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酒中文化
2051800000037

第37章 庆典与婚嫁(1)

庆祝活动

对于国家来说,军事包括出师、祝捷、大规模的检阅、训练等,都是大事。在古代,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事前祈求神祗祖先佑庇,占卜吉凶,决定行止;事后要酬谢神祗祖先的佐助,取得成功。这在甲骨文、《尚书》、《春秋左传》等等古籍中,都可以找以证明。

出师之前的活动,叫“誓师”、“誓旅”、“誓众”或者“祭旗”。这些活动具体都是怎么进行的,说不清了,但可以肯定都要用酒:用酒祭祀;君王向将帅赐酒,勉其努力,预祝胜利;将帅与士卒共饮,鼓舞士气,奋勇杀敌。

取得胜利以后,要祝捷,要庆功,要犒劳,当然也少不得要祭祀酬神。

史书在这方面的记载极多,例如较早的周武王伐纣,整个过程中几乎不停地进行了占卜。武王十一年,伐纣大军到达牧野(商都朝歌南七十里),武王就曾举行过一次重要的战前誓师活动,其誓师词,即《尚书》中的《牧誓》。词中说:

时甲子昧爽,王朝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曰:“逖矣,西土之人!”

这里说到誓师的时间,是甲子日早晨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誓师时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执旄牛尾指挥军队,大概是一种仪式。随后,武王与商纣大战于牧野。

牧野大战的结果,以武王的胜利告终。按《尚书·武成》中记:

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逡奔走,执豆、笾。越三日,庚戍、柴、望,大告武成。……散鹿台之财,发桥之栗,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列爵惟五,分土惟三……

胜利了之后,要在祖庙进行祭祀。由于祭祀的规模很大,诸侯都来助祭,还要烧柴祭天,叫柴燔;祭祀山川,叫望祭。把纣王的财货、贮藏的粮食,分给天下。封赏有功之臣。我们已经说过,根据《礼记》等古籍的记载,“无酒不成礼”,尤其是像祭天、祭祖之类大的、重要的祭祀,更是少不得酒的。祭后之宴饮,也是规定之礼制习俗。

《左传·桓公二年》中说:

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这里说的“饮至”,本是上古诸侯朝会盟伐完毕,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后来出征、祝捷到宗庙祭祀宴饮庆功之礼,都叫饮至。这种“公行”之礼,一直延续到后代,尽管礼仪有所变化,地点也不限于庙堂,但以酒壮行,以酒庆功,却始终如一。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燕太子丹在易水上送荆轲赴秦去刺杀秦王一段,大概说是以酒壮行色的好例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目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里的“既祖”中之“祖”,即以酒祭行路之神,饯行。荆轲祭神、饮酒后,乘酒性之热烈高歌,声音变得悲凉,继而又转面慷慨,唱出千古之绝响,登车远去头也不回。

《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也是一个以酒壮行色的好例子。由于这一段故事几乎尽人皆知,我们只引用酒的情况: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子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一杯出师壮行色之酒,倾间变成了胜利之饮。

胜利后之饮酒,较之出师似乎更常见、更热烈。《诗经》中就有多首描写胜利之后饮酒庆功的诗。《大雅·江汉》,写的就是周宣王命召虎率兵伐淮夷的事。其第五章写召虎班师后,受到封赏:

厘尔圭瓒,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因为召虎的功劳,宣王不仅赐了圭瓒、鬯酒,还扩大了他的土地。

《小雅·六月》写大将尹吉甫奉周王之命,讨伐侵扰甚剧的北方部族犭严狁后,不仅周王设酒摆宴庆功,还与友人一起饮宴喜乐。诗的最后一章说: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饮御诸友,煲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祝捷庆功的宴会,历代不衰。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当平定新疆南部霍集占叛乱的消息传来后,就曾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饮宴。

出师、祝捷之时,如遇酒少众多,无法分配时,古人会采取一些特殊的做法,重要的不在于是否真正饮到了“酒”,而在以“酒”表达将帅一志,军民同心,共赴国难,共享欢乐之意。《吕氏春秋·顺民》中记,越王勾践为雪耻复国,收扰民心:

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

这是平时经常这么做的例子。

宋代人窦革在《酒谱·酒之功》中说:

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醪惟一钟。蹇叔劝之曰:虽一米,可投之河而酿也。于是乃投之于河,三军皆醉。

这是出师时的例子。

《名胜词典》“甘肃酒泉县”中记:

《酒泉县志》记载,古酒泉原有泉三眼……相传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匈奴获胜,驻军河西一带,汉武帝颁赐御酒一坛,霍去病倾酒于泉中,与众同饮。

这是祝捷的例子。

一盅酒倾入河中,三军共舀河水喝,当然不可能“皆醉”,但它却体现了一种同甘共苦的精神。由于这种做法叫“投醪”,所以后来“投醪”一词,就成了军民或将士同心一致、甘苦与共的代词。所以《黄石公记》中说:

昔者良将用兵,人有馈一草醪者,使投之于河,令将士迎流而饮之。夫箪醪不能味一河水,三军思为之死,非滋味及之也。

向出征之旅、胜利之师赠酒慰劳犒赏,也并非仅限于帝王将相,如遇正义之师,群众也会自发地献上美酒。《孟子·梁惠王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箪和壶,是用以盛饭食和酒浆的不大的容器,可以手提或捧着。铲除暴政的正义之师,拯救如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群众,自会受到群众献食献酒的欢迎。《孟子》中还说“武王代商,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之”。《后汉书·岑彭传》中记,东汉初大将为讨伐自立为蜀王的公孙述:

令军中无得虏掠,所过百姓皆奉牛酒迎劳。

出师要用酒,祝捷要用酒,犒劳要用酒,听到胜利的消息,也往往要把酒庆祝。唐肃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大诗人杜甫流落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时,听说官军平息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取得重大胜利,收复了河北、河南时,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听到胜利要敞怀纵酒,可见酒确实给人增添了更多的喜悦。

酒除了可以给欢庆胜利者带来更多欢乐外,也能勾起不堪回忆的往事,引来无尽的欷嘘与感伤。《史记·高祖本纪》记,汉高祖刘邦在天下大定后: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唐书·太宗记》:

贞观十六年十一月,(太宗)宴武功女于庆善宫南门。酒酣,上与父老等涕泣论旧事,老人等递起为舞争上万岁寿,上各尽一杯。

胜利了饮酒,可以说是生活中的常事,失败了饮酒,也不少见。《史记·项羽本纪》中,当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刘邦的大军围困时: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闻败绩而饮酒,也是常见之事。其心境与闻捷报截然不同。面对军事上的失利,哀国土的沦丧,吊士卒的屈死,恤生民的苦难,怨将帅的平庸,恨统治者的软弱或卖国,加上一己壮志之难伸,其感情往往很复杂,于是借酒解愁,所谓“赖足中物,时将块垒浇”(宋刘《蒲田杂诗》)。当然,酒虽可以起到暂时的麻痹作用,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历经苦难颠沛流离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在名篇《声声慢》中唱出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哀愁。明代文人袁宗道《顾仲方画山水歌》中:“直是一片豪情侠气结为块垒,以酒浇之不能止。”

从广义说,“出师”、“祝捷”也并不仅限于战争行动,举凡大的活动,如一项工程、一次救援、一趟运输等等,也都有出师动员,祝捷庆功。在古代,按《礼记》载,战争中的出师、祝捷所举行的礼属“军礼”,田猎乃至城邑的建造,也属“军礼”,也都少不得用酒。

关于古代的田猎,《礼记·月令·季秋之月》中记:天子在田猎时,要教百姓作战的阵法及兵器的使用等等。田猎的队伍要依一定的秩序准则。职官要面向北方宣布军法。

天子乃历饰,执弓挟矢,以猎。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天子一身戎,拿着弓箭,猎取禽兽。而后命令主管祭祀的官,用所获得的禽兽进行祭祀,以酬谢四方之神。这一套做法,确与战争中的出师、祝捷类似。

《诗经·小雅·吉日》,正是一首描写周王田猎之事的诗。原诗不长,写得有声有色: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事既好,田牡孔阜,升彼大阜,从其群丑。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尘鹿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从诗中可见,田猎要择吉日,要祭祀马神,选择乘骑好马,到禽兽聚集的地方,众人随着王一起行动,张弓发矢。获得禽兽后,要庆贺饮酒。在没有火器的时代,田猎是带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特别是猎大型猛兽,不仅需要好的体力,也要有一定的胆量。而酒,可以使人周身血流加快,增添活力,鼓起勇气。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说:“酒酣胸胆尚开张。”

城邑的建造,是一项大规模的兴师动众的工程,当然也有动员出师、庆功祝捷的活动。所以《礼记》中将城邑的建造,也列入“军礼”之中。《尚书·洛诰》中记周代初年时周公营造洛邑的情况,从选址直到建成,不断地进行了祭祀和占卜。建成后,周公用成王送来的“鬯二卣”,祭祀文王和武王。成王举行了“冬祭”,在太庙作了“裸祭”。

选拔人才,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大事。如何选拔,选拔成功,获得了“栋梁之材”,是应认真对待和庆贺的。比方古时天子用射箭来挑选诸侯、卿、大夫、士所进行的“射礼”,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活动,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做法,也必需有酒。按《礼记·射义》中载,天子举行射礼,叫“大射”,必须先举行“燕礼”,宴请诸侯。卿、大夫、士举行射礼,叫“乡射”,要先举行“乡饮酒礼”。参加射箭的人在射箭时,前进、后退、左右转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定,还要合于配合射箭时所奏的乐“节度”。射中靶子次数多的人,就可以参加天子的祭祀活动。多次参与祭祀的,诸侯可以得到褒奖。多次得到褒奖的,可以增加封地。反之,就要受到斥责,消减封地。

用射礼选拔人才的做法,从历史上说,延续的时间不算长,后世虽说采取一些别的办法选拔,但重视人才的选拔,选拔出来后要设酒宴庆贺,迄唐宋至明清,始终不辍。例如唐代,新科进士选拔出来后,帝王要在“杏园”恩赐新科进士,举行盛大的酒宴,叫“杏园宴”。唐代诗人贾岛《下第》诗:

下第只空囊,

如何往帝乡。

杏园啼百舌,

谁醉在花旁。

杏园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区东南大雁塔南。后来人们用“杏园”一词泛指新进士游宴处。

除帝王赐宴外,唐代还有新进士放榜后,凑钱在曲江亭子开酒宴游乐的习俗,叫“曲江会”或“曲江宴”。曲江,在长安城东南,是唐代时长安人游冶的胜地。据《唐国史补》载,“曲江会”是很热闹的,除酒宴外,还有泛舟等游戏。这样的宴会,也叫“闻喜宴”。

唐僖宗时,又兴起一种庆贺新得进士的酒宴,一般是名门贵族为庆贺子弟中进士而进行的。据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中记:乾符四年(公元877年),永宁刘公第二子覃及第,曾特设酒宴大会公卿。当时樱桃初熟,味道大概并不怎么美好,要和着糖一块吃,但价格却很昂贵。而刘公举行的酒宴上,樱桃竟堆成了小山。后来类似的酒宴,就叫“樱桃宴”。

宋代和唐代一样,也很重视新进士的宴请。殿试,由皇帝亲自宣布新进士的名次,随即赐宴招待。由于宋太宗在琼林苑设宴,所以又叫“琼林宴”。“闻喜宴”的举行,也类似唐代。

元代也有赐宴新进士的礼制。据《元史·选举志一》载,届时由礼部告谕中选的进士,赐宴于翰林国史院,叫“思荣宴”。

明、清的思荣宴亦如前朝,不过在礼部举行。

总之,人才选拔出来后,要开宴饮酒,已成为一种礼俗。历史上不仅士子登第后少不得酒,遇有官吏迁升,也要开宴饮酒,而且有所谓的“烧尾”之说。唐人封演在《封民见闻记·烧尾》中说:

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

据该书解释,人们相信老虎变成人,唯有尾巴不变,必须焚除,才能最终成人。初登第、拜受新职,像虎变成人一样,尾巴还在,必须设“烧尾宴”焚除尾巴。“烧尾”也还有别的说法,总之是要设宴饮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