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机制。这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组织实施的“绩效链”。要创设一个舆论氛围,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研究生德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号召大家向先进人物学习,争做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促进派。同时,还要制定一个具体的奖励措施,对研究生德育工作上成绩突出者要有一定的奖励举措,在评优、晋职、晋升等方面要向长期从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同志倾斜。
激励机制。激励是研究生德育的重要机制之一。激励的实质在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满足人的正当的、合理的需要。为了满足人不断发展的需要,激发人不断发展的动机,就应该有不断发展的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物质利益原则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否定物质利益,取消物质激励,就会造成平均主义,严重挫伤群众积极性;但只讲物质激励,不讲或少讲精神激励,就会诱发人们走向“重利轻义”“拜金主义“的歧途,甚至失去精神支柱;而且物质激励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是不稳定、不持久的,人毕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因此,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导向机制。研究生德育的导向机制包括理想导向、舆论导向、目标导向、行为导向。理想导向就是通过研究生德育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信念来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舆论导向就是要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时刻牢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时刻牢记我们的社会责任,确保宣传舆论阵地掌握在党的手中。目标导向就是把社会发展目标转化为人的奋斗目标。行为导向,就是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要求进行导向,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
协调机制。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研究生德育决不单单是党委的事、研究生德育工作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当前条件下,由于社会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和就业岗位的多样化,各级党委要统一把各研究生职能部门的德育统管起来,党委政工部门作为党委主管意识形态的职能部门,要负责落实党对研究生德育的方针政策,工会、共青团、保卫处、妇联等群众团体和各级社团组织等都要分工负责,认真做好群众的研究生德育。各部门要经常召开研究生德育的碰头会,建立起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研究生德育协调机制。要把研究生的德育工作贯通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全过程,贯通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保障机制。研究生德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党委要切实把研究生德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研究生德育抓得好不好,见效不见效,关键看领导重视不重视和重视的程度如何。许多德育搞得比较好的单位,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健全了领导机构,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一把手负总责的有效机制。一是学校重视德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坚持将德育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德育经费占每年事业费的3%-4%。二是把现代化德育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学校规划,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予以保证。三是设立优秀辅导员奖励基金、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奖励基金、优秀学生校长奖励基金。
预警机制。德育工作者有时在突发事件面前束手无策,不能有效地利用教育契机开展思想教育。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多渠道、立体化情报信息收集、反馈的预警机制。学校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部门都应该成为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的动态监控点,及时搜集并向研工部门反映研究生的信息,供研工部门研究和决策。研究生德育工作者要建立获取理论教育资料的稳定渠道,并能及时获得有关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和事件的权威背景信息资料,在信息资源的占有方面,取得比较优势,才能在教育引导上产生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在研工口内部。建立一支党委分管副书记牵头、学校和院(系)研工网络为支撑、研究生党员骨干为基础的信号预警体系,随时反映同学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发现影响安全和稳定的因素。与此同时,建立一支各部门共同参与、研究生网络骨干积极配合的网络监控队伍,对研究生的网络言论和动态进行实时监控和引导。
一旦发现不安全或者不稳定因素的信号后,在党委的领导下,立即启动学工部门、保卫部门、宣传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共同参与的紧急预案,分工负责,密切合作,力争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抗击“非典”的工作中,许多高校都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同时也证明了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学工队伍的重要性。
评价机制。研究生德育绩效评价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研究生德育工作质量的基本手段之一。新时期,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制度建设,扭转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德育要求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具体、机构不够完善的状况;建立研究生德育绩效评价制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形势和国情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道德培养与教育、以及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与效果作为评价和衡量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列人研究生培养工作评估体系,使研究生德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这一点在下一章要专门论述。
建立健全新时期研究生德育机制,是当前研究生德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保证研究生德育见实效、见长效的关键。各级领导和广大研究生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建立健全德育机制,努力开创新时期研究生德育的新局面。
◆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德育规章制度
这是研究生德育系统管理的关键。研究生德育系统管理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障。事实上,研究生德育系统管理就是通过对研究生行为的肯定和否定来发挥规章制度对研究生思想意识的影响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研究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通过强化高标准、严要求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加强良好校风、学风建设和健康行为习惯与高尚道德风尚的养成,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思想政治管理效能。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应该包括从研究生德育的整个部署到研究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学风、校风、违纪处分等各方面。如《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条例》、《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条例》、《研究生院系德育工作评价条例》、《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岗位职责条例》、《研究生德育工作者评价条例》、《研究生思想品德评价条例》、《研究生社团管理条例》、《研究生干部考核条例》,等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发挥对研究生进行正面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对违纪者的处罚达到警示大多数的功能。为了使规章制度的教育深入到研究生学习生活中去,应该加大对研究生进行规章制度的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努力使校纪校规的要求转化为研究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达到与日常研究生德育有机结合的良好效果。
五、优化研究生德育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大影响。认清当前高校德育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研究生德育环境,是提高研究生德育绩效的必由之路。
“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无疑也是在环境中进行的。这早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人的思想意识是人对环境的反映;人的品德和心理主要是环境熏染和磨砺的结果。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德育环境制约着人格的发展和变化。德育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力量:一是推动力,二是感染力,三是约束力。然而,德育环境是十分复杂的,它对人的影响并不一样。有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的本质差别,还有影响大小之分和影响方式的不同。显然我们希望环境对德育能形成积极的影响,并尽可能排除消极影响。这样就有一个环境建设和优化问题,使环境尽可能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面变化。
——优化研究生德育环境,首先要优化和建设社会大环境。就我国高校情况而言,良好的育人环境还不能说已经普遍地建设起来了。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致力于治理社会大环境,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社会大环境还应与校园小环境相结合。
——优化研究生德育环境,其次要优化校园环境。要广泛开展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由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大学精神、风气与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载体,也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沃土,更是优化研究生育人环境、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中央16号文件【2004】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应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及中央文件精神,提高认识,增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努力建设使校园文化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
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无疑必须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改善各类教学硬件设施,创设现代育人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对校园局域网系统的充分利用。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注重抓软件建设,为研究生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术环境。一是加强领导,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的总体战略发展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二是以人为本,抓好校园精神文化主题活动。坚持倡导高雅文化,净化校园环境。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导,加强管理。三是着力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培育崇高的大学精神。人们之所以都希望到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深造,这与它们特有的精神氛围与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四是大力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五是创新制度文化,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校园的制度文化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各种行为规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底蕴。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去认识、去修正、去创新教育制度,那么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体制改革中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所以说,创新制度文化在21世纪的高校体制建设中势在必行。六是弘扬正气,建立优良校风和学风,努力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环境。
对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而言,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环境尤其显得重要。高素质研究生德育工作者不能只盯着书本、守着课堂,必须融入到多学科、高水准的校园学术文化之中。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未来科研的主要力量。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必须以研究生学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心,大力营造研究生良好的学术氛围、净化研究生学术风气,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要“让校园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强烈的研究生学术气息,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
一流的学术环境成为创造一流学术成果的有力条件。当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的硬件并不优越,但学术环境好,因而为培养出杨振宁等一批大科学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就必须:进行多学科相互交流、融会和各种学派的交流、多种学术的思想交汇;形成教师、研究生之间在学术上自由、平等讨论,促进创新思想火花进发的氛围;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和脱颖而出的土壤。
培育良好的学术环境就必须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来学校作学术报告,并组织有关研究生与前来作学术报告的专家开展学术座谈、学术访谈等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对有关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一流学者宽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深邃的学术思维,会对广大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求知态度、学术思维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名家学术报告以传播思想智慧、汇聚学术精华、展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主,为研究生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思维天地,提供了一个登高望远的求知平台。世界教育经验充分说明,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融会,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条件;汲取各个学派之长,是发展学术、激发学者特别是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肥沃的科学土壤,良好的学术环境,还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有关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科技活动对年轻一代的吸引程度指标并不高。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国际科技竞争力。加快改革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此外,优化研究生德育环境,要加强与社区(生活园区)的联系,促进校园文化与社区(生活园区)文化的共同繁荣;还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努力把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成为系统安全、制度完备、管理规范、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网络”。
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使校园环境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其核心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研究生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对道德的正确意识,实行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长久,经住风雨,研究生德育才能有实效。
需要指出的是,提升研究生德育效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多方面的。事实上,研究生德育要真正取得绩效,还有赖于理论的成熟与完善,有赖于研究生德育的综合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