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德国统一被认为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连西德前总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勃兰特也认为是“遥远未来”的事。因为,东德不想统一,苏联不同意统一,美、英、法不赞成统一,所有的欧洲国家(除爱尔兰外)没有一个支持统一。战后几十年间,德国的分裂一直被认为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前提。按照这种观点,德国分裂是合理的,是欧洲和平需要的,对欧洲稳定是有利的,应该千秋万代永远延续下去。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990年发生的事彻底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一个统一的德国活生生地出现在世人面前。人们不禁要问:这一“根本无法想象的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遥远未来的事”一下子就来到人们的眼前了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早已作古。他的孙子路易·威廉似乎对德国统一的方式也有点困惑。其孙说,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了三次战争才统一了德国,而科尔未派一兵一卒,没发一枪一弹,便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其孙认为,科尔在某些方面比俾斯麦更高明。科尔高明在何处呢?他何以能不发一枪一弹就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呢?认真研究德国统一的进程及其主客观条件,对改进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国际大局的变化发展,以、及对尚未完成统一的中国、朝鲜、塞浦路斯、爱尔兰等国家或许会有所助益。
)第一节统一的德国一分为二
德意志国家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德国因封建割据而分成数百个小邦,直到1871年普鲁士王国战胜法国后才统一了德国。德国的第一次统一花了九百多年时间。然而,统一的德国仅保持了七十四个春秋。在这短短的岁月里,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又导致了它的分裂。
一、四大国分区占领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从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战败投降。这次战争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仅死亡人数就高达5500万,约等于一次大战期间欧洲死亡人数的三倍多。受害各国人民对德国纳粹分子一个个恨得咬牙切齿。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早在二战结束之前便开始商讨如何整治德国。1943年10月18日至31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就战胜希特勒德国后的一系列原则达成协议。同年11月28日至2月1日,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一致通过了以下原则: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解除德国武装、惩办战犯等,绝不允许德国再次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时,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海滨城市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在德国投降后成立“盟国管制委员会”,行使德国最高权力。占领区的划分将大体以各方军事行动的最后推进情况为依据,并相应通过了1944一年9月三国代表在伦敦签署的《关于德国占领区和大柏林管制的议定书》,决定邀请法国参加对德国的占领,原因是罗斯福宣称美军将在德国投降后两年内撤离欧洲,丘吉尔担心欧洲大陆因此而失去平衡,便提出让法国参加,以加强法国的地位,斯大林坚持法国不得参加对占领区的总的划分,法占区只能由美、英占领区划拨。罗斯福和丘吉尔最后同意了斯大林的意见。会议商定:苏联占领德国东部地区,英国占领德国西北部地区,法国占领德国西部地区,美国占领德国西南部地区。柏林也由四国派军队分区占领。
1945年6月5日,苏、美、英、法四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朱可夫、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塔西厄等人组成的德国管制委员会在柏林宣告成立。同时,四国政府签署并公布《关于击败德国并在德国承担最高权力的宣言》,即四国宣言。四国军队总司令组成的盟国管制委员会,作为占领期间德国境内最高权力机构。1945年8月5日,四国发布第一份公告,正式向德国人民宣布盟国管制委员会成立。
这样,德国被一分为四。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是德国分裂的第一个实际步骤。从此,德国的命运操纵在四大国手中,是分,是合?德国人无权决定。根据雅尔塔协定,苏、美、英、法四大国是德国的主宰,德国的分与合它们说了算。
二、保持德国的“统一性”——盟国口是心非
四大国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深仇大恨,也为了不让德国再发动战争,起初都曾想将德国分成几个国家。但战争结束后,除法国外,苏、美、英三国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1945年5月9日,即德国投降后的第二天,斯大林即发表声明,表示苏联“无意肢解或消灭德国”。美、英也不再提分割德国。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因丘吉尔在大选中失败,从7月28日起由艾德礼接替参加)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召开的会议上,讨论和通过了“管制初期关于处置德国的政治及经济原则”。波茨坦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政治原则”是以雅尔塔协议为依据的。但波茨坦会议的记录没有一处提到要“分割”德国,相反,却提到同盟国通过管制委员会对整个德国负责,准备建立德国中央行政机构;“经济原则”中明确规定:“在占领期间,应视德国为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显然,与雅尔塔协定不同的是,波茨坦协议不再提“分割”德国,三国首脑表示在占领期间要从政治、经济上保持德国的“统一性”,共同对恢复德国的统一负责。但是,波茨坦会议后三国的实际做法同它们的声明恰好相反。它们对保持德国的“统一性”、“完整性”并不热心,它们感兴趣的仅是在各自的占领区内施加最大的影响,强化对德国的占领。换言之,,每一个占领国都.想按自己的意愿对占领区进行改造和重建,都想把自己的占领区变成获利的地盘或交易的筹码。因此,四国均无意将四个占领区往一起整合。美占区副军事长官克莱说得很坦率:“既然德国分成了几个占领区,就必然会形成几个不同的政治、经济实体。”仿佛他早就料到了德国被分区占领必然导致最终分裂。
诚然,德国是分、是合,完全取决于四大国的利益和它们之间的协商、争斗的结果。如果四大国能像战时那样携手合作、紧密配合,那么事情就好办了。只可惜,二战结束,盟友便分道扬镳了。这不奇怪,战时,它们有共同的目标——对德作战,击败法西斯;战后,它们找不到共同目标了,德国统一并不是它们的共同目标。苏联的目标是对外扩张,而美、英等国的目标则是“围堵共产主义”。1946年3月15日,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声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此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各国的都城……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他号召所有西方国家“共同承担抵制苏联扩张的责任”。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被认为是东西方“冷战”的开始。斯大林指责丘吉尔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煽动者”.号召苏联人民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起来抵制丘吉尔煽动的“反苏、反共”逆流。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德国统一根本无从谈起。四大国虽然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都提出过一些建议或方案,但出发点不是为了德国的统一,而是如何对自己有利。因此,对有关建议或方案,不是你反对我,就是我否决你。苏联最先提出德国重新统一,但统一后的德国必须非军事化,绝不能再危害欧洲人民。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开会,苏方提出建立德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问题,但没达成协议。第二年7月,四国外长在巴黎开会,苏联重申这项建议,同样没有结果。1947年3月,苏联再次提出建立德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议,西方三国仍没答应。
苏联为什么一再提出德国的统一方案呢?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埃德尔曼在其所著的《德意志史》中指出,斯大林的考虑有两点:一是想从整个德国获取尽可能多的赔偿;二是为了对整个德国施加影响。除此之外恐怕还有一点:明知西方不想谈“统一”而故意提“统一”,以获取宣传上的好处。
西方缘何一再反对苏联的“统一”建议呢?在西方看来,一个非军事化的德国只能被苏联利用,对苏联有利。而1949年接替辞职的马歇尔出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在其回忆录《参与世界的创造:我在白宫的岁月》中和盘托出了西方当时的想法。他写道:“起初我们认为应当把全德的重新统一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但很快我们就相信,最主要的注意力应该是欧洲的未来,而不能把德国统一作为最高目标。德国的重新统一需要苏联的合作,因为苏联占领了三分之一的德国领土,而为了取得苏联的合作,西方必定会付出高昂的代价。”艾奇逊在这里道出了西方反对德国统一的两个“理由”:其一,东西方冷战已占主导地位,西方大国主要忙着“欧洲的未来”大事;其二,“统一”代价太高。
事实证明,无论东方的苏联,还是西方的美、英、法三国,都不想遵循《波茨坦协议》的精神,推进德国的统一,而只是想利用德国问题为自己牟利,以致德国在分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四大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谈不拢、找不到共同点,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们在各自的占领区内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西方盟国起初主张使德国彻底非工业化,大大削弱德国的工业潜力。随着东西方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从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出发,调整对德政策,从惩罚转向复兴德国。1947年4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提出了“复兴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又称“复兴欧洲计划”,德国西占区是这一计划援助的重点。这是美国拉拢和控制西欧盟国、激活西部德国、抗衡苏联扩张的具体战略步骤。合并美、英、法三个占领区,统一三个占领区的经济,是实施这一战略步骤的具体措施。1947年1月1日,美、英两国占领区先行合并,成立“双占区”,并签署《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合并协定》。接着,美国又积极争取法占区的合并。法国从自身安全考虑,不愿看到德国的统一和崛起,本不想与美、英合并占领区,但鉴于世界已分化成两大对立阵营,法国必须面对一个“站队”的问题,加之法国经济困难,有求于美,因此法国的对德政策也只得向美国靠拢。1948年2月23日,美、英、法三国外长在伦敦开会,法国同意将其占领区合并,共同成立“三占区”。“三占区”实际上就是未来联邦德国的雏形。从2月26日起,会议又邀请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外长与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伦敦六国外长会议”。会议于6月1日结束,6月7日发表了《伦敦协议书》。
伦敦六国外长会议具体讨论了筹划成立西德国家的政治结构问题。《伦敦协议书》规定,西占区于1948年9月1日召开由各州派代表参加的制宪会议。
。1948年7月1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召集西占区11个州总理在法兰克福开会,请他们讨论由占领当局起草的三个文件——《关于宪法决定的声明》、《关于改组州议会的声明》和《宪法生效后军事长官权限的声明》。这些文件阐明了西占区未来发展的基本思想,并为将来西德的国家机构及其职权范围定下了基本方针。人称这三个文件是“联邦共和国的出生证”。但州总理们担心,、在西部建立一个德意志国家将导致德国永久分裂,他们不愿背上“制造德国永久分裂”的罪名。经过反复讨论和磋商,西占区各州总理与占领当局达成妥协,即将成立的西德国家为临时性质,改宪法为基本法。
1948年9月1日,西德制宪会议(正式名称为议会委员会)在波恩召开,会议的任务就是起草一部类似宪法的《基本法》。1949年5月8日,《基本法》在西德议会委员会表决通过。《基本法》规定了西德国家的性质以及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分配。随后,《基本法》提交各州议会批准。5月2日,美、英、法三国军管当局批准了《基本法》。5月23日,西方三国在西德隆重举行《基本法》的签字和生效仪式。至此,建立西德国家的法律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美、英、法四国外长正是在这一天于巴黎开会,会议的中心议题竟仍然是德国的重新统一。
成立西德国家的步伐随着《基本法》的生效明显加快了。8月14日,德国西占区举行第一届联邦议员选举,各党派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这次选举吸引了78.5%的选民踊跃投票,共选出了第一届联邦议院议员402名。9月7日,联邦议院和参议院正式成立。9月12日,自由民主党主席豪斯被选为联邦总统。同日,由基民盟、基社盟和自由民主党三党联合组成的第一届内阁成立。15日,基民盟主席阿登纳当选为首任联邦政府总理。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简称联邦德国,因为地处德国西部,故又称西德,首都定在波恩。
(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问世
当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苏联,苏联立即照会西方三国政府,要它们承担分裂德国的全部责任。这当然也是为了获得宣传上的好处。
其实,在西占区紧锣密鼓地筹建西德国家的同时,苏联一点也没有闲着,同样在占领区内加紧筹建东德国家。同美、英、法在西占区一样,苏联也用自己的政经模式打造东占区。反法西斯政党和组织早被允许公开活动。流亡苏联的皮克和乌布利希等德国共产党领导人回到了苏占区,重建了共产党组织。军管会批准了以德共为核心的自由德国工会联合会、德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和自由德国青年联盟等群众团体。1946年4月,由威廉·皮克领导的共产党与奥托·格罗提渥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召开合并大会,组成新的德国统一社会党,皮克和格罗提渥当选为新党主席。从1946年9月起,苏占区的区、乡、州相继举行选举。11月27日,军政府宣布将地方权力移交给选举产生的议会和政府。德国统一社会党成员在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中占据主要领导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