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是个偏安的王朝。十一个皇帝百余年历史,出色者一个没有,死得最窝囊和最白痴的倒各占名额一个。东晋真正让人感动的倒是最后那位读透了佛学、视死如归的恭帝司马德文。
§§§第一节 亲王司马德文
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在皇宫中,琅琊王司马德文在为哥哥、东晋的安帝司马德宗安危担忧。因为司马德宗是一个神智不健全的人,一个真正的白痴皇帝,现在大权在握的权臣刘裕每时每刻都在想谋害他。司马德文自小就十分同情傻哥哥。但此时的他却十分的无奈。
晋安帝司马德宗是这样继位的:
司马德宗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太子。东晋王朝最后的衰亡之路,就是从孝武帝开始的。
《晋书·帝纪第九》记载,晋孝武帝“既而溺于酒色,殆为长夜之饮。末年长星见,帝心甚恶之,于华林园举酒祝之曰:‘长星,劝汝一杯酒,自古何有万岁天子邪!’”可见他已看到了王朝的末日,日日只是借酒消愁。这是因为,他重用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后,司马道子过于专权和谋私,兄弟俩面和心不和。但他已大权旁落了,也没有办法,只好沉缅于酒色之中。
孝武帝终于因酒色丢了性命。司马曜后宫里有个张贵人,三十岁了却十分得宠。但张贵人心胸狭窄,时时担心有一天会因为年老色衰而被皇上抛弃。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十一月六日,司马曜跟平日一样,与张贵人饮酒取乐。酒喝高了些,司马曜就开起玩笑来。他指着旁边年轻貌美的宫娥侍婢,对张贵人说:“汝以年当废矣(你这个年龄呀,哪里比得上她们,早该废了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贵人从心底里感到了害怕。于是她干脆把司马曜灌醉,之后命宫女用被子将他活活闷死。次日,张贵人说皇帝于睡梦中“魇崩”。当时当政的司马道子与孝武帝不合,竟不追究。《晋书·帝纪第九》上写了这么几个字就了结这段故事:“贵人潜怒,向夕,帝醉,遂暴崩。时道子昏惑,元显(司马道子之子)专权,竟不推其罪人。”之后,正史对张贵人没有了记载。野史说张贵人带着细软逃出宫后竟不知了去向。
司马道子立孝武帝的太子司马德宗即位,原因就是因为司马德宗是一个白痴,他便于控制。史载司马德宗又呆又哑,分不清春夏秋冬,甚至连是饥是饱都没有感觉。这正中司马道子的下怀,他以皇叔的身份把持了朝中大权。
这时司马德宗之朝遇到了楚王桓玄之乱。
桓玄(公元369年—404年),字敬道,小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他是东晋名将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温幼子。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去世前,他一反长子继位的传统,遗命以自己最喜爱的幼子、时年才5岁的桓玄袭爵南郡公。不过朝廷人人都惧怕桓温的阴影影响到对桓玄的任用。直到司马道子时,才让他当了广州刺史。当刺史后,他参加了兖、青二州刺史王恭与荆、益、宁三州都督殷仲堪反对朝廷的战争,统领殷仲堪给他的五千兵作了先锋。不过内乱一开始,司马道子马上对他以高官收买,许他督荆州四郡军事,他便收了兵,然后回过头与殷仲堪作战。他杀了殷仲堪等人,自己成了八州、八郡都督,兼两州刺史。于是,东晋天下他有了三分之二。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东晋以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为大都督、淝水战役中大破前秦苻坚的北府名将刘牢之为先锋,讨伐桓玄。桓玄出奇兵直捣建康,刘牢之见大势不好又倒戈投向桓玄,桓玄便兵不血刃地进了建康。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等被杀,桓玄官至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并兼徐、荆、江三州刺史。接着他除了刘牢之兵权,一人独揽了全部权力。他再假传圣旨,封自己为楚王。还让安帝授他九锡。之后,再让安帝将皇位“禅让”给他。不过他登基这天却有了一个恶兆。他身体太胖,一登基,龙椅竟被他坐垮了。
桓玄的称帝得不到认同。闻讯刘裕、刘毅等于元兴三年二月起兵于京口。
刘裕 (公元363-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绥里(今江苏徐州)人,他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祖上是显赫的。但之后家道败落了。他的曾祖刘混随晋室南迁,客居京囗(今江苏镇江)。 少时,刘裕很贫困,在家种地、砍柴,艰苦的生活养成了他强悍、坚韧,喜冒险的性格。长大后,正值谢安的侄子谢玄招慕北府兵,他就入了伍。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十一月发生了波及东南八郡的孙恩农民起义,朝野震惊。淝水战役中大破前秦苻坚的北府名将刘牢之率北府兵前往镇压,刘裕便投在其麾下,当一名参军。几年转战中,他战无不胜,最后迫使孙恩投了海。刘裕因战功被封为建武将军,领下邳太守。桓玄得势后,他也一度投靠桓玄,得桓玄重用。不过在暗里,他却在策划推翻桓玄,自己登上权力的顶峰。他与豫州、扬州及五郡都督刘毅、大将何无终等人约定,届时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京囗、建康等四处一同举事,请他们听他的号令行事。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百余人首先在京口发难,杀死桓修。刘毅也于广陵得手,诛桓修之弟桓弘。接着,众人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进兵建康。桓玄不敌,挟持晋安帝,轻舟逃往自己的老根据地江陵。刘裕坐镇建康,指挥各路人马乘胜追击。桓玄最后在逃亡中被杀,首级传回建康挂朱雀桥头示众,安帝则复位。之后刘裕有再造晋室之功,封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朝政。一时间,一个穷小子就这么登上了权力的颠峰。
刘裕还进行了北伐。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一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刘裕抓住机会北伐。克服千艰万险后,晋军打下长安。这时,相当于刘裕的诸葛亮的主簿刘穆之去世,刘裕便留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率文武共守长安,自己统军南归。 刘裕一回师,夏主赫连勃勃反攻西安,刘义真单骑逃回。
但两次北伐,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为晋据有,刘裕功劳极大。这样他便开始了篡位的行动,就想杀了安帝。
面对这种形势,作为安帝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德文惟一能做的事,就是紧紧地守护着哥哥。
还是在桓玄称帝将安帝废迁寻阳时,司马德文就主动追随同去。刘裕起兵讨桓玄,桓玄挟安帝走江陵,司马德文也追随左右。桓玄死,桓家人在江陵兵至宫前,厉声问安帝,我桓家有什么地方有负于朝廷,你们要这样赶尽杀绝!说罢要杀安帝于台阶前。安帝是白痴,自然无言以对,眼看要丧命。是司马德文挺身而出,说,你难道还不清楚,这是我们兄弟的意思么?一席话说得桓家人扔掉刀剑,下马叩拜起了安帝。安帝逃过了一劫。
义熙十四(公元418年),刘裕密令中书侍郎王韶之除掉安帝。王韶之收买了司马德宗左右侍从,让他们除掉司马德宗。司马德文看到哥哥心智不全,回来后又无人辅佐,便整日陪侍在他身旁。食物他先尝冷热,衣服他要先试厚薄。哥哥病了,弟端汤端药。晚上,兄弟俩同吃同住,王韶之一直无法下手。
这年十二月,一直处于高度警惕却无人替换的司马德文病了,只能回宫休养。王韶之抓住这个机会,来到后宫东堂,他指挥侍从用散衣结成带子,将司马德宗活活勒死。司马德宗成了历史上既是最白痴又是死得很惨的皇帝。
§§§第二节 东晋末帝
得到安帝已死的消息,刘裕既高兴,又有些心虚,因为当时世面上传着一条谶语,说:“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安帝父亲孝武帝司马曜的字,意思是说孝武帝后除了安帝还应有一帝。刘裕不太敢违背老天的旨意。在安帝死后第二天,他上早朝时宣布安帝突然得暴病而死,安帝立下遗诏让弟弟司马德文继位。大臣们对司马家族早已不寄希望,无人对司马德宗的死表示什么疑虑和不满。于是,司马德文即位,是为恭帝。但不久,安帝所遭受的厄运就开始落到了东晋的末代皇帝司马德文身上。
根据司马德文临死前说的话和野史记载,司马德文这时是个傀儡皇帝,天天无事可做。在这种近乎软禁中,他时常回想起他的先祖、东晋的开国皇帝元帝司马睿及三朝元老王导。
东晋建国皇帝为司马睿,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有史说,其父司马觐作太子时,长年在外征吴,其母夏侯光姬耐不住寂寞,与府中一姓牛小官私通而生下司马睿。山东有学者考证说,此牛姓小官为山东沂蒙山人氏。因此有了东晋皇帝出沂蒙一说。只是所有的史书中对这位姓牛的小官吏的下场均没有交代,因此他全身而退的可能性较大。
司马睿的父亲与其他女人再也没有生出儿子来,在司马睿十五岁时,只能让这个惟一的儿子继承了琅琊王位。“八王之乱”后期,司马睿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以他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今江苏邳县)。这时候,司马睿结识了司马越手下的参军王导。结识王导,是司马睿一生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再夸张一点讲,司马睿的历史就是王导的历史,王导是司马睿的诸葛孔明。
王导(公元276-339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其祖上都在西晋做官,其兄王衍官至司空、司徒、太尉。王导身为参军,参与了东海王司马越的战事,他对整个局势是有自己想法的。他认为“八王之乱”的后果必然是西晋的灭亡。在结识了琅琊王后他感到,虽然那时琅琊王的势力很小,左右不了大局,但他认为琅琊王封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决定他是今后晋朝复兴的主子。于是他倾心结交琅琊王司马睿。不久,司马睿向东海王请求,把王导要来当了自己军中的司马。之后汉主刘渊举兵﹐中原局势恶化﹐王导不失时机地建议司马睿将自己的王府从下邳移至建邺(今江苏南京),建立了一块远离战火的根据地。这时的司马睿才30岁,即年轻,又没有威望。
初到江东,没有多少名气又是外来人的琅琊王司马睿受到了吴中大族的冷落。一个月下来,没有大族人来求见。王导便与此时也来到建邺的堂兄、晋武帝的女婿、扬州刺史王敦商量,搞起了建邺大巡游。三月初三,按照吴中的风俗是禊(xì)节,当地人是东夷的后代,传说自己的先祖是伏羲和伏羲之妹女娲。他们在每年三月三便要到伏羲庙举行庙会。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故又叫“上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到汉时这天已固定为一个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也就是说,当地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沐浴,求福消灾。抓住这个机会,王导摆开排场,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后有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骑马跟随,先到江边,再在城中巡游。这个大排场轰动了全城,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贺循等也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看到琅琊王虽然年轻,但北方来的大官、名士都如此尊捧他,便也不敢怠慢,一个接一个走出府门,站立于路旁,拜见琅琊王。于是琅琊王得以结识了这些名门望族的代表人物。接着司马睿接受王导建议,给顾荣、贺循等封了高官。之后吴中局面打开了,大户们开始不断来求见琅琊王,司马睿在建邺站稳了脚跟。这段时间,北方仍不断有名士逃亡来到建邺,王导也建议司马睿论才而用,封高官一百零六人。这样,琅琊王司马睿的根据地建邺欣欣向荣起来。司马睿也将王导当成了自己的萧何,常对他说:“卿,吾之萧何也。”朝野由此也称王导为“仲父”,亦称他为“江左夷吾(春秋齐国名相管仲的字为夷吾)”。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汉军大将刘曜陷长安﹐俘愍帝。西晋亡。次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皇位﹐始建国﹐改元建武,都建康(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讳改建邺为建康),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建国之日,王导、王敦等官员上朝拜贺。”《世说新语·宠礼》中记载:“元帝正会,引王丞相(导)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晋元帝见到王导,念及其功,从帝位上下来,一把拉住王导,就要他一同坐上龙位,一同接受大臣的拜贺。王导不肯,百般推辞,而皇上则执意要拉他来坐。这时王导说:“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何以瞻仰?”意思是说,这怎么行呢。如果太阳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怎么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听了这话,晋元帝十分感动,才罢了手。不过王家更得皇家宠信了。东晋初年,政治上均由王导主持﹐军事上则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当时人们便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一说。不过这话传到皇帝耳朵里后,司马睿开始对王导猜忌和不满起来,他另启用刘隗﹑刁协﹑戴渊三位儒生出身的秘书郎,开始排斥王家势力。
东晋的历史看到这里,你便可以感觉到历史上的第一点奇怪现象:重臣总是忠奸难分,皇帝总是忠奸难辨。重臣一旦握有大权,总是有忠有奸。有人权再大仍忠心辅佐,有人权大则想当篡位自当皇帝。而皇帝对忠心耿耿的忠臣,常常猜忌、压抑;对野心勃勃的重臣,皇帝反倒会轻信重用,最后导致朝廷衰败和亡国。王导,应当说是重臣中忠心耿耿的那类,却又是被皇帝猜忌的那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