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出版以来,狼性文化很快成了众多企业的企业文化,甚至有许多人以狼性励志。一时之间,“狼性文化”蔚然成风,“狼道”、“狼性法则”等开始风行。
1狼性文化的崛起
狼,食肉目哺乳动物,生性残忍机敏,多疑且贪婪,群居性极高。群狼内以最强者的头狼,为狼群的领导者。狼性文化的推崇者从狼的这些特性中归纳出狼性文化的这种特性体现在企业管贪、暴。
理上,就是“对工作、对事业要有‘贪性’”,对待工作中的困难要像狼一样毫不留情地将其攻克,且不能仁慈对待。
这种将狼性移入人类社会并加以推崇的,是着名的企业家、华为集团的创始人任正非;而将狼性文化推向高潮、引来众多人士为狼讴歌的,则是姜戎的《狼图腾》。通过对这两个关键性人物的回顾,我们可以一窥狼性文化的发展路径。
1.任正非,“狼性文化”首推者以区区两万元起家,创造了名震中外的华为,要问任正非是如何实现这样一个奇迹的,那么非“狼性文化”莫属。1995年开始着手创办,1998年深圳华为科技有限公司诞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华为已在业界声名远扬,这就是任正非创下的华为基本法则。
当年已经44岁的任正非,若非一股“土狼”一般的冲劲,又怎么可能创下如此奇迹。
任正非也承认这一点,在创业的初期,他就在企业内部推广一种“狼性文化”,带着一帮“狼”一路狂奔。
在广为流传的任正非总结的狼的三条优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企业最初是如何快速获得成功的:一为敏锐的嗅觉;二为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为群体奋斗。所谓的“狼性”,在任正非看来,就是“哪儿有肉,隔老远就能嗅到,一旦嗅到肉味就奋不顾身”。
这种狼的特点在华为创立之初,被任正非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众多的关于华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奋不顾身、毫不留情的抢夺市场的狼影。华为以咄咄逼人之势,以狼式的扩张,将它的对手——思科、中兴等企业逼得不得不对它进行反攻。
2.《狼图腾》后,狼性文化呈燎原之势
2004年5月,一本《狼图腾》的出版,国内众多企业开始为各种以狼为核心符号、图腾和宗旨的企业文化摇旗呐喊,各行各业都宣传起狼性文化,一时之间,“狼烟”四起。《狼图腾》以北京青年陈阵在内蒙古草原插队的经历为主,作者姜戎通过三个部分,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核心理念——狼图腾。第一部分以草原生活、历史和人物说明中华文明史上“狼图腾”的事实;第二部分以群狼和小狼的故事说明游牧民族为什么信仰“狼图腾”;最后讲述了“狼图腾”的历史意义。
姜戎以几十个小故事将这三部分串联了起来,主人公陈阵就是串起这些故事的线。书中以陈阵的所见所闻,记录了许多关于草原上的民族和草原以及狼族的故事。在书中,陈阵在草原上与狼有过亲密的接触,他曾观察狼群打围黄羊群、打围军马群的全过程,钻进狼洞掏狼崽,也养过小狼,与狼缠绵过,也曾亲身参与了围剿狼的生死之战,到最后看着草原的没落和草原狼从草原上消失了……
关于狼的形象,我们大多数都是从《东郭先生》、《狼与小样》、《小红帽》这样的故事中得来的,故事向我们传递出的关于狼的信息,大多是狡诈、凶残、贪婪等。但是《狼图腾》却一反传统,正面歌颂起狼来。通过姜戎的笔,当草原狼齐心协力围捕狩猎时,我们看到的是狼的团结协作;当头狼和狼群为保护小狼而惨死在枪口之下时,狼的牺牲精神令我们感动。狼在战斗时勇往直前,在撤退时井然有序,以及狼性中偶尔流露出来的慈爱、温柔和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一面,这些都与传统中的狼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那一匹匹精灵一般的草原狼呼之欲出。显然,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鲜为人知的草原狼群的生存◎有了草原狼,大草原的生态才能维持平衡之道:勇敢、强悍、智慧、顽强拼搏、忍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永不满足、永不屈服、团队合作、牺牲等。狼在袭击前的侦察、布阵和伏击;狼对地形、气象的运用;狼族中的友爱亲情;小狼艰难的成长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狼的形象。
在草原上,人成了一名学生,他们要向狼学习智慧、团结和勇气。于是,这才有了成吉思汗,有了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有了狼,才有了草原,因为有狼的存在,那些黄鼠狼、黄羊的数目才得以控制,防止草原进一步沙化。所以对于草原上的生态链而言,狼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草原上的牧民对狼又爱又恨。这是几千年来草原上的人与狼之间的关系,他们在这种微妙的情感中维持平衡。狼也成为了当地文明的起点,人们的生活习性、性格特征以及他们的艺术,都有狼息息相关。那些敢拽狼尾巴的女人,那些敢钻进狼洞掏狼崽的孩子们,那些独自一人去赶被狼赶跑的羊群的男人,这种豪气与勇气,都是大自然赋予的。
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姜戎提到了一个“大命小命”的说法。按照当地牧民的说法,“草原”是大命,草原上的人、草原狼、还有黄羊这些都是小命,没有了草原这个“大命”,所有的“小命”都要丢掉。这形象地揭示了这种人与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在那时,大草原还是像一个温暖的怀抱一样,包容着在里面生活的一切物种。
正如许多童话故事一样,开始总是美好的,但结局总是令人神伤。一群又一群的盲流进入草原,那些开着吉普车、扛着步枪的人在草原上追逐着草原狼,直至大狼最后精疲力尽轰然倒地,眼神中带着一抹不屈。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人有时候是比狼还可怕的动物。
书中曾引起比较大争议的部分,是姜戎对于狼性的思考。
他以“狼羊定律”来解释历史,认为游牧民族是狼,农耕民族为羊,并认为“(农耕民族)作为受血者总是弱于(游牧民族)输血者”。作者进一步指出,农耕民族屡次被游牧民族征服,原因就在于农耕民族性格中狼性的缺失。华夏文明在历史进程中能够生存下来,完全得益于游牧民族一次次不断地输血的结果,正是这种混杂着“狼性”和“羊性”的文化产生的张力,才保持了华夏文明的生命活力。
作者的本意也许是想以强悍的“狼文化”给农耕文化注入新的因素,但这部文学作品一问世,就深得企业界的青睐,一段时间以来竟成了公司白领的抢手读物。这种文学作品与企业狼性文化的一拍即合显然是作者没有料到的。这也许是因为书中阐述的狼性文化,即:一为敏锐的嗅觉;二为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为群体奋斗,深深契合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于许多仍处于求生存阶段的企业来说,狼一样的野性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法宝,它们需要一样敏锐的嗅觉和极快的速度、极强的攻击力,所以《狼图腾》的出现让它们找到了一种生存的依据。
有人做了一个统计,在《狼图腾》之后,各种狼文化书籍纷纷涌现,如《狼阵——团队合作之终极哲学》、《狼魂——强者的经营法则》、《披上狼皮——办公室心理修炼》……市场上关于狼文化的书籍达到了60多种,这些书籍,有的是针对个人的,但大多都是针对企业的。市场群起而拜狼,以狼为荣。
狼性文化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上升,满足了中国人的扩张心理;而商业伦理的缺乏,也为狼性文化的生存提供了一个空间,物欲横流、“他人即地狱”的情形,为狼性文化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2狼性文化背景下的人狼关系
狼文化,是指与人联系起来产生的狼与人之间的关系。狼文化的本质就是人与狼的关系,狼与人关系的发展历程、人类对狼的认识的演变、人与狼之间的利害关系、人与狼的相处等,都属于狼性文化探讨的范畴。人与狼关系,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蛮荒时期,人与动物一样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为了饱餐或者生存的安全,人类不得不像仇敌一样对待周围的动物。而狼,一度因为其矫健的身姿和惊人的力量而成为一些地区的人崇拜的对象。
随着人类的逐渐进化,人类开始驯化了一部分动物,这部分动物渐渐失去了野性而依赖人的庇护,但是,人类可以驯服熊、老虎等猛兽,却一直未能驯服狼。在公园里,有老虎、熊的表演,却从不见狼的身影。在这种情况下,狼逐渐变成了人类的敌人。
随着一些动物被人类驯化,人类展开大规模的畜牧养殖业。
这种动物大量集中的养殖方式为狼提供了便利,加上这些动物在人的调教下逐渐变得温顺没有了脾气,狼猎食起来就更加方便了。
于是,人类开始痛恨狼,将狼作为一个邪恶、贪婪的符号,纳入了自己的文化里。例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等,都是借用狼来形容贪婪、忘恩负义。
在人类5000年的历史文明中,大部分时间里,狼在汉民族地区一直扮演着反面的角色。狼的贪婪、狡诈、凶残、冷酷一直令人望而生畏。但是,狼的这些曾经为人们所厌恶的特性,在特定的环境中却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一种向狼学习的狼性文化便随之诞生。
狼还是那匹狼,改变的是人们的态度。那些曾经视狼为仇敌、为邪恶的人类,现在开始转而谦恭地拜狼为师,像狼学习它们的生存法则。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法则?残酷无情、你死我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蔑视规则、无视人性……这种规则背后,是抛去了所有的社会性后只剩下最原始的动物性,动物出于本性,饿了就去觅食,渴了就去找水喝,受到威胁就会本能地反击。
许多狼性文化的推崇者说,向狼学习,不是学狼的野蛮,而是学习狼好的一面,学习狼的纪律、团队精神、勇气等。纵观人类的历史,从动物世界中,人类在一次次进化和与自然界、动物等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每一步都是靠着团队精神、勇气来实现的。
人类并不缺乏狼身上所具备的优点,狼性文化其实只是一种道德原罪文化。
“原罪”的概念是随着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富人的出现而出现的。这个词原本指的是企业或者个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或者途径获得财富的行为。
后来,随着法律法规的进一步规范化,一种新的原罪产生了,即为“道德原罪”: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获得利润;以影响社会风气、误导和毒害青少年而发家致富……
还有一些处在初创期的企业,为了生存,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不得不像狼一样灵敏而奋不顾身,否则只能夭折。
狼性文化表达的是一种动物的本能,一个人、一个企业家、一个企业如果变成了狼或者狼群时,社会就会危机四伏。
狼性文化着眼于利益,因此,当一个人为了利益而不顾社会规则,当一个企业为了利益而视社会责任于不顾时,狼性文化对人类的危害恐怕比狼本身还要严重。
所以,当狼性盛行而置人性于不顾时,当狼性文化盛行不衰时,人与狼的关系已经颠倒了。当人将自己置于一个低等的位置而去膜拜一个过去被视为邪恶的动物,向狼看齐时,人类已经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蒙蔽。
【附录】
世界各地传说中的变形者一览
西方三大最热传奇形象系列西方三大最热传奇形象系列212美洲印第安人:兽皮行者或者剥皮行者阿根廷:被称为剥皮行者的豹人和像狐狸的狼人巴西:在巴西有种亚马逊河豚可变成男孩;还有一种棕色的鸟uirapuru也可以变身成男孩智利:智利的巫师会变成秃鹰。
摩洛哥和坦桑尼亚:铁匠会变成鬣狗,它通常会佩戴人的装饰,这样就可以被认出来。
法国:热沃丹之兽是法国最着名的有文字记载的变兽人,Bisclavret是一种不能变回原形的狼人,除非他能找到自己的衣服。
希腊:在希腊,“vrykolaka”是对狼人、吸血鬼和巫师的统称。
海地:海地的“loup-garou”能变成任何东西,包括植物和动物。
冰岛:hamrammr是一种人兽,他通常会变成他最近吃掉的动物。他的力量会随着他吃的动物数量的增多而增加。冰岛现在对狼人的称呼为“varulfur”。
印度:在印度,“rakshasa”和“raghosh”是能变成任何他想变的动物的人,他的标志性特征是他巨大的体型和头发的颜色(一般为红色或者金黄色)。
爱尔兰和苏格兰:“selkies”指的是海豹脱下自己的皮肤变成人。黑头发的凯尔特人的族谱中能找到“selkies”,对渔民来说,“selkies”是一种有益的生物。
意大利:意大利的狼人是“Lopomannero”或“licantropo”。“Benandanti”是一群离开身体的狼人,他们变成狼人前往黑暗世界与巫师搏斗。
日本:日本民间传说中最着名的人兽是“kitsune”(狐狸)、“tanuki”或者“mijina”,其中,“kitsune”代表女性,“tanuki”代表男性。那些能改变形态的人被统称为henge。
非洲肯尼亚:“ilimu”是一个吃人的变形者。它的原型是动物,但是可以变形为人。
拉脱维亚:“vilkacis”指的是“狼的眼睛”或“狼人”,它是一种邪恶的变形者,但有时也能带来财富。
立陶宛:“vilkatas”就是立陶宛的狼人。
墨西哥:“nahaul”是一种能够变成狼、大型的猫、鹰和公牛的变形者。
法国诺曼底:“lubins”和“lupins”看起来像狼,但是可以说话,且十分害羞。
挪威和瑞典:“eigieinhamir”能通过披上狼皮变成一匹狼。
巴拿马:“Tulavieja”在巴拿马非常常见,它们常以年老的妇女或者女巫的形象出现,右手总是拿着一条乌鸦腿。她喜爱捕食儿童,喜待在阴暗处,等着捕食猎物,喜欢将猎物的手、抓握在手中。
波斯:波斯有一种与印度的“rakshasa”非常相似的生物,常以无害的动物形象示人,喜欢袭击旅行者。
菲律宾:“aswang”是一种吸血鬼狼人,往往在夜间由人变成犬类捕食人肉。它常常化作带着蝙蝠翼、腰部断裂的死尸(实际上,它们腰部以下什么也没有),与神话故事中的“Berbalangghouls”非常接近。
葡萄牙:葡萄牙的“bruxsa”或者“cucubuth”是一种既食肉又吸血的吸血鬼狼人。
俄罗斯:“wawkalak”是因受到魔鬼的诅咒而变成的狼人。
斯堪的纳维亚:斯堪的纳维亚是巴萨卡(狂暴战士)的故乡,巴萨卡们常披着狼皮。
塞尔维亚:“wurdalak”是狼人死后变成的吸血鬼。
南美洲:“kanima”是一种美洲豹样子的精灵,专门捕杀凶手。
西班牙:与人肉相比,西班牙的狼人“lobhombre”更喜欢宝石。
美国:美国土着中有各种形态的“兽皮行者”。在宾夕法尼亚,鼠人非常猖獗,它们喜好在夜间出来,与人肉相比,更喜欢有农场调料的胡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