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副主席、教授王凤显
关于宇宙的本原及人类的命运问题, 历来被全世界的科学家、思想家所关注。自古至今, 他们为之苦苦寻求结论, 却又莫衷一是。两千五百多年前, 老聃的五千文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所独有的东方思维, 对于这两大难题, 竟然做出了至少在当时看来, 是谁也不能做出的终极性答案。至今读起来, 仍然令人受益匪浅。如果将通行本老子书对照帛书、竹简,再结合当代科技前沿成果进行研究, 那就会发现, 版本愈古则愈近老子书的本义和主旨。
一、老子发现, 统一的宇宙分为有形之物体与无形之大道两个物质世界
“大道” 无限, 不生不灭, 故称之为“恒道”。有形的万物, 有生有灭, 可见可摸, 故称其为“可道”。道既是最小的粒子, 又普遍存在, 乃为宇宙的本原物质。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公式。此乃天下最古老而结构又最完整的宇宙模型。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万物得一以生”。这里的一, 史称太极, 依老子言,“视之不见, 名曰微”, 万物起源于一, 一即微子。这里的二, 史称阴阳两仪, 据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应似轻子与夸克, 所有的基本粒子皆生于此两者。至于三的含义,从生成万物的化学元素之构成看, 只能是指质子、中子和电子。由此三者生成的原子, 核外带阴电, 核内带阳电, 阴阳电荷平衡而呈中性。因此,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这个论断是多么的科学准确而又形象啊!老子何以能够与现代科技相媲美?又何以能够超越群英而独立于天下?大概全在于他那独特的认知方式。
二、老子发现, 人有三种认识能力, 除通常讲的感性活动和理性认识之外, 还有更
高级的第三种思维, 他称之为“不智”
“知不知(不智), 尚矣; 不知不知(不智), 病矣”。“以不智治邦, 邦之德也”。这是长沙帛书老子甲本不同于后来所有老子版本最可贵的地方。“绝智弃辨, 民利百倍”; “绝伪弃虑, 民复季子”。这是郭店老子竹简不同于其它本子最可贵的地方之一。智辨与智思, 是基于感性活动的理性抽象, 只能认识有形事物。若要认识道生万物以及万物复归于大道的实况, 那就非要运用第三思维不可了。为道有别于为学, 就在于损智弃思, 故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后人多以老子书为玄学者, 原因就在于道不可见与第三思维非思之故。
三、老子告诉人们, 为要认识和运用大道, 就必须开发第三思维; 为要开发第三思维, 就必须修德
“修之身, 其德乃真”, 继而修之家、修之乡、修之天下。修德, 包括修下德与修上德。
下德, 即仁义善行之谓, 要求达到大公无私、无欲无为、无思至柔这一境界。上德, 即“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上德不德, 上仁不仁, 大智不智。下德知人道, 只有上德, 方能得大道, 从而沟通天地人而为王者。天大、地大、道大, 王亦大。宇内有此四大, 人居其一。“道生之而德畜之, 物形之而器成之”。有上德之王者, 得大道遂以万物为形器而用之。此之谓上德配天。道之用, 甚为广大。用于治国, 其要在于顺民心而不称霸。用于军事, 其要在于慎用兵且不战而胜。养生之道, 要害在于恬淡无私欲。
四、老子学说不是神秘主义, 也不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其“小国寡民”, 不是政权意义上的国家, 而是指学道的组织要小, 小而寡徒则利于清静。其“无为而治”, 不是主张消极颓废, 而是主张简政, “治人事天, 莫若啬”。其“返朴归真”, 不是复古倒退, 而是回归自然, 法天、法地、法自然, 使人具有浑朴真诚的品格。老子真正的社会理想, 是大同大顺。无积私、无争战而达大同; 人法地、法天、法道而达大顺。大同, 必消灭私有制, 消除私有观念; 大顺, 必消除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对立状态而达于和谐。在老子看来, 大同大顺是最美好的社会, 是人类得以长生久存的最好归宿。
(上述看法, 见本人校释出版的《老子本义旨归》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