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一生的秘密
2052600000024

第24章 秘密的活学活用(18)

想象美好,你就会得到美好,这也就是吸引力法则的神奇之处。

我现在就是快乐的

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般的未来。

——朗费罗(美国诗人)

吸引力法则之所以能达成一切愿望,本身还有一个秘密,就是——我现在就是快乐的。

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是成功运用吸引力法则的一个捷径。它是将一切你想要的东西吸引到身边来的最快方式。因为,如果你现在就是快乐的,便会把快乐和喜悦的感觉散发到宇宙中,随后,更多能使你快乐和喜悦的事物被吸引而来——包括你想要的一切。

如果你在脑海中牢牢确立“我现在就是快乐的”的感觉,你的生活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快乐会扑面而来,你的愿望会全部实现。

然而,“我现在就是快乐的”对人们来说并不容易。许多人长年累月忙于工作,放弃了每一个放松、快乐的机会。他们不让自己有任何奢侈的行为,不会去看一场电影或听一场音乐会,也不会去做一次郊游,不会去买一本渴望已久的书。他们想,等自己有了足够的金钱时就会有更多的享受了。每一年他们都渴望来年自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或许可以做一次奢侈的旅行。但是到了第二年,他们会发现自己必须再忍耐一年,再节约一些。于是,一年一年的这样推迟,最后,吸引来的当然还是不快乐的结果。

当他们发现自己可以追求一点的时候,一切都晚了,等他们可以去国外旅行,可以去听音乐会,可以去购一件艺术品,可以通过阅读开阔自己的眼界时,他们已经没有时间,没有健康,或他们已经习惯了单调的、失去色彩的生活,热情早已消逝了,愿望早已磨灭了。享受生活的能力早已被长年压抑的生活所破坏。

快乐就在今天,不要总是把快乐寄托在明天,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上个世纪初,有一位犹大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闲就练琴,练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却进步甚微,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但又怕讲出真话会伤害少年的自尊心。

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

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简直破绽百出,令人不忍卒听。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

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

老琴师又问道:“你快乐吗?”

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

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比如玫瑰,又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快乐,这就够了。在我看来,快乐本身就是成功。”

老琴师的话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少年听了琴师的话,深受触动,他回家后又思索良久,完全明白过来,琴师教给他的是一种人生哲学,快乐胜过黄金,世间成本最低、风险也最低的成功,却能给人真实的受用。倘若舍此而别求,就很可能会陷入失望、怅惘和郁闷的沼泽。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帕格尼尼梦想。

这位少年是谁?他就是日后以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名震天下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因斯坦,他一生仍然喜欢小提琴,虽然拉得十分蹩脚,却能自得其乐。

可见,并不是要成功了才快乐,而是快乐了才能成功。

快乐即成功,这是充满阳光的人生哲学。“我现在就是快乐的”,正因为我现在快乐,才乐于吸引那些未来能让我快乐的东西,这是实现吸引力法则的过程,也是实现快乐的过程。

知足才能常乐

你不必再三对宇宙提出要求,一次就好。这就像你平时下订单一样,东西点一次就可以了,你不会下了订单又去怀疑,然后不断的下订单,你只需要下一次。如果第一次你的要求就是如此繁多,那么最终,你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乔·维泰勒

运用吸引力法则的第一步,就是向宇宙下订单,提出“要求”。虽然这个法则能兑现你订单上的一切东西,实现你的一切“要求”,但你每次只能下一个订单。

任何事物,不管它如何美好,不管你想拥有它的愿望如何强烈,你也只能一个接着一个的逐一实现。就像人不可能同时跨入两条不同的河流,你实现愿望的过程也只能循序渐进。

人一生往往有许多梦想,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实现这个就没时间顾及那个,实现那个又没精力顾及这个,所以,这时就要树立正确的心态,养成一种知足常乐的心理习惯。

人的生理需求其实很容易满足,难以满足的是人无限膨胀的欲望。房子再大,也只能待在一间屋子里,睡在一张床上;山珍海味再多,也只能吃下胃那么大小的东西;名牌服装再多,也只能穿一套在身上;汽车再多,也只能开着一辆在街上跑……可是,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那种无穷尽的欲望,有时却使财富变成一种累赘。买了大房子还想买更大的房子,屋子装修了一遍又一遍,小汽车换了一辆又一辆,家用电器更新了一代又一代。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有钱,只是希望那些东西、那些身外之物看上去更气派、更豪华、更先进。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有些人就喜欢苦苦追求这种成就感。吸引力法则也曾明示,正因为人们各不相同的目标,才使人们都能实现自己的一切。但是,如果无限膨胀的欲望让你整天疲于奔命,寝食难安,带给你无限的烦恼,一生与快乐无缘,那你这种生活方式对你的生命来说,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要想挣脱欲望的陷阱,赢得快乐的人生,必须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关于知足常乐的心态,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写过这样的文字:

生活是极不愉快的玩笑,不过要使它美好却也不很难。为了做到这点,光是中头彩赢了20万卢布、得了“白鹰”勋章、娶个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还是不够的——这些福分都是无常的,而且也很容易习惯。

为了不断的感到幸福,甚至在苦恼和愁闷的时候也感到幸福,那就需要:(1)善于满足现状;(2)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来可能更糟呢。”这是不难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有穷亲戚上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气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如果你的妻子或者小姨练钢琴,那你不要发脾气,而要感激这份福气:你是在听音乐,而不是听狼嗥或者猫叫的音乐会。

你该高兴,因为你不是拉长途马车的马,不是寇克的“小点”(细菌),不是旋毛虫,不是猪,不是驴,不是茨冈人牵的熊,不是臭虫……你要高兴,因为眼下你没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没有看见债主在你面前,更没有和主笔土尔巴谈稿费问题。

如果你不是住在边远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运总算没有把你送到边远的地方去,你岂不觉着幸福?要是你有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该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的牙痛起来。你该高兴,因为你居然可以不必读《公民报》,不必坐在垃圾车上,不必一下子跟三个人结婚……

要是你给送到警察局去了,那就该乐得跳起来,因为多亏没有把你送到地狱的大火里去。要是你挨了一顿桦木棍子的打,那就该蹦蹦跳跳,叫道:“我多么运气,人家总算没有拿带刺的棒子打我!”要是你的妻子对你变了心,那就该高兴,多亏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国家。

契诃夫的这段话难免使人联想到“阿Q”,但是,这里所指的“知足常乐”并不是一味陶醉的精神胜利法。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阶段性的自我安慰是必要的,它是快乐的催化剂,是以退为进地运用吸引力法则的一种绝妙方式。

用快乐写就一生

快乐,使生命得以延续。快乐,是精神和肉体的朝气,是希望和信念,是对自己的现在和来来的信心,是一切都该如此进行的信心。

——果戈理

将吸引力法则运用到你的整个人生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用快乐来写就一生。

吸引力法则总是不断在你耳边灌输这样的思想,“你要有积极的情绪和心态”,“你要乐观的看待这件事件”,“你要正面地思考这个问题”,等等。类似这些难免过于繁琐,那么现在,就将它们归结为两个字——快乐。

快乐是一把火,它可以燃起你成功的希望。快乐也是可以传播的,它可以把美好的感情传给更多的人。

我们都曾在不同场合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人说:“我有一个好消息。”这时所有的人都会停下手里的工作望着他,等他说出来才罢。

好消息除了引人注意以外,还可以引起别人的好感,引起大家的信心与干劲,甚至帮助消化,使你胃口大开。

有人问,快乐一定需要有非常雄厚的物质基础吧?其实,快乐并不是贵族的专利,它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只是有时候,我们无法看到它的存在。

美国前总统卡特出生在肯塔基州森林里的一间小木屋里,生活中的不幸几乎都被他遇到了。然而,卡特从未就此而失去快乐。他认为,苦难和快乐是两回事:“不仅要在必要的情况下忍受一切,而且还要喜爱这种情况。”

后来,卡特回忆说:“这种快乐的心理很重要,可以使自己保持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境界出发,从来不抱怨什么,终于成为一个成功者。”

他曾说:“如果我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得到学位,而且又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的话,我也许绝不可能在盖茨堡发表演说,也不会在第二次演说中说出那句如诗般的名言——这是美国统治者所说过的最美也最高贵的话:不要对任何人怀有恶意,而要对每一个人怀有喜爱……”可以说,卡特的一生成就是用快乐写成的,没有快乐心理的支配,他就不可能成功。

假如你也希望像卡特那样,充分享受每一个快乐的日子,那么,就试着从现在开始吧。每天回家时尽量把好消息带给大家共享,告诉他们今天所发生的好消息。尽量讨论有趣的事情,同时把不愉快的事情抛在脑后。也就是说,多说好消息。把好消息告诉你的同事。要多多鼓励他们,每一个场合都要夸奖他们,把公司正在进行的积极事情告诉他们。不要像蝙蝠那样,到处传播坏的消息,因为传播坏消息的人比传播好消息的要多,所以你千万要了解这一点!散布坏消息的人永远得不到朋友的欢心,也永远一事无成。

优秀的推销员是专门说好消息的专家,他们每个月都去拜访他的顾客,并且经常把好消息带给别人。想想看,当你带着对某事物的一定的感知,有备而来,出现在顾客的面前时,一定希望把这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目的性的说法介绍给对方,使顾客接受你的看法。虽然不同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怎样,我们应该明白一点,好消息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产品。

总之,现在就快乐起来,并持续保持,让它就此贯穿于你的整个生命。

名人链接——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驰名世界的喜剧大师,默片时代的巨星,一生创作了无数精彩影片,给观众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生活中,卓别林在也是积极乐观的。无论是在影片中,还是在现实里,卓别林总在创造着快乐。这些快乐实现了他的梦想,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也被吸引而来。

卓别林,1889年4月1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父母都是演员,生活安逸。然而好景不长,父亲逐渐染上的酗酒毛病使这个家庭走向了决裂。

幼小的卓别林跟随母亲生活。1896年,卓别林的母亲失业,兄弟两人被送入伦敦兰贝斯区的一个少年感化院。几周后,他们又被送入一个收养孤儿的学校。卓别林12岁时,父亲因酗酒去世,母亲患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个精神病院。

卓别林在简陋的出租房间、国立贫民院及孤儿院中度过了辛酸的童年。早年的贫困生活启发了他后来创造流浪汉的灵感:小胡须、细手杖、大号裤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礼服,暗示了在儿童天真的想象中的威严的成人,意在用一个天真无邪的形象重新塑造一个下层阶级的代表。

即便在处境最为艰难的时刻,卓别林也始终坚信自己蕴藏着特殊的才能。他鼓足勇气,前往伦敦一家高级戏院找经理商应聘,竟获得新编《歇洛克·福尔摩斯》剧中的小佣人比利一角。1903年7月27日,该剧在气势恢宏的帕维廉剧院首演,不久又外出巡回演出。卓别林似乎一夜间发生了巨变,找到了立志从事的事业。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在这里,他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的最高行列。

在卡尔诺剧团,卓别林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巡回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国。1912年,卓别林梦想成真,他在美国的演出非常轰动,以至于引起美国电影制片商的兴趣。当时,启斯东公司的老板赛纳特一眼相中了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青年,卓别林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演员生活。

卓别林在启斯东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其中有许多与他独具一格的整套喜剧手法很不协调。卓别林曾说:“我并不很喜欢自己的早期影片,因为在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两块奶油蛋糕飞到人的脸上,也许还有点逗趣,可是,如果整个喜剧性仅仅依靠这种办法,那么影片马上就会变得单调而索然寡味了。也许我并没有能够一贯做到实现我的意图,不过,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欢用一种俏皮的姿态、而不愿用粗鄙和庸俗的行为去赢得笑声。”

卓别林基于他真正艺术家的天性,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幽默对生活基础的特殊意义。他开始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地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

1918年1月21,卓别林自己的制片厂正式落成。之后,他陆续制作了《从军记》、《寻子遇仙记》、《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重要影片。

当时的爱因斯坦很喜欢卓别林主演的电影。一次,他写信赞扬卓别林说:“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你的幽默、含蓄,你确实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卓别林回信说:“世界上只有很少人能理解你的相对论,可你仍然是一位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1953年初,因受电影台词中的牵连,卓别林遭到当局打压。不久,他就卖掉了美国的全部财产,把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运往瑞士。从此,卓别林在日内瓦湖北岸风景优美的维薇镇定居下来,并于50年代末完成了40万字的《我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