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安全生产要牢记
20282900000008

第8章

(8)查。“查”是指监督检查,既包括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的定期测定,又包括对从事粉尘作业职工的健康检查。健康检查包括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对新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必须进行健康检查,目的主要是发现粉尘作业就业禁忌症及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粉尘对健康的损害,发现有不宜从事粉尘作业的疾病时,应及时调离,及时治疗。

65.职业中毒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职业中毒按其症状出现的快慢和病变程度上的不同,可分成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亚急性中毒三种类型。

(1)急性中毒。人体在短时间内有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后发生的病变,引起人体一系列中毒症状,甚至死亡,称为急性中毒。这种病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和病情重的特点,急性中毒可能当班或下班几小时,或者1~2天内发生。多数是因生产事故或工人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低所引起的。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主要是有害气体,它们有很强的扩散性,人吸入的吸收速度快;少数情况下,金属烟尘、有机溶剂等也可引起急性中毒。毒物作用于呼吸系统,表现为窒息、呼吸抑制、肺水肿、肺气肿等症状;毒物作用于消化系统,表现为引起急性肠胃炎、中毒性肝病等。

(2)慢性中毒。少量毒物多次逐渐进入人体内,经过一段时期的积蓄,达到中毒浓度而出现中毒症状,称为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作业人员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受到一定浓度的毒物的作用,经过数月、数年或更长时间后才发现的。相对于急性中毒而言,慢性中毒具有潜伏期长、发病慢、早期症状不明显等特点,它是职业中毒类型中最常见的,如金属铅、汞、锰等常引起慢性中毒。

(3)亚急性中毒。它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的则称为亚急性中毒。它是较短时间内(一般是在数日至1个月内)或多次接触毒物而引起的,如二硫化碳、汞等毒物常造成亚急性中毒。

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远期效应有致突变、致癌、致畸效应,也称为“三致”效应。毒物的致突变效应是指生物机体的遗传物质在化学、物理、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根本的变异。毒物的致癌效应是指作业场所中的某些致癌物可导致体细胞突变,产生肿瘤。毒物的致畸效应是指生产性毒物对胚胎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导致畸胎、死胎、胎儿生长迟缓或某些功能不全等缺陷。

66.常见的生产性毒物有哪几种?

生产性毒物的种类很多,影响范围广,目前已列入法定职业病范畴的职业中毒共有50多种。在工业防毒技术中,按毒物的化学结构、存在形态、作用特点、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可划分为以下7类:

(1)金属类。如汞、铬、铍、锰、铅、砷等。这类毒物主要对人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及生殖系统等造成损害。

(2)刺激性与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氟化物、氯气、硫化氢、氮氧化物等。这类毒物是工业生产中常遇到的有害气体,对人体,特别是对呼吸道有明显的损害,轻者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则致喉头水肿、支气管炎、头痛、头晕、乏力、肺水肿、脑水肿,甚至死亡。

(3)有机溶剂类。如氯乙烷、苯、醇、酯、醚、酮及汽油等。这类毒物可损害人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甚至可以破坏人的造血机能。

(4)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类。如硝基苯、氨基苯、三硝基甲苯等。这类毒物可损害人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并对人的视觉、心脏、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

(5)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如氯化烯、塑料、橡胶及树脂类产品等。这类毒物对人的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黏膜都有损害,常引起接触性皮炎、神经衰弱等症状。

(6)农药类。如有机磷、有机氯等。这类毒物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可对人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并对人的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损害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7)沥青及其烟雾。如煤油沥青、石油沥青和矿产沥青等。这类毒物可致人患皮囊炎、支气管炎、癌症等疾病。

67.现场救护的重要性?

现场救护是抢救伤员、挽救生命的有效手段之一。学会现场急救的基本方法,就能减少伤害,避免更大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在遇到意外伤害时可以进行自救和互救。

当工作场所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时,如果能采取正确的现场应急、逃生和自救措施,将大大降低死亡的可能性,减少事故带来的后遗症,因此,每个人都应熟悉急救、逃生、自救的方法,以便在事故发生后作出正确快速的反应。

68.如何进行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对呼吸停止的患者进行紧急呼吸复苏的方法。当呼吸停止、心脏仍然跳动或刚停止跳动时,用人工的方法让空气进出肺部,供给人体需要的氧气,称为人工呼吸。采用人工的方法来代替肺的呼吸活动,可及时有效地让气体有节律地进入和排出肺脏,维持通气功能,促使呼吸中枢尽早恢复功能,使处于“假死”的伤员尽快脱离缺氧状态,恢复人体自动呼吸。

人工呼吸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对口呼吸法,另一种是口对鼻呼吸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使病人仰卧,松解腰带和衣扣,清除病人口腔内的痰液、呕吐物、血块、泥土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救护人员一手将病人下颌托起,并使其头尽量后仰,将其口唇撑开,另一只手捏住病人的两只鼻孔,深吸一口气,对准病人口用力吹气,然后立即离开病人口,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吹气力量要适中,次数以每分钟16~20次为宜。

病人因牙关紧闭等原因,不能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可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法,方法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基本相同。用一手闭住伤员的口,以口对鼻吹气。

此外,还有两种人工呼吸法,即俯卧压背法(此法多用于溺水者)和仰卧举臂压胸法(此法多用于有害气体中毒或窒息的人)。与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相比,这两种方法的换气量比较小,仰卧举臂压胸法每次的换气量约800毫升,俯卧压背法约400毫升,而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的换气量约1000~1500毫升。由此可见,在现场应优先采用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

69.施行人工呼吸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实行人工呼吸前,把伤员所穿有碍呼吸的衣服和领扣、腰带解开,必要时可用剪刀剪开,不可强扯。

(2)用衣服等作垫子,放在他的腰部(仰卧时)或腹部(俯卧时)下,把腰部或腹部垫高,同时检查肋骨、脊椎、手部是否有骨折情况,以便选用一种适宜的人工呼吸法。

(3)把下颔角向前推,使嘴张开,如果舌头后缩,将舌头拉出口外,并检查口内,如有血块、泥土、假牙等妨碍呼吸的东西,则要立即清除。

(4)口对口吹气的压力要掌握好,开始可略大些,频率也可稍快些,经过10~20次人工吹气后逐渐降低压力,只要维持胸部轻度升起即可。

70.如何实施胸外心脏挤压急救法?

胸外心脏挤压法是指心跳骤停时依靠外力有节律地挤压心脏来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可暂时维持排送血液功能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是:将病人仰卧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救护人员跪或站于病人一侧,面对病人,将右手掌置于病人胸骨下段及尖突部,左手置于右手上,以身体的重量用力把胸骨下段向后压向脊柱,随后将手腕放松;如此反复有节律地进行挤压和放松,每分钟挤压60~80次。在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时,宜将病人头部放低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若病人同时伴有呼吸停止,在进行胸外心脏挤压的同时,还应进行人工呼吸。一般做15次胸外心脏挤压,做2次人工呼吸。

在挤压的同时,要随时观察伤员的情况。如能摸到颈部总动脉和股动脉等波动,而且瞳孔逐渐缩小,面有红润,说明挤压已有效,即可停止。

71.实施胸外心脏挤压要注意哪些问题?

(1)在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抢救时,挤压应有节奏,有一定冲击力,防止因用力过猛而造成继发性组织器官的损伤或肋骨骨折。挤压绝对不能中途停顿,一些不可避免的暂停时间也不能超过5秒钟。

(2)挤压频率要控制好,有时为了提高效果,可加大频率,达到每分钟100次左右。胸外心脏挤压应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进行,挤压时间与放松时间之比应为1∶2。

(3)抢救工作要持续进行,除非断定伤员已复苏,否则在伤员没有送达医院之前,抢救不能停止。

72.常用止血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止血方法主要是压迫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和加垫屈肢止血法等。

(1)压迫止血法。这是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止血方法,该法适用于头、颈、四肢动脉大血管出血的临时止血。一个人负了伤以后,只要立刻用手指或手掌用力压紧靠近心脏一端的动脉跳动处,并把血管压紧在骨头上,就能很快收到临时止血的效果。

(2)止血带止血法。该法适用于四肢大血管出血,尤其是动脉出血。常用止血带(一般用橡皮管,也可以用纱布、毛巾、布带或绳子等代替)绕肢体绑扎打结固定,或在结内(或结下)穿一根短木棍,转动此棍,绞紧止血带,直到不流血为止,然后把棍固定在肢体上。在绑扎和绞止血带时,不要过紧或过松,过紧会造成皮肤和神经损伤,过松则起不到止血的作用。

(3)加压包扎止血法。该法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止血。先用消毒纱布(如果没有消毒纱布,也可用干净的毛巾)敷在伤口上,再加上棉花团或纱布卷,然后用绷带紧紧包扎,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假如伤肢有骨折,还要另加夹板固定。

(4)加垫屈肢止血法。该法多用于小臂和小腿的止血。主要是利用肘关节或膝关节的弯曲功能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目的。在肘窝或膝窝内放入棉垫或布垫,然后使关节弯曲到最大限度,再用绷带把前臂与上臂(或小腿与大腿)固定。假如伤肢有骨折,也必须先用夹板固定。

在进行止血时,如果创伤部位有异物但不在重要器官附近,可以拔出异物,处理好伤口。如无把握就不要将异物拔掉,应立即送医院,经医生检查,确定未伤及内脏及较大血管时,再拔出异物,以免发生大出血以致措手不及。

73.止血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止血带不能直接缠在皮肤上,必须用三角巾、毛巾、衣服等做成平整的垫子垫上。

(2)采用压迫止血法时,应根据不同的受伤部位,正确选择指压点。

(3)绑扎止血带部位不要离出血点太远,以避免使更多的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一般绑扎止血带的位置是上臂或大腿上的1/3处。

(4)绑扎好止血带后,在伤者明显部位标记时间,尽快送医院处理。为防止远端肢体缺血坏死,在一般情况下,绑扎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每隔40分钟松解一次,以暂时恢复血液循环。松开止血带之前应用手指压迫止血,将止血带松开1~3分钟之后,再在另一稍高的部位绑扎。松解时,仍有大出血者,不再在运送途中松放止血带,以免加重休克。

(5)严禁用电线、铁丝、绳索代替止血带。

74.如何判断出血组织?不同的出血组织采取什么样的止血方法?

(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量多,速度快,危险性大,一般使用压迫止血法,即在出血动脉的近心端用手指把动脉压在骨面上,予以止血。

(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缓慢不断流出,一般抬高出血肢体以减少出血,然后在出血处放几层纱布,加压包扎即可止血。

(3)毛细血管出血,只需要在伤口处盖上消毒纱布或干净手帕等,再加上棉花团或纱布卷等,用绷带扎紧即可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