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杰出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培养细节
20754800000021

第21章 成功考试战术法(2)

①平时做练习,要培养时间观念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考试时,感到头痛的难题是要浪费不少的时间的,结果那些简单容易的题目却没有时间去做了。如何在升学考试时仍然这样,那你就可能没有金榜题名的希望了。如果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卷,也是应考时要注意的重点,而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培养出来。例如:选定一本有时间限制的书来做练习,养成时间观念。或者在一般考试的时候,依照题目的数量计算一道题平均需要回答的时间,或者平日在做练习时,想象自己就是在考场答题。假如没有在自己定的时间内做出答案,那么暂且放开此题,去做下一个问题,等全部题目做完后,再来解决此题,这样才会逐渐养成应考的时间观念。

做功课很容易给人一有问题必须马上解决的印象。其实,考试是要试试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解答出多少问题。因此,平日在做功课时,必须多培养在限定时间内答完的习惯,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才能避免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符合考卷的情况。

②学会自己出题,考试会很快完成考题中属叙述性的问答比较容易出题目,而且,考官看了答案的内容即可明了考生的实力水平。

因此,由于出题容易,我们自己可以去设想题目,不必用纸答题,也不受时空限制,这是一种十分便利的学习方法。以世界史为例:“法国革命的原因是什么?”“什么叫滑铁卢战役?”“凯旋门代表什么?”等等,无论是在公共汽车上或是舞厅里,都能自己出题自己回答。但不要只是在脑子里想想而已,要把它组织起来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再说出来,才有效果,也能增强实力。

如果经常这样自问自答,养成习惯,加深记忆理解,就会很快地解答考题,获得胜利。

阅读考卷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拿到考卷后,应该仔细地看清每一道题目和要求,并动动脑子,不能机械地照本宣科。

①选择题的选择条件不一定只能用一次在填充题或选择题里,有先给选择条件时,由于每个选择条件不一定只能用一次,所以要多加注意。不过,选择条件只用一次的例子比较多。很多人没有仔细地阅读题目,就自以为只能用一次,被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所限制。

选择条件有时会剩余的,有时会不够用,也就是比应该填入的空格少。因此,除了留意是否注明“选择条件只能用一次”之外,还要注意是否能用二次,否则,遗漏就可惜了。②遇到长题目时,应简单记下每段的摘要考语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长篇幅的题目,看起来费时很久,加上考试时更想赶快看完内容,结果容易犯意想不到的错误。

为了避免犯错,不要一口气就把全文读完,而要读一个段落后,立刻就把摘要写在空白的地方,各段摘要都写下后,再连续起来就能掌握文章的大意,了解题目的中心问题。“欲速则不达”这句成语非常适用于考场上。

如何分析是非题中的是与非是非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差不多,所不同的地方,同样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①在是非中,非的答案较多。

按一般规律来说,是非题的答案应该是对错各一半,顺序没有规则。但有时候,实际上很少有对错答案各占一半的情况,而大部分都是错的答案,这是由出题者的心理所产生的。因为对的答案只限于一种,但错的答案就有很多种了。因此,从出题者的心理而言,把容易出错的情形列出来,想测试各个考生是否会犯这样的错误,因此选否的问题比较多,同时,出题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活动,如果叙述都是正确的,就好像自己未多加思考一样,这也是出题者的一种心态。

②在是非题上使用极端语句时,大多是错误的在选择对或错是非题试卷上,常常会发现有极端的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语气。例如:地理考试卷上的:“在北极点附近完全没有生物存在。”或者在数学题上的“只有一种解决法。”等使用极端的副词。表面看来,这是一种理论明快的文句,但实际上大部分却是错误的。

这种情况也常常出现于日常生活的言谈中。经常使用“绝对”、“完全”、“一定”等极端词句的人,不仅在说话或写文章上会失去说服力,同时也毁了自己的信用。

为什么要注意题目的开头和结尾一般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全文重要的关键部分;考题也不例外,只要你认真地分析,也会发现问题的关键。

①阅读测验的答案大都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文章的典型形式是起承转合,即一般的文章是由起句、承句、转句和合句组成的。开始的起句是提起全文的构思,承句则在接承起句的叙述,转句是半文章内容转折、扩大思想,最后合句则统合全文的内容。这不仅是写一般文章的形成要素,也成了写文章的技巧。

这类形式文章的特征是:作者最想强调的部分在最开始的起句和最后的合句。现在考卷中文章的阅读试题,一般都是从名作中摘录一个段落,再加上论点作为考题。所以,容易出现起承转合的形式,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只要熟读最初和最后的部分,几乎都能写出正确的答案。

当然,不能完全断定所有的问题都会有这样,有时也会有倒置关系的情形,这种不用平常形式出现的情况,可以解释问题被掩藏的部分,正是作者想要强调的思想,此时一般都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处找到。因此,在做这一类阅读测验或摘要文章时,要多注意“起”和“合”,才是答题的关键。

②做重组问题时,先找出开头和结尾容易作答考卷上常常有一些打乱了的一段文章按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的问题,这就是重组问题。在做这类题目时,要先找出开头的部分和结尾的句子,找到开头和结尾,中间段落的顺序自然容易排列出来。

因为记忆或理论的连贯关系,一般最初和最后的部分记忆比较明确。也就是说,要回顾记忆时,以第一印象和最后的印象为出发点。能够明确的回忆起这两项,那其余的中间因素,要用理论来推测,便可以轻易找出其连贯关系了。

考试时的确不会做的题目应如何处理不管你的水平如何,难免会有碰上小小的难题或偶而忘记的时候,若掌握一些小诀窍,会使你从困境中走出来。

①文章里出现不懂的部分,就将其省略在考试的时候,如果英语或文言文的解释文章里,出现了自己看不懂的句子,有人会干脆放弃整篇或整段文章的解释,这是不明智的做法,而应该如果有一部分看不懂,就省略这部分,并试着去做部分的答案看看,也许在回答的过程中,你能了解你所不明白的部分,否则,就算仍不了解,也比完全空白不答要好得多。对不懂的单词也是如此,遇到了不懂的单词时,就把这个地方省略,只靠明白的部分去类推,大致上都能掌握大概意思。

②不了解指示语的内容时,保留即可在语文考试中出现“其”字,英语解释题中出现“It”的指示代名词时,经常使许多考生感到困扰,因为不知道它到底代表什么?好像是表示甲,又似乎是指乙,如果是乱猜的,最后很可能会发现错了。因此,没有十分把握,最好仍然用“其”来表示,这经胡乱猜测而比写错要好得多。因为写“其”,不一定是指甲,也不一定代表乙,所以不容易被扣分,这也是考试的秘诀。

考试时想不起来应采取什么办法平时不大起眼的小办法也会发生大作用,理解了这一点,把它运用到考试中,会对记忆有帮助。

①想不出来时,先暂停三十秒不思考任何问题在考场上,原来记忆的内容完全想不出来时,越是焦急、拼命的想,就越无法想出来。这是由于长久时间注视固定的对象,如桌面或考卷,因而使思考的构想或模式变得单调,怎么蹋都在那里原地跑步。这个时候,不妨完全停止思考,把自笔放下来,望望窗外的景色,可以使感觉器官得到新鲜的刺激,中止的记忆会再度连接而想出答案。

最重要的是,不要刻意勉强自己去回想已经忘掉的事。

②完全想不出来时,在稿纸的空白处涂鸦心理学认为,完全没有得到启示的“再生”比已得到启示的“再认”不容易回忆。例“由下面的几个问题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像这样给予提示,就比较容易想起来。但是回答下列问题”的解释题,由于没有回忆的线索,就容易使人焦虑。在这种情形下,焦虑也没用,不如在稿纸的空白处做△或○的涂鸦,不仅可以达到调剂心情的效果,有时候通过手的运动,也可以想起答案。

遇到难题“卡壳”了怎么办我们说,坚决地绕过去,不要去想它,接着审下一道题,等做完了其他题后回过头来集中精力和时间啃这块骨头。这样做的好处,除了不浪费的时间外,还在于大量易题的解答后思想相对轻松,记忆信息畅通,思维清晰。这时往往会有灵感,难题很可能就不再是难题了。考试实践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些奇迹出现,一道陌生的试题或是一道看似熟悉的试题,一时就是想不出来答案,令人十分着急。强行去思考,越想越急,越急越想不出来。如若暂且放弃,等做完了其他题后回过头来再看它,则灵感顿生,原来陌生的则熟悉了,熟悉的则解答轻而易举。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回头灵感效应。回头灵感效应的实质,当属自己基本功力的潜在作用。毫无疑问,并非所有难题都有这种回头灵感效应。如若回过头来还是无能为力,这就说明自己的功力就到了这一步,此时应果断地放下这道题,舍弃这个分,以更多的时间在别的题上下功夫,以弥补此题的分数损失。

其次,在时间的具体分配上,应该做到:以分匡时,以势匡时,留有余地。

考试时对于不同的试题分配时间的多少尽管不可能进行精确计算,作出相应的时间分配表,但基本的时间分配原则必须要有,且必须遵循。如果没有或不遵循,势必造成在部分题上浪费了时间,而在另一部分题上则时间紧张甚至没有时间,眼看着能得的分数白白丢失。以分匡时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以分匡时的基本原则是,解答那些占分较多的大题时,要多用精力,多花时间;而解答那些小分小上题时,则不能用过多的精力,花过多的时间。分配给每一道试题的解答时间,应根据该题的占分多少和该次考试的时间和总分经加以确定。高考中的语文、数学试卷总分为120分,考试规定时间为150分钟,如果我们留30分钟的检查时间的话,分数的时间比就是1分1分钟。其他科目试卷总分为100分,考试定时间则为120分钟,如果留20分钟的检查时间,其分数和时间比也是1分1分钟。这就是以分匡时的基本参数。据此我们可知,高考时一般几分的题其解答预计时间就应该是几分钟。在解答过程中,如果某题超过了其预计时间,只有靠其他题的解答时间来“补充”,如果能节余出时间,便可以用以“支援”其他试题。

以分匡时的根据是,每道题的分数一般都和该题的知识容量和难易度成正比。所包含的知识量大、难度大的题目,占分一般较多,反之则少。试卷上每道题的标分为我们提供了匡时的参考依据,我们可据此合理地分配每一道题的解答时间。如,历次高考语文试卷,作文的占分都比较大,那么在时间分配上就应该给作文留足时间,且不能侵占。1988年高考,某地区1/3的考生作文是有头无尾,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原因就是没有以分匡时,而是随其自然,让其他题挤占了作文的时间。

高考作文有哪些方法

许多同学说,高考作文涉及面广,时间短,得分多,题目年年变,究竟怎么练呢?到临场没的写,写不完怎么办呢?下面就同学们关心的这些问题,谈一些方法和体会。

1.练什么

同学们感到,时间紧,全部练,练不过来;部分练,又拿不准,到底练什么呢?

总的是,应该抓基本的,练主要的,不只是应考,平时练习作文也应如此。我们用游泳打个比方,学练游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全面开花,蛙游、仰游、蝶游等都学都练,结果什么都没学会,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只好喝水。另一种方法是,先集中力量学一种,即使“狗刨式”也好,先取得水上活动自由,再练习再游,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也能游到顶上来。这叫“先练一招,再学其他”;“先抓根本,再求变化”。我们练作文也应如此。

那么,哪些是基础和根本呢?

从文体上看,记叙文是基础,从表达方式看,记叙也是基础;议论文的论证,通常也是论点的概括议论的叙述。说明文的说明,除了抽象的定义,也多近形体的描述和过程的叙述。至于抒情可以说是带感情的记叙和议论。

从文章的结构看,无非是“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三种基本模式。以“总分总”式来说,开头的“总”就是总括的告诉读者,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中间的“分”就是文章分几层意思来表达。可以按问题的性质分,可以按发展的阶段分,可以按时间的先后分,也可以按地点的变化分。最后的“总”,就是再概括起来,或再阐明观点,或勉励读者,或引读者进一步深思,等等。其他两种模式就是省去前“总”或后“总”。从开头、结尾、过渡的形式看,也有一些是基本的,例如开门见山的开头,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使用。

最后再回到前面的比喻,高考就是一次紧急渡河,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最拿手的姿势游到对岸。所以,平时要练好这一“手”,以备急需。

2.材料哪里来

高考作文除了改写、编写和完全给材料作文,不涉及这个问题外,其余类型作文都需要作者用自己的材料去写。高考作文要同学们马上写,事先对题目一无所知,又不能去翻材料,而且限制时间,要把作文写得有根有据、内容丰富,就必须在平时多记住一些材料,要记得准、记得清。那么,平时要记些什么材料呢?例如,名著或当前报刊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寓言、名言名句、前人故事、重要数据、名人轶事等,尽量选一些不常用、不多见的材料,以提高文章的鲜明性。同一类材料不必多,但类型应多些。

其次,还要掌握一种材料开发利用能力。每一个材料都有多种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使用它。比如,有一位朋友从家到机关上班要步行15分钟,他每天用卡片抄一首唐诗装在兜里,利用上下班这段时间背诵,一年内背下了《唐诗三百首》。对这样一个材料,到时就可以不同角度开发利用它:可以用来写《贵在坚持》、《赞钉子精神》;也可以用来写《怎样背诵》、《谈读书方法》;还可以《我所敬佩的人》、《三百首唐诗是怎样记牢的》;如果虚构加工一下,还可以写成《邻居》、《我的叔叔》等等。这就如同一位有经验的厨师,用一块肉可以做出许多品种不同、风味各异的菜肴一样。当然,在开发使用时,要恰当,不能强拉硬扯,到处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