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纪晓岚的生活方式,时人和后人的笔记中多有记述,采蘅子《虫鸣漫录》称他“以肉为饭,无粒米进口”,梁章钜《归田琐记》说他“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一盘,熬茶一壶耳。”写《恩福堂笔记》的英和曾亲眼见他的仆人奉火肉一器,约三斛许,纪晓岚一边同朋友聊天,一边吃,一会儿便风卷残云全部吃光,这顿饭就算打发了。他精力过人,“年八十犹强健如常,食肉十数斤”(《清朝野史大观》)。
一、平生不食鸭
清代有名的文人中,大词人朱彝尊喜欢吃鸭肉,成为文坛佳话。纪晓岚却恰恰相反,绝对不吃鸭肉,纵使名厨烹调,也从不下筷。他喜吃瓜果、精肉和茶,有二三斤精肉加上茶水,便是一顿美餐。
对鸭肉,他总觉得腥秽难以下咽。有一次参加朋友的宴会,朋友不知道他这一习惯,把一块鸭肉和一块瘦肉,夹进他的盘子里,他因说话没有注意,又是近视眼,没有看得真切。鸭肉吃下去,立即大吐。自此,他在宴会上特别小心。
又一次宴会中,他的房师孙端人、董曲江、刘师退等人都在座,又端上了一道北京名菜——挂炉烤鸭,大家举起筷子,把话题转向了他。
“贤契,鸭肉味美,为何不吃?”孙端人善饮,干了一杯酒,嚼着鸭肉,乐呵呵地说。
“怕身上长鸭毛吧?”好朋友董曲江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拿纪晓岚取笑。纪晓岚只是笑而不答。他说不清为什么对鸭子讨厌,他只觉得自从听了那个故事以言为定后,更加不敢吃鸭肉。
那是一个怪异故事。他住在河间府东光城岳丈家期间,听人说,一天深夜,人们被狗的狂吠声惊醒。起身察看,在朦胧的月光中,只见一家人家房顶上,站着一个身着蓑衣麻带,披头散发的人,手中挽着一个大布袋,里面发出许多鸭子的叫声。那人沿着屋顶,由东家窜到西家,每家丢下几只鸭子。第二天,那些得到鸭子的人家,有的贪吃,就把它宰了。结果那吃了鸭子的人家,那一年就死了人。这时,大家才明白,那送鸭子的是一个瘟神。
这个故事,在纪晓岚脑海里印象很深,自此便更加讨厌鸭子。他把这个故事一五一十地讲给正在吃鸭肉的孙端人、董曲江等听。
董曲江正噙着一块鸭肉在口里,忙说:“照你这样说,口里这块鸭肉我也不敢吃了。”
“那里迷信,”孙端人说,“是纪晓岚杜撰出来吓唬你们的。”
尽管如此,大家吃鸭肉的兴致还是减了下来。刘师退提议就吃鸭肉之事,让纪晓岚作一首诗,以补偿扫吃鸭肉的兴致。纪晓岚笑着答应,沉思片刻,吟道:
灵均滋芳草,乃不及梅树。
海棠倾国姿,杜陵不一赋。
馨香良所怀,弃取各有故。
嗜好关性情,微渺孰能喻。
爱憎系所遭,今古宁鹚鹜。
叹息翰墨场,文章异知遇。
这就是在纪晓岚诗集中题为《解嘲》的诗。前四句把鸭子比成梅花、海棠,后几句说,尽管如此,还是各有所爱,喜欢的还是喜欢,不喜欢的还是不喜欢。前四句中的灵均指屈原,灵均是屈原的字,他歌咏过许多奇花异草,唯独没有写过梅花。杜陵是唐代诗人杜甫,他曾自称少陵野老。杜甫曾为百花赋诗,唯独没有歌咏海棠。纪晓岚以这两件事作为盾牌,来为自己不吃鸭肉开脱。回答得很巧妙。
孙端人哈哈大笑:“亏你想得出,为不吃鸭肉还找到了根据。鸭子比成梅花、海棠,那它也太荣幸了。”
“学生只是随便取意而已。”纪晓岚说。
大家嘻笑了一番,方兴尽而散。
正因为此,《听松庐诗话》中说:“西溟不食豕,纪文达不食鸭。自言虽良庖为之,亦觉腥秽不下咽。且赋诗云:‘灵均滋芳草,乃不及梅树。海棠倾国姿,杜陵不一赋’。”
二、一生不善饮
纪晓岚平生不善饮酒,尝自述:“平生不饮如东坡,衔杯已觉朱颜酡。今日从君论酒味,何殊文士谈兵戈。”他不以不善饮为憾事,且将此同苏东坡相比,以为虽不能饮酒,却自有其旁观者的乐趣在。有诗谓:
仆虽不能饮,跌宕亦自喜。
请为壁上观,一笑长风起。
这事还有一段佳话:
乾隆十二年纪晓岚高中顺天府乡试解元时的房考官、翰林院官孙端人“文章淹雅,而性嗜酒。醉后所作,与醒时无异。馆阁诸公,以为斗酒百篇之亚也。”也就是说,把他与唐代大诗人、斗酒诗百篇的酒仙李白相提并论,可见也是一个才学之士。
据纪晓岚所说,当时孙端人对纪晓岚的才思颇为得意,而对纪晓岚不会喝酒一事不无遗憾。后来纪晓岚主试取得李文藻,李文藻也爱酒,纪晓岚还特的写信和诗报告孙端人,加以取笑,这是后话。
三、品茗高手
我国一本叫作《尔雅》的古书上,就有关于茶的记载,所以说,中国人是公认最早喝茶的民族。因为这本古书距今至少有二千年了,可知我国饮茶的历史悠久,唐朝陆羽写《茶经》,详细论述茶的历史、制法、煮法、饮法等,于是唐宋时茶道大行,十分讲究品茶的艺术;到了清代,在宫延繁缛的礼仪中,还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茶宴,可说是清代宫廷饮茶艺术的升华。
通过饮茶来陶冶情操,达到追求真、讲究美的哲理境界,是清代特殊的筵宴,茶宴中带动了帝王与群臣的感情联络。
茶宴中的大臣,都由乾隆亲自择定。每年正月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纪昀也是与宴大臣之一,在茶宴那天,大伙儿在乾清门外等候,奏事处的官员再带领他们由御花园漱芳斋东旁门入重华宫去赴茶宴。那天是正月初八,与会的大臣尚有于敏中、福隆安、史观保、张若霭、倪承宽、刘墉、梁国治、董曲江、钱大昕等人。
茶宴开始时、乾隆坐正殿,王公坐西配殿,大臣们坐东配殿。东西配殿各摆矮桌十张,每张桌上摆两份茶碗、果盒及笔墨纸砚。与宴诸臣待皇帝坐定后,向皇帝一叩首,然后入座,茶宴中,以皇帝为首,按规定的题目作诗联句。
茶宴时喝的是“三清茶”——是用梅花、佛手、松籽仁加雪水烹制而成的,这三清茶清香甘美,乾隆曾以诗赞曰:
高节为邻德表贞,
喉齿香生嚼松实。
心神春满泛梅英,
拈花总在兜罗手。
寥寥数语,把三清茶的色、香、味及其涵义和盘托出。
乾隆啜了一口茶之后,提起案上的御笔,写了一副长联: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其余创业兴基,大都摇旗呐喊称奴婢;四书引、六书白,诸子百家杂说也,以外咬文嚼字,不过沿街乞食闹莲花。”
此联口气豪迈直爽,不同凡响。
轮到大臣们题对联,纪昀写的是:
“出将入相,仔细端详,无非借古代衣冠,奉劝众生愚昧;福善祸淫,殷勤献演,岂徒炫世人耳目,实为菩萨心肠。”
此联词婉意深,别具风格。
其它大臣也纷纷题联有:
“八大君王,处处十八王,道旁献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外称觞。”
此时,御膳太监端上八珍糕,这八珍糕是宫廷御医根据明代八珍糕,加上人参、茯苓、山药、扁豆、薏米、芡实、建莲、白糖等上锅蒸熟,晾凉之后才可食用的,具有健胃、滋补的食疗功效。
入宴大臣莫不将茶宴看成是最高荣誉,与皇上一起赋诗联句,品饮三清,食八珍糕,恩宠复加,令其它大臣羡慕不已。因此,茶宴又有“重华文宴集群仙”之称。
若从茶宴看来,帝王与群臣联系感情,沟通意见的方式,还真充满了人文、艺术气息,今人之觥筹交错、酒酣耳热、大声吆喝的场面反而是一种退化,而不是进步呀!且说“茶”过三巡,大家的话题不免多了起来,这时钱大昕第一个自夸地说:
“常喝茶的人,不必亲自审视茶叶,光看泡出的茶色,便知茶的好坏。”
董曲江也接着说:
“我则不必看茶色,只要闻一闻茶的香味,从它的深浅浓淡,便可知茶的等级。”
张若霭更夸张地说:
“诸位辨茶之优劣,均需用嗅觉或视觉,我则只要用手摸一摸茶梗,便知那茶之品味如何。”
“看来我们当中,品茶高手,非张大人莫属!”
众人正在称道之余,纪晓岚却咳了一声,说道:
“咳!嗯,方才我听诸位大人谈论了半天,都还只是见茶评茶,在下不必看茶色或摸茶叶,只需坐在远处,见升起之茶烟,便可判别。”
“咦!纪大人这回牛皮吹得太大了,茶烟要如何判别茶之好坏呢?”
“唉!诸位大人有所不知。那茶烟升起后,或往前飞奔,或作连环圆圈状,或飘向后方,或往上方窜起……以此法判别茶品,十分准确,然,非有十年以上品茶功力不可。”
“哦!原来如此!”
众人听得一脸愕然,又见他说得头头是道,纷纷点头赞同。
出得茶宴之后,刘墉忍不住问纪昀,果真是品茶高手!
以前怎不见他提过?
“唉!我说的是‘烟’,‘纪大烟袋’的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呀!至于品茶嘛!唉呀,那是看不惯他们一个比一个夸张,故意吓唬他们的啦!”
“哈!有趣极了!你还是那副德性!”
刘墉不住边走边笑。
四、纪大烟袋
话说纪昀与马月芳结褵之后,纪昀逐渐收起玩心,因为马月芳端庄贤淑、一派大家风范,相对于纪昀那玩世调侃的个性,呈现了互补的作用。有时候,她的机智严厉,正好可以制止纪昀的率直任性。纪容舒的眼光果然不差,他选的这门媳妇正是纪昀的克星,所谓“恶马恶人骑,胭脂马遇到关老爷。”正是这个道理。
纪晓岚爱抽烟是远近驰名的,而且烟瘾奇大,总是随身携了一个大烟袋,所以外号又叫“纪大烟袋”。有一回,乾隆得了感冒,咳了好一阵子,太医仔细看诊后,便说:
“启奏皇上,依臣之见,皇上近日若能少抽烟,咳嗽的症状才可改善,因抽烟对肺部刺激极大。”乾隆依言戒了几天的烟,发现肺部果然舒坦许多,痰也少了,于是下令朝臣戒烟,以维健康,他自个儿也带头戒烟。
某日早朝时,乾隆穿着黄缎彩绣龙袍,坐在龙椅上。这袍子绣以九条金龙,龙纹所绣的位置,在胸、背,两袖端各绣正龙一只,左右前后四开衩,交襟处绣行龙各一只,另有一条行龙隐藏于襟内下摆。
古时候认为天子就是龙,穿着后,合为九龙。同时龙袍不论由正面或背面观之,均可看见五条龙,正是“九五之尊”的象征。
但见满朝文武齐声贺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乾隆锐利的眼光逡巡了一下,随即捻着胡子,点头说道:
“自朕明令戒烟之后,空气清新不少,爱卿们也显得精神奕奕,哈哈!”
这时,忽有侍卫来报:
“有俄国使者来访,请皇上宣他进殿!”
乾隆闻言,喊:“宣!”
只见这位俄国使者生得人高马大,浓眉大眼,那肥厚的酒糟鼻,正是名副其实的“苏俄大鼻子”,头上戴着一顶绒帽,身上穿着皮裘,虎背熊腰,脚上踩着一双鹿皮靴子,看来十分威武。他一开口,声若洪钟,气势凌人,一踏进金殿,旁若无人,只见他一抱拳,便朗声说道:
“阁下想必是大清皇朝的皇帝吧?我这儿有副对联,不知可有人能对得上?”
“放肆!来者何人?”
乾隆微愠地问。
“我,俄罗斯使节——拉索托夫,来华学汉文已有数年,今日特来讨教!”
“大胆!见了皇上还不下跪?竟还出言无状!”
殿前侍卫大声喝止他。
“下跪?我又不是你大清子民,何需照你们的规矩?若对得上我的联,要我尊敬你们还不迟。”
乾隆见他态度傲慢,本欲动怒,继而一想,不如先沉住气,看他葫芦里卖什么药。便道:
“对联尽管呈上。”
拉索托夫依言趋前呈给乾隆,乾隆打开对联一看,脸色陡变,原来对联上头写着:
“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弓,单戈成战,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乾隆转向群臣问道:
“卿等可有下联可对?”
这副上联,明明是污蔑清廷的意味,而且十分霸气,偏偏这对仗极难,群臣抓头搔脑,一时之间,竟无人能说出下联,个个面面相觑,又羞又怒,却对不出来,俄使见状,更加得意,不觉仰天大笑:
“哈哈,人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以我区区一介外族,不过钻研数年,便难倒诸位大臣,难道这金殿之上,全是酒囊饭袋?”
“……”大家怒目以视,却好像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眼睁睁地受他侮辱,却无招架之力。
此时,空气彷佛凝固了,气氛十分紧张,好像炸弹要引爆的前一秒,一触即发。
“哈!哈!倘若七天内,无人能对上这副联,你们有何颜面再称大清帝国?不如向我朝俯首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