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交际与口才
2032200000016

第16章 有话好好说(3)

胡传魁:(白)老刁,人家阿庆嫂救过我的命。咱们大面儿上得说得过去,你这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你叫我这面子往哪儿搁?你要干什么呀?

刁德一:(白)不是呀,司令。我看这位阿庆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将来咱们搞曲线救国,这可是用得着的人呐。只是不知道她跟咱们是不是一条心。

在当今社会,特别是一些搞经营的人士,如果具备了阿庆嫂这样的口才,想来也定然受益匪浅。

学会借佛压佛

口才大师曾给我们演绎过这样一种语言艺术:他当面斥责、抨击甚至怒骂论敌,对方虽羞恼不已,却不敢表露出来,只能“哑巴吞钉,痛在心里”。这种感觉完全类似于挨了打还不敢叫疼的屈辱,但没办法,语言就是有这种神奇的功能。

明朝末年少年英雄夏完淳就曾利用此术巧讽叛徒洪承畴,颇使人大快朵颐。

当时夏完淳投笔从戎,勇敢地投入了抗清斗争,后不幸因叛徒出卖而被俘。清军令洪承畴劝其归降,洪承畴首先派了很多手下前去规劝,都被夏完淳严词拒绝。后来,洪承畴决定亲自出马诱降。

他一见到夏完淳,即以假惺惺的口吻说:“你还是黄口小儿,懂得什么造反,还不是被乱党蛊惑,以致身陷险境。可见你不是主犯,只要归降于我,依然前途无量啊!”

夏完淳知此人便是洪承畴,遂灵机一动,决定狠狠嘲弄一下这个变节背义的叛徒。他说:“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我虽年轻,但我决心像洪承畴那样做一个英雄,焉能向你们这些满清王朝的爪牙屈服呢?”

洪承畴不知是计,心中乐了,问道:“这么说,你很仰慕洪承畴?”

夏完淳无限感慨地说:“是啊!洪先生是一位民族大英雄。先生在关外与清兵血战,直到最后一刻仍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当噩耗传来,全朝人都为之涕泪。像这样尽忠报国、誓死抗清的人难道不值得仰慕和效法吗?”

这时的洪承畴只听得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旁边的随从连忙喝道:“你休得胡言乱语,堂上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一听,立即声色俱厉地指着洪承畴大骂:“胡说!洪先生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你们这些叛徒、败类,贪生怕死,不忠不义,认贼作父,投降清廷,早该千刀万剐,人人得而诛之!居然还有脸冒充忠肝义胆的洪先生,实在是无耻之尤!”

一番慷慨激昂的嬉笑怒骂,实在是痛快淋漓,摧枯拉朽。然而任你洪承畴再老奸巨猾,在这种明褒暗贬、“阳奉阴违”的言语“击打”中也只能忍气吞声,徒唤奈何。因为洪承畴再不忠不义,也不至于在夏完淳口口声声“称赞”“洪先生”时而丧尽天良,杀心顿起。可以说,夏完淳一番妙语为天下痛恨叛徒的人出了一口恶气。

有人把这种语言妙法称作“借佛压佛”,“佛”虽是一尊,但奥妙在于你要佯装不识“佛”,然后在“不知者不为罪”的前提下,或扬或抑,褒贬自如,从而顺利达到自己的言语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工厂厂长饭后散步,走过宿舍楼。一工人家属在楼上用竹竿晾晒衣服,一失手将竹竿掉下,正好击在厂长的头上。厂长大怒,指着楼上的女人斥骂起来。

这位家属一看是厂长,内心十分惶恐。怎么办呢?猛然间,她急中生智,正色说道:“失手之错,也不至于惹得你如此破口大骂吧。看你这身打扮,也是厂里的人了。你就没听说过这里的厂长要从严治厂、文明管厂的事情么?大家都说厂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你这样吵吵闹闹,要是传到厂长那里,说不定要受到处罚呢。”

厂长一听家属这话,马上清醒下来,禁不住责怪自己性急生怒,实在有点失态。但庆幸眼前的女人不知道自己是谁,遂心平气和地走了。

家属果真不知道么?她只是巧用“借佛压佛”法,既表达了批评之意,又让你不致恼羞成怒罢了。厂长挨了痛倒还受了一番教育,你说这位家属的口才好不好?

幽默,人际互动的最高境界

幽默可以松弛紧张的情绪,也可以自我解嘲,找到适当的台阶下。

将humor译为“幽默”的“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生前有一次乘船旅行,在船上看到一个外国人正在看他所写的那本英文版的《生活的艺术》,那老外见林语堂身着大褂,以为是个乡巴佬,就鄙视地对林语堂说:“老兄,你看得懂吗?”林语堂不疾不徐地用英语对他说:“虽然我看不懂,但是这本书却是我写的。”说罢掉头就走,留下一脸愕然的老外。

世界着名的大文学家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一位曾经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不论是林语堂也好,歌德也罢,他们的幽默无疑地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和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心胸和气量。

幽默还可以消除尴尬的场面。真正的幽默可以引来会心的一笑,带来欢笑与快乐。

有一个从俄亥俄州来的人拜访林肯总统时,外面正有一队士兵停在门外,等候林肯训话。

林肯请这位朋友随他外出,并继续和他密谈。但是,当他们行至门外时,军队齐声欢呼起来。那位朋友这时便应该识趣地退开,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于是,一位副官走到那人面前,嘱咐他退后几步。他这时才发现自己的失态,窘得满脸通红。但是,林肯却立即微笑说:“白兰德先生,你得知道他们也许分辨不出谁是总统呢!”在那难堪的一瞬间,林肯用他的幽默化解了这一窘迫的局面。

从前有一位画商拿着毕加索早期的画作,请求他鉴定是不是他画的。毕加索瞄了一眼,说道:“这是一幅假画。”画商大吃一惊,支吾地问:“这难道不是你画的吗?”“是啊!这是我亲自作的假画!”毕加索不慌不忙地说。

其实,每个人都可变得幽默,它不是天才、高智商、喜剧演员的专利品。只要你常看一些笑话故事、歇后语,学习让嘴角向上翘,换个新角度欣赏事物,必可找回幽默和学会幽默。

使人欢笑,使人快乐。你做愉快的事、说愉快的话,就会把欢乐散布到四周。如果你为别人做了一件好事,那么你也治愈了自己,因为欢乐是一剂精神良方,能超越一切障碍,也会伴你成功。

幽默虽好,但不能乱用,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1)不要随意幽默。幽默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运用的,应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条件下发挥幽默。例如:在一个正式的会议上,当别人发言时,你突然冒出一两句逗人的话,也许大家都被你的幽默逗笑了,但发言的那个人肯定认为你不尊重他,对他的发言不感兴趣。

(2)幽默要高雅才好。在生活中,有不少人在开玩笑时往往把握不住分寸,结果弄得大家不欢而散,影响了彼此的感情。

(3)不幽默时无需硬要幽默。如果当时的条件并不具备,你却要尽力表现出幽默,其结果必定是勉为其难,到底该不该笑一笑?这会令彼此陷入更尴尬的境地。

先说服自己才能说服别人

在说服对方之前,先说服自己,为的是阐述问题时心里有底。自己对这种想法还没有接受,自然说服不了别人。相反,自己真心接受了的内容,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说服他人是很困难的,而改变自己同样不容易。不过,如果你能成功驾驭自己的情绪,这两个目标其实并非遥不可及。大家都知道,说服一个人要花上无数的时间和精力;与此相比,改变自己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少得多了。而且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的状况可以由自己的意志来掌握。所以只要你能认真看待此事,便能够改变自己。

斯蒂芬有一个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这个孩子算术不太好,经常在课堂上受到老师的指责:“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不出来,真笨!”这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这般责骂,于是越来越讨厌去上学,最后竟拒绝上学了。

当然,这种情况对父母的震撼很大,于是每天早晨他的家里都会像战场一样热闹。“快点到学校去,否则你的功课会跟不上!不要再耍脾气了!”“为什么不去上学?不上学读书,你将来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管怎么说,快点到学校去!”这种斥责打骂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孩子还是坚持不肯去上学。甚至父母的责骂反而更加深了孩子对于学校的恐惧感。这时候身为父母者为什么不能平静下来反思,归根究底,找出问题真正的症结呢?

为了这件事,斯蒂芬很烦恼。不错,这关系到孩子的将来,关系到孩子能否适应社会的问题,于是他静下心来反省。他认识到先前所采取的方法显然是不对的。他之所以坚决反对孩子不去上学,表面上像是在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有大部分的原因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后来,他终于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思考孩子为何不愿上学的缘由,开始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看待并处理这个问题。

很快地,他们明白了孩子心中的烦恼,明白了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要比他们想像的大得多,他们不再采用强硬的态度去逼迫孩子上学。除了亲自到学校了解情况外,他们更努力站在孩子的立场设想,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自己的未来。过了不久,孩子的态度开始产生很大的变化。以前封闭的心、不与父母沟通的态度完全改变了,不但与父母的关系变得很亲密,而且总是面带微笑,人生观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不久,他便重新背起书包上学去了,学习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刻意去说服他人,但只要自己的态度改变了,他人不用经过说服的程序也会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就是说服的最高境界。千万不要忘记:不改变自我,是难以说服他人的。

实话未必要实说

解缙,是明朝着名的大学问家,他的机智幽默少有可比。他十九岁中进士踏入仕途,后来曾担任《永乐大典》的主编。

《永乐大典》是我国第一部历史典籍大荟萃,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就是以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为主要根据,可见解缙的确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

有一次解缙陪皇帝去钓鱼,解缙连连起钓,大鱼小鱼钓了一大堆,可皇帝那边没有动静,许久没钓到一条鱼。

皇帝脸上挂不住了,便问:“解爱卿,这鱼怎么尽往你那去呀?”

解缙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自己不该在皇上面前尽展钓鱼的绝技高招。解缙本就是钓鱼高手,从饵料的配置到起钓的手法,他都极有讲究,故而成了钓鱼能人。但这本不该在皇帝面前展示,否则,“伴君如伴虎”,凶险必定多。但事已至此,不能回避,解缙于是稍微想了一下,吟诗一首说:

“数尺丝纶入水中,金钩一抛荡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解缙将运气背、技艺差而钓不到鱼的皇帝,说成是鱼儿怕见皇上的威仪而不上钩来,这使皇帝心旷神怡,哈哈大笑,连说解缙“好文才,好文才”。这当然应该算是“急智”的极致了。

在现实生活中,逢人便说好话,说套话,说吉利喜庆话,已是司空见惯的风气,实际上这也是“实话不能实说”的普遍化和生活化的表现。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任何一个婴儿从他呱呱坠地之时起,就已注定了最后必定死亡,但在小孩做“三朝酒”、“满月宴”、“周岁贺”时,所有的宾客无一例外都只会说“长命百岁”、“吉庆一生”的祝贺话语,而决不会说“这孩子老了必死”之类的言词,尽管这“人之必死”所讲乃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仍然是不会说的。

虽说人们提倡实话实说,但在有些场合、有些环境,实话就不能实说。因为说话不仅要注意表情达意的真实,还要注意必要的忌讳。此中道理,每个人都不可不知,不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