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当代社会
2053300000069

第69章 老子出关、西入及飞升地考析(2)

西倾山出洮水。朱圉在今甘谷县和天水县交界, 东面有导流山, 渭水从下流过。相传导流山是大禹倒下的一筐土。“渭水出焉” 的鸟鼠山, 在今渭源县西南。太华就是华山, 在今陕西华阴县南, 渭水从它的北面流过。积石山在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 处黄河中上游的刘家峡水库区内。

大禹导山导水, 造福万代, 其圣迹与大地同在, 万世传颂。老子访禹迹过鸟鼠山的事实, 可以从隋炀帝“长林啸白兽, 云径想青牛” 的诗句中窥见一斑。大业五年(609年), 隋炀帝西巡河右亲临张掖万国商会途中, “四月乙亥, 大猎于陇西(郡)。乙巳, 次(驻)狄道”

(《隋书·炀帝本纪》), 写下《西征过渭源》诗。所引诗句中的“云径”, 指渭源城北高入云天盘绕于关山南北两侧的官道, 也是丝路南线的险道之一。关山西南连接鸟鼠山, 《水经注》称高城岭, 是战国秦长城由北向南转折东去的所在处, 形势险峻, 古代设有关门, 一夫当关, 万众莫开。“想青牛”, 即遥想老子西游, 骑青牛踏破关山云雾, “长林啸百兽”,令人生畏, 由渭源走向狄道, 是多么的艰难而神奇! 隋炀帝过关山距老子过关山, 已逾千年, “云径想青牛”, 正表明老子的故事, 千年后仍在渭源一带盛传。

6.伯夷墓

伯夷叔齐兄弟, 是商末孤竹君二子, 其父原以伯夷为继承人, 父死, 叔齐让位, 伯夷不受, 一齐投奔到周京。到周后, 反对武王伐纣。商灭,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临死时, 作了一首歌: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 唱罢歌后, 饿死在首阳山了。伯夷墓至今仍存于渭源县东南的首阳山。

这种反对“以暴易暴”, 追怀“神农、虞、夏” 古圣人, 又“知其荣, 守其辱”,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的人, 正是老子所希望的人。

以上华山、女娲沟、画卦台、导流山、伯夷墓、鸟鼠山、大夏城、积石山、居延泽和祖根古陇西邑等圣迹, 老子寻访到了, 途中也传播了他的德与道的学说, 但是“小国寡民”

未找到。因为周初分封的一千八百多国, 春秋初期已并为一百四十多国, 到老子西来寻访“小国” 时, 只有几十国了, 且为齐、鲁、宋、楚、秦五个大国分别控制着。“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两者各得其所欲”, 历史就这样朝着“分而合之” 的方向前进着。

三、老子飞升地在今临洮超然台

老子的“所终”, 除《后汉书》的那句“西入夷狄” 外, 正史再无片言只语。虽然北朝时期有过“老子化胡” 的妄言, 晋人王浮杜撰过《老子化胡经》一卷, 但是这都是由“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 一语敷衍而成。谁也不会相信在东周时期, 老子就能远游天竺(即印度), 教化胡人, 几百年后的佛祖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化身。从中, 我们只能看到, 北朝时期中国的道教徒, 为了排斥和贬低已经传入中国的佛教, 只有杜撰这一荒诞不经的故事,来抬高道教的地位。这是历史上佛道二教争夺权势的生动写照, 并非老子晚年经历的史实。

到了明代嘉靖辛亥年(1551年), 杨继盛贬官狄道(今甘肃临洮), 在述及狄道东山超然台时写道: “此台相传为老子飞升之所。” 这是笔者所见的古人具体记述老子飞升处之说。

此说可信吗???看杨继盛事迹, 此话不假。他当兵部侍郎时, 因劾大将军仇鸾, 贬为狄道典史。在狄道, 用私人积蓄购买超然台地亩, 创办书院。后复官回京, 又劾严嵩十大罪状,遭杀害, 成了光耀史册的一大名臣。他一生为官清廉, 刚正不阿, 治学严谨, 热心教育。

记述此说时, 既写明“相传”, 又强调“盖过函关西来所传或不谬云”, 极为认真。他是河北容城人, 初到客居地, 对东山的一个高土台, 怎会用无稽之语来附会溢美呢?从超然台是“古迹” 看, 此说合乎史实。清朝乾隆《狄道州志·古迹》中, 有秦长城遗迹和超然台。临洮秦长城遗迹近年已被考古界确认; 超然台“为老子飞升之所”, 亦应不是妄言。

超然台与老子的关系, 明万历《临洮府志》载有李弼的《超然台》诗。李弼, 字士佐,狄道人。永乐十年(1412年) 岁贡。历官鸿胪寺序班、淇县知县、工部员外、楚雄和南康两地知府。为人忠厚直质, 历任有善政。致仕后归家乡, 囊囊萧然。有年春日, 与友人携酒登东山赏景, 写下此诗。诗中四句为: “此台昔以凤凰名, 至今凤去台益旷。老君曾此炼金丹, 遁老于斯排仙杖。” 诗中的“老君”, 就是老子。“炼金丹”, 并不是用八卦炉冶炼仙丹妙药, 而是道家所说的修炼内丹, 即以气功保丹田之气, 使人健康长寿。“遁老”, 指归隐的老人。这几句诗表明, 距今两千多年前, 狄道文化发达, 归隐的老人很多, 他们在凤台上, 将自己拄着的“仙杖” 排列起来, 跟着老子学习气功, 以求健康长寿。关于老子继承并精通黄帝气功功法形成“黄老之术” 的事, 古籍多有记载。近年有人以气功的穴位、脉道、功法、效能诠释《道德经》, 成了新说。所以, 李弼诗中所言的老子教气功的事迹令人可信。

“超然台在州东一里, 本名凤台, 宋熙宁(应为元丰)中蒋之奇改名超然”。我以为此台古名“凤台”, 并非落过传说中的凤凰, 而是与古人把明君贤相高人隐士喻为“人中龙” 和“人中凤” 的传统说法有关。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后, 对学生说: “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耶!” 老子生前, 孔子就把他比作人中龙, 老子去世后, 当地人民把“老子飞升之地” 名为“凤台”, 正是对老子的最高赞誉和深情怀念。古朴遒劲的楷书“凤台” 二字, 至今仍存于超然台西面的崖壁上。

蒋之奇改台名, 与宋代修复东山寺观有关。唐朝代宗以后, 狄道旧城毁于战火, 唐朝皇帝御书的《哥舒翰纪功碑》损毁得面目全非, “太上始祖” 凤台的建筑物也化为灰烬。

到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收复时, 狄道及其周围地区已被吐蕃控制300多年, 元丰时, 凤台的寺观得到修复。蒋之奇于元丰六年(1083年) 任熙州(今临洮)知州。蒋之奇便以“超然台”

代替了“凤台”。一般的说法是取了“出家人超然世外” 之意。此台突兀于东山之腰, 距平地高约200米, 登临其上, 有“凌空御太虚” 之感, 改名“超然”, 也符合其景其情。若从《道德经》中寻找, 在第二十六章中就有“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 的句子。我以为这就是蒋之奇改台名的依据。

对老子“所终”, 《庄子·养生主》亦有反映: “老聃死, 秦失吊之, 三号而出。” 原注说: “失, 老子的好友。失, 一作‘佚’。” 此话之意为: 老子去世后, 秦地有个佚名者来吊唁, 哭了三声就出去了。我以为“秦佚” 不是姓秦名佚的人, 而是“佚名的秦地人”。秦地陇西邑(今临洮)距庄子所在的宋国蒙县(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远隔三千多里, “秦佚吊老子”的事, 辗转相传到庄子时, 老子“所终” 的地名和吊唁者的名字都说不具体了, 只有不合常情的“三号而出” 才写下来了。好在庄子在文中讲得明白, 秦佚和老子是好朋友, 都是看轻生死游于方外的得道者。老子在秦地有这么个好朋友, 说明老子在秦地生活的时间不会太短; 又有这样的好朋友吊唁, 确实是死在陇西邑所在的秦地了。究其原因, 与前面述及的老子访伏羲后裔采食地陇西邑的“至治” 遗风和寻根敬祖有关。

那么, 伏羲后裔“食于陇西” 的“陇西” 在何处呢?《史记·秦本纪》载,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伐戎王, 益国十二, 开地千里, 遂霸西戎。原注云: 并国十四, 陇西、北地是也。从而可知, “陇西” 之名,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前221年)之前的400多年就有了。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 陇西郡沿用穆公时的旧名, 秦朝的西部边界也在洮河中下游的西岸。在秦穆公设陇西郡之前, 有无“陇西” 之名呢? 有。这就是李氏远祖伏羲后裔采食的古陇西邑,即今临洮县所在的洮河中下游地带。此地已发现的马家窑、辛店和寺洼等处的五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址, 与伏羲后裔的治理分不开。那时, “民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乐其俗, 安其居,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至治” 之迹, 老子西来时, 已寻不到了, 但那“不知所以治” 的圣治, 与他倡导的“小国寡民” 相近, 值得详察细究。

老子在黄帝“子孙家焉” 的陇西邑“寻根”, 虽是笔者推断, 但亦有史实作依据。

依据之一: 前引李敬实墓志。

唐朝初期, 唐太宗定《氏族志》, 以陇西李氏为第一, 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老子被奉为李姓人的至尊先祖。现已出土的大量唐代李姓人墓志都称他们是“伯阳之苗裔”, 可是刻于唐宣宗大中十四年(860年)的李敬实墓志却只字不提老子, 而称自己“其先陇西人也”, 称“陇西李氏” 直接是伏羲后裔,有“食于陇西, 子孙家焉, 代称令族” 的光荣族史, 比老子荣耀得多。又据该墓志称, 李敬实“历仕七朝, 食禄四十八载, 任使七司, 一监雄镇, 宣传密命”, 官至“军器使, 银青光禄大夫, 行内侍省内给事”, 死后“赠内侍上柱国, 陇西县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 赐紫金鱼袋”。如此显赫的李唐国姓重臣, 在墓志上宣扬自己的家族史, 一定有世所公认的族谱家牒为依据, 证明他的家族不是老子后裔, 否则, 他的儿孙们怎敢不尊崇被先帝敕封过的“太上玄元皇帝”, 而赞颂不传名讳的“食于陇西, 子孙家焉, 代称令族” 的黄帝后裔呢?由此, 笔者推想, 周朝的老子访陇西邑, 少不了有寻求这个祖根的因素。老子以后两千五百多年来的李氏后裔们, 仍以称自己源于“陇西” 为荣, 定与李敬实墓志称颂的黄帝子孙封于陇西、食于陇西、兴旺于陇西有直接关系; 唐朝人知道的李氏远祖黄帝家族史, 难道周朝时“身在柱下, 无所不观” 的老子能不知道?生活于民主政治条件下的现代人, 还要不远万里“寻根”, 难道生活于最重视血统关系的家天下时代的老子, 知道自己祖先封于陇西、食于陇西、家于陇西、兴旺于陇西, 而西游至陇西时能不“寻根” 吗?依据之二: 国史、族谱、墓志的一致性。

现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远古地图表明, 今临洮所在的洮河中下游地区属炎帝部落,这与李敬实墓志所言“昔伏羲(黄帝)之佐赫胥氏(炎帝)征西戎, 分封其裔, 食于陇西” 完全一致。《史记·五帝本纪》云: “黄帝二十五子, 其得姓者十四人,” 没有言明二十五子分别食于何地; 李敬实墓志也没有言明“食于陇西, 子孙家焉” 者为何名。《五帝本纪》中载明“西至于流沙” 的是颛顼, “帝颛顼高阳者, 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云: “帝高阳氏生大业, 大业生女华, 女华生皋陶, 字庭坚, 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 历虞、夏、商, 世为大理, 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 理征字德灵, 为翼隶中吴伯, 以直道不容于纣, 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 逃难于伊侯之墟, 食木子得全, 遂改理为李氏, 利贞亦取契和氏女生昌祖, 为陈大夫, 家于苦县。生彤德, 彤德曾孙硕宗, 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五世孙乾, 字元果, 为周上御史大夫, 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 字伯阳, 一字聃。” 以后的李氏族谱中, 老子以前的远祖世系, 均同于此。据多数李氏族谱反映, 老子距黄帝可考知的世系约20代。我想, 这20代先祖的迁徙居住地, 老子是会知道的。

昌意与颛顼是否为分封陇西、采食陇西、居家陇西的李姓远祖呢? 或者说, 李姓除了苦县老子这一支外, 在老子的十几代前, 是否还有繁衍于陇西邑“代称令族” 而令老子寻访的另一支呢? 这只能有待于我国远古史和谱牒学的学者们作出定论。

依据之三: 老子后裔与古陇西有密切关系。

《史记》老子列传云: “老子之子名宗, 宗为魏将, 封于段干。宗子注, 注子宫。宫玄孙假, 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太傅, 因家于齐焉。” 这里只记载了老子儿孙中为将为仕者的7代单传世系, 并没有写上老子的全部子孙。据南方李火德总祠管委会编的《李氏史记·远古世系》介绍: “十七世: 耳公, 字伯阳, 号聃……妣何氏、古氏, 生六子,即宗、室、宋、宝、究、宇。……十八世: 宗公, 又名造父, 号祖, ……为干木大夫, 妣田氏, 生四子, 即注、滋、洗、涤。” 这说明老子所生并非一子, 儿孙也非世代单传。孔子与老子生活在同一时代。那时, 作子女的“父母在, 不远游”, 才算孝。相反, 我们可推断出“父母远游, 予必相随”, 也才算是孝。所以, 古稀而游秦地的老子, 会有未做官的儿子相随至“所终”, 并在其“所终” 地陇西邑守孝、居家、繁衍。只是因为不“显达”, 史籍中未记载罢了。据20世纪90年代初新华社成都电讯稿称: 成都龙泉驿有一部李唐后裔的族谱。

我见过该族谱的复印件, 其中有“太上玄元皇帝生二子, 吾族行一, 居住陇西郡; 叔祖行二, 居赵郡, 故吾李姓后来有陇西而赵郡, 此乃二郡之分, 盖其本源由乎此” 的记述。这与我推想的老子有儿子在古陇西邑生活是一致的。

从直线世系看,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和《李氏史记·远古世系》均载: 老子八世孙名昙, 生四子: 崇、辨、昭、玑。崇陇西太守, 南郑公, 陇西房始祖。从此, 李氏与陇西的关系有了明确记载。崇次子平瑶, 为狄道侯: 平瑶长子信, 为狄道侯, 陇西公; 子超;

超次子仲翔, 汉初为河东太守, 征西将军, 战没于狄道, 葬狄道东川; 仲翔子伯考, 奔父丧, 因家于狄道, 为陇西、河东二郡太守。仲翔的十九世孙西凉王李暠, 陇西狄道人。暠的五世孙虎, 为陇西公。虎子唐高祖李渊。渊的子、侄、公主中, 已出土的墓志中均称为“陇西狄道人”。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 周朝以前的陇西邑, 就是秦以后的狄道城。所以,古陇西、狄道, 就成了老子后裔陇西李氏的祖居地和发祥地, 飞升于凤台的老子是陇西李氏先祖, 作过秦陇西郡守的李崇是陇西李氏始祖。

依据之四: 临洮流传的两个有关老子的传说。

第一个: 老子教育青少年玩智力游戏“围茅坑” (茅坑, 即大便之坑)、“下四码” 和“走方” 的传说。

老子访大禹故里时, 听到了禹教育胞弟象的故事: 象生性顽劣, 常常闹事闯祸。禹当部落首领时, 有一年夏天, 象打伤了人。禹将象关进一间破矮屋, 门外派两人轮换看守。

屋的前墙有窗洞, 只能给象递饮食, 地上有个废火坑, 让象解手用。关了几天, 臭得难受,想逃, 有人看守逃不掉。于是, 就蹲在地上, 画了一个房内有“茅坑” 的图, 将一个石子比作自己, 两截短树枝比作看守人, 在图上移来动去地玩。这样玩起来, 就忘记了臭。几天后, 终于醒悟了, 下定决心再不胡闹了, 成了“自胜者强” 的人。以后, 象协助禹管理部落, 很有成绩。象把自己在破矮屋玩耍的方法与部落活动结合起来, 在几个石子上画上分工责任, 在一个石板上画上活动路线, 沿路线移动石子, 显示功效。这样, 就产生了最初的简易石子棋。因为是象发明的, 所以叫象棋。老子认为,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象蹲破矮屋玩游戏变好的故事, 能够教育青少年, 于是, 编成就地取材随处可玩的“围茅坑” 游戏, 教给了青少年。这是老子“人之所以教我, 亦我之所以教人” 理论的具体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