会开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某件事情突然感兴趣起来,先别着急评价这会不会浪费你的精力,有没有偏离你的规划,是不是有足够回报,留出一段空间,先让自己顺着这个兴趣走几步。这也许是生活对你的提醒。也许在模模糊糊的兴趣背后,有一个全新的领域在等着你。如果你千年朽木脑袋突然抽出绿芽,难道不是因为春天来

兴趣的第二个功能,就是作为学习的动力的来源,抵消能力培养中的重复与倦怠感。天知道要想把一项能力与技术发展到极致有多难,我在下面列举了一些数字。

莫扎特六岁第一次写协奏曲,在这之前,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超过了6500小时。

丁俊晖从八岁半开始练习台球,初一辍学后,每天平均练习10小时,18岁那年成为英国锦标赛冠军时,已经练习超过了1.75万小时。

巴菲特在2011年投资IBM之前,看过IBM50年来所有的年报,而在1988年决定投资可口可乐之前,阅读过该公司1892年之后所有的年报。

我们热衷于读“一本书精通×××”,转发“改变你生命的八个PPT”,坚信敲击某个穴位就能治好所有病,用个神器装水就能净化心灵,学个“世界级”的课程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平,这些都是愚蠢的事情。其实看看这些数据就能明白——高手在单调的重复中生成,求快不配做高手。

高手们为什么可以扛得住这样长达几万小时的重复和单研究发现,每个行业的高手都知道各种让无聊的工作变得更有趣的策略——邮差懂得吹着口哨打发骑车的无聊,搬运工懂得唱出劳动号子来应对肩膀的疼痛,训练场上的球员懂得隔段时间给自己挥拳打气,而几乎所有的IT公司都有荤段子文化——在写代码的时候猛讲黄色笑话——他们太需要一些东西抵御码代码的无趣。我的兄弟老杜告诉我,他听贝多芬写代码,不知道是有欣赏贝多芬的趣味,还是贝多芬也能听出荤味来。总之,高手们都觉得修炼挺有趣,他们是“玩”成高手的。

研究还发现,只是强调重要性并不会使一件事情变得有趣,过度的强调会适得其反。有趣的事情不一定重要,所以学会让重要的事情变得有趣,才是关键。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即使每天告诉学生和员工学习有多重要,每天告诉自己减肥和健康有多重要、改变有多重要,却很少有人会真正有动力去行动。理智带来的驱动力,永远没有情绪发动机——兴趣推动得有力。当我去学习太极的时候,老师告诉我,练太极最好的心态就是“玩”。艺术家们最才华横溢的作品,往往是在前期“玩”的阶段创造出来的。

爱因斯坦只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却没有详细说明这个老师好在哪儿。现在我们知道兴趣是个人成长中出现过的最好的老师——它在我们人生面临考验前,提醒我们提前学习;它在我们讨厌重复学习的时候,提供有力的鼓励,让我们发展出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