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华西语文学刊(第九辑)
2033700000017

第17章 语义指向分析的跨语言研究探析——以在日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为例(1)

洛阳外国语学院欧亚系 费建华

摘要:本文首先对汉语语义指向作简要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以日语语法研究为例探讨语义指向分析跨语言研究的有效性。借助语义指向分析的视角,可以更好地把握日语连用修饰成分的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进一步探明日语复合动词大量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语义指向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包括日语在内的其他语言的语法问题研究也是有效的。

关键词:语义指向分析 跨语言 连用修饰成分 复合动词

一、引言

语义指向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方法,旨在解释语言成分在句法和语义上的不一致性,指明句法成分特别是间接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种种联系,从而解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可以说,语义指向分析是汉语研究对普通语言学的一大贡献。语义指向分析业已在汉语的诸如修饰成分和补充成分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语义指向分析在跨语言研究也应该有其用武之地。下面首先对汉语语义指向作简要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以日语语法研究为例探讨语义指向分析跨语言研究的有效性。

二、关于“语义指向分析”

(一)语义指向的提出

众所周知,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是线性的,而语义关系是立体、非线性的。立体的语义结构经由线性的语法结构来实现,因此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之间难免会出现不对应的现象。相同的语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语法结构关系也可以表示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这是语义指向分析的现实基础。

语义指向分析的产生首先缘起于结构层次分析的不足。虽然格语法产生以后,开始重视对句子语义的分析,但是格语法只研究谓语动词与句中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关系,而不研究如定中关系、状中关系、述补关系等其他语义关系。然而,句子中的语义关系并不仅仅是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因此格语法不能解决句子中的全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分析可以有效弥补格语法分析存在的这方面缺憾。

一般认为,吕叔湘(1979:52)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在语义上A指向C”的说法:“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是在语义上A指向C”。例如:

(1)a.圆圆的排成一个圈。(圆圆的圈)

b.走了一大截冤枉路。(走得冤枉)

c.几个大商场我都跑了。(都总括“几个”)

吕先生主要是“为例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所以对此没有进行深入讨论。但是“指向”这一说法却被广泛运用到了语法研究中,如沈开木(1983)的“指向”说,胡树鲜(1982)的“作用点”说(税昌锡2004)。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他在《句首介词结构“在……”的语义指向》一文中分析了由“在”组成的介词结构位于句首时的语义指向,指出“在……”在句法上分析为全句修饰语,但是它的语义指向并不一致,可以指向谓语(如“在您门口我们拣着丢的一块手绢。”),也可以指向主语(如“在掌声中,第一个走进来的是蓝东阳。”)。

邵敬敏(1987)在《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一文中,从方法论上对语义指向在汉语副词的研究中取得的突破进行了评述,从而使“语义指向“这一术语得到了语法学界的广泛认同。从此,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研究汉语语法的论文大量问世,掀起了汉语语义指向研究的热潮。

(二)“语义指向”的定义

语义指向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汉语语法学界虽然已成共识,但对其定义却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卢英顺(1995)认为,语义指向是语义平面的研究内容。语义结构虽然要在句法结构中得到映射,但它们之间并不一致。所以,语义指向的定义就不能限定在句法结构中的直接成分之间。“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

沈开木(1996)则认为,一个特定的词的“语义指向”,就是指定并取用基础短语中某个或某些个词语的语义为焦点的能力。而被指定并取用为焦点的词语的语义,就是语义指向的对象。

陆俭明(1997)指出,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直接相关。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一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法。

卢英顺(1995)和沈开木(1996)认为语义指向的对象可以是多个,陆俭明(1997)则认为语义指向的对象只能是一个。三位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语义指向的对象可以是多个还是只能是一个上。

需要指出的是,语义指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一步分化歧义,只有明确句中成分在语义上和哪个成分直接相关才能更好地分化歧义,否则会造成更多的歧义或模糊义。此外,句中成分和其他成分总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果允许指向多个成分,那么哪些只指向单个成分,哪些可以指向多个成分,就很难说清楚(艾彦2005)。因此,我们认为,沈阳(2008)的定义值得借鉴。“语义指向”就是指结构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另外若干个句法成分之间存在语义联系的可能性,而事实上又只存在其中某一种语义联系的语言现象。

(三)语义指向在汉语研究中的运用

限于篇幅,下面仅举陆俭明提出的两组例句来说明语义指向在汉语研究中的运用。例(2)中的各例都是“动+形+了”的述补结构,但是补语的语义指向却各不相同。

(2)a.砍光了 (补语“光”在语义上指向“ 砍”的受事,如“树砍光了”。)

b.砍累了 (补语“累”在语义上指向“砍”的施事,如“我砍累了”。)

c.砍钝了 (补语“钝”在语义上指向“砍”的工具,如“这把刀砍钝了”。)

d.砍快了 (补语“快”在语义上指向“砍”这一动作本身,如“你砍快了,得慢点儿砍”。)

e.砍疼了 (补语“疼”在语义上有时可指向“砍”的受事,如“把他的脚砍疼了”;有时可指向“砍”的施事的隶属部分,如“砍了一下午,我的胳膊都砍疼了”。<这是一个歧义结构>)

f.砍坏了 (补语“坏”在语义上有时可指向“砍”的受事,如“别把桌子砍坏了”;有时可指向“砍”的工具,如“他那把刀砍坏了”。<这也是一个歧义结构>)

下面再看一组状语的不同语义指向。例(3)中的3个例句,从格式上看完全相同,然而状语位置上的“早早地”、“喜滋滋地”和“脆脆地”的语义指向却各不相同。“早早地”在语义上指向谓语动词“炸”;“喜滋滋地”在语义上指向“炸”的施事“他”;“脆脆地”在语义上指向“炸”的受事“花生米”。

(3)a.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b.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c.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从已经取得的汉语研究成果来看,语义指向分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多层面立体研究汉语方面能发挥较好的作用。根据陆俭明(1997)和周刚(1998)的观点,语义指向的作用可以具体概括为:进一步帮助分析句子的语义结构,揭示语义结构的特点;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帮助解释某些句法结构的语法意义;帮助说明某种语言单位具备或不具备某种语法功能的规律;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一种新的角度;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拓宽语法研究的视野。

三、语义指向在日语连用修饰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日语中的连用修饰成分经常被称为“句法论的垃圾筐”,是日语教学和研究中的难点之一。直至北原保雄提出连用修饰成分是具有“修饰功能”的句法成分后,学界对此才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即连用修饰成分是句法成分之一,且不同于补充成分(格成分);连用修饰成分可以有多种形态,不能过分拘泥于其品词性。

尽管如此,由于长期受学校语法的影响,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连用修饰成分与谓词在形式上的修饰关系,对其修饰谓词时在语义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却关注不够。例如对于下面3组例句中的「たくさん」,在现实教学中经常会把它们解释成完全相同的连用修饰成分,即位于谓语动词前,用于修饰动词。而对于他们在语义上存在的差异却鲜有深入阐释,往往任由学生通过内省法或翻译法去体会。

(4)a.たくさん歩いた。

b.たくさん飲んだ。

c.たくさん壊れた。

实际上,a中的「たくさん」在句法上修饰后面的谓语动词,同时在语义上也和谓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相联系。如果日语中的连用修饰成分的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都像a那样一一对应,那么在教学中只需告诉学生连用修饰成分与谓语动词的前后修饰关系即可,这样既省时又省力。但是,问题却不会如此简单。在b、c中,处于同样句法位置发挥同样连用修饰功能的连用修饰成分,在语义上却与同动词以外的其他句法成分发生联系。b指向动作的客体,表示喝的东西多,c指向主体,表示损坏的东西多。

由上述3例可知,连用修饰成分的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但这却确实反映了客观的语言事实,即线性的句法结构关系和立体的语义结构关系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在现实教学中,除了讲授形式上的句法修饰关系外,还要阐明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如果引入语义指向分析的视角,不仅能够厘清连用修饰成分的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间的对应关系,还能有助于学生对句子的正确理解。

費建華(2008)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对日语中的连用修饰成分进行了研究。根据语义指向对象是否为句内要素,连用修饰成分的语义指向首先可以分为句内指向和句外指向两种情况。句内指向又可以分为动作指向、主体指向、客体指向和处所指向;句外指向分为存在状态指向和说话人评价指向两种类型。下面简要介绍连用修饰成分的以上各类语义指向模式。

(一)动作指向

动作指向连用修饰成分的句法修饰关系和语义关系相一致,即在句法上修饰动词的同时,在语义上也指向动词所表达的动作。大多数动作指向连用修饰成分用来表示动作的速度、力度、气势、量、质、程度等。以下列举的3例中的连用修饰成分分别表示动作的速度、气势和程度。

(5)彼女はときどきそんな話し方をした。正確な言葉を探し求めながらとてもゆっくりと話すのだ。(『ノルウェイの森』)

(6)駆け付けると佐々木さん宅は激しく燃えていたという。(『佐賀新聞』2007年12月04日)

(7)被爆者の痛みに対する想像力や思い やりが著しく欠け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か。(『佐賀新聞』2007年07月01日)

(二)主体指向

下面例句中的连用修饰成分在句法上修饰谓语动词,在语义上指向表示事物的主体。例(8)中的「ボロボロに」语义指向「鍔」表示主体变化的结果,例(9)中的「緑色に」语义指向「計器盤」表示动作过程中主体临时的状态,例(10)中的「青く」语义指向「空」表示主体原本的属性,例(11)中的「おびただしく」语义指向「黒い炎」表示主体的量。

(8)鍔はボロボロに破れ、頭には穴があいていた。(『人間の証明』)

(9)計器盤が蛍火のように緑色に輝いている。(『シナリオ日本沈没』)

(10)空が青く広がった『佐賀新聞』平野の光景は美しい。(『佐賀新聞』2006年09月27日)

(11)江戸時代に至っても、黒い炎がおびただしく立ち昇り、音が鳴り響いていたとの記録がある。(『佐賀新聞』2003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