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求知终受益
李嘉诚对自己14岁以前的求学、求知经历,有过这样的感叹:“少年时期学到的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
李嘉诚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少年的李嘉诚受家学渊源的影响深刻而久远,他的很多优秀品德都得益于此。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的秀才,也是博学多才之人。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自幼聪明好学,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校第一,但是由于家境贫困而无法继续求学,只好走上了教学的道路。而李嘉诚3岁就能背诵一些诗文,如《三字经》、《千家诗》等,这些正是幼年时代的启蒙读物,因此,李嘉诚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嘉诚5岁时入小学念书。年幼的李嘉诚并没有满足于先生教授的诗文,凭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了他更为广泛的阅读,他经常沉醉于那些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这些读物在李嘉诚年少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间珍藏图书的藏书阁,李嘉诚每天放学回家,便在这间藏书阁里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因此他的表兄弟们称他为“书虫”。李嘉诚年少时,经常秉烛夜读,特别刻苦。
李嘉诚在这求知的氛围中,读完了小学,完成了对他一生都有深刻影响的国学知识的汲取,同时也坚定了他的爱国情操,这为他以后的发展与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抢学问”就是抢财富、抢未来
“抢学问”这个词是李嘉诚创造的,它反映了作为企业家的他几十年来不屈不挠追求知识、创造财富的艰辛历程。
李嘉诚14岁时迫于无奈,来到茶楼打工,他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回到家后,他还要借着油灯苦读到深夜。他学习太用功,通常会忘记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时,已到了上班时间。他的同事们空闲时通常聚在一起打麻将,而李嘉诚却总是捧着一本《辞海》,时间一长,这本《辞海》变得又黑又厚。
李嘉诚来到中南公司做学徒后,白天做工,晚上的时间可以由自己安排,这时,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即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自学完成中学的课程。李嘉诚有着十分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他经常为没有教材而忧愁。因为他的工资微薄,既要维持家用还要供养弟妹上学,几乎没有多余的钱用来买教材,于是李嘉诚想到了买旧教材。当李嘉诚回忆起这段往事说道:“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知识,又省了钱,一举两得。”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常常告诫儿子,要想立足于香港社会,就要学做香港人,要学会广东话和英语这两种语言,这样才有机会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倘若将来有出人头地之日,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的上流社会。于是,李嘉诚把学广州话当做一件大事来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由于他的聪明伶俐、勤学不辍、苦练不止,很快就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广州话。李嘉诚学英语也是如此,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休息,便独自跑到屋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刚亮,他就迅速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在朗读就是在背诵英文。即便在茶楼打工、中南公司当学徒,在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李嘉诚从未中断利用业余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功夫不负苦心人,李嘉诚凭着刻苦学习的毅力,几年后就熟练地掌握了英语。晚年的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还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
在香港,华人中流行广州话,不懂广州话的人甚至是寸步难行。在长江塑胶厂创业之初,李嘉诚就是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直接与外商进行洽谈,从而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在其后来的商海搏击中,广州话和英语都让李嘉诚在生意上得心应手。
李嘉诚曾这样形容过自己:“人家求学,我是在抢学问。”他认为,善于“抢学问”,就是在抢财富、抢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
李嘉诚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知识改变命运。”他说:“今天的商场要以知识取胜,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这是李嘉诚几十年来历经商海所总结的经验之谈,同时也是肺腑之言。
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少年到港人皆知的“塑胶花大王”,从地产界的大亨到股市里的大腕,从商界的超人到知识经济的巨擘,从行业的至尊到现代高科技的急先锋……在其商海生涯中,李嘉诚总是能占得先机、打上新时代的烙印,从而获取乐巨大的财富。勤奋好学的李嘉诚一生都在努力学习,博览群书,靠知识指引前进的道路,进而勇于不断尝试进军那些尚未接触的新领域,并且每次都是受益匪浅。他所有的战略抉择,既能与产业、行业趋势的变迁相适应,又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有学者评价李嘉诚说:“他(李嘉诚)是跃进到现代化的永无止境的变动之中的人。”
在其60多年的商海生涯中,李嘉诚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看半个小时的书或杂志,学习知识、了解行情、掌握信息。他说,读书不仅是乐趣,而且令人启迪心智,刺激思考。他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会读,但书不会去读小说,也不看娱乐新闻,他认为这样能够节省时间。他在回忆过去时这样说过:“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我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进步,这样离我的目标就不远了,现在仅有一点学问是不行的,要多学知识,多学新的知识。”
李嘉诚荣膺世界华人首富以后,并没有退休养老的打算,他仍在不断地学习,每天坚持在他的办公室里工作。他是一位真正身体力行“活到老,学到老”的杰出企业家。他说:“不读书,不掌握新知识,不提高自己的知识,靠吃‘老本’潇潇洒洒过日子,是旧时代不少靠某种机遇发财致富的生意人的心态。如今已经不可取了。”
李嘉诚还说道:“一个人只有不断填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然你就会被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所超越。”李嘉诚正是凭借着勤奋好的心态竭力追赶着时代的步伐,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争做先锋。
可见,在现代社会中,知识不仅能转化成财富,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只有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学习知识、学以致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掌握高科技,力求与时俱进
科技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必须有智、有识,当你懂得一门技艺,并引以为荣,便愈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别人走快我们几十年,我们现在才起步追,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李嘉诚
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从奥巴马上任美国政府总统,人们可以感觉到互联网的强大的力量。奥巴马团队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进行宣传,通过网络筹集到总额超过对手麦凯恩2.3亿美元的捐款,为他的成功奠定了雄厚基础。
李嘉诚说:“下一个世纪的企业家将和我完全不同,因新世纪企业家的成功取决于科技和知识,而不是钱。”
一个人倘若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那他的事业也就不会成功。前些年,曾经有些人认为:读书无关紧要,一生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同样能干大事业。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一生都没有读过书的人,虽然同样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但毕竟许多事物都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才可以应对。况且如果这样的人也在不断学习、有很多知识,那么,他会更加成功,或者是成功得更快。因此,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不断地学习,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付诸于行动。
用知识武装自己
李嘉诚先生14岁辍学择业,至今没有机会进过学校求学,但他学识之渊博、才智之卓绝,广为人知。
很多生活在农村里的孩子,因为没有金钱可以挥霍,没有关系可以依靠,所以只能埋头于学业。他们要走出大山,走出农村,只有依靠知识。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知识可以转化为力量,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现任的百度CEO李彦宏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
李彦宏1968年出生于山西阳泉,19岁时就离开了家乡,到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读书,主修信息管理专业。1991年毕业后,远渡重洋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主攻计算机,并获得硕士学位,英文名字是Robin。如果他不上学,就不能走出阳泉,就不能到美国生活8年,就不能有独特的计算机技术,就不能成为今天中国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CEO。
在美国的8年时间里,他做了很多事,见识了很多中国没有的东西,在美国的事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获,这些对他的人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他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INFOSEEK资深工程师。道琼斯公司和《华尔街日报》,以及INFOSEEK在全球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进入那样的公司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在搜索引擎发展初期,他作为全球最早研究者之一,最先创建了ESP技术,并将它成功地应用于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图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项极具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他在计算机领域有着独特的天赋,1996年,他又首先解决了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结合的问题,并因此获得了美国专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美国再好,也不是中国人的家;事业上再成功,也弥补不了内心的寂寞和生疏感。李彦宏31岁那年,他和另一个朋友徐勇带着120万美元风险投资,从美国回到中国创业,于是有了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百度把他们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中文搜索引擎,并愿为此目标不懈努力。现在,百度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面对大量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我们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IT时代的新资本家
亚洲风暴过后,香港“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对2000年的香港经济抱有乐观看法。李嘉诚说,港人过去习惯了在泡沫经济中生活,1997年以来的经济表现,应该是对年轻人敲了一个警钟:在这个年代绝对不能退步,转速不够快就可能被抛离,他劝告大学生要不停跟时代走。他同时指出,近年高科技旋风席卷全球,不少香港上市公司都赶搭科技列车。李嘉诚坦言,科技世界深如海,香港地区的科技发展步伐仍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香港根本无高科技,有的只是新科技”。
自2000年开始,被奉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不再以地产商或其他类似的面目出现,而是开始了其商旅生涯中的又一次转折:这一次,他摇身一变成了IT时代的新资本家。
李嘉诚说:“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可见,李嘉诚的成功还来源于对知识的追求与运用。
李嘉诚从传统产业突围,追赶时代脚步的一大明显例证是:1999年,李嘉诚在世人一片惊叹声中,抛售英国电讯第二代移动电话业务Orange(橙)49%的股权,一进一出之间,轻松获利200多亿美元。“低买高卖”便是李嘉诚经营之道中最主要的一招。
在市场处于低潮时,李嘉诚习惯做出重大的投资。他解释说,投资要看资产是否具备长远盈利能力,而不仅仅看价钱是否便宜。自1999年起,李嘉诚对全球电信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断寻找更新的发展机会。当年,李嘉诚以317亿美元出售英国Orange,而预计经营第三代(3G)移动电话的成本,总共不会超过140亿美元。
智慧超人的李嘉诚总是知道什么事情何时该有所为、何时该有所不为。李嘉诚最让人惊叹不已的举动便是在3G移动电话前景普遍被看好时,他居然顶住了诱惑,主动退出德国、瑞士、波兰和法国的3G移动电话经营牌照竞标。李嘉诚认为,3G移动电话固然是未来方向,但在当时市场一片狂热之中,牌照竞价已经过高,他只好选择退出。事实证明,李嘉诚的这一判断没有错。
可见,要想在事业上取得胜利,关键是能捕捉最新信息,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看清前进方向,因此,平时要加强新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发展潮流,才能捷足先登,从而为你带来可观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