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择决定人生
2036300000025

第25章 选好“贵人”,事半功倍(4)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病危,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去探望,与他握手叙别,不胜悲痛。房玄龄死时,“太宗对之流涕”,足见君臣感情之深。

房玄龄看出李唐政权据有天下,是大势所趋,便及早弃隋投唐,寻找自己的贵人和靠山。但他并没有为了站稳脚跟去阿谀攀附,而是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忠勤赢得了贵人的好感和信赖,并依靠贵人之力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乾隆年间,也有一位大臣深得权贵的厚爱。他就是河南巡抚胡宝泉。在任官三十几年期间,一直勤勤恳恳,“不辞劳瘁”,在他病危期间,乾隆皇帝极为关切,“屡赐慰问,颁参药食品,两遣侍卫偕太医来视”。能和贵人的交情如此之深,关键在于他做好了该做的工作。

胡宝泉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中举人,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考授内阁,幼承家学,学识渊博。他自登仕之日起就以勤政自勉,把平时所学用于实践。很快,他的才能被当时的军机大臣鄂尔泰所发现,认为他“大能任事”。于是调任军机章京,负责协助军机大臣处理一应事务。由于胡宝泉勤苦自励,很快便熟谙了军机处的工作,而且“有问则应,据经史百家及直省地形、土俗、职官、兵制,因革利弊,言之凿凿。”

乾隆六年以后,胡宝泉几次被派遣外出办事,如到东北清查黑龙江、吉林开垦荒地,到直隶赈济灾民。十三年,又奉命从大学士傅恒征金川,他“日驰常三百余里,遇险则徒步,蹑危崖断栈,从者多不相及”,有时竟“三昼夜一食”。金川告捷,虽由傅恒指挥,但“赞画机宜”,胡宝泉“劳绩最着”。凯旋之后乾隆皇帝“亲斟金卮赐公酒,海内荣之”。

乾隆十七年以后,胡宝泉始放外任。先是任山西巡抚,他“抚饥民,理冤狱,劾贪吏,整关隘堤防,诸政并举”。后又调湖南、江西,清理两地矿政,亦颇见成效。二十二年,胡宝泉调任河南巡抚。当时黄河屡屡决口,河南、山东、安徽被涝者六十余州县。.朝廷派侍郎裘日修与胡宝泉共同调查治理水患。胡宝泉一到河南,就把治水当做己任。他奔波于全省各地,详细了解情况,经常是“自忘其劳,每行必躬历田间,问民疾苦。或境内有事辄夜半即行,途间买饼饵而食,所过传舍不知有供亿之烦也”。经过多方调查研究,他与裘日修呈上了治理黄河书,建议将河南境内四条干河疏浚加宽加深,辅之以“截沙湾,塞决口,拓旧堤”,“分要工、次工、缓工,次第兴修”。乾隆帝赞扬说:“宝泉不辞劳瘁,能体朕意,尽力调剂,以苏穷民,甚可嘉也。”次年,诸工皆竣,乾隆帝亲制《中州治河碑》,褒奖胡宝泉与裘日修“不惜工,不爱帑,不劳民”。

胡宝泉深知,治理水患,绝无一劳永逸之事,因此在取得初步成效后,继续专心防患,他“督令州县经理沟洫,每一州县中开沟自十数道至百数十道,长自里许至数十里,宽自数尺至数丈,皆以足资蓄泄为度”。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他又建议对已建堤坝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得到了乾隆帝的批准。这年冬天,胡宝泉被调往江西。次年七月,黄河又于河南境内决口,乾隆帝再次将他调回河南。这时的胡宝泉年已68岁,但他不顾体弱多病,仍以治水为己任,全心扑在治河上。他上书建议将逼近决口处的贾鲁、惠济两河增筑堤堰,两岸多挑渠港,同时建滚水坝,以导黄河水入两河。乾隆帝称赞他的办法是事半功倍。

乾隆二十七年,正在胡宝泉专心治水的时候,由于长年奔波,积劳成疾,他终于病倒了,而且病情相当严重。乾隆帝闻讯,派专人去探望。这时,胡宝泉请来人向皇帝转呈他的一个奏折。这是处于病危之际的胡宝泉上的最后一个奏折,这里既没有谈自己的病,又没有向皇帝提出任何个人要求,通篇所谈,仍旧是他念念不忘的治水问题。他汇报了自二十三年河工告竣之后的各项水利工程,其中谈到各州县所开沟渠,应“每岁或春融,或农隙,随时加浚宽深”。乾隆皇帝看到胡宝泉的病危谏言,大为感动,他敬佩这位老臣鞠躬尽瘁的精神,因此,急速赐药派太医,争取抢救胡宝泉,同时,又将胡宝泉在河南各州县开沟渠的做法令直隶总督仿行。

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十八日,胡宝泉病故。乾隆帝“深轸惜”,特加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赐祭葬。

依靠贵人能“靠”到这个份儿上,那也不是一般的功夫了。你首先得有才学,同时更得努力肯干,让贵人看到你的成绩,你就自然被贵人记在了心里,再想和贵人拉关系找靠山,那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择友就择诤友

人的一生受到朋友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很多人因为朋友而成功,也有很多人因朋友而失败,甚至因朋友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害怕因择友不慎而失败,那不交朋友可以吧?

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没有朋友,也就差不多无路可走,寂寞一生了,即使你闭紧心扉,还是会有人来用力敲。当有人来敲你的心扉时,你应还是不应?应的话,可能那是个坏朋友,不应的话,可能失去一个好的朋友。

因此,你总是要面对“交朋友”这个问题的。交到好的朋友,你可能会受益一生,得到无限的乐趣,至少不会受到伤害。而若交到坏的朋友,想不走入歧途、不倒霉是很难的。

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人有很多种,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也有很多种类型,有每天说好话给你听的,有看到你不对就批评、指责你的,有热情如火、喜欢奉献的,也有冷漠如冰、只考虑个人利益的;有憨厚的,也有狡诈使坏的……。

这么多类型的朋友,好坏很难分辨,而当你发现他坏时,常常是来不及了,因此平时的交往经验极为重要。

不过有一种类型的朋友肯定是值得交往的,那就是会批评、指责你的朋友。

和只会说好话的朋友比起来,那些只知道批评、指责你的朋友是令人讨厌的,因为他说的都是你不喜欢听的话,你把自认为得意的事跟他说,他偏偏泼你冷水,你满腹的理想、计划对他说,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你做人做事的缺点数说一顿……反正,从他嘴里听不到一句好话,这种人要不让人讨厌也真难。

但是这种朋友,如果你放弃,那就太可惜了。

基本上,在社会做过事的人都会尽量不得罪人,因此多半是宁可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也不说难听话让人讨厌。说好听话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但如果站在朋友的立场,只说好听话,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明明知道你有缺点而不去说,这算是什么朋友呢?如果还进一步“赞扬”你的缺点,则更是别有居心了。这种朋友就算不害你,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和这样的人交往。

但实际上的情形如何呢?很多人碰到光说好话的朋友便乐陶陶,不知是非了;其实他们顺着你的意思说话,让你高兴,为的就是你的资源——你的利用价值,很多人被朋友拖累就是这个原因。

比较起来,那些让讨厌,像只乌鸦,光说难听的话的朋友就真实得多了。这种人绝对无求于你(不挨你骂,不失去你这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他的出发点是为你好,这种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

也许你不相信我所说的,那么想想父母对待子女好了。

一般父母碰到子女有什么不对,总是责之、骂之,子女有什么“雄心壮志”,也总是想办法替他踩踩煞车,不让他脱缰而去。为的是什么?是为子女好,怕子女受到伤害,遭到失败。这是为人父母的至情,只有父母才会这么做。

朋友的心情也是如此的,否则他为何要惹你讨厌?说些好听的话,你说不定还会给他许多好处呢。

只有经常批评、指责你的人才是你人生的导师。

三教九流择其善

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人是形形色色的,选择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的老话,是旧社会人们极言交友之难。但是不是因此就要少交朋友了呢?或者一强调交友的审慎,就认为这个也不可靠,那个也信不过呢?当然不是。人既然是社会的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与共、患难不移的朋友,也要善于和有各种缺点、错误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交朋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地结交那些不同职业、不同爱好、不同身份的朋友,有时也能相得益彰。

唐代画家吴道子出身贫寒,后来为唐明皇召入宫中做供奉,与将军裴昱、长史张旭结交为友。在洛阳,裴昱请吴道子到天宫寺作画,厚赠以金帛,被吴道子谢绝,只求观赏裴昱的剑术。于是裴昱拔剑起舞,吴道子“观其壮气”奋力挥毫,写出了绝妙的草书。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对于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都是有益的。毛泽东的经历是很发人深思的。他胸怀博大,善于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青少年时期,他发出了一张《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和蔡和森、陈谭秋等人组织了新民学会,结交了一大批有志之友。投身革拿后,在他身边有朱德、周恩来等一批亲密战友。同时,毛泽东也有许多平民朋友,民主党派的朋友,如李淑一、周士钊、柳亚子等,都和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通过这些朋友,广泛地了解社会各阶层党派的情况,为制订党的方针政策,为发展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既要广泛交友,又要审慎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略小节,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计较不足,而要从大处着眼。看人首先看大节,不是盯住对方的缺点错误不放,而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人。如果是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与人为善,就不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开,就可能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古语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仍应成为我们今天的交友之道,同事之间的交往也要摒弃庸俗的旧习,不要把友谊浸在利己主义的杯水中。让友谊的春风扫荡那些阴霾污浊之气,吹进每个人的心扉。

不要刻意地结交社会名流

有许多人喜欢搜集社会上知名人物的名片。不论是社会地位崇高、还是电视传播媒体的名人,他都自豪地向别人宣称和自己很熟,好像和这些名人交往就能提高自己的身价。然而,这些人对和名人交往有些什么意义却是一点也不了解。

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名,不外乎就是此人的运气高人一等、或是擅长处世、或是很会打知名度、或是交际老手,也可能是以上这些特点他全部都有。

有些人喜欢用“××名人是这么说的……”来强调自己所说的话的可信度,也有些人喜欢标榜“××名人是我的朋友”,这只不过是假借名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

有名只不过是代表受到一些不特定的、而且意识模糊的好评与支持而已。换句话也就是,名人只有在虚构的世界中才存在。

名人是虚构的存在,和其交往自然也是虚构的。所以许多名人在死后,其生前的交往也随之消逝。

名人因为很有名,所以不能忽视许多约束和人际关系。因此,他们常常会随口作出一些并非出自于真心的承诺,或是口头上随便地给人方便,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周遭可能随时会有敌人出现。也正因为这样,如果你和他们并没有金钱往来或是特殊的交往关系,他对你也只不过是口头说一说罢了,并不会真的为你做些什么。

和这些所谓的名人交友有时可以说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以忙碌、情面、工作作为借口,而任意背弃对那些被称为“朋友”所做的承诺,却丝毫没有愧疚感的正是这些所谓的名人。

对于把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互通有无、凡事都讲究利害关系、每一件事都分得一清二楚的人,你认真地把他当成朋友,这样就难免会遭到背叛,尝到苦果。

会交朋友的人不会在这种人当中找寻自己的朋友。

为什么酒肉不是朋友

和某位见多识广的人谈起某个头面人物,他总会自豪地甩出一句:“他和我一起喝过酒的!”似乎一起喝过酒就是挚友。很多人也都认为,要结交哪个人就非得请他吃一顿,酒足饭饱之后,似乎就能友谊长存。

其实,“酒肉朋友”一词早就有了,古人最不屑这种建立在吃喝之上的朋友关系,而许多现代人却恰恰以此为荣。其实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交际,都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个体展现自我的过程。在展现的过程中,自己的人格力量被别人欣赏,当两个人互相欣赏时,友谊就产生了。当然公务交际更多一些公务的考虑,因为你是代表一个集体,但如果能在公务活动中展现你超凡的人格魅力,那就为你的公务交际增添了许多有利的情感因素。在香港回归的中英谈判过程中,邓小平同志超凡的魄力让英国人大加赞叹,撒切尔夫人就对邓小平赞赏有加,这种因素对谈判成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朱镕基总理出访英国,布莱尔坦言有种相见如故的感觉,这种私人情谊对公务交往都有很好的帮助。柬埔寨之所以和我国有如此特殊的关系,就是因为西哈努克和周恩来、毛泽东等领导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的友谊绝不是几顿国宴吃出来的。

酒宴只是交友的一种途径,交友的途径是很多的,街中偶遇可以结识一个挚友,邻座而识也能成就友谊,甚至仇人相斗也能不打不相识而打出友谊。举酒相祝只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一种交友方式,关键还是在吃喝的过程中相互地了解,只有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自我,坦诚地相待,给人一个较为真实、诚恳、有才华的形象,才能三杯两盏淡酒后聊出情义。如果只是一味以酒相邀,以为让对方吃饱喝足方显我诚心诚意,或者喝得我倒在你面前才表我心诚意切,那么没有多少人会真正以你为友,最多只会在三日不见肉味时才会想起你。

而且也不要指望酒席上能有什么承诺,即使有,过后也要证实才能算数。所以即使你非得要以酒相邀,也很清楚只能以酒为媒,在轻松吃喝的过程中尽量以诚相待,展示你真实的自我。商场上是需要一些应酬、伪装,但完全把自己伪装起来,那绝不是本事,官场上也如此。真正的商务活动家和政治家,他们就敢于坦诚相见,我们的几代国家领导人就是典型代表。

酒肉可以帮助我们结识朋友,但仅靠酒肉维系的肯定不是真朋友。

有些朋友应尽早断绝彼此往来

断绝与朋友的交往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可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藕断丝连必受其害,当断不断必遭其乱。当你通过交往,对这一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之后,就应该长痛不如短痛,收起你的菩萨心肠,在友情的大道上来一个急刹车。心理学家认为,应尽量断绝与下列朋友的往来,珍惜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做你应该做和你想做的更重要的事情。

1.靠不住的朋友应断交

交朋友时应注意两厢情愿,不要强求。朋友的类型有多种,但友情是互相的,即你的付出应有相应的回报,朋友之间应互爱互重,互谅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