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变死记为活记。对于那些没有明显意义联系的学习材料,如历史年代、数字、外文单词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记忆术的一些方法,采用联想、谐音、歌诀等人为的方法去建立起一定的意义联系,帮助记忆,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如,圆周率为3.1415926,可以记为“山顶一寺一壶酒而已”;日本富士山的高度为12365英尺,可以记为“1年有12个月,365天”;有人将我国除海南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编成一首歌诀:“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对于一些难记的材料,我们都可以开动脑筋,赋予一定的形象或意义联系,从而容易记忆。
为什么过度学习会提高记忆效果因为记忆就如同在大脑留下痕迹,学习一次就在大脑留下一道痕迹,再学习一次,还会再划下一道痕迹,同样的内容,反复学习多次,大脑留下的痕迹自然会加深,因而,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容易遗忘了。
实际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曾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过过度学习的原理,并品尝到了它的甜头。比如,我们小时候背诵的乘法口诀、童谣,写字、骑自行车,长大以后即使多年不用,还会记忆犹新,甚至终生难忘,这就是过度学习的结果。
根据过度学习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学习知识不要满足于刚刚记住。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记忆中,不要仅仅满足于学会或记住为止,而应该在学会以后,记住以后,再适当多学几遍,多记几遍,这对于我们知识和技能的长时间、高质量的保持是很有益处的,不要认为学会以后再学,记住以后还记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不要总是在好不容易记住了以后就松了口气,忽略了“趁热打铁”、及时巩固。要记住,适度的过度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2.过多的过度学习是不必要的。过度学习可以提高记忆的保持量,从绝对值来看,过度学习的程度越高,保持量也会越高,但实验已证明:超过一定限度的过度学习,记忆保持的效果在相对递减。也就是说,过多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与记忆保持量增加的幅度相比,是很不偿失的。因为,长时间地重复学习已学会的知识、技能,还容易使人感到单调、厌烦,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自然下降。我们应该记住:过犹不及,过多的过度学习是不值得的。
3.过度学习的程度以150%为宜。实验证明:150%的过度学习是适当的,它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过度学习的积极效果,又可以减少它的的消极影响。所谓150%的过度学习是指,当我们一篇文章读四遍的时候,恰好记住,这是100%的学习程度,在此基础上再读两遍,这时的学习程度即为150%的过度学习;或者从时间上计算,花10分钟刚好能记住的知识,我们再花5分钟去巩固记忆,便达到150%的过度学习。我们可以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逐步学会把握这样一个尺度,提高学习效率。
为什么一次记得越多效率就越低这是因为,记忆要通过大脑的神经活动来完成,神经活动包括: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当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记忆效率较高,当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时,记忆效率就开始下降。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相互转移,交替出现的,当兴奋过程达到一定程度,持续一段时间后,就将转向抑制。所以,当我们一次记忆的材料数量过多时,大脑将由于疲劳而出现抑制,记忆效率自然下降。另外,一次记忆的内容过多时,知识之间还会发生相互干扰,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因而当需要提取时,无法准确地再认和回忆。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人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知识难道是不可能的吗?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记住较多的东西,这是记忆敏捷性的表现。古人常用“过目成诵”,称赞识记速度快的人。《后汉书?王充传》中记载:“(王充)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则能诵记。”《宋史》中记载刘恕“书过目即成诵”。然而,现实生活中,像王充、刘恕这样能过目成诵的人毕竟是凤毛磷角,否则,也没必要在史书中对他们的这种才能记上一笔。心理实验的材料表明:为了熟记一首内容不多的小诗,不同的被试者需要重复10次到20次。可见,人与人之间在记忆的敏捷性上差异很大,不能盲目地追求记忆的速度,追求过目成诵。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对你提出如下建议:
1.一次记忆的数量不宜过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有大量的知识需要我们去记忆,等待着我们去记忆。我们面临着的又是一个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信息时代,旧知识还没有记住,新知识又在不断地涌现。尽管如此,要想真正掌握知识,真正记住知识,还得一点一滴地去积累,不能指望“一口吃个胖子”。要想真正提高记忆效率,一次记忆的材料数量不能太多。记多少比较适合,也因人而异,要在记忆实践中去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规律。拿记外文单词来讲,有的同学一次记5个比较适合,有的同学可以一次记10个比较适合。检验是否适合的标准,是看记过以后保持的比例。如果记得多,忘得也多,记得快,忘得也快,显然就是不适合的。
2.采用间隔时间记忆法。即使记的数量适当,我们也不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连续不停地去记忆,中间要留出一定的时间间隔,使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减少可能出现的抑制。比如,你一天要记10个单词,不必要用整整一个小时连续去记。你完全可以将这一个小时分成六段,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分六次,每次花10分钟去记忆。
3.适当交换记忆的内容。不要用半天或整天的时间只记一个学科的内容,应该是文科、理科;形象、抽象等不同内容交替学习和记忆。
如何掌握复习的要领
许多同学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总是以各种各样的试题的形式出现,所以,一些同学复习时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一道接一道地背复习题,或者一道接一道地做题。把该背的题都背了,把该做的题都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剩下的事便是等待考试,考试一过便万事大吉。这种形式的复习特别典型地表现在期末考试前的复习、毕业考试前的复习以及中考或高考前的复习大量采用的“题海战术”。这种形式的复习有许多弊端:缺乏计划性,盲目地大量背题、做题,忽视课本和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注重平时复习和积累,带有突击性等。这种形式的复习,在短期内能够勉强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有的甚至连应付考试的目的也未必达到;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知识的保持,考试过后,为应付考试而记住的知识很快就淡忘了。真正的复习不是单纯地记忆知识,而是为了进一步地消化理解知识、巩固知识。为了使复习达到其应有的目的,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把握以下几个要领:
1.复习要有计划性。一些同学认为复习时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上好复习课就可以了,因而没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复习计划。实际上,教师上复习课,对同学们的复习指导,是面向全班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制定一份有自己特色的复习计划,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在制订复习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计划要全面。要兼顾到所学习的各个学科,不要忽略或放弃任何一门课的复习。对于较薄弱的学科,在复习时间上要给以更多的保证。(2)要将单元复习、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都纳人复习计划,不要忽略平时的复习。(3)在制定单科复习计划时,要根据教材的知识量、自己过去掌握的知识量,统筹分配自己拥有的复习时间。(4)制定复习日程表。这是复习计划的具体体现。日程表可分为单元复习日程表、期中复习日程表和期末复习日程表。日程表要列出每周的每一天的每一个不同时段要复习的主要内容和方式。(5)不要与教师的复习计划相矛盾。在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时,首先要考虑与教师的总体复习计划相一致,把教师的计划纳入进去,成为自己复习计划的一部分,使自己的计划与教师的复习安排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在复习时搞“题海战术”是复习的一大通病。一味地背题、做题,甚至盲目地追求解一些偏题、难题、怪题,整天泡在一些五花八门的试题汇编、复习材料之中,而把教材抛在一边,实际上是忽略了对最基础知识的复习,是舍本逐末。
日本有一所学校叫骏台学校,该校所培养的绝大多数考生都考取了名牌大学,因而倍受世人瞩目。《应考的王牌———彻底掌握基础知识》是该校几十年经验的总结。书中说:“如果认为我们是传授什么特殊诀窍的学校,那就错了。建校至今,我们始终强调的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如果基础不扎实,怎样拼命努力也是学不好的。”
基础知识在哪里?在课本里。课本是学生学习和复习的基本依据。课本上很透彻地讲解了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通过例题和精选的带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促进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应用,形成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复习首先要从抓好课本复习入手。吃透课本可以使我们的知识更全面、系统,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明了。掌握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复习的根本,也是应付各种考试的“灵丹妙药”。在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的过程则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去加深记忆,千万不要死记硬背条条框框。在复习达到一定阶段,已系统地掌握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较好地完成一些基本功的训练,在此前提下,适当精选一些课外题,作为补充练习,进一步巩固已经取得的复习成果是无可非议的。但切记不要从一开始就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
3.适当做些复习笔记。绝大多数同学都有课堂学习笔记,但很少有同学做复习笔记。而有些优秀生则善于将每一阶段复习的成果整理成复习笔记。复习笔记与课堂笔记不一样。课堂笔记主要在于记,而复习笔记主要在于对复习进行总结和整理,不是将复习的内容不分主次地全部抄在本上,而是将复习中的要点、难点选择出来,把复习成果以简练、形象的形式记录下来。整理复习笔记本身也是一个复习的过程,而且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加深了记忆,提高了效率。在平时单元复习时,将复习成果整理成复习笔记,等到期中、期末复习时,把复习笔记看一看,就可以迅速达到已有的复习高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使复习一次比一次深入。
在复习过程中,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外文单词等制成卡片,经常翻阅,加深记忆。对记熟的内容,不断精简,使复习卡片“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
英语复习需要理顺哪些关系
1.教材与参考资料的关系。以往有许多考生专门搜集各地、包括国外的试卷来做,以为把这些都做会了,就会碰上好运,结果放弃了课本。
课本,乃课程之根本,放弃课文实在可谓之舍本逐末。事实上,外语考试方法是最为灵活多样的,想猜到下一年采用什么方式出题很不容易,我们只能把“宝”押在正规的、经常的学习上。总复习中一定要以课本为主。适当参考一些复习资料是可以的,但绝不要轻重倒置。
2.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关系。一般说来,高考英语试题有两部分,一是基础知识,约占60%,包括各种句型变换、词序、介词的使用等内容;二是运用,约占40%,用以检验考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不论哪一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理解越深刻,运用才能越熟练,越自如。在复习中,有的考生专门做难题,专门看各地试题中的短文,这是事倍功半。
还是老老实实地先把课本上的东西(基本词汇和基础语法)吃透吧,要说复习有什么重点的话,这就是重点。离开基础去谈提高能力,是不可能的。
3.单词与语法的关系。我们常听一些学生抱怨:“单词记了不少,看书仍然不懂,造句更不行。”为什么?是因为方法有毛病,是因为没有把记单词和学语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法是英语学习的难点,而动词又是难点中的难点,特别是高中后期学到的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变化多,用处大,就更难一些。希望同学们在复习中往这个方面多下点功夫,例如弄清哪些谓语动词需要以不定式作宾语,哪些物定词需要以动名词作宾语,哪些动词后面需要名词作宾语补足语(宾语),哪些动词后面则需要以动词、形容词或分词作宾补等等。
单词靠各种语法关系联接成句子,而语法又通过单词去实践,把两者隔裂开是不行的。在复习中,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课本中讲过的语法和词汇结合起来理解记忆,因为课本中的句子既准确地表达了词的意义,又体现了语法。
4.浅与深的关系。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如果有可能广泛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当然是有益的,但是读物的深浅程度一定要与自己的学业水平相当。这里有条经验:不怕浅,就怕深。一些比较浅显的读物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而有人在复习中读大学教材,则很可能干扰对高中教材的复习。你能把高中的课本吃透,在高考中就可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如果有的学生不满足于这一点,还想多读一些的话。可以读读日常英语交际方面的书,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如何掌握生理卫生
课和生物课的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