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经济学故事(超值金版)
20235600000021

第21章 经营背后的一笔账(2)

在确定一笔投资是否有利时,我们要比较的不是现在的投资与未来的收益,而是现在的投资与未来收益的现值。这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决定投资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换言之,不是在未来能赚多少钱,而是所赚的钱的现值是多少。在我们所举的小王投资的例子中,如果利率是10%,各年收益的现值如下:

第一年(n=1):20万/(1+10%) 1 =18.18万

第二年(n=2):20万/(1+10%) 2 =16.53万

第三年(n=3):20万/(1+10%) 2 =15万

第四年(n=4):20万/(1+10%) 2 =13.66万

第五年(n=5):20万/(1+10%) 2 =12.42万

第六年(n=6):20万/(1+10%) 2 =11.29万

未来6年中总收益的现值为:

18.18万+16.53万+15万+13.66万+12.42万+11.29万=87.06万

如果不进行贴现,总收益为120万,但按10%的利率进行贴现时,这120万的现值为87.06万元。投资为100万,未来收益的现值为 87.06万,显然,这笔投资是亏的,亏损为100万—87.06万=12.94万。显然不能进行这笔投资。

由以上的分析还可以看出,一笔未来货币现值的大小取决于名义利率。我们假定名义利率为5%时,各年收益的现值如下:

第一年(n=1):20万/(1+5%) 1=19万

第二年(n=2):20万/(1+5%) 2 =18.18万

第三年(n=3):20万/(1+5%) 3=17.24万

第四年(n=4):20万/(1+5%) 4 =16.52万

第五年(n=5):20万/(1+5%) 5 =15.74万

第六年(n=6):20万/(1+5%) 6 =15.02万

未来6年中总收益的现值为:

19万+18.18万+17.24万+16.52万+15.74万+15.02万=101.7万元

这表示只有在名义利率为5%时,这笔100万元的投资才略有微利,即101.7万—100万=1.7万元。由此可见,在利率为5%以上,这笔投资都是不合适的。

贴现的方法突出了时间因素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人们对等量货币的现在偏好大于未来,这就体现了时间的作用。在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考虑时间因素。收益期越长的投资,时间因素越重要。

在考虑时间因素时,不仅有贴现,而且有投资风险。建立一个工厂往往是一种长期投资。所以在做出这种投资时,不仅要考虑规模的确定,使产量达到平均成本最低的水平,而且要考虑这些产量所能带来的收益现值。

【知识链接】

贴现率的概念

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它解决了未来经济活动在今天如何评价的问题。贴现率为正值,说明未来一块钱不论是损失还是收益,没有现在的一块钱重要;而且时间隔得越长,未来的价值越低。

利润是唯一在指标——生产者剩余

一个叫凯宁的城里男孩到乡下去,他打算花100美元从一位农民那里买一头小毛驴。这位农民收了钱后,很爽快地同意了,并答应第二天把驴牵来给凯宁。第二天一早,农民却匆忙跑来告诉凯宁:“小伙子,实在抱歉,我的那头小毛驴死了,就在昨天晚上。”凯宁很无奈地说:“原来是这样啊……那你就把那头死驴给我吧。”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农民偶然在街头遇到了凯宁。农民就问:“那头死驴后来怎么样了?”凯宁说:“我举办了一次幸运抽奖,并把那头驴作为奖品。我总共卖出了500张票,每张2块钱,就这样我赚了898块钱!”

农民又问:“真是令人难以置信!难道就没人对此表示不满?”

凯宁回答:“不满的人当然有,但只有一个——就是那个中奖的人。他看到自己的奖品是一头不能食用的死驴后,当即表示了抗议,所以我就把他买票的钱还给了他。”

抛去道德层面不议,我们可以将凯宁的这种赚钱方式理解成迎合消费者行为的低价策略。对凯宁而言,他用100美元买了一头死驴,可是最后他不仅没亏本反而赚了898美元,这在经济学上叫做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就是生产者出售一种商品得到的收入减去成本,说白了就是企业赚的利润。消费者剩余也好,生产者剩余也罢,其实都是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它所表示的实际上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

我们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解释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张老师想装修他的房子,自己设计了一张图纸,然后去找装修公司。他来到第一家装修公司,老板接过图纸,根据房屋面积、材料要求,一个个项目算下来,说整个工程需要7万元。张老师认为太贵了,装修公司老板把明细单拿给张老师看,说最多还能便宜5000元。张老师一看,确实如此,说回去再考虑考虑。

张老师又拿着图纸来到另一家装修公司,老板看了图纸问了要求,又根据房屋面积、材料要求,一个个账目算下来,说至少需要6.5万元。张老师仍然说:怎么这么贵?老板也把明细单拿给他看,说最多只能再便宜5000元。张老师仔细分析了两家情况:第二家之所以会便宜一些,主要是材料直接从厂家进货,成本降低了。于是他决定把这个工程交给第二家装修公司做。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张老师之所以把工程交给李老板,是因为李老板价格低,张老师有了消费者剩余。那么是不是第二家装修公司吃亏了呢?没有,否则他不会接这单活干,做亏本的买卖。因为李老板通过直接进货降低了自己的成本,使得成本低于他所报的价格,从而也获得了生产者剩余。

【知识链接】

生活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的区别

与消费者胜于相对应,也有个生产者剩余的概念。所不同的是,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而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实实在在得到的好处,它等同于生产者出卖商品所得到的价格减去生产者实际支付的成本。

一条围裙能创造效益吗——生产效率

一个工程师站在车间,发现这里的生产效率极低,他问陪同的车间主任:“当工作人员从丝饼上剥除部分纱线,然后将剥除的纱线丢在地上,找完原丝再拿笤帚打扫地面上的残丝,打扫完废丝然后装入废丝袋。每人每次做完这一工序需要2~3分钟,你算算这一班次损失的总时间。”

“我们每班打扫约20次,就浪费40~60分钟的时间。”车间主任在心里快速核算了一下,然后说。

“目前的这种做法除了影响生产效率外,还会引来其他麻烦。你看看,全公司的纱车轮子几乎都缠绕着废丝,纱车就会不易推拉,甚至损坏在轮子内的滚珠,造成车子损坏,这就像是自行车的前后车轴都绕进线一样。”

工程师接着说:“我观察了你们厂的每个工序,始终找不到为什么纱车轮上有废丝缠绕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你们也很清楚,因为你们把丝丢到地上,造成了纱车轮的废丝缠绕。”

车间主任频频点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不要把废丝丢到地上,对不对?”

“对!”

“那么把废丝放在哪里?总不能让员工把满把的废丝每次都送到废丝袋子里。”废丝袋子在车间的一角,离去皮区很近,但是每次都走上那么几步显然是不适合的。

工程师问车间主任:“你见过农村拾棉花吗?”华北平原上种植着大量的棉花,每年进入收获季节,农民就会三三两两地忙碌在田间——拾棉花。

“见过,他们拾棉花用的是围裙——我明白了!”很快,车间主任就为工作人员每人配备一围裙,用来装残丝。这样以来,工作人员顺手把残丝装在了围裙里,不仅保持了地面整洁,避免了余残丝缠绕在车轮上,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扫地时间及重复劳动。

由此看来,一条围裙就改善了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可反映出达成最大产出预定目标或是最佳营运服务的程度,亦可衡量经济个体在产出量、成本、收入,或是利润等目标下的绩效。

提高生产效率应做到几个方面:

(1)提高生产,制度先行。首先,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生产制度,以确保生产有章可循。

(2)定期将生产状况反馈给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并快速调整生产计划。

(3)奖罚分明。生产效率高的员工要获得应有的奖励。

(4)工具与技术,双重优化。即便是一流的员工,没有必要的工具,也难以达到高效率。

(5)激发员工干劲。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这个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应充分挖掘它、利用它,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身为主管,如果你了解员工的本性,也就知道如何有效激励他们,领导他们,开发他们。

(6)增强团队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对于团队行为、团队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往和意见沟通,提高团队的战斗力。

【知识链接】

产品质量

指是在商品经济范畴,企业依据特定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制造、检测、计量、运输、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生态回收等全程的必要的信息披露。产品质量除了含有实物产品之外,还含有无形产品质量,即服务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也是有标准的。

是生产饼干,还是方便面——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家食品公司同时生产饼干和方便面两种产品。临近年末,公司开始制订明年上半年的生产计划,该怎样筹划呢?公司的资源(如工人、机器、厂房、资金等)是有限的,怎么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生产,使得公司取得最大赢利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调动所有资源,单去生产饼干或者方便面,各自都会有一个最大的生产值。但是,公司不可能光去生产一种物品,而忽略另一种物品,饼干和方便面都有各自的市场,放弃任何一种产品,公司都会失去订单。因此,管理者们商讨的核心就是怎么确定饼干和方便面之间的产量关系。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现代企业中是经常见到的。这涉及到经济学上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概念。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可投入资源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如果企业的生产在这一边界内,则说明尚未达到有效生产;但是如果超过这一边界,则意味着目标会超过企业的生产能力,是难以达到的。

我们在一个简化了的经济模型中来说明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模型有三个重要的简化:

第一,生产的所有产品都用于消费。换言之,在简化的模型中,生产规模是不变的,始终维持一种简单再生产。

第二,只生产两种物品:玉米与布料。在这个简化的模型中,我们只分析生产两种产品时的情况。

第三,只有一个人,假定他的名字叫王文,他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与其他人没有任何交往。

我们假设王文用他孤岛上的所有资源生产玉米与布料。可以用下表来说明王文玉米或布料的生产可能性:

可能性

玉米(磅/月)

布料(码/月)

a

20

0

b

18

1

c

15

2

d

11

3

e

6

4

f

0

5

我们可以用下图加以说明。x轴代表布料,y轴代表玉米。a点表示王文把全部时间用于种植玉米,每月产量20磅,但没有时间生产布料,则布料为零。在b点时,王文用8个小时种植玉米,产量为18磅,2小时生产布料,产量为1码。以此类推,在f点时,全部时间用来生产布料,产量为5码,没有时间种玉米,产量为零。

图中的a、b、c、d、e、f点分别代表表1-1中的a、b、c、d、e、f五种可能性,这些不同数量玉米与布料组合都在连接a、b、c、d、e、f点的曲线上。这条曲线表示了王文可能生产的玉米与布料的最大数量组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线。

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概念对我们理解许多经济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由王文一人组成的社会同样面临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在王文一个人的社会中,为谁生产问题并不明显。但如果再有另一个人偏好穿,王文偏好食,那么,选择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a或b点,就偏重于为王文生产,选择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e或f点,就偏重于为另一个人生产。

当王文生产的玉米和布料的组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何一点时,表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或者说是有效率的。如果王文生产的玉米和布料的组合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任何一点,表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说是无效率的。

当然。在资源与技术既定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任何一点上玉米与布料数量的组合都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即发生了经济增长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任何一点上玉米与布料数量的组合才能实现。

【知识链接】

微观经济主体

将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时,借助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帮助其最有效率地实现目标。微观经济主体中,除了企业,还有家庭和个人。

企业追求上规模的内在原因——规模经济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

东晋王朝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8万“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000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双方在淝水展开激战。结果前秦军大败,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两年后前秦随之灭亡。

前秦的军队规模不可谓不大,但最终还是吃了败仗。看来,规模不一定能产生必然的正面效果。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若厂商的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增加的成本低于一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与规模经济对应的是规模不经济。一般来说,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厂商扩大规模使得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

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有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第二,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 第三,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 第四,随着规模的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厂商产量的增加,这些优势逐渐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