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换一个角度,我说:“你看到一个跛子,一个残疾人,你会不会同情他呢?你肯定会。有些人是精神上有残疾的,他是这种个性,我们同样要有同情心,要懂得宽容他,体谅他。”
付出宽容,就能收获健康与和谐。
不做他人思想的奴隶,多点儿说“不”的勇气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苦恼。有时候,我们会选择逃避,会选择掩饰,或者选择忍耐,但就是想不到拒绝。因为,温良谦恭下的教育,使我们似乎既不敢拒绝,也不会拒绝。
拉莫菲上大学一年级时,每月只有5镑钱做生活费,这本该够用了,可是她却时常感到拮据。这是因为,有时同学邀她参加聚会,她只好说“行”,即使那意味着第二天她的午饭没有着落,也很难说“不”。
有一天上午,她的姨妈邀请她陪她去“某处吃午饭”。实际上,此时的拉莫菲只有20先令了,还得维持到月底呢,可是她觉得自己“无法拒绝”姨妈的邀请!
拉莫菲知道一家合适的小咖啡馆,在那儿可以一人花3先令吃顿午饭。那样的话,她就可以剩下14先令用到月底了。
“哎,”姨妈说,“我们上哪儿去呢?午饭我从不吃得太多,一份就够了。咱们去一处好点儿的地方吧。”
拉莫菲领着她朝那家小咖啡馆的方向走去,突然她姨妈指着街对面的那家“典雅咖啡厅”说:“那儿不是挺好吗?那家咖啡厅看上去不错。”
“嗯,好吧,如果比起我们要去的地方您更喜欢的话。”拉莫菲这样说了,其实她心里想着:“亲爱的姨妈,我的钱不够,不能带您去那豪华的地方,那儿太贵了,花钱很多的。”可她又一想:“或许买一份菜的钱还是够的,去就去吧。”
侍者拿来了菜单,她姨妈看了一遍后说:“吃这份好吗?”
那是一道法式烹饪的鸡肉,是菜单上最贵的:7先令。拉莫菲为自己点了最便宜的菜——只需3先令。这样,她用到月底的钱就还剩下10先令,不,9先令,因为她还得给侍者1先令小费呢。
“这位女士,您还想要什么吗?”侍者说,“我们有俄式鱼子酱。”
“鱼子酱!”姨妈惊喜地叫道:“啊!对——那种俄国进口的鱼子,棒极了!我可以要一些吗?”
拉莫菲不好说“哦,您不能,那样我用到月底的钱就只有5先令了。”于是,她要了一大份鱼子酱,还有一杯酒以及那份鸡肉。她只剩下4先令了,4先令够买一周的奶酪面包。可是,她刚吃完鸡肉,又看见一个侍者端着奶油蛋糕走过。
“嘿!”姨妈说,“那些蛋糕看上去非常好吃,我不能不吃!就吃一个小的。”
只剩3先令了。
这时侍者又端来一些水果,她们肯定应该吃一些的。当然,还得喝些咖啡,尤其是她们在吃了这么好的午饭之后。
可是……没有啦!甚至连准备给侍者的1先令也没有了。
账单拿来了:20先令。拉莫菲在盘里放了20先令,没有侍者的小费。她姨妈看了看钱,又看了看拉莫菲。
问道“那是你全部的钱?”
“是的,姨妈。”
“你全用来招待我吃一顿美味的午饭,真是太好了——可是太傻了。”
“啊?姨妈。”
“你在大学学语言吗?”
“是的。”
“在所有的语言当中,哪个字最难念?”
“最难念?我不知道。”
“就是‘不’这个字。随着你长大成人,你必须要就会说‘不’——即使是对非常亲近的人。我早就知道你没有足够的钱上这家餐馆,可是我想让你得个教训,所以我不停地点最贵的东西,并且注意着你的表情——我可怜的孩子!”她付了账,并给了拉莫菲5镑钱作礼物。
“天啊!”她说,“这顿午餐差点撑死你可怜的姨妈了,我通常的午饭只是一杯牛奶。”
几乎所有的人,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周围同学、朋友的建议或怂恿。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学会在面对无礼的要求和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时明确地说“不”。“学会拒绝”,你不是“超人”,不能让每个人满意。所以任何时候,如果你要接受一个任务,一定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尽快地决定自己做还是拒绝。拒绝不代表弱势,不意味着逃避或是偷懒,相反它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只有这样才能拒绝别人的操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被人尊重,被人相信的独立品格。
把别人放在心上,加点儿重视
众所周知,乔·吉拉德是美国汽车推销之王,被人称为最伟大的推销员。他曾有一次极为深刻的失败体验。
有一天,某位名人来向他买车,他推荐了一种最好的车给他。那人对车很满意,并掏出10000美元现钞,眼看就要成交了,可他却改变主意了。
对此,乔懊恼了一下午,百思不得其解。到了晚上11点,他忍不住打电话给那人:“您好!我是乔·吉拉德,今天下午我曾经向您介绍一部新车,眼看您就要买下,怎么却突然走了?”
“喂,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吗?”对方有点儿不高兴。
“很抱歉,我知道现在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但是我检讨了一下午,实在想不出自己错在哪里了,因此特地打电话向您讨教。”
“真的吗?”
“肺腑之言。”
“很好!你用心在听我说话吗?”
“非常用心。”
“可是今天下午你根本没有用心听我说话。就在签字之前,我提到我的吉米即将进入密执安大学念医科,我还提到他的学科成绩、运动能力以及他将来的抱负,我以他为荣,但是说给你听时你毫无反应。”
乔不记得对方曾说过这些事,因为他当时在听办公室内另一位同事讲笑话。
这就是乔失败的原因——那人除了买车,更需要得到对于一个优秀儿子的称赞。
这次教训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他明白了,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专心地听别人讲话,也是我们最容易做到的。
你轻视一个人,你就不会把他放在心上,对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你重视一个人,你就会关心他的感受,关心他所处的状况。当他感受到你的轻视或重视后,也会报以同样的态度。当你想改善和巩固跟某个人的关系时,把他放在心上,无疑是一条捷径。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经是BON电影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她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挑战,同时又必须面对许多现实的东西,像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但她巧妙地使这些繁琐的事情顺畅起来。
比如,她的下属总会在某一个繁忙的下午突然收到一张上面写着诸如“你辛苦啦”、“你干得非常出色”之类的小卡片,或一张精致典雅的卡片。而在她丈夫生日的那一天,她总会努力举办一个家庭小舞会,而且是一个人事先布置好,就这样,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她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却给他人送去了一份又一份快乐。
她对这一做法饶有兴趣地解释说:“大家的节奏都那么快,大部分人都忘了一些最基本的问候,都认为这些是不足轻重的小细节。其实正是这些细小的方面使人感到你对他们的重视并由此给他们带来快乐。”
显然,奥尔布赖特的这一番言论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人与人的关系不一定非要在大事中才能体现出来,只需你对他人多一点点重视就可能改善。
相反,生活中很多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一方不把另一方放在心上,或者双方互相不把对方放在心上引起的,种种仇视和敌意也因此而生,并带来数不清的麻烦。
维也纳着名心理学家亚佛·亚德勒写过一本叫做《人生对你的意识》的书。在那本书中,他说:“不对别人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亚德勒这句话真是意味深长。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满足别人的这种愿望呢?
礼貌上的尊重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你要把他放在心上,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让人产生好感的方法,比如:可以关心对方关心的事,如他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家人的情况……也可以请教对方擅长的事,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事情,不妨向对方求教,既可增长见识,又能得到对方好感,何乐而不为?
杰克乌弗在《陌生人在爱中》写道:“很少有人经得起别人专心听讲所给予的暗示性赞美。”许多人去找心理医生,其实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名听众而已。因此,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谈话家,首先要做能够重视别人并能专心倾听的人。
给别人更多的信任,少点儿猜疑
大家都知道《疑人偷斧》的寓言,说的是有个人一次在山上丢了一把斧头,怀疑是被邻居的儿子偷去了。因此,他看邻居那儿子的一举一动,包括走路的姿势、面部表情,都像是偷斧头的样子。过了不久,这个人上山去刨土,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动作和神情一点儿都不像是偷斧头的样子了,显得很正常。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疑心生暗鬼。有了猜疑之心,别人一句平常的话,也会听出不同的含意;与己无关的批评,也要生硬地和自己拉扯在一起;本来是微小的误解,也可能发展成难以弥合的鸿沟。
心理学家科罗姆说过:“经常猜疑别人的人,也就不常被人爱。”这就是说,与他人交往,就要信任他人。人心都是敏感的,以猜疑和算计之心与人交往、合作,对方必然同样待之。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他怀疑所有的人,也因此错杀了很多有才能的人。《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
曹操的多疑不仅使得他的手下人人自危,而且到后来连他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他的多疑最终给自己带来了终身的遗憾。在他生病后,请来了当时医术最高明的华佗诊治,但当华佗告诉他要想治好他的病得劈开他的脑壳时,他大惊失色。他大惊失色的原因不是因为诊治方法的前所未闻,而是怀疑华佗是别人派来害自己的,治病只是借口而已。于是,他坚决拒绝治病,还杀害了医术高超的华佗,最后自己也病死了。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交往最忌讳的就是猜疑。信任是相互的,你如果不信任对方,怀疑对方,对方也不会信任你,也会怀疑你。双方一旦产生了不信任,关系就会不断恶化,就没有信誉了。
我们都看过马戏表演。那些演员在空中飞来飞去,另一边的人会准确无误地抓住飞过来的人,台下的观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演员们却表演得从容自如。我们在为他们高超的技艺喝彩的同时,更为他们之间相互的信任所感动。那是一种把生命放心地交付给对方的信任,更是一种将对方看作自己的信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很难想象还有哪个演员敢上台表演这么惊险的节目。
人活在世上,需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犹如需要空气和水。互信互助不但使人们进步,而且是心理安定的力量。孔子说:人与人之间如果失去互信,就好像车子失去驱动力一样,根本发动不起来,又如何谈得上奔驰呢?
就个人而言,互信就像食物一样重要。如果不信任别人,便会失去诚恳的态度。如果长期戴着假面具,就会迷失自己。要想受人爱戴,就得先信任人。
猜疑者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有的人见到别人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自己的坏话;别人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又会觉得是别人对自己有了看法,成天提心吊胆地生活着,内心总有解不开的疑惑,总有摆脱不了的矛盾,活得很累。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入,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克服猜疑这种情绪有哪些对策呢?
(1)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对别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会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严重;倘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就不会无端猜疑别人是否做了不利于自己的事,讲了不利于自己的话,决不会在心里疑神疑鬼,自寻烦恼。
(2)用理智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就会觉得自己的猜疑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但结局往往不是自己认为的那样。
人生在世,难免受他人的议论,只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相信别人也不会跟你过不去。对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听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对待,静观事情的变化,切勿感情用事。理智、冷静地对待别人的猜疑,这是我们应保持的正常心态。
说“话”听“话”都要有所选择
古人说:“人生唯有说话是第一难事。”乍听之下,便会觉得很奇怪:从婴儿的牙牙学语开始,人生几十年,说话难道是什么难事?实际上,说话是为人处世的一件难事。说话难,难就难在恰到好处。该说话时不能沉默,该沉默时不能说话,也就是说要沉默得当,这是恰到好处的第一条。其次,该说话时,并非一切话语都能说或说得正确。例如,在别人忧伤的时候,你不要去说高兴的话;别人高兴的时候,不要去说丧气的话;当批评别人时,说话要委婉柔顺,不能说尽道绝;当发表建议表态时,要谨慎谦虚。不能高谈阔论,唾沫横飞;当然更不能说愤世嫉俗的牢骚话,或者是挑拨是非的话……总之,说话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是一件大难事。
因此,又有“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的说法。先看这一史例:
战国时,魏国有一叫庞葱的重臣,奉命陪世子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今有家臣言于王曰‘市有一虎’,王相信吗?”
虽然,古代中国多老虎,但公然招摇过市者,闻所未闻。王不解其意,便回答:
“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寡人不信!”
庞又说:“若有他人言于王,‘市果有一虎’,那大王信吗?”
“嗯,这值得考虑。”王答道。
“如果再有一人说同样的话呢?”
“如果三人都这么说,那应该是真的了。”
这时,庞葱道出了说此话的真意,他说:
“事实上,街上并没有虎,而是以讹传而已,现在我与世子,去赵国为人质,我们在那里的情况大王未必掌握,说不定会有人传出‘市有一虎’般的谣言,大王难道要相信吗?为保证世子将来能顺利回国继大统,请大王派人传言大众,说我只是离开都城,并不是去赵。”
王不以为然。庞葱陪世子去赵国作人质不久,便有人中伤庞葱,言他拥护世子,怀有二心,欲图不轨。说的人多了,魏王信以为真,命世子归国,而庞葱不再被重用了。
虽庞葱事先已给魏王打了“预防针”,也难逃“众口铄金”的命运。
孔子有一弟子曾参,孝顺异常。有一与他同名同姓者杀了人,有人误以为曾参所为,议论纷纷。谣言刚传到曾母时,她正在织布,便停梭正色道:“我儿不会做那种事!”不久又来人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依然如故,谎言说的次数多了,就成了“真理”。后又来人说同样的事,曾母不安起来,忙收拾东西,准备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