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纳粹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塑造了一个不满纳粹侵略政策,厌恶战争,并大量释放反德国纳粹的犹太人的德国军官。他的原型就是本文主人公,蒋介石的第四任德国军事总顾问法肯豪森。
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对进犯上海的日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淞沪会战开始了。在中国军队的统帅部里,一些德国军官参加了指挥,为首的便是——法肯豪森。
看透日本的野心
法肯豪森于1878年出生于德国北部鄂尔敦堡城一个皇家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报考军官学校。1897年在他19岁时毕业,被分到德国第九十一军团任陆军少尉。
1900年,德国伙同英、美、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法肯豪森随联军统帅瓦德西入侵中国,在北京参与了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屠杀,同时对中国的风俗人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兴趣。
1901年,法肯豪森随联军返回德国。不久入参谋大学,1907年毕业后,又进入柏林大学东方学院。
法肯豪森于1909年毕业后,被分派到德国参谋本部担任情报官。后因其通晓东方语言被派遣到东京,担任德驻日使馆武官。因此法肯豪森十分注意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尤其对日本军队的作战、训练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他认为,日本侵华势在必行,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趁列强在欧洲战场角逐,无暇东顾之机,趁火打劫抢占德国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山东。对此,法肯豪森怀恨在心,他看透了日本的野心不只是占领山东,而是整个中国。不久,法肯豪森奉调回国参战,被派往土耳其。在此他与赛克特相识,并一度合作,为后来来华担任顾问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肯豪森调任军事教育与训练监督,尔后相继任步兵团团长、步兵学校校长。1930年退休。
建议整训中国军队
法肯豪森与赛克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土耳其战场并肩战斗,彼此了解,建立了很深的友谊。所以在1933年蒋介石向赛克特发出邀请时,赛向蒋推荐法肯豪森,以接替在华与蒋介石发生龃龉的佛采尔。当蒋介石表示非赛克特不聘,否则将影响已建立起来的中德关系时,赛才同意就任总顾问,并要法肯豪森任顾问团参谋长。
赛克特于1934年3月到达中国。法肯豪森则在同年4月1日偕夫人和三条名犬抵达上海。
法肯豪森代理总顾问后,对日本的态度与赛克特明显不同。
他认为,中国的“内战发生是由于理论上的相对主义与分离主义的作祟,一连串外来的侵犯,不要中国和平统一;尤其阻碍中国成立强健的中央政府,再酿成‘一团混乱’,是日本的对华政策和目的”。在法肯豪森看来,中国国防军的训练和武装是国民党政府的首要责任。
他以日本为例,说日本“明治维新”时只有3000万人口,竟能一跃而成为“完全独立自主,不受任何外力干扰的国家,这是由于全国上下一心一德,团结一致,彻底实行维新政策所致”。所以国民党政府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应首先从“组织及训练一支预备军”做起。
鉴于国民党军队中“因部下与官员之连带关系甚深,即长官多恃其地位,而部下又恃长官保障其生活”的现象,他建议被裁撤的各部队首先应停止补充新兵,其次“宜将现有军用品(即枪械)及早收集”,“使军队失却凭借武力反抗政府之可能”,这样在短期内“撤销许多部队及司令部”。对编余官长,除一部分降级使用外,一部分应“宜设法维持保障短时期内之生活,方能避免内部纠纷”,并以此“昭示大众”,政府“并非不念勋旧”。在整理军队的同时,法肯豪森还积极促进武器装备的更新,在他的推动下国民政府根据中德签订的合约,向德国购置了大量的军火和武器装备。建议抵抗日本
从1934年夏天开始,法肯豪森在参谋次长、军事委员会边塞组长贺耀祖等人的陪同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视察工作。
他们乘一艘小型舰艇由长江直下入海,驶往镇海和乍浦。他对这里的海防工事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发现这些海防设备均建筑于19世纪中叶,收不到现代化的防御功效。从镇海、乍浦归来,在上海稍作停留,旋又前往江阴要塞视察防御工事。
1935年7月,法肯豪森在兵工署长俞大维的陪同下前往四川,顺便视察了长江沿岸地形。时值长江泛滥成灾,汉口犹如一个小岛,周围无数的村庄,好像一个个浮在水面上似的。法肯豪森到达四川后即拜会蒋介石。此时蒋介石以“追剿”红军的名义趁机占据了四川,正在举办峨眉训练团。通过四川之行,法肯豪森看到了长江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他认为,长江千年以来形成了一个有两亿以上人口的主要交通干线,应沿长江两岸及山谷建造一条横贯铁路,与南北向的沪杭和汉口到广州的铁路交叉,以贯通贵阳至昆明,将来再与通往缅北的雷多和通往仰光的铁路线相接。1935年5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接连制造了“河北事件”和“张北事件”,迫使国民政府与其达成《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使河北、察哈尔两省主权大部分丧失。日本帝国主义的蚕食鲸吞,使法肯豪森十分着急,他于7月31日当面向蒋介石陈述对时局的看法。8月20日,又“特综合各种理想”,写成《总顾问法肯豪森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呈送蒋介石。法肯豪森在《建议》中敦促蒋介石对日本的进攻实行抵抗,并指责其不抵抗政策。他说“华北事件”是“华方一味退让”,日方“用最后通牒式之空词恫吓”的结果,“深信日方苟遇真实抵抗,则局势迥异”。他批评蒋介石等在日军的进攻下消极抵抗的政策。他警告蒋介石:“若不倾全力奋斗以图生存,则华北全部包含山东在内,必脱离中国……”他建议蒋介石丢掉幻想,对日实行坚决的抵抗。
关于南京政府对日作战准备最紧急的任务,法肯豪森提出了六点意见。另外,他还就购进新兵器、扩充空军、加强谍报组织等问题向蒋介石提出了建议。并鼓励蒋介石:“我方若能以自信与毅力,入手实施上述任务,深信中国地位于短时期内即可稳固,减轻目前困难与威胁状况。”
法肯豪森以上建议,无论是从当时遭受日本侵略的危局来看,还是从国民党抗战的进程来看,都是中肯的意见。他不仅为国民党政府应付华北事变的危机提出了建议,而且也为尔后的国民党长期抗战绘制了蓝图,奠定了正面战场抗日作战的战略基础。
筹备对日作战
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了以成立军人政府、建立军事独裁为目的的“右派”军人政变,政变虽被平息,但执政的广田内阁更为反动,日本更加法西斯化。法肯豪森认为中国必须加快实施抵抗日本侵略的计划。首先他着手装备8万快速机动部队,成立若干个炮兵团和一个装甲兵旅,以便支援步兵作战。
为促使中德军事合作,国民党政府于1936年春组成了由资源委员会、开滦煤矿总经理顾根,资源委员会委员王守竟和蓝衣社骨干酆悌组成的代表团赴德。希特勒两次接见了代表团。
5月,希特勒派原第七军军长莱谢劳中将(不久晋升为上将)为其全权代表,来华报聘,并继续由法肯豪森主持军事顾问团的工作。德方“最大军区内之司令长官”莱谢劳的使华,显示了希特勒对密切中德关系的重视。1937年7月初,日本大规模侵华迫在眉睫,法肯豪森发现南京附近方山除建有战车营及机踏车机关枪连、交辎学校外,拟准备建机械化战车防御炮营、机械化二公分高炮营、装甲车团团部及交通兵第一营各部营房。方山为南京南部一孤立的小山,高耸平原,势如孤岛,是南京附近最显著的目标。他致函军事委员会:“职对机械化部队群集一处,认为非常危险。尤以方山为首都附近最显著之陆地标识,以如此贵重器材屯聚一处,宁可不惜!”并建议:“此后修筑机械化部队营房,宜预计其使用地点,并尽量避免群聚首都附近……”蒋介石对其建议十分重视,于1937年7月6日密令参谋总长程潜:“……(方山)建筑多数营房,自非所宜,前经令饬,凡有重要建筑,必先经参谋本部审核在案。”
参与抗日作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法肯豪森陪同蒋介石在庐山。事变发生后他们立即回到南京,急调各地军队赴前线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