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必修十二堂课
2029900000001

第1章 镕铸性格,为成功筑基(1)

NO1冲关闯隘,将人生红灯变为绿灯

面临难题,认真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不动脑筋,安于现状。

遇到挑战,从实际出发,求变创新,而不是浑浑噩噩,回避矛盾。

选取目标,计划事情,具体而明确,而不是笼而统之,模糊不清。

正视现实,负起责任,不管是愉快还是痛苦,而不是否认、逃避现实,沉溺在幻想中。

尊重事物规律,考虑客观可能,而不是不顾实际,只凭主观愿望办事。

独立自主,积极行动,而不是依赖别人,消极等待情况变化。

敢于冒险,不怕失败,而不是躲避风险,贪图安逸。

坚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坚持靠自己,而不是自我贬低,怕别人瞧不起。

有了错误,愿意承认并纠正,而不是文过饰非,虚荣自负。

冷静从容,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急躁任性,感情用事。

自卑就是被动的自我意识、模糊的自我价值观念和萎靡的自我状态以及低劣的自我心理品质与复合素质的综合体。

被自卑的消极心态困扰的人,意气消沉、态度消极,即使具有成功的欲念,也无成功胆量和勇气进行下去,更不会相信自己真正有成功的一天。

我们认为,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不是孤力存在的两个对立面,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性。没有一个人属于百分百的积极心态,也没有一个人是百分百的消极心态。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不同心态,它们占的比率不同,表现出的主导倾向性也不同。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就像力学中的两个相反的力。具体到一个人,如果你积极心态特征占得多,消极心态特征占得少,那两种力相抵消,所得的结果呈正数,说明积极心态占了主导地位。如果你消极心态的特征多,而积极心态特征少,两者相抵消,结果呈负值,那消极心态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样是积极心态类型或消极心态类型的不同人,所占积极心态或消极心态的比例也不同。有的人倾向性强些,有的人倾向性相对弱些。

拿破仑·希尔告诉人们“要想成功,首先应该认识你的隐形护身符”。我们每个人都佩带着隐形护身符,护身符的一面刻着积极心态、一面刻着消极心态。

这块护身符有两种惊人的力量:它既能吸引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又能排斥这些东西,夺走生活中的一切。这两种力量的第一种是积极心态,它可以使人登峰造极;而另一种力量是消极心态,它使人终身陷在谷底,即使爬到巅峰,也会被拖下来。

在现实生活中,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仔细观察,比较一下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心态,尤其是关键时的心态,我们就会发现,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

推销员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了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了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大财而归。

这就是不同心态导致出结果的天壤之别。同是非洲市场,同样面对打赤脚的非洲人,由于一念之差,一个人灰心失望,不战而败,而另一个人却是满怀信心,大获全胜。

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大大小小的困难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就像前进道路中设置的一道道关卡,来考验我们每个人,我们能否顺利通行,那就决定于你自己的心态。面对困难,何去何从,以敢字开头,还是以怕字开头,会以成功与失败两种截然不同结果而告终。

消极心态者认为成功离我们很远,觉得那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自认为成功与他们无缘,没有能力走进它的圈子,自己把自己排除出局。失败离人们很近,伸手可及,比比皆是,人们怕失败,而时时事事退缩逃避,左躲右闪不想和它照面,却又常常和它撞个满怀。失败像故意似的,专找惧怕失败的人,在人生的路口常常为人们亮起禁止通行的红灯。于是那些易动摇者,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容易而又熟悉的倒退之路。因为他们熟悉这种行动路线,掉头走的退路上没有红灯的束缚。而自信者恰恰相反,在他们心中的每个路口亮着的全是绿灯,这绿灯是靠他们自信与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失败较量,冲关闯隘,失败被征服,而把禁止通行的红灯改变为放行的绿灯。其实人生的红绿灯就在自己的心中,操纵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心态。成功的大厦是用征服失败、超越自我的自信方砖层层建起来的。

NO2充满自信,勇于战胜困难

1900年7月,德国精神学专家林德曼独自驾着一叶小舟驶进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实验。

林德曼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机体的健康。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关注着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冒险,因为已经有一百多位勇士相继驾舟均遭失败,无人生还。林德曼推断,这些遇难者首先不是从生理上败下来的,主要是死于精神崩溃、恐慌与绝望。在航行中,林德曼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有时真有绝望之感。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成功!终于,他胜利渡过了大西洋。

林德曼的亲身实验证明: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充满自信,精神就不会崩溃,就可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首先你要认为你能,你什么都能,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你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你必须树立这样的信心。

有了这样的自信,接着便尝试,最后你就发现确实能了。

拿破仑·希尔自信地说:“‘不可能’的字眼,只能存在于愚人的字典里。”

拿破仑·希尔曾经用过一种奇怪的方法,来让自己树立这种自信。

年轻时,拿破仑·希尔曾有过当作家的雄心。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他知道自己必须精于遣词造句,语句将是他的工具。

那时他家里很穷,自然他所接受的教育也就有缺陷。因此有一位善意的朋友告诉他,说他的雄心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拿破仑·希尔并不相信这位朋友的话,他认为,对于他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于是,他买来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他想,当作家的工具也就是所需的字词全都在这本字典里面,而他的目的就是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字。只不过,当他翻开字典后,他却做了件让人十分吃惊的事。

他打开字典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不可能”这个词,他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并扔掉。终于,他有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

从此以后,他就把他的整个事业建立在这个前提上,那就是:对一个要发展而且要超过别人的人来说,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

拿破仑·希尔的故事启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个故事也并非是要让你也把字典里的“不可能”这个词剪掉,而是要你从你的心中把这个观念去掉。看了这个故事,但愿你就从此在你的谈话中不再提到这个词。或者是从此在你的想法中排除它,从你的态度中抛弃它,从此不再为它提供任何存在的理由。

在这里,我们再一次告诉你,不要再用“不可能”寻找任何借口,把这个字和这个观念永远抛弃吧,用光辉灿烂的“我能”“我一定能”来代替。

可能有人会问,拿破仑·希尔后来怎样呢?

1908年,年轻的希尔在田纳西州一家杂志社工作,同时又在上大学,由于在工作上的杰出表现,他被杂志社派去访问伟大的钢铁制造家安德鲁·卡耐基。卡耐基十分欣赏这位积极向上、精力充沛、有闯劲、有毅力、理智与感情又平衡的年轻人,他对希尔说:“我向你挑战,我要你用20年的时间,专门用在研究美国人的成功哲学上,然后提出一个答案。但除了写介绍信为你引荐这些人,我不会对你做出任何经济支持,你肯接受吗?”年轻的希尔信任自己的直觉,勇敢地承诺:“接受!”以致数年后,希尔博士在他的一次演讲中说:“试想想,全国最富有的人要我为他工作20年而不给我一丁点薪酬。如果是你,你会对这建议说‘是’还是‘不’?如果是一个识时务者,面对这样一个‘荒谬’的建议,肯定会推辞的,可我没有这样干。”

这就是希尔将“不可能”变成“我能”“我一定能”的切身经历。

“我能”“我一定能”是成功的“种”。把这粒强烈欲望的种播进你意识的土壤里让它萌芽、扎根、生长。相信它,你信心系统的激活键会激发出神奇的内在动力,它有意无意调动着人的内在外在的各种潜能,这种潜能又会化成人的无比的信心、坚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它像多能的催化剂,人生的一道道难题在它的作用下被分解。

NO3克服自卑,轻装无畏上阵

心态不是先天生成的,后天的培养可以将之改变。只有全面地了解它,明白消极心态的症结所在,你才可以刻意地去克服它、改变它。心态像一粒种,你播什么种,在你意识里就会长出什么苗。

自卑的来源或起因主要可以归结为:

父母属于自卑型的性格,孩子受他们言行的影响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模仿濡染的结果。

包办替代型。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大事小事没容孩子动脑筋去想,就已经包办安排好了,孩子自然养成了依赖性。家长省略了孩子动脑筋的环节,就等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权力,自然也失去了相应的能力。当独自面对遇到的问题时,孩子往往不知所措,由此产生了自卑。

过于严格。这使得孩子惧怕家长,事事都不敢自己做主,向家长提一个小要求都小心翼翼,看家长的脸色行事,常常揣摩家长的心事。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做决定的权利,长期下去,就造成孩子没有主见、没有创意、胆小、怕事、随遇而安。

贫穷带来的自卑。家境贫寒,生活环境差,穿戴不如人,和小伙伴一起相处,从来身无分文,自觉走不在人前,不合群,自尊心受到打击。

读书时学习差,考试总不及格,害羞,觉得自己笨,在别人面前觉得低人一等。即使别人错怪了自己,也从不敢站出来与人辩论,坚持自己的意见。

体弱多病或身体残疾引起的自卑。

遇事处理不当,觉得伤害了他人,又无法挽回,无尽的后悔和自责在大脑中不断复制、夸大、膨胀引起的自卑。

期望值高,而现实生活突遭变故,愿望与现实落差过大,使自己遭到严重打击,又无法解决,整天生活在矛盾中,由此引出的自卑。

家庭不完整或亲人遭遇不幸产生的自卑。

从主体角度看,自卑的形成尽管受各方面的影响,但主要是受个人的情绪、心境、性格、生活状况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代的影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有时虽会淡忘,甚至在意识层消失,然而在潜意识层不会消失。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幸的童年会产生很强的自卑感。

自卑者的内心充满了灰暗,缺少光明的照耀。他们总是用一副扭曲的、夸大的有色眼镜来审视自己。着眼点总落在自己的不足、别人的优势上。往往拿别人的优点来度量自己的缺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也不如人。这种不平等的比较,把自己带进认识的误区。用消极否定的态度不断地挫伤自己,使自己感到无能、无力、无奈。只想自己失败的一面,而不敢奢望成功。觉得成功只配别人,而自己不配。人的发展不可能超越自己想象的高度,把别人想得那么高,把自己想得那么低,那么想象的高度又反过来制约着你的发展。

大多数人都知道,只要运用想象力,便会有创造力。一些伟人的传记也是这样记载的。这些伟人原本是普通人,在克服了众多的困难后才成了伟人。“成功者就是那些拥有坚定信心的普通者。”“通往成功的路,即把你失败次数增加一倍。”“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杰出的人不是那些天赋很高的人,而是那些把自己的才能尽可能地发挥到最大限度的人。”这些话充分说明了伟大诞生于平凡,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马布科克说:“最常见的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普通人安于平凡或不成功,在希望和妒忌中度过一生。由于他们养成回首过去的习惯(这加强了失败的意念),并幻想同样的事情会出现(预测中的失败);由于他们受制于别人定下的标准,因此常把目标看得远不可及,既不相信梦想会实现,又没做好成功的准备,整日生活在不满意、不甘心的矛盾生活里,他们只能一次次地失败。

失败倘若驻留在你的心中,你就会被它困扰,就会在事情似乎已有突破时把它弄砸了。事实上,对成功的恐惧使他们拖延了成功的时间,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1951年,英国的弗兰克林从自己拍摄的X射线照片上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后,他计划就此发现做一次演说,但因为自卑,他放弃了这个演说。1953年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从而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使人们进入到生物时代,并因此获得1962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如果不是自卑,这个发现应该记在弗兰克林的头上。自卑使他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自卑者往往处在遗憾、自责、忏悔、忧虑等情感活动中,每一种负面的情感都是一种压力,使你无形中去承受它。自卑者和自信者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自信者是轻装上阵,而自卑者心中的种种压力像给自己全身绑上了许多沙袋。可想而知,自卑者能跑赢吗?因此,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自卑者瞻前顾后是没有必要的。“瞻前”就是放不下昨天,没有从昨天中走出来,对昨天的事还耿耿于怀,为它自责,为它苦恼。昨天已经过去,再不会返回,你再想挽回、弥补过去的种种不理想的所作所为,都已于事无补,与其徘徊在昨天里靠痛苦的回忆过日子,还不如彻底卸掉那些心理上的“沙袋”,放下昨天。“顾后”就是对明天的担心、忧虑。要明白明天还未到来,更没有必要去提前担心。有人说:你所担心的事情绝大部分未必会发生。应该放下昨天和明天,担起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今天。

NO4蓄积动力,胆略与信心并存

一个人要想成功,没有动力不行。但仅有动力,没有胆略与信心也不能成功。所以,胆略和信心,是影响成功的又一重大因素。影响胆略与信心的因素有知识技能、自我评价、见识、他人评价和气质类型。下面,我们就这些影响因素逐一进行分析,以便深入认识影响人成功的信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