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2064600000016

第16章 燕赵秋风(1)

燕赵秋风,北国大漠。听到这些词语,胸中便会升腾起一股豪情。此章谈得正是南北朝中北朝的魏朝。这来自鲜卑族拓跋氏的氏族,虽是中华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但在中华的历史上却有了一番大作为。北魏正史,因魏道武帝、太武帝的雄才大略,左光禄寺大夫崔浩的辅佐之功,实在可歌可泣。不过透过正史再细读魏朝的衰亡史,你却会惊奇地发现,魏史的看点可归纳为“兴亡两太后,衰败一太监”。读魏国开国史,大漠长歌,豪情万丈。读内宫史,却善恶莫辨,香臭俱闻。这只能待读者自己去品评,自己去评说定论了。

§§§第一节 冤死白马公 果敢冯太后

魏朝开国皇帝是魏道武帝(公元371-409年),姓拓跋,名珪,鲜卑部落联盟中的拓跋氏族人。该氏族最早居于现在的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北的嘎仙洞附近。东汉初年,进入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呼伦湖地区。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始营造宫室,建宗庙。同年十二月拓跋珪称帝,是为魏道武帝。因拓跋珪原被部落大会称为魏王,国便称魏。天赐六年(公元409年)后,拓跋珪不断生病,史称他服用了寒食散后性情大变,任意杀人,引起不满。《魏书·太祖纪》记载:“初,帝服寒食散,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僚左右人不可信,虑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其余或以颜色变动,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帝皆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于是朝野人情各怀危惧。有司懈怠,莫相督摄;百工偷劫,盗贼公行,巷里之间人为希少。”

早年,拓跋珪到贺兰部,看到母亲贺太后的妹妹很漂亮,就杀其丈夫,纳其为妃。贺妃生清河王拓跋绍。拓跋绍为人凶狠无赖,游手好闲。拓跋珪对其非常不满,也因此责备拓跋绍的生母贺妃。天赐六年十月戊辰(公元409年11月6日),拓跋珪又因此责骂贺夫人,并将其囚禁,准备处死,因天已晚没有斩立决。贺夫人叫人通知儿子来救。深夜,拓跋绍带领私人卫队,越宫墙闯入拓跋珪的卧室,将拓跋珪砍死,终年只有三十九岁。不久,太子拓跋嗣回宫,处死贺夫人和拓跋绍,即帝位,史称明元帝。北魏,开国就是这么乱。

泰常七年(公元422年),魏明元帝在夺得了南朝刘宋的司州(今河南淮河以南、湖北大洪山以东)、豫州(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兖州(今河南东北部、山东东、西部)后去世。

在这个历史时期,辅佐道武、明元两帝的大臣是白马公崔浩。崔浩,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太武帝曾对归降的高车酋帅们说:“你们别看此人弱不经风,手无缚鸡之力,但他胸中可是有百万雄兵呀(《魏书·崔浩传》记载的太武帝的原话是:“汝曹视此人,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 。”)这便是成语“胸中甲兵”的来由。

明元帝去世后,太子拓跋焘继位,是为魏太武帝。太武帝击败夏国,攻入夏国国都统万城;再攻入长安,氐羌人归降,北凉表示归顺。然后再深入漠南,大败柔然。魏太武帝还灭了北燕和北凉,之后开始进攻南宋。这些成功,均是崔浩力排众议支持魏太武帝的结果。不过,崔浩虽深得皇帝的宠信,却忘了皇帝毕竟是皇帝、再宠信也应给自己留有后路的为政之道。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7年),他负责撰写国史。太武帝对他说“务从实录”。他还真这么做了,将北魏皇室拓跋氏前世的种种秘史,秉笔直书,并刻石于大道旁。太武帝大怒,以“暴扬国恶”的罪名,诛了他九族。崔浩做官一辈子,却没有悟到做官的真谛,死得真是冤枉。个中教训,不由你不记取。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太武帝被中常侍宗爱所杀。宗爱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自己总都中外诸军事,掌了大权。太武帝次子南安王拓跋余十分不满,便设计谋杀宗爱。但宗爱先动手杀南安王。接着殿中尚书源贺、南部尚书陆丽、羽林郎中刘尼等又挫败了宗爱的阴谋,立皇孙拓跋濬登基,是为魏文成帝。

由文成帝起,就有了冯太后的故事。那时,冯太后还是文成帝的皇后。

冯太后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祖上在北魏朝中做官。她父亲、秦雍刺史冯朗犯了过错被诛,她被没入宫掖。此时她的姑母已是太武帝的左昭仪。姑母十分有教养,对她也是精心教育。她十四岁时,被文成帝选为贵人,不久再立为皇后。

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去世。文成帝去世时,二十六岁的她高声悲号,跳入焚烧文帝衣服的火中,被人救出,传为美谈。(《魏书·列传第一·皇后列传》记载:“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长乐信都人也。父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乐浪王氏。后生于长安,有神光之异。朗坐事诛,后遂入宫。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年十四,高宗践极,以选为贵人,后立为皇后。高宗崩,故事: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百官及中宫皆号泣而临之。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苏。”)

文成帝去世,太子拓跋弘继位,是为文献帝,她被尊为皇太后。献文帝此时才十二岁,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便开始专权,杀害老臣。冯太后谋诛了乙浑,大快人心,自己也“临朝称制”,掌起了实权。她用两三年时间,发兵夺得了南朝刘宋淮北四州以及豫州的淮西之地、青州(今山东临淄、益都一带)四城、东徐州、东兖州、兰陵、历城等城。

掌着大权但年纪还不到三十岁的冯太后私生活开始不检点起来。她与才貌双全的安平侯李弈关系暧昧。风声传到献文帝耳中,他当然不快。他对太后不好怎么样,但用计除了李弈。皇兴四年(公元470年),李弈哥哥李敷的好友李沂受贿被捕,罪当处死。献文帝便叫人让他诬告李敷、李奕,许他不死。于是李沂诬告李家二兄弟受贿,献文帝下令将二李处死。李弈死了,冯太后十分痛心。由此她与献文帝结下了很深的仇恨。

这时,冯太后抓住了一个机会。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八月,读老子和佛学入了迷的献文帝,坚持己见,认为当皇帝本非他的心愿,一心要禅位。他想禅位于他的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如果这样,大权便要落到拓跋子推手中。这是冯太后极不愿意的事。她推动一群大臣上奏,要求将皇位传给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冯太后的谋划成功了,小皇帝继位,是为孝文帝。冯太后当了太皇太后,临朝称制。于是,她于五年后一个夏天夜晚,派人在酒中下毒,鸩杀了已退养的献文帝拓跋弘。献文帝死时年仅二十三岁。

之后冯太后真正一人说了就算。她也动手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北魏百官原无俸禄,太和八年,冯太皇太后规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由此北魏有了“班禄”。她还规定,官有了班禄以后,再贪赃受受贿,满一匹者处死。对地方官的任期,则按政绩好坏来决定长短。北魏原来没有户籍制度,由宗主管理人口,称宗主督护制。因此宗主荫庇人口甚多,往往三五十家合为一户。这样赋役负担不匀,政府收入也受影响。太和九年或十年初,给事中李冲上奏,提出仿古制立党、里、邻三长,用以代替宗主督护制。定民户籍,按户征发调役。当时反对李冲建议者很多,冯太后力排众议,决定实行。结果北魏经济增长很快,为孝文帝迁洛以后的繁荣富庶打下了基础。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皇太后去世。孝文帝极度悲伤,竟五天不饮不食。

孝文帝是个十分崇敬汉族文化的少数民族皇帝。他亲政后,决定迁都。他认为现在的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地处北陲,水不丰土不饶,生活很不舒适。更主要的是,中原内地高度的文明不时地吸引着他,令他十分向往。于是他下决心迁都洛阳。

怕大臣反对,孝文帝先提出要进攻南齐。但大臣对进攻南齐也纷纷反对。不过孝文帝做通了任城王拓跋澄的工作,在他支持下,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到了洛阳。洽逢整月秋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军十分困难。大臣们本来就不想出兵,便又纷纷要求罢兵。孝文帝这时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那这次行动就算是迁都到洛阳如何?” 这时,一个大臣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是愿意的。”就这样,许多文武官员在南伐还是迁都必选其一的难题上,选择了迁都。

迁都后,太子拓跋恂及相当一部分大臣心中仍留念故土。由此孝文帝感到,不是国都搬到中原来就可以接受先进的文化了,而是只有做到人也中原化了,魏国才能真正文明起来。于是他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他下诏: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他再颁下诏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他先把皇族的姓拓跋改为汉姓的元,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百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如“达奚”改为汉姓的“奚”,“丘穆陵”改为了汉姓的“穆”,“步六孤”改为了汉姓的“陆”。同时他还下令改变鲜卑人的籍贯,规定凡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就算是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孝文帝还提倡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四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五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他还仿当时南方南齐的官制礼仪制定了自己官制、礼仪。魏孝文帝的果断之举,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太子及不少守旧的大臣对此仍抱反对态度。太和二十年,乘孝文帝游嵩山之际,留守洛阳的太子竟想率众北归平城。好在此事发现的早,孝文帝下诏废了太子。之后还有大臣反对汉化在平城叛乱,孝文帝也果断予以镇压。之后,他的汉化改革才得以顺利推行下去,他的汉化改革也让北魏走到了最强盛的时期。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拓跋宏引兵南征时突然患病,途中去世,年仅三十三岁。

§§§第二节 河阴之变 血雨腥风

太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这时候北魏历史上第二个太后胡太后出现了。当时她还是宣武帝的皇后。

胡太后,因为她去世后谥号为“灵”,历史上也叫她灵太后。她是安定(今甘肃平凉市)临径人。其父胡国珍曾任司徒,有武始伯的爵位。《魏书·列传第一·皇后传》记载:当时有一个神算叫赵胡,说她有大贵之表,“方为天地母,生天地主”。她的姑母是个尼姑,学术了得,经常被请入宫中讲学,她一入宫讲学,就顺便夸宣扬侄女胡氏如何有姿色有德行。此话传到了宣武帝耳中,他便召胡氏入宫,封为承华世妇,当时位次于九嫔。这时,她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当时众嫔妃都想皇帝的临幸,但都不想生儿子,因为魏朝有旧制,皇帝为防太子的生母日后干涉朝政,往往预先将太子的生母处死(就像汉武帝处置钩弋夫人一样)。因此当皇子的生母就意味着不得善终。然而胡氏却说:“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天子怎么可以没有儿子呢,我怎么可以怕死而令皇家没有嫡传呢)?”她怀孕后,不少嫔妃都劝她早做打算,孩子不要算了。但她在深夜时独自发誓说:“但使所怀是男,次第当长子,子生身死,所不辞也(但愿我生的是儿子,并是长子。能得儿子立为太子,虽死无憾)!”

永平三年(公元510年)三月,胡氏产下男婴,是为元诩,当时宣武帝此前所生儿子都已夭亡,现三十岁得子,十分高兴,两年后又将元诩封为了太子,精心培养。

宣武帝执政十五年后,于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去世。太子元诩登基,年仅六岁,是为孝明帝。而胡氏并没有因为是皇帝的生母而被杀,这是崔光等大臣力保的结果。当时宣武宣深夜去世,太子元诩就被中书监、太子太傅崔光等迎于显阳殿。后党大臣、詹事王显提出明天再举行即位仪式。但崔光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坚持现在就立太子。王显再提出,要去宫中请示高皇后一下才好。崔光怒喊:“先帝驾崩,太子当立,这是国之惯例,还有什么可以请示的!”于是太子元诩当场受玺,穿戴起衮冕之服即位。天亮后高皇后才听说了此事,她当然不甘心,便想杀了胡贵嫔(即后来的胡太后)。此事被太监头领刘腾打听到,立即告诉中庶子侯刚,侯刚再与禁军将军于忠及崔光商量,马上将胡贵嫔转移保护起来。这样她才保全了性命。不久,高皇后的哥哥高肇被诛,高皇后出家为尼,胡贵嫔升为皇太妃,之后再升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掌控了大权。

胡太后起用了宣武帝的弟弟、既机敏过人又相貌俊美的清河王元怿共同处理朝政。不久,年轻的皇太后与这位“皇叔”的秽事便连同政绩一起传遍了宫里宫外。皇族人人感到没有颜面。

这时胡太后的妹夫、总禁兵元叉与元怿有权力之争。而且太监刘腾也与元怿有了较深的矛盾。刘腾,这时便成了影响北魏历史的一个重要人物。

刘腾,字青龙,平原(现山东平原)人。幼年受官司牵连,受宫刑,后进入宫内,补小黄门,再转中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