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王妄照旧到村北去拔草。拔着拔着,他忽然发现草丛里有一条七寸多长的花斑蛇,浑身是伤,动弹不得。王妄动了怜悯之心,小心翼翼地将这条蛇带回了家,为它冲洗涂药。一会儿功夫,蛇便苏醒了,冲着王妄点了点头,表达它的感激之情。母子俩见状非常高兴,赶忙为它编了一个小荆篓,小心地把蛇放了进去。经过母子俩的精心护理,这条蛇不仅伤逐渐痊愈了,身子也长大了,而且总像是要跟他们说话似的,很可爱。这为母子俩单调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一点小小的乐趣。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妄照样打草,母亲照样守家,小蛇整天在篓里。
忽然有一天,小蛇觉得闷在屋子里没意思,便爬到院子里晒太阳。它的身子被阳光一照,变得又粗又长,像根大梁。这情形被王妄的母亲看见了,她惊叫一声便昏死过去。等王妄回来,蛇已回到屋里,恢复了原形,着急地说:“我今天失礼了,把母亲给吓死过去了,不过别怕,你赶快从我身上取下三块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锅里煎熬成汤,让娘喝下去就会好。”王妄说:“不行,这样会伤害你的身体,还是想别的办法吧!”花斑蛇催促地说:“不要紧,你快点,我能顶得住。”王妄只好流着眼泪照办了。母亲喝下汤后,很快苏醒过来。母子俩对这件事又感激又纳闷,可谁也没说什么。王妄再一回想每天晚上蛇篓里放金光的情形,更觉得这条蛇非同一般。
话说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宫里的生活日复一日,没什么新花样,他觉得厌烦,便想要一颗夜明珠玩玩,于是张贴告示,谁能献上一颗夜明珠,就封官受赏。这事传到王妄耳朵里。他回家对蛇一说,蛇沉思了一会儿说:“你对我有救命之恩,而且这几年来你对我很好,我总想报答你,可一直没机会,现在总算能为你做点事了。实话告诉你,我的双眼就是两颗夜明珠,你将我的一只眼挖出来,献给皇帝,就可以升官发财,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王妄听后非常高兴,可他毕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说:“那样做太残忍了,你会疼得受不了的。”蛇说:“不要紧,我能顶住。”于是,王妄挖了蛇的一只眼睛,第二天到京城,把宝珠献给了皇帝。满朝文武从没见过这么奇异的宝珠,赞不绝口。到了晚上,宝珠发出奇异的光彩,把整个宫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兴,封王妄为大官,并赏了他很多金银财宝。
皇后娘娘见皇帝得到了一颗宝珠,自己想要一颗,不得已,宋仁宗再次下令寻找宝珠,并承诺把丞相的位子留给第二个献宝的人。王妄想,我把蛇的第二只眼睛弄来献上,那丞相的位子不就是我的了吗?于是他到皇上面前说自己还能找到一颗。皇上听了非常高兴,封他为丞相。可万没想到,王妄的卫士去取第二只眼睛时,蛇无论如何不给,说非见王妄才行。王妄只好亲自来见蛇。
蛇见了王妄直言劝道:“我为了报答你,已经献出了一只眼睛,你也升了官,发了财,就别再要我的第二只眼睛了。人不可贪心。”王妄早已官迷心窍,哪里还听得进去。他无耻地对蛇说:“我不是想当丞相吗?你不把眼睛给我,我怎么能当上丞相呢?况且,这事我已跟皇上说了,官也给了我,你不把眼睛给我,我不好收场呀!你就成全了我吧!”他执意要取蛇的第二只眼睛。蛇见他变得这么贪心残忍,早气坏了,就说:“那好吧!你拿刀子去吧!不过,你要把我放到院子里去再取。”王妄早已等待不得,对蛇的话也不分析,便一口答应,把蛇放到了阳光照射的院子里,转回屋去取刀子。等他出来剜宝珠时,蛇身已变成了大梁一般,张着大口冲他喘气。王妄吓得魂都散了,想跑已来不及。蛇一口就吞下了这个贪婪的人。
可见“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是一句空言。做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最终丧失自我,被欲望所役。
不为名利所累
名利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不必让其成为自己的累赘,成为心灵的负担。
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虽然世人都知道名利只是身外之物,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躲过名利的陷阱,一生都在为名利所劳累、甚至为名利而生存。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这江中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只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他一语道破天机。清代纪晓岚也曾指着千帆相竞的江面说:“这江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追名的人,一种是逐利的人。”
淡泊名利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脱世俗的诱惑与困扰,实实在在地对待一切事物,豁达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要知道,从古到今,名利都不是争来的,而是靠自己的业绩和美德赢得的。
居里夫妇在发现镭之后,世界各地的人纷纷来信希望了解提炼的方法。居里先生平静地说:“我们必须在两种决定中选择一种。一种是毫无保留地说明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提炼方法在内。”居里夫人作了一个赞成的手势说:“是,当然如此。”居里先生继续说:“第二个选择是我们以镭的所有者和发明者自居,但是我们必须先取得提炼铀沥青矿技术的专利执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地造镭业上应有的权利。”取得专利代表着他们能因此获得巨额的金钱、舒适的生活,还可以留给子女一大笔遗产。但是居里夫人听后却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这么做。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我们原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她轻易地放弃了这唾手可得的名利,如此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使人们都能感受到她不平凡的气度。
居里夫人一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得过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名誉头衔117个。当她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毅然将100多个荣誉称号统统辞掉,专心研究,终于又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居里夫人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便大惊道:“居里夫人,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对待荣誉的态度,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她的非凡气度为拼命追求名利的世人留下了一面明亮的镜子。
古往今来,众多的学问家都是淡泊名利的佼佼者。他们对个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和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上。
对名利采取谦让、淡然态度的学者、教授、科学家、作家、技术专家在中国也不乏其人。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着有《谈艺录》、《管锥编》、《围城》、《宋诗选注》等巨着,有“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之美誉。一位美籍华人新闻记者要采访他,被他拒之门外。他把《写在人生边上》重印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电视剧《围城》的稿费全捐给了国家;国外有许多地方重金聘他,皆被他婉言谢绝。他对一个年轻人说:“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实思想,要多层次、多方位去思维。”钱钟书惜时如金、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视名利如浮云,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高尚的精神和品格。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当今社会真正淡泊名利的人很少,追逐名利的人很多。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这是《红楼梦》里的开篇偈语中的一句,似乎在诉说繁华锦绣里的一段公案,又像是在告诫人们名利世界中的冷冷暖暖,人生是什么暂且不论,名利乃身外之物却最能累人。凡是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必将被名缰利锁所困扰。
人生在世,一般人对于名利都是难以免俗的。但是,不择手段地攫取,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就会时刻被名缰利锁的阴影所笼罩,成为名利的奴隶,无端产生失意和烦恼。邹韬奋曾说过:“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彻底想起来,名利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快乐者总是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理智和从容的态度对待名和利,固守着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挣扎在名利场上,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又能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笑看人生呢?
所以说,人生在世不为名利所累,就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勇气的人。
淡泊心智是人生的超脱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在一份简朴平淡的生活中,活得快乐而自在,也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淡泊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一种品质,一种德行,是一种为人者所能达到的极高的思想境界。淡泊,不是没有欲望。属于我的,当仁不让;不属于我的,千金难动其心。这就是一种淡泊。
东晋陶渊明因为淡泊,辞官归故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三国诸葛孔明因为淡泊,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谓淡泊之极。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想找一个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的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去,谁就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处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
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他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蜕变的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他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堪验你们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淡泊是一种从容,是对人生和世界深彻感悟的一种超越。人生在世,会被太多的事情所羁绊,很难达到心静的意境。
常言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多数人恐怕都想给别人、给后人留下一个好名声,古往今来也确实有不少人,以自己的切实行动赢得生前身后名,流芳百世,英名长存。
求名,重名,无可厚非,名正言顺。孔子就很重视“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说话就没有分量。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把“名”弄歪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这就是过分贪婪导致的。
鲁迅先生是一位脚踏实地、品德高尚的人。他在厦门给友人的一封信上说:“我对于名声、地位,什么都不要。”
有一次,他接到北京朋友的来信。信上说,有位瑞典的学者,准备通过刘半农等人,提名鲁迅先生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鲁迅谦虚地谢绝了,说:“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1936年春,《作家》编辑部要在刊物目录上端印一排世界着名文学家头像。为此编辑专程派人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并建议把他的头像也印在上面,也被鲁迅谢绝了。
想得到名声,就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做到实至名归。有道是“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如果一个人热衷于追求虚名,无异于在饮鸩止渴,会给个人成长和事业的发展都留下祸患。这也应了那句人们熟知的俗语--“图虚名,得实祸”。
关麟征是黄埔军校一期学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受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旧故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大千世界,万种诱惑,如果什么都想要,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该放就放,你会轻松快乐一生。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就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如果我们都能以淡泊的心态去看世上的一切,不计得失,不惊荣辱,就会活得轻松,活得精彩,活得有滋味!
知足是快乐的根本
知足并不是说要安于现状,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而是说要懂得取舍,懂得放弃,懂得适可而止。
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于自己向往的太多。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几个人在岸边垂钓,旁边有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名垂钓者把钓竿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一尺多长,落在岸上后,仍腾跳不止。可是钓者却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它丢进海里。
围观的人发出一片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还是一条一尺多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将它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钓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过几寸长的小鱼。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不料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地放回自己的鱼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