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当代社会
2053300000032

第32章 老子与和谐世界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李才义

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他的哲学思想反复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种和谐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当前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与构筑和谐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的和谐哲学

老子的和谐哲学是以人和大自然的和谐为目的的, 在春秋时期, 战争频繁, 人民深受战争之苦, 为此, 他反对战争, 主张大国应该宽容谦卑, 深刻体现了不与物争、爱好和平的思想。

1.世界是个多样性的统一

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中说,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这里体现出了老子的自然观、演化观, 认为所有事物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其演化的基本过程是“冲气以为和”。“冲气是阴阳会合之气”, 所谓“和” 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表示事物的千姿百态,千差万别, 也就是很大的差异性、个性。多样性是“和” 的先决条件同时亦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通过实践来检验” 其潜在前提就是承认多样性的存在。

2.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老子看来, 事物仅停留在多样性是不够的, 还要达到“和” 的状态, 这就必然要使多种事物能相互取长补短, 和谐相处, 只有和谐才能“生物”, 才能使事物都得到发展。老子的这种观点体现出中国和谐哲学思想的光芒, 即以不争的方式走近自然和社会。

老子认为阴阳合一, 二者对立统一, 两极分离, 包容矛盾。阴阳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在阴阳的内在关系中,协调、统一、和谐是其基础和底蕴; 阴阳相互联依存。在阴与阳的关系中,尤其凸显和谐与统一的方面。

3.大国应该谦和包容, 不以自我为中心

老子反对大国欺凌小国、强国压迫弱国的行径,他在《道德经》第61章中说, 大国应该“大邦者下流,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也”, “大邦以下小邦”, 意思是大国应当有谦卑宽容的态度, 不恃强凌弱,就像江河下流那样开阔、平和。因此, 大国要做到“大者宜为下”, 这样一来, 天下就很容易太平, 人类就很容易和平相处。

4.和平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阐述了爱好和平的思想。《道德经》第51章揭示了“德” 是基于自然而落实到“和平”。他解释说: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这种生育万物而不与物争的精神, 包含着深刻的爱好和平的思想。

老子爱好和平还体现在他厌恶战争, 反对好战。《道德经》第31章中说, “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第36章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他还在第69章中引用兵家格言“吾不敢为主, 而为客”, 说明不逞强争胜。在第68章中他又提出“善为士者, 不武!” 在第30章中又说: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善有果而已, 不敢以取强。” 这些都表明老子反对利用凶利武器向人民耀武扬威, 反对以武力征服天下的思想。

他认为真正有道之人是不使用兵器, 或不以兵器来逞强。

老子的和谐哲学对当今世界具有现实意义。老子坚持大国谦卑宽容, 主张事物多样性。

在当今世界, 世界各种文明并存, 需要各种文明平等相待, 共同借鉴。国际社会对于地区优秀文化、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 应当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与支持。老子爱好和平的思想, 对霸权主义动辄行使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提出了强烈的批判。

二、中国与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国外对中国崛起的疑虑而提出的。2004年,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并把此作为国内改革开放总的发展战略目标。与此相对应, 中国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了希望建设一个和谐世界的新理念。2005年4月22日, 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 在讲话中提出, 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 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两个多月后的7月1日, 胡锦涛主席出访莫斯科, 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 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9月15日,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 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同年12月6日, 温家宝总理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发表题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 连用三个词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来阐述“和” 的思想, 进一步阐释了和谐世界的内涵。

和谐世界是对中国“持中贵和” 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包括老子的和谐思想的发扬光大, 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和” 文化土壤, 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与东方特色。与前面所述的老子思想同样注重“和” 的理念一样, 其它的如《礼记·中庸》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论语》之“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以及“协和万邦”、“仇必和而解”、“兼善天下” 等,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道家与佛家文化共同发展所形成的“和谐文化” 与“和谐哲学”, 使得中国得以持续发展,并使中华文明不断自新、自清。这种和谐哲学与西方国家所谓的“文明冲突论” 把世界严格区分为黑与白、正义与邪恶、善与恶形成了鲜明对照。“和谐”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指一种“配合得适当而匀称” 的关系, 包括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世界的和谐。

“和谐” 思想也为世界认同。《联合国宪章》开宗明义提出, 为“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 重申基本人权, 人格尊严与价值, 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创造适当环境”, “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 要“力行容恕, 彼此以善邻之道, 和睦相处”。宪章还提出了国家平等的原则, 这种原则不仅适用于国家关系, 也适用于人与人的关系, 体现了宪章以人为本的精神。从宪章的宗旨、原则, 都能看出其对基本人格、人权尊严与价值、男女平等权利的强调。可以说, 宪章中的“宽容”、“和睦相处”、“平等”, 都是“和谐” 理念在国际事务中的体现, 与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内容不谋而合。

1955年,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外交政策, 阐述了“求同存异” 的思想, 之后, 中国积极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是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核心; 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现在, 中国又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全新理念, 这不仅是对和平共处的继承和发展, 而且, 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 是更上一层楼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共处, 它不仅要求维护和平, 实现和平共处, 而且要超越和平, 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 实现和谐共处。

《道德经》的第67章说: “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虽然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但决不能理解成中国要以和谐为名去领导世界,而是应把和谐世界理解为“和谐的世界”, 它是中国建议的一个远大理想。可以说, 和谐世界的基本理念与中国坚决不称霸的历来政策是相一致的, 也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的“韬光养晦” 方针相一致。而且, 为了能更有说服力地让世界相信和谐世界是有可能实现的, 并为和谐世界的实现树立榜样, 中国从一开始就注重加快自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协调, 先以实现国内的和谐社会为基础。和谐世界与国内的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国家和谐与世界和谐是互为条件的。中国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虽然是针对个人的修为, 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奉献给世界的一种精神食粮, 也是中国增强其软实力的一次展示。这一理念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强调通过互利合作, 以合作谋和平, 以合作促发展, 中国可以为邻国、为亚洲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充分展示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尊重他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文化多样性上, 中国以一个与美国完全相反将“不干涉” 原则奉为信条的大国形象示人; 强调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化, 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行径, 极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国际大家庭气氛。可以说,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突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关系领域的话语霸权, 突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增强了软实力, 树立了新形象, 并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模式。

三、建设一个美好的和谐世界

冷战结束以后, 世界处在转型时期, 大国关系处于稳定与紧张的交替变化之中, 依然存在恶化的可能性, 但相对而言, 大国关系更具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而且,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建立大国之间的和谐相处成为可能。然而, 提倡构建和谐世界也是因为当前世界并不和谐, 这些不和谐因素包括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国际冲突与战争、人类发展问题、霸权主义问题等, 最主要的是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都没有解决。

和平问题没有解决的最大方面表现在当今仍然存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各种冲突与战争,这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和谐问题。这些主要热点冲突除了霸权主义发动的战争如伊拉克战争之外, 主要的就是由过去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 例如巴以问题、库尔德人问题、克什米尔问题, 以及一些曾经的热点, 如安哥拉问题、东帝汶问题等, 无不与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有关。

发展问题也是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障碍。一个贫富严重两极分化的世界是谈不上和谐的, 当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就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从全球发展趋势看, 最不发达国家与最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 最贫困人口与最富有人口的差距也在扩大。据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 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的收入总和大于4.16亿最贫穷人口的收入总和。全球有25亿人每天靠不到2美元度日, 他们占世界人口的40%, 但收入只占全球收入总额的5%; 最富有的10%的人口, 其收入则占到全球收入总额的54%。同时, 不公正、不平等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也严重妨碍发展的和谐。世界上最高的贸易壁垒实际上是针对一些最贫穷的国家设置的: 贫穷国家向富裕国家出口时遇到的贸易壁垒平均要比富裕国家相互间出口时遇到的壁垒高3倍到4倍。

“9·11” 后, 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 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两大矛盾空前突出, 一是美国的单极企图与世界多极化趋势之间的矛盾, 一是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 尽管当前世界局势总体有所缓和, 但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却把世界搅得很不平静。

“9·11” 之后, 美国为了确保在21世纪的霸权地位, 其行为方式具有强烈的霸权主义色彩, 单边主义作风更甚。对于不顺从的国家, 美国轻则实施制裁, 重则武力打击; 对于联合国, 如果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固然好, 如果不能, 则不惜绕开联合国; 美国对盟友的不同意见置之不理, 且不再拘泥于传统结盟关系, 而是按具体事务的不同组建不同的“志愿者联盟”; 并在坚持反恐战争的同时, 加紧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所谓“民主计划”, 特别是实施“大中东计划”。

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继续猖獗, 恐怖袭击范围扩大、方式多样化, 恐怖组织扩大化、高科技化、组织严密化, 成为最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 反恐怖主义的斗争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思维, 如不从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入手, 而是坚持以暴易暴, 通过极端手段解决问题, 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埋下隐患。

对于这些问题, 全球的共识是要解决, 但怎样解决却没有共识。有些国家特别喜欢动用武力, 更多的国家是寻求合作。多年来的国际关系实践已经证明,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寻求合作是一种更适当的方法。在全球化时代,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对全球性问题置身度外, 独善其身, 需要大家携手合作, 共同应对解决。事实也表明, 通过和平与合作的方式解决冲突, 人类社会发展存在实现和谐的可能。

中国顺应这种变化的国际形势, 及时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并且对如何建立和谐世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2006年4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发表演讲时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 主要有以下三点, 即坚持多边主义, 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实现共同安全; 坚持互利合作, 共同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实现共同繁荣; 坚持包容精神, 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也在以实际行动实现和谐世界的理念。在2007年10月底召开的中国东盟峰会上, 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更为互信的关系, 这种政治互信的增强打破了现行的霸权主导和结盟对抗的不合理国际关系结构, 其目的是使双边获得双赢结果, 以推动亚洲地区的和谐发展。

2007年11月初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更是“和谐世界” 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中非之间在很多涉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 都能够达成一致的立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强调要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 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 尽快摆脱贫困, 共享发展成果, 走向共同富裕。峰会洋溢着“友谊、和平、合作、发展” 的和谐主题。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 发展和谐的友好合作关系, 必将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