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的智慧
2044800000003

第3章 怀着一颗坚定的爱心(2)

科学家黄万里为捍卫真理,不畏强权,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说真话,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沉沙掩不了真知灼见,历史抹不去真理之声,黄万里教授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为我们人生的精神楷模。

父母之恩,仅于己身,真理之泽,被于世人。心灵的旅行者啊,千万不要被权势蒙蔽了你圣洁的眼睛,因为有更多人的幸福掌握在你决策的手中。

淡泊是一种心境

一位孩子,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很好,按照一贯的表现,可以被学校保送上最好的大学。但是他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考,而不是保送。

他的父母为此担心不已,委婉地告诫他:“如果考不上,那不是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他劝慰母亲:“如果我考不上,那么说明还有一千个人比我优秀,这对社会来说是多么的幸运。”

上大学后,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执意在化学学术上有所发展。同学对他进行善意的劝告,搞学术没名没利,可能搞了一辈子研究,也不会被社会所承认。

但是他认定了化学,并留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很快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然后到哈佛大学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力学的研究。在导师的研究室里,他以任劳任怨、勤于思考著称。当别的学生每天按时上下班或假期到外面度假的时候,他却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做一些别人不愿干的工作。奇迹终于产生了,他制作了一台交叉分子束实验装置。他的导师赫希巴哈看到后惊讶不已,感叹地说:“这么复杂的装置,大概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出来。”

赫希巴哈没有想到一个默默工作不事张扬的年轻人能够制作出如此先进的仪器。

由于他的智慧和努力,他在化学学术界很快声名鹊起。有人问他:“你有没有想过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说:“从未想过。”

有同事向他的母亲说,她的儿子是世界顶级的化学家,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知道后觉得同事在胡说八道,还提醒母亲千万别听那些话。

他的成果被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纳入视野范围后,他的导师告诉他,你很有可能获奖。他笑着说:“这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诺贝尔奖公布的那天,他正在作学术报告。下面的听众已从新闻中听到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他作完报告,所有的听众都站起身来,热烈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他莫名其妙,随即意会过来,他对助手说:“看来今天的报告我做得不错。”

他就是华裔化学家李远哲。

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他的母校伯克利加州大学对他进行了奖励,但奖品令人大跌眼镜,奖给李远哲的只是大学为他保留的一个停车位。

李远哲知道后不生气反而很高兴,认为这是加州大学奖给他的最高荣誉。

淡泊是一种心境,不求争奇斗妍,只为一分宁静,来守护心灵的净土。只求致远能呵护精神的家园。

生活中确有许多如意的光环在闪烁,真正的智者能淡然处之,”心静如雪。将名利的浮云轻轻拂过。

一句喝彩

美国医学博士弗雷德·J.爱泼斯坦,是纽约大学医疗中心儿童神经外科主任,世界上第一流的脑外科权威之一。他首创了不少高难度外科手术——包括切除脊柱和脑血管上的肿瘤(在他以前,这两种肿瘤都被认为是无法开刀的)。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一位卓有成就者,在校求学时,却曾是一名有着严重学习障碍的学生。

爱泼斯坦博士在他的回忆录《我曾是智障者》一文里,讲述了自己求学的经历。他最不能忘怀的是他上五年级时遇到的一位名叫赫伯特·默菲的老师。由于生理原因,爱泼斯坦遭遇了严重的学习障碍,尽管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可仍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他自认比别人“笨”,就退却消沉,并开始装病逃学。默菲老师没有因爱泼斯坦的“笨”而轻视他,相反,还满腔热情地鼓励他。有一天课后,老师把爱泼斯坦叫到一边,将他的一张考卷递给他。那上面,爱泼斯坦的答案都错了。“我知道你懂得这些题目,为什么我们不再来一次呢?”老师挨个问考卷试题让爱泼斯坦回答。爱泼斯坦每答完一道题,他都微笑着说:“答得对!你很聪明,我知道你其实懂得这些题目。我相信你的成绩会好起来的。”他还一边说一边把每个题目都打上勾。

默菲老师在爱泼斯坦的成长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无法估量。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换一个老师,只知指责爱泼斯坦不努力,或者干脆把他视为差生,斥为“蠢笨”,也许,未来的医学奇才就夭折在他的手里了。正是赫伯特·默菲的赞扬和鼓励,激发了爱泼斯坦的信心,他才告别了绝望,倔强地与命运抗争,不再认输,不再懈怠,终于完成了正常人也不容易完成的学业,成为医学博士。

“你很聪明,我知道你懂得这些题目的”,一句喝彩的话,扬起了一位少年的奋进之帆。喝彩能驱除消沉者心灵的阴霾,使他们看到生活的美丽,看到希望的绚烂;喝彩能消融自卑者心灵的雾障,使他们信心百倍勇气陡增。一次小小的喝彩,甚至改变人的一生!

黑格尔在《生活的哲学》里讲述了这样的一则故事:一个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场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头发多么漂亮迷人!”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青年闻听此言,朝老太太站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含着泪大声说:“如果周围多一些像你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青年死刑犯的话令人深思。一个人老是生活在别人的指责、轻视甚至鄙夷里,往往要么心灵泯灭自甘平庸;要么心灵变态仇视他人和社会!而富有爱心的人饱含善意的喝彩,则能引导人走上人生的正途。

也许就是你的一次小小的喝彩,世界就多了一份亮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喝彩,一声鼓励的话语就如同源头活水涤荡了心灵里的污垢,让生命的活力在不住地涌流,善言一句三春暖,或许正是那一次不经意的举动,却撩开了遮阳:的乌云,生命又有了色彩。

传播春天

有位朋友,父母与家人间关系一直紧张,这成为他挥之不去的阴影。工作后,他并没有心境宽广一些,而是更加郁郁寡欢——与同事朋友亲情融融的家庭对照使他更感痛苦,他恨自己生在这样一个没有温情的家,相互间总是剑拔弩张。

他谈了女友,他是爱她的,但他总是忍不住向她发脾气,用尖刻的言语。有时只是很小的事,却不可控制地吵到不可开交。吵完了,他抱住她,感到后悔,可是下次又重蹈覆辙,女友受不了他的脾气,和他分手了。

失恋的他孤独起来,无论在公司还是朋友同学聚会上,他总像一个灰色的阴影。没人靠他太近,因为怕不小心就冒犯了他,遭到他冷冷的回击讥讽。

当有一天,他在末班公交车上塞着耳机听恩雅的音乐时,忽然意识到,他正在犯他家庭曾犯过的错误——把父母间相互苛责的粗暴态度搬到他和女友间,把兄妹间的冷漠自私搬到与同事朋友的相处中……他总在抱怨家庭的不良气氛,却一次又一次地在自己的生活中复制它,就像复制一种情绪的病毒。

这病毒像一条阴暗的河流,所到之处散布着瘴气与潮湿,不仅使环境阴郁起来,也使自己总处于病毒侵扰中。他不仅回到家心情恶劣,出了家门仍然是危险的“病毒携带者”——不论是恋人还是朋友、同事,都惟恐避之不及被病毒袭中。渐渐地。他就这样被美好的人际与情感所隔离,成为孤独的“病人”。

检视一下你自己,在你抱怨他人这样那样的缺点时,你是不是也同样在犯着这些错误,并且将它复制,把它传染到更多场合中,逐渐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让我们把那些不良的情绪与心态自我隔离,使“病情”得到稳定康复后再去与他人接触,尽可能把良性的美好情绪带给家庭、恋人、同事、朋友……每个人都这么做时,情绪病毒便会得到控制、缩小,最终有一天会零记录。到那一天,我们可以想象心情是多么自由畅快地呼吸,愉悦是怎样通过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传播开去,那样的日子一定是离春天最近的日子!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生活中的烦闷惆怅实际上都深深打上了爱的印迹。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是对生活充满着爱.只是走向了两个极端而已。我们应该尽量将人性中善意美和真的东西通过自身载体传播出去,使人性善美的心灵得到:升华。

感恩

在湘西风凰夺翠楼头;和黄永玉闲谈。一位湖南女孩请黄永玉给她一点做人的忠告。黄永玉说,他十几岁的时候去上海,生活、读书都没着落。有一对夫妇让他住在他们家里。这家人家有好多书。对他说,可以住在他家里,可以读这些书。黄永玉离开家乡时,年龄很小,他说他读的书,许多就是在那儿读的。他在那儿断断续续住了两三年,每年除夕,这对夫妇总是等着黄永玉归来一起过年。这家的院子里,开满了梅花,待到下雪,院子里很静,很美。有两个除夕,不管走多远,无论多晚,黄永玉总赶在除夕夜回到那个家、那个院子里去,去和这对夫妇一起吃午夜饭。第三年,黄永玉赶到那个家、那个院子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一凌晨了。那对夫妇,仍在等着他,桌上有过年的菜,还放着留给黄永玉的一个空碗、一双筷子。黄永玉说,人生总是这样,一个人总会碰到很多好心人,这些好心人,会在你困难的时候,伸出手来帮助你。因此做人要感恩,感恩生命,感恩人,感恩很多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好心人并不要求回报,他们从来就不期待回报,他们也有被人家帮助过的经历,他们帮助别人,也是因为他们感恩,感恩生命,感恩生活。黄永玉接着说,怎么度过人生,也说不出什么忠告,要说有什么的话,有一句话,可能有用,那就是:在你向前走的时候,有时会摔跤,摔跤是正常的,摔跤是长大的代价。可摔了跤之后,千万不要回过身去,去欣赏那个坑。人要感恩生命,感恩生活,有许多事要赶着去做。最后,黄永玉说,我们感恩生活,包括生活带给我们所有的快乐和痛苦。

你是否已淡忘,是否仍感恩:曾经跌倒时,是一只陌生而又温暖的手将你拉起;曾经寒冷时,是你慈祥苍老的母亲为你轻披外衣;曾经迷茫时,是朋友坚定的延伸与默默的鼓励伴你走出凄风苦雨……人活着,应始终系着一颗感恩的心。

幸福时,感恩朋友;快乐时,感恩苦痛;坚强时,感恩泪水;成功时,感恩失败;即便生命临终,依然感恩上苍赐予生命!

回报的方式

一位法国农民夫妇15岁的儿子得了一种恶性皮肤病,夫妇俩借了所有能借到的钱,领着儿子到处去看病。那年冬天,在马塞一家医院里,母亲陪护儿子治疗,儿子睡在病床上,母亲就和衣坐在冰凉的地板上,几十个日日夜夜,她没有安静地睡过一宿觉。母子俩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面包,大夫们实在看不下去,午餐的时候,总会给他们打来两份牛排,而母亲依旧吃冷面包,把牛排留给儿子吃。

后来,儿子的病情不断恶化,医生告诉母亲:“孩子的病治不好了,维持生命需要很多的钱。”母亲回到病房,默默地收拾行李,然后平静地对孩子说:“咱们回去吧。”

再后来,孩子的不幸遭遇被巴黎一些媒体报道了,好心的人们纷纷捐款,希望能留住他的生命。然而,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孩子还是死了。

孩子在离开人世之前,把能够知道姓名的好心人一个个地记在笔记本上,他告诉父母:“我不想死,可我知道自己的病拖累了你们。我死之后。一定要把这些钱还给人家。”

埋葬了孩子,家里已是空荡荡的,连生活都成问题,但孩子的父母还没有忘记孩子的遗愿。夫妇俩变卖了家产,踏着积雪,敲开那一扇扇门,把钱一笔一笔地还给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并对那些好心人说:“孩子已经走了,多谢你们帮忙。”

人们拒绝接受,他们哭了:“孩子的心愿不能违背呀!”大伙只好含着泪收下。用那些无法退回的钱,他们建立了一个基金,谁家有病有灾的,尽可以拿去使用。他们说,养了一年的牛可以卖了,种植的葡萄园也能收入点钱,他们想把那基金再充实一下……

人处于世,谁会一帆风顺?谁会没有难处?谁不受恩于人?

古语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古人教育我们要知恩图报,是因为它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是高尚情操的表现。

这位15岁的法国小孩,死时要求父母偿还捐款,父母也遵照孩子的遗愿,变卖家产,踏雪还钱。

这正是法国孩子回报的高尚品行的传承与延伸。

高飞的翅膀

一天,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女婿去看望岳父,只见托尔斯泰全神贯注地望着窗外,便问岳父在看什么。托尔斯泰回答说:“我在看大树枝上的乌鸦,现在这只乌鸦就是我的老师。”

女婿听了,感到不甚理解。托尔斯泰解释说:“因为它教会我如何生活。”

托尔斯泰顿了顿,接着说:“今天早晨,我心情特别沉重,我为我们家庭的不和睦而难过。我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不理想,处境困难,连出路都没有了。我来到窗边,开始思考:该怎么办?我望着窗外,突然看见了这只乌鸦:它飞到树枝上,开始走动起来,当它走到枝头,面临危险时,便将翅膀一张,向上飞起。我头脑中马上闪现出一个念头,我不是也应该像乌鸦那样吗?当生活不如意、处境很困难时,也应该向上飞。我设想我在向上飞起,飞越所有使我苦恼、使我难过的事情,心里就觉得平静、舒服多了。”

“我劝所有的人都要想到自己的翅膀,要向上高飞。”托尔斯泰继续说,“有的小人物有时看来完全缺乏意志力,一事无成,可是一旦时机来到,他突然建树了大的功绩。这就是他的翅膀的作用,翅膀的力量。”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卑微的生命,它们如小草一般,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寂寞而顽强地生长。但当你看到毛鸟素沙漠中的那一大片绿洲时,当你看到垃圾屋里面藏着的那个奇特的香水瓶拼图时,你一定会惊叹:即使是卑微的生命,有时也会创造出惊世的:奇迹。

凡事要想开点

小时候,有一天我到一间没人住的破屋里玩。玩累后把脚放在窗台上歇着时,一点声响惊得我一跃而起,没想到左手食指上的戒指此时钩住了一只铁钉,竟把手指拉断了。

我当时吓呆了,认为今生全完了。但是后来手伤痊愈了,也就再没有为这事烦恼。现在我几乎从不想到左手只剩四根手指。

几年前,我在纽约曾遇到个开电梯的工人,他失去了左臂。我问他是否会感到不便。他说:“只有在纫针的时候才会感到。”

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惊人的。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小说家达克顿曾认为除双目失明外,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但当他60多岁、双目真的失明后,他却说:“原来失明也可以忍受。人能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感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

我并不主张逆来顺受。而应该这样: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应奋斗不止。但对无可挽回的事,就要想开点,不要强求不可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