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心灵一条自由的通道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这么说:“一个人要进屋子,但那扇门怎么拉也拉不开,为什么?”答案是:因为那扇门是要推开的。
有人问古希腊大学问家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同自己谈话,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人生是由一连串无聊的符号组成。”的确,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光都在很普通的日子里度过。但是,有时看似很正常的生活,却让人感觉似乎走进了生活的误区,有点儿浑噩,有点儿疲惫,有点儿茫然,有点儿怨恨,有点儿期盼,有点儿幻想,总之,就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感受占据了内心,而懒得去理清。
于是,我们总是在冥冥之中希望有一个天底下最了解自己的人,能够在大千世界中坐下来静静倾听自己心灵的诉说,能够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为我们开辟一方心灵的静土。可芸芸众生,“万般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
其实,我们自己,不就是自己最好的知音吗?世界上还有谁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呢?还有谁能比自己更能替自己保守秘密呢?
生活中我们有时遇事爱钻牛角尖,不会变通。有时候,周围的环境变了,我们却不知变通,还在固执一端,钻牛角尖,认死理,结果闹出了笑话来。
关于皮鞋的由来,据说有这样一个典故:
古时候人们没有鞋子穿,走在路上,都得忍受碎石硌脚的痛苦。在一个国家,有一个仆人把国王的所有房间全铺上了牛皮,当国王踏在牛皮上时,感觉双脚非常舒服。
于是,国王下令全国各地的马路上,都必须铺上牛皮,好让国王走到哪里,都会感觉舒服。有一个大臣建议:不需要如此大费周折,只要用牛皮把国王的脚包起来,再拴上一条绳子就可以了。这样无论国王走到哪里,都会感到舒服。故事中的大臣是聪明的,他的变通,使舒服与节约两全其美。假如,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能学会变通,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骤,便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人,在尘世间走得太久了,心灵无可避免地会沾染上尘埃,使原来洁净的心灵受到污染和蒙蔽。心理学家曾说过:“人是最会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动物之一。”的确,清洁工每天早上都要清理人们制造的成堆的垃圾,这些有形的垃圾容易清理,而人们内心诸如烦恼、欲望、忧愁、痛苦等无形的垃圾却不那么容易清理了。因为,这些无形的垃圾常被人们忽视,或者,出于种种的担心与阻碍而不愿去“扫”。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担心“扫”完之后,必须面对一个未知的开始,而你又不确定哪些是你想要的。万一现在丢掉的,将来想要时却又捡不回来,怎么办?
“清扫”心灵中的障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是一个充满着心灵的挣扎与奋斗的过程。不过,你可以告诉自己:每天“扫”一点,每一次的“清扫”,并不表示这就是最后一次。而且,没有人规定你一次必须“扫”完。但你至少要经常“清扫”,及时丢弃或“扫掉”拖累你心灵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清扫”内心的任务,对于这一点,古代的先贤看得很清楚。他们认为,“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心灵的纯净和一尘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在于他心中的杂念太多,而自己还蒙昧不知。所以,圣人了悟生死,看透名利,继而清除心中的杂质,让自己纯净的心灵重新显现。
我们都有清理打扫房间的体会吧,每当整理完自己心爱的书籍、资料、照片、唱片、影碟、画册、衣物后,你会发现:房间原来这么大,这么清亮明朗!自己的家更可爱了!
其实,心灵的房间也是如此,如果不把污染心灵的废物清除,势必会造成心灵垃圾成堆,而原来纯净无污染的内心世界,亦将变成满池污水,让你变得更贪婪、更腐朽、更不可救药。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有数不尽的坎坷波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时时勤拂拭”,勤于“清扫”自己的“心地”,勤于“掸净”自己的灵魂,就会给心灵一条自由的通道。
其实我们很幸福
“幸福是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幸福”。其实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幸福的,可往往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感受,才觉得自己并不幸福。幸福是需要提醒的,我们应该时常提醒自己:其实我们很幸福。
什么是幸福?一位作家曾说过:“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幸福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当人生病住进医院时,会觉得健康就是幸福;当人孤独时,会觉得有家就是幸福;当人饥饿时,会觉得有片面包就是幸福;当人手头拮据时,会觉得有点钱就是幸福。然而,无病之人不知道生病的痛苦,有家之人不知孤独为何物,有钱之人不知无钱的苦恼,饱汉也从不期盼面包。词典中对“幸福”的注解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境遇和生活当然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都由人的精神感知。当你对自己所处的境遇和生活感到满意的时候,便拥有了幸福。说到底,幸福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感觉。
真正的幸福无处探寻,却到处存在;金钱无法购买,却随时可得。只要你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幸福就在你身边: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段好听的音乐,一部好看的电视剧,一场好看的足球赛,一篇孩子的好作文,一句路遇的问候,一个远方的祝福,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个意外,一份惊喜,无不是串成幸福的粒粒珍珠!幸福溶在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它就在你的身边,就在你的家中。
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对幸福目标的追求大相径庭。在马路边乞讨的乞丐,行人多给其一些零钱,他们就可能感到很幸福;备考冲刺的本科生,也许认为跨到研究生行列就可以开始幸福生活了;习惯于居无定所的吉普赛人认为流浪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对进城务工的民工们来说,能找到份工作,按时领取哪怕微薄的工资,能供得起孩子读书,或许就有莫大的幸福感。不同的梯度把幸福分成了很多档次,就如同沙漠和大海对一滴水的感受的不同,不同人对幸福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在经济社会里不能不提到钱。艺多不压身,钱多不嫌多,但并非有钱的人都幸福,幸福的人都有钱。很多有钱人其实比普通人有更多的烦恼,他们过得未必很幸福。
幸福往往就是一种感觉。但这种感觉又是灵活多变的,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昨天是一种感受,今天是另一种感受;开始是一种感受,以后又是一种感受。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落魄的时候,乞来一碗豆腐汤,上面漂着几片菜叶,他喝下去后,感觉味道好极了。朱元璋问:“这是什么汤?”对方说:“这是‘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好东西吃腻了,忽然想起了当年令他难忘的“翡翠白玉汤”,可御厨尽管很卖力,做出了各种类似的汤,但是朱元璋无论如何也品不到当年的“感觉好极了”的滋味了。朱元璋落魄时的饥渴不存在,而喝汤时的那种感受也就不复存在了。
一个国王为躲追兵而与部下走散,在山沟里藏了两天两夜,没吃到一点东西。后来他遇到一个砍柴的老人,送给他一个用玉米面和干白菜做的菜团子。国王三两口就把菜团子吃光了,觉得这是天下最好的食物。他问老人这种菜团子叫什么,老人说叫“饥饿”。
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有健康的身体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