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阎立德和阎立本兄弟二人早年跟随父亲阎毗学艺,而立德擅长建筑,立本擅长绘画。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诏二人觐见,有意试探他俩的才能,遂委以修造翠微宫的重任,令立本负责设计,立德负责督造。此时的阎立本因为曾经给太宗画过真像,名气已远胜于阎立德,故傲慢地对哥哥说:“皇上让我设计,让你督造,本来是好事。可是我若画的太好,怕你建不出来,若画的不好,又怕龙颜大怒,这可怎么办呢?”阎立德知道这是弟弟在向自己发出挑战,于是拍着胸脯说:“你就尽自己最大能力画吧,不出十天,我准能给你建得出来!”第二天,阎立德接到弟弟所绘之图,见其笔酣墨畅,如鸾翔风翥,雕栏玉砌,似铁画银钩,世间恐怕无人能建出这样的宫殿,不禁面红耳赤、自惭形秽。突然,阎立德想到书法家虞世南跟高僧法琳和尚交好,而法琳和尚颇有神异,遂托虞世南引见以寻求帮助。阎立德见到法琳和尚,还未开口,法琳和尚就哈哈大笑,说到:“昨天你的弟弟来找我,说是仅听闻过天上的宫殿,却不知道天宫到底长的什么样子,请求我带他到天上去看看。我知道你今天会来,所以在带阎立本到天宫的时候,顺便帮你取了一本《营造法式》。”阎立德恍然大悟,原来弟弟所绘之图乃是天宫原貌。遂依照天书,鸠工庀材、凭岩构宇,刚好九天的时间,翠微宫即拔地而起。
崔丞相求子
在宋代文人王钦若编纂的《册府元龟》卷八二五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唐宣宗太中年间,宰相崔慎由镇守西川,曾与一名姓张的老叟交往,此人又名占风,颇有神异。崔慎由当时无子,请张叟为他占卜,说到:“听说罪大莫若绝嗣,我现在已经四十岁了,仍膝下无子,令我一直忧心忡忡!”张叟说:“我也曾请问过上天,得知老天本来就想让你绝嗣。现在只有一个办法,终南山翠微寺有一个僧人已经辟谷修行五十年了,您赶紧将最喜爱的衣物给予供养,他若能喜爱并且接受,您就能得子。”于是乎,崔慎由马上派奴仆至翠微寺。这名僧人接受了他的供养后,第二天就圆寂了。待到来年,崔家果然生了一个儿子,且生产日期也如张叟当初预言一样,崔慎由给他取名为崔胤。是日张叟前来庆贺,崔慎由将儿子抱出来请他看,张叟说:“您的儿子将来富贵如公卿,只是生在乱世,恐怕不得善终啊。”唐昭宗时,崔胤先后四次官拜宰相,与朱全忠内外勾结,把持朝政,最后还是被朱全忠所害,又应验了张叟所云。
黄峪寺,油井米山;逃君坡,枣刺无钩
终南山下的村落里,盛传着“黄峪寺,油井米山僧诳语;逃君坡,枣刺无钩朕嗔言”的故事。人们习惯上将它跟“秦王李世民”联系起来,而笔者走访了一些老人,发现这句话讲述的其实是两个传说。“枣刺无钩”一事,发生在唐初;“油井米山”却是在清末。
相传,清朝末年,有一位悟道的方丈和尚带着徒弟们来到了翠微山黄峪寺,他们日夜精勤修道,感动得许多山精树怪也常来此处听经闻法,灵异之事屡见不鲜。地方长官听说后,生起护持之心,擅自将百顷田地送于黄峪寺。这些田地本为当地土人所有,划出去一部分,生活自然更加困难,而他们又无力与官府抗争,遂找僧人评理。于是,方丈和尚带着当地人找到官府,希望能够重新划拨一片田地,官府实在拿不出来,黄峪寺只好把地原数奉还。失去了田地,僧人们也就没有了粮食,准备离开此处,另寻地方居住。这可急坏了那些山精树怪,为了留住僧众,它们纷纷施展神通,从当地人家里偷了许多米和油送到寺院。一夜之间,黄峪寺里的大米堆的像山一样,井里面的水也全变成了油。到了第二天,村民发现自己家中的粮食都减少了,而黄峪寺却是“油井米山”,于是纷纷议论僧人们假意奉还田地,暗地里却偷粮。僧人自然不会承认,又被村民指责为“打诳语”。方丈和尚为查究此事,进入禅定、施展神通,才知是山精树怪所为,并承诺将米和油还给大家。村民得知原委,仔细思量,家中虽然少了粮油,却无被盗痕迹,遂相信了方丈和尚的话,并共同发愿将这些粮油供养给黄峪寺。而到来年收成之后,村民再至黄峪寺作供养,却发现寺院的佛像经书均在,而僧人却无影无踪,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出家人都是菩萨显像、罗汉降生!
笔者在前面章节中曾讲述了法忍和尚、月霞、体安等三十余位僧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黄峪寺结茅潜修的史实。这在虚云和尚的《年谱》里面也曾有记述。由此看来,“油井米山”的传说,是有人物原型的。同样,“枣刺无钩”的传说,也有一段历史可以参照。
史载,高祖李渊建立大唐之后,将窦皇后所生之子李建成封为英王,李世民封为秦王,李元吉封为齐王,因建成年长,遂立为太子。但是在李渊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不仅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并在讨伐群雄的战争中立功最大,所以高祖常常对他赞誉有加,使得建成、元吉心中十分妒恨。三人为争夺储君之位,矛盾也愈发激烈。建成与元吉二人联合起来,假意设宴,邀秦王共饮,却在酒中下了剧毒。幸好一只燕子飞过,遗粪于酒杯之中,李世民才捡回了一条命。后来,李元吉又策划让自己的护军宇文宝潜伏在寝室之内,待李世民随从李渊至自己宅第时刺杀之,李建成恐事不果,加以阻止。元吉再施一计,谓李渊至终南山太和宫时,秦王必定随从,若此时加害,方便得手。
据《旧唐书·列传第十四》:
高祖将避暑太和宫,二王当从,元吉谓建成曰:“待至宫所,当兴精兵袭取之,置土窟中,唯开一孔以通饮食耳。”
而在《旧唐书》中,太和宫谋害秦王一事,仅写至此,不见下文。太和峪一带流传的“逃君坡,枣刺无钩朕嗔言”的故事,则由此展开。
相传,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一直想谋害秦王李世民,只因畏惧秦府猛将骁勇,故迟迟不敢兴兵。终于有一天,高祖李渊准备去终南山太和宫避暑,并点名让三个儿子随从。皇帝出巡,只能有御林军陪护,李世民自然不能带着自己的部下。李元吉暗自得意,谓时机已到,对兄长李建成说:“到出游太和宫的那天,咱们前脚一走,马上派刺客跟随,待至宫所,将秦王擒住,偷偷的困于地窖之中,只留下一个小孔让他透气。回头大家找寻秦王,咱们佯装不知。风声一过,再取其性命。”李建成听闻,觉得此计甚当,颔首默许。谁知刺客动身之时,走漏了风声,被李世民的手下秦琼和尉迟敬德看在眼里。二人虽然着急,却又不敢贸然兴兵,于是马上派人递密报给李世民。李世民刚刚到太和宫,还没安顿下来,就接到了消息。惊恐之余,暗自伏思,此番只能悄悄逃走,若原路返回必定会遭遇刺客,须得另寻他路。于是,李世民翻过太和宫东岭,取孤独塬、白石峪一路潜逃。而白石峪中多生野枣,枣刺带钩,容易刮住衣服,李世民几次三番地被钩倒在地。最后,他仰天大吼:“上苍啊!如果我是真命天子的话,请不要再如此戏弄我了!”话音刚落,白石峪枣刺的倒钩全部变成了直的。李世民因此顺利地逃到山下,由于害怕遭遇刺客,不敢回京,便在“皇帝禁苑”处躲藏起来。三天后,秦琼和尉迟敬德找寻到他,将其接回了京城。李世民登基后,将太和宫改为翠微宫,于宫城左右两侧设立了秦琼寨和敬德寨,并在宫中修建了龙田寺,以感念上天之恩。
再到后来,李世民有一次登城墙赏景,忽见一道金光自终南山射来。于是派尉迟敬德到山中寻访原因,敬德回禀:“终南山太和峪东面有一条山谷,其石均为白色,有一小水顺白石蜿蜒而下,陛下所见金光,乃是谷中自石、溪水反射阳光所致。”李世民回忆当初逃跑路线,想起了这条白石峪,感慨万千,遂命人在峪口外的避难之地修建了翠微宫下院。
严福寺神地
民国十八年,陕西遭遇“年馑”,在旱灾发生的同时,又有风灾、雹灾、虫灾、瘟灾、水灾、火灾、兵匪之灾一起袭来。全省有二百余万人活活饿死,二百余万人流离失所,八百余万人以食树皮、草根、观音土苟延生命。此时的严福寺种有十亩苜蓿,当地群众家里没了粮食,就到寺田里攫苜蓿充饥。只见苜蓿地里人头攒动,像乌鸦覆盖一般。而十亩地的苜蓿,也就够大家一天的食量,但是到了第二天,苜蓿芽就又长了出来。当地人遂称之为“神地”。
白石禅师
相传,唐代初期曾有一名禅师在终南山白石峪中修行。与其他隐居僧人不同的是,此人不居茅庐、不食五谷,每日只是禅坐于白石之上,与鸟兽为伍,饥则餐霞,渴则饮露。时人知其神异,都想拜访他,但禅师所居白石高耸于山腰,石壁又如光滑如镜,根本不可能攀爬至顶,只能从远处膜拜他。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宫避暑,听人描述他的事迹,遂派使者找寻,欲请入宫中供养。当使者前至白石峪时,只见白石上空空如也,从此再也不见禅师的踪迹。唐代著名诗人姚合曾作《寄白石师》诗一首,内容恰与此事相吻合:
白石师何在,师禅白石中。
无情云可比,不食鸟难同。
屦下苍苔雪,龛前瀑布风。
相寻未有计,只是礼虚空。
此诗可见《全唐诗》卷四百九十七,原注曰:“师无名,常居白石谷中,因为号。”
白石峪,古时称白石谷。清代毛凤枝撰《陕西南山谷口考》:“又西为白石谷,又西为太和谷。均在长安县南五十五里。有小水二,注交水,汇丰入渭。”民国时期白石峪曾有四座小庙,俗称“四道庙”,今已无存。翠微宫下院在宋代时改名为严福寺,此地盛产板栗,有“严福寺的栗子,十个就摆一尺长”的说法。因李世民避难的故事流传得十分广泛,当地人则习惯上将“严福寺”称之为“延福寺”,自是取义为“延寿增福”。又因为严福寺对面的山体形如一尊弥勒大佛,所以也曾一度被称为“大佛寺”。而李世民被枣刺钩倒的地方,当地人最初称之为“逃君坡”,现在叫做“刺东坡”。
白石溪谷,风光佳绝。巨石嶙峋,如凝脂白玉,清流贯谷,似环佩摇声。今时之严福寺,座落于白石峪口内。脚下有一山泉,泉眼形似灯盏,因称之为“灯盏泉”,据说饮用可延寿增福。若向内行,还有“吉星”与“洗心”两处茅棚,顺水攀爬,可至孤独塬与丰和洞。而至于白石峪的枣刺带不带钩,相信大家亲自来看看也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