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必修十二堂课
2029900000038

第38章 抓住机遇,向成功迈进(1)

NO1每个“路口”都有机遇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成是一道坎坷弯曲的小路,那么,机遇就是那一个个路口,每一个路口都代表着许多新的可能,每一个路口都会适时向你提出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

通常,这些选择会使你的人生发生重大变化;有时,它还会彻底地改变你的命运。因此,如何对待机遇是人生的一个绝对不能被忽视的大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能否把握住机遇是区别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失意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失意均与机遇问题有关。

有的人是准备不足,所以只能望“机遇”白白流走而兴叹;有的人则是出于守株待兔不成,而落得个怀才不遇无所做为,一事无成;还有人则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机遇,所以即使机遇在手,仍只能让机遇白白流走。然而,这些困扰着许多人的难题在张艺谋那里却并未成为问题,而相反地,他一次又一次地抓住了机遇,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有准备更能抓住机遇

张艺谋可以说是不幸的,因为命运并未给他多少机会。在那个“血统论”盛行的年代,一个人一出生,就要继承或背负起家庭出身这一被强加的事实。而张艺谋的父辈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解放后,父亲就被定为“历史反革命”,父亲无任何收入,全靠做医生的母亲那点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全家5口人的生活。社会的歧视、家境的贫寒,决定了张艺谋孤立无援的生存状态。

然而,张艺谋也是幸运的,虽然机遇难求,但每一次都被他牢牢的抓住了。而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又恰巧是因为他为此曾做过积极的准备。

“文革”爆发后,18岁的张艺谋插队到了咸阳地区的一个偏僻农村,在他21岁时,正值大招工,知识青年纷纷返城,但张艺谋又因出身问题,没有厂家敢要他。他只好默默地看着别人通过各种门路一一离去。恰好那时有一种风尚,就是各个工厂之间经常要举行各种篮球比赛,有这方面特殊才能的人都被视为宝贝,因而便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有着篮球特长的人可以放宽政审条件予以录用。张艺谋本来就有着较为强健的体魄,篮球也打的不错,知道这一消息后他越发勤苦地训练。最终,咸阳国棉八厂在招工时看上了他的好身手,并放宽政审条件录用了他。

返城是张艺谋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而这一机遇的把握是与他本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果我们硬要把打篮球同从事艺术活动联系在一起,不免有些荒唐,但是,如果张艺谋不会打篮球,却很可能无法返城,进而无法再从事艺术活动。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大哲学家罗素说过的一句话,人的爱好越多,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张艺谋有意识地强化了自己的体育特长,使返城的愿望得以实现,而返城又为他命运的根本性转折准备了客观现实条件。

张艺谋由农民转变成了工人,又开始了他新的奋斗。他的绘画才能开始崭露头角,3年后,因此而被调入工艺室从事设计工作。自此张艺谋又迷上了摄影。摄影使他如痴如狂。他背着一台“海鸥”牌相机踏遍了800里秦川的山山水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国摄影作品大赛中,他的作品获了一等奖。也许当时的张艺谋并不清楚他所做的这一切的意义,但很显然,他在等待机遇,而事实也证明,如果没有张艺谋在这一时期对摄影艺术的刻苦钻研,他的辉煌的人生就无从谈起。

张艺谋用他的经历,再次向我们证明了那句至理名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今天的中国已不同以往,社会日新月异,机遇大为增加,因此,对于那些有志于成功的人士,在弄清了社会存在着哪些机遇以及自己最适合做什么之后,最主要的问题转变成了:你是否已为此做了精心的准备?要想看到黎明的第一道曙光,我们必须在夜里就出发,而不能一直等候阳光已照遍所有人的眼睛。

才华出众是抓住机遇的资本

机遇是一种带有稀缺性的社会资源,并且,它的降临往往带有各种偶然性。因此,机遇对待具有相同条件的人很可能是非常不公平的,这就导致了一大批颇具才华的人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最终“泯然众人矣”。而我们在张艺谋身上看到的却是一种成功者的机遇观,那就是:绝不坐等着机遇,而是主动地去寻找机遇、创造机遇、尝试种种捕获机遇的办法,直至成功。

考电影学院是张艺谋生命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机遇,也是他人生的一个根本转折点。张艺谋在这一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意志和技巧,颇值我们沉思。

那是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文革后的第一次招生,张艺谋的心立马热起来,他知道期盼多年的机遇已经来临。但他也意识到,政审可能再次成为他的阻碍。可毕竟这是千载难逢的一次机会,他一定要去试一试。

张艺谋争取到了一次前往北京出差的机会,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摄影作品,找到了电影学院的招生办公室。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艺术素养让老师们大加赞赏,但是,学校规定招生的最高年龄是22岁,而张艺谋当时已有27岁了。制度无情,首先是年龄一项就把张艺谋阻挡在门外,张艺谋虽然多方奔走,终无任何结果。

张艺谋失望至极,但仍未绝望,他是一个那种只要还有一点点可能和机会,便会死死抓住不放的人,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时的国内正时兴“读者来信”,提倡“伯乐精神”,强调各级领导要重视和认真对待来自基层的各种意见与要求。张艺谋听从一位深谙世事和中共党史的朋友的建议,给素昧平生的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写一封言词恳切的信,还附上了几张能代表自己摄影水平的作品。

最终,信辗转到了黄部长的手中,颇通艺术的部长认为张艺谋人才难得,遂写信给电影学院,并派秘书前去游说,终于使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张艺谋。而且,最使张艺谋倍感幸运的是,他竟然莫名其妙地逃过了政审与文化考核这两大难关。

然而,好事多磨。在张艺谋读完二年级的时候,校方以他年龄太大为由,要求他离校。而此时力荐张艺谋的黄部长早已经离位。向谁去求助呢?张艺谋意识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能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伯乐身上。自己已进入而立之年,更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所谓命运,无非就是机会与抓住机会的能力。他硬着头皮给校领导写了一封态度诚恳的“决心书”,强烈地表达了自己要求继续读书的愿望。再加上爱才心切的老师多说好话,校方终于同意让他继续上学,在以后的3年求学中,张艺谋的摄影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在此,我们不妨作几个假设,如果张艺谋没有到北京去偷偷报名,如果他没有写那封信给黄镇部长,如果他屈从了校方的压力,那么机遇就很可能会从他手中溜掉,甚至根本就不会因他而出现。由此看来,机遇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天外来物”,而是人与客观环境较量的结果,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视困境,不幸也可成为机遇

我们身边的许多人其实并不能真正理解“机遇”的本质含义,他们往往把“机遇”与“好事”简单地等同起来,却恰恰忽略了好与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一辩证关系。其实,恶劣的际遇有时要比优越的环境包含着更大的机遇。这一点,只有那些心中有着清晰目标,心态积极的人才能认识到,因而也才能抓住机遇走向成功。

毕业分配,张艺谋再一次陷入困境。尽管他在学校时年年成绩优秀,年年被评为“三好生”“优等生”,并且他的妻子在陕西工作,但没有任何门路可求的张艺谋仍被分配到远在南宁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命运是不公平的,但张艺谋却并未由此而沉沦。

广西电影制片厂地处边陲,厂小人少、设备差、技术力量十分薄弱。但是这里也人才匮乏,因此对于像张艺谋这样的正牌大学生而言,也很容易脱颖而出。他们不必像那些被分到大电影厂的同学那样在那些已经出名的电影创作者后面等候排队,他们也可以直接跳过助理阶段而正式登上影坛,成为主角。

很快厂里就给了张艺谋一班人一次拍片机会,而这一机会在其他大的制片厂可能要耐心等上好几年。一个精明强干的摄制组组成了,导演是张军钊,美工是何群,张艺谋与萧风则担任摄影。这一帮年轻人,心中充满着“反叛”的激情,他们要用迥异于前辈的电影语言,来宣告他们的个性、思想、尊严与价值。他们取材于着名诗人郭小川的一首叙事诗,演绎成电影《一个和八个》,结果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功,颇受专家、学者们的好评。这部电影开创了中国当代电影史的一个新篇章,成为第5代电影人崛起的一个标志。该片被评为1984年“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

《一个和八个》让张艺谋崭露头角,为影界所注意。接着,张艺谋又担任了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一片的摄影,其奇异的摄影造型再次让中国影坛为之惊喜。张艺谋因此而获得本年度最佳金鸡摄影奖并在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摄影奖。从此,张艺谋声名鹊起,已成为电影界非同小可的人物。

从张艺谋的这段成长经历来看,机遇与优越的客观环境并没有必定的联系,机遇的本质含义在于:它最能增长你的才干,最能让你的才干得到发挥。因此,有志于成功者,只要根据这两条来分析选择,就一定能找到机遇,把握机遇,并以此获得成功。

NO2有放弃才有机遇

懂得选择,懂得放弃,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素质。一个懂得选择放弃的人,才能不迷失事业发展的方向,才能抓住成功的机遇,才能攀登事业辉煌的巅峰。

说起麦当劳,还应该提及麦克与迪克两兄弟,是他们首先开办了这一事业,但是真正发扬光大的却是克罗克。

在这二人遇到克罗克之前,兄弟俩十分糊涂,他们根本不知道“麦当劳”三个字的价值,缺乏远见卓识,这正是他们失败的原因所在。

1954年的一天,克罗克与麦氏兄弟正式达成了代理连锁的协议,克罗克正式获得了为麦当劳餐厅发展连锁店的权利。

不久,麦当劳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了。他充分运用他的经验开始创造独特的连锁哲学。

进入20世纪60年代,麦当劳公司发展前景良好,但公司如何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

此时,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愈加清晰地出现在公司面前,这就是随着公司连锁店的发展,麦克兄弟对公司发展的阻碍作用也愈发明显。

这一方面表现在麦克兄弟的思想保守与眼光短浅上,使得克罗克的连锁哲学很难彻底发展;另外一方面,麦克兄弟依据合约拿走连锁店0.5%的营业收入,也使得麦当劳的发展严重缺少资金而无法迅速壮大。

此时麦当劳公司内部的一致声音为:麦克兄弟不离开,公司就无法再发展下去。

事实也的确如此,麦克兄弟的做法与公司的经营方针完全是背道而弛的。

有一次,麦克兄弟竟然在并没有通知克罗克的情况下,把克罗克投资营建的一家连锁店以50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弗雷德冰淇淋公司。这桩买卖害得克罗克后来只得以25000美元的价格从该公司手中再买回来。麦克兄弟甚至在他们自己经营的连锁店里改变了“麦当劳”的样子。有的经营者甚至随意更改食谱,有的任意改变汉堡包的质量。麦克兄弟还时不时地到各地的连锁店逛一逛,指手画脚地乱来一通,几乎打乱了公司的阵脚。

面对这种情况,麦克兄弟既不道歉,也无任何内疚的表示。因为他们自始至终以为是他们的名字让克罗克获得了成功。

克罗克想,公司要发展,就必须摆脱麦克兄弟的约束,否则的话,公司就会步入歧途,它的美好前景就会毁于一旦。

他首先透过其他人间接打探,问麦克兄弟是否可以出让麦当劳连锁的契约权。麦克兄弟起初并没有作任何表示,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显然他们是想抬高价格,狠宰克罗克一把。

最后麦克兄弟开出了一个高价,简直是无法想象的高价,克罗克气得脸色都变了。270万美元的天价,这无异于逼人自杀。

270万美元,而且必须是现金,这对1961年的麦当劳公司而言,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在1960年已开业的220多家麦当劳连锁店的营业额为3780万美元,而麦克兄弟从中获取的权利费用为18万美元,而公司这一年的利润仅为7万多美元,并且还背负着十分沉重的债务负担,公司的债务是本身资产的x倍。

经过克罗克与其同事们的艰苦努力,公司最终从多方面筹得了这笔270万美元的现款。

尽管这是笔十分大的数目,但从今天看来,这一决策所付出的高额代价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当时如果不从麦克兄弟手里接管全部权利,按现在整个公司一年近300亿美元的销售额计算,每年就要向麦克兄弟支付1500万美元的权利费用。更何况若无这一决策,20世纪90年代的麦当劳是否能成为麦当劳王国,恐怕就要另作讨论了。

由此可以看出克罗克其人不同于其他人的高明之处。

总的说来,麦当劳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终于获得了自由独立,这样克罗克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事业了,270万美元终于换回了麦当劳的腾飞。

NO3有目标机遇才会降临

成功者在开始行动之前,一定是设下了奋斗不止的目标,不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在对自己已经取得成功的欣赏上,因为只有如此,才会有更大的机遇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从而走进成功者的行列。

但人生的败者在其一生中从未达到过自我解放,从未做过给自己以人身自由的决断。即使在极度自由的社会里,他们也不敢决定自己的人生怎样度过。他们去工作是为了看看世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观看别人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上了。成功者怎样才能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呢?这就需要之前打下牢固的事业基础,因为一个人没有牢固的事业基础,是打不出自己的天下的。

即使能偶尔获取一点小小的成功,但在关键时刻也会倒塌。李鸿章秉承曾国藩的意旨,兼收并蓄,从创建淮军开始慢慢突破人生,这是他精心打造自己霸业根基的开始。

李鸿章在京师供职期间,国内阶级矛盾已经相当尖锐。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再加上旧的封建的种种压迫,已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广东、广西、湖南一带,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极为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