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需要一个组织,一个对你有信心又跟你团结同心的优秀组织来帮你。而且,你也必须对这个组织信任,对它有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同心同力取得成功。
记者:在你的王国,你是怎样看待敬业精神各不相同的人呢?
李嘉诚:……在今日的商界,当人们考察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的人员的表现时,只是在年终看他们的R&L(盈亏)。但是,我不是这样的,因为当你等到看R&L时,已经晚了整整一年。我通常都是在这一年的期间,例如办公室例会或到公司巡视的时候,作一些有心的考察,这样,如果发现不对,就必须采取行动。
记者:李先生,你今天的成功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你认为志向是不是天生的?
李嘉诚:以哲学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发展的。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两个环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所给你的。这两个环境都是你无法抗拒的,它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砺你意志的过程。就拿我自己来说,童年的时候,父亲教育我要学习礼仪或遵守诺言,而我呢,也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博学多识的教师。但是后来环境一改变,贫困的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
当我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长子,而父亲并没有留下什么给我们,所以读书是绝对没可能了。赚钱是迫在眉睫的,这样志向就有了改变。而且,在接下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日子里,我有韧性,能吃苦,因为我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勤奋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诚可靠,反而一路进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记者:这很感人!但是,你今天的生活环境已经是相当富裕,并没有任何压力,你为什么还拼命工作呢?
李嘉诚:这就说来话长了。简洁地说,主要有四大原因:其一,我十分理解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很想赚一些钱,做一些善事。其二,我爱读书,却因为穷,没法完成学业,实现我心中的理想,所以我很想多赚一些钱,才方便在教育上更好地发展;其三,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父亲因为没有钱买药而失去生命的情景,所以我想多赚一些钱,去帮助那些被病魔缠身的人,去不断地发展人类的医疗事业;其四,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Challenge(挑战)。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讲求实力的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而且,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你要赚钱就必须利用你的胆识去面对或者接受这种挑战。你看我随便一说就有四大压力,我的压力其实大得很哪!
李嘉诚实话实说
长期以来,李嘉诚始终保持低调,传奇式的故事不少,但往往真假参半。1999年,李嘉诚接受了《亚洲周刊》的独家专访,把他的一些看法、个人生活和生命经验娓娓道来,也澄清种种传言。以下是访谈摘要:
记者:听说你喜欢睡前看书,重视自学。你昨天晚上看的是什么书?
李嘉诚:我昨天晚上看的书是有关IT(资讯科技)的前景,这个行业发展会很快,我相信未来二三年内,电影、电视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电话中显示出来。我比较喜欢科技、经济、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最近对网络资讯比较有兴趣。
记者:你不看小说?
李嘉诚:对,我不看小说,娱乐新闻也不看。这是因为从小要争分夺秒“抢”学问。我年轻时没有钱和时间读书,几个月才理一次发,要“抢”学问,只能买旧书,买老师教学生用过的书,教科书里有教师划出的重点、答案,什么都有。总而言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不看,因为没有时间。其实我很喜欢历史,小时读书历史都拿高分。
记者:你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工作会不会很累?
李嘉诚:我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运动一个半小时,打高尔夫球,晚上睡觉前都坚持看书。白天精神还是很好,精神来自兴趣,你对工作有兴趣就不会累。最累的时候是开会,一个发言者讲了第一分钟,你已经知道要讲的内容,可是那人讲了十分钟,你就会感到非常疲倦,因为无聊和无奈,有时要带花旗参去提神。
记者:你睡不睡午觉?
李嘉诚:不睡,有时太累了,也喝点咖啡。
记者:你喜欢看科技书籍,你认为发展科技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李嘉诚:要令人认识科技发展及其应用会带来什么商业机会。我想如果能令一些科技变得更实用、更适合中国,本身对香港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过去数年,我们公司组织及鼓励各阶层同事重视自发性学习新的科技,去考虑那些增强业务效率、拓展竞争优势和提升营运效益的科技项目,连我自己都天天阅读有关科技的书籍。
记者:你有没有试过用电脑上网?
李嘉诚:两年前有一次上网花了两个多小时,以后就比较少用。我用电脑主要是看公司的资料。
记者:为香港创造繁荣的老一辈企业家,不少都面临下一代接班的考虑。你是否已在考虑接班问题?
李嘉诚:我已辞去长江董事总经理一职,但仍是董事会的主席,日常的工作由长子李泽钜和一批年轻的行政董事共同负责。但重要的决策,他们还会和我磋商。儿子和我所有公司的重要高级行政人员都相处得很好,接班一定没有问题。
记者:在高竞争、高知识、高速发展的香港社会,商界下一代要走的路是否比你们前一辈更艰难?
李嘉诚:商界一定是跟时代发展,今天要谨记知识与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新一代面对的问题,有易有难。但相对于数十年前,学问、知识与事业之间的成败关键,对下一代来说更为重要。
记者:西方人说留给下一代炼金术而不是黄金,你留给孩子的是什么?
李嘉诚:中国人说是给“渔”而不是“鱼”。我两个儿子都很上进,热爱香港。泽钜跟着我,现在是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和公司的人员相处得很愉快。他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关心社会的将来,热心环保,常常说如果我们再不注意环保,香港会变成怎么样。他的生活很简单,消费比我还简单,这条路他是走定了。
记者:幼子独立创业,你放心吗?
李嘉诚:泽楷和世界很多在新科技领域极有成就的公司和人物来往密切,过去几年,花了大量时间和不少投资及心血在发展高科技事业上,以他的工作表现和经验,可以在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找到发展空间。即使面对像数码港这样的压力,面对未来的挑战,他还是要立根于香港,这是成熟和热爱香港的表现。我对泽钜跟着我的步子,以及泽楷发展高科技的投入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充分理由放心。
记者:最近李泽楷提出的数码港计划似受阻,你会不会向港府施压?
李嘉诚:不,绝对不会,我从没有运用影响力,向港府官员说过有助数码港的话。
记者:你是不是一个很严格的父亲?你会不会打孩子?
李嘉诚:我会打,不过是假打。我是一个严格的父亲,以前,星期天我一般都和孩子一起,在小游艇上不是教他们怎样赚钱,而是教他们怎样做人,星期天都不安排其他活动。
记者:你有没有宗教信仰?
李嘉诚:我自己没有特别的宗教信仰,但涉猎很多宗教书籍,基督教、佛教、儒家、道家的书都看。有时一些警言非常精辟,令人开心。
记者:一个成功企业家的乐趣和追求究竟应该是什么?
李嘉诚:不断积极迎接新挑战。企业的成功,使我得到更大的资源,可以作出对社会、对民族有建设性的永久贡献。我今天的生活水平和几十年前相比只会差了,年轻时也有想过买点好的东西,但不久就想通了,只是强调方便,我的穿着可能比你们都便宜。我这双皮鞋400多港币,戴的手表也只有200多元。我只求心灵满足,很开心。我相信,一个人的地位高低要看行为而定,你自己相通了,脑海中自会另有天地,能超越权势和卑微。
记者:在企业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方面,你是如何做的?
李嘉诚:中国过去有不少富可敌国的商家,但古老的传统思想是基业传万代,考虑让儿子代代相传。我认为让实业千秋万代继续下去是应该的,但一个人基本生活保障并不需要太多。你有多余的钱财,应多些参与社会公益。所以,商业我会慢慢地放,公益事业我想更多地直接参与,希望借此能引起其他参与者的使命感和更多人的共鸣。
记者:你有很多事业,但似乎对新闻媒体投入不多?
李嘉诚:我对媒体非常有兴趣,也有投资,是新城电台的股东。但媒体和其他行业有时会有冲突,从内心讲,有时会得罪人。以我的作风,更不喜欢为赚钱去制造新闻,伤害别人。
记者:据说你和员工相处得很不错,你有没有直接辞退过员工?
李嘉诚:高层的没有,中级的职员有辞退过。那是一个受过很好教育的中层管理人员,多次以权谋私,他的行为和他的待遇绝不相符,我决定辞退了他。
对一个职工,如果他平时工作马马虎虎,我会十分生气,一定会批评他,但有时做错事,你应该给他机会去改正。有一次,一位职工不小心把我办公室一匹非常珍贵的唐三彩马打碎了,我只是淡淡地说,以后小心些。马已碎了,他也在自责,你为什么还要去说他呢?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做人的道理。
记者:你能不能向全球华人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
李嘉诚: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要融和当地社会,发展得好,就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对推动当地社会有益的事要不遗余力地去做。我一心要建立的不仅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的企业,而是也让外国人看得起的企业。
Bloomberg Markets访问
2002年12月22日,李嘉诚接受了Bloomberg Markets(《彭博市场》)的专访,在这次访谈中,李嘉诚针对很多问题第一次向媒体展露了自己的心声。
问:你向Matt Winkler表示,很久之后仍不会退休,你曾说“我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如奥运运动员一样”,那是否也反映了你的动力及雄心?
答:当我55岁时,很多人已开始关心我的退休问题。对于“退休”,我有自己的定义,我年轻时生活非常困苦;今天我认为没有压力的工作,就已如享受退休状态。这几年来,我集团很多新的业务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很小心谨慎计划每项业务,对我来说工作只有挑战,没有压力,除了来自要比别人表现得更好的压力。既然这么多人感兴趣及关注,我很高兴告知大家,我的精神及体力不仅可以应付自如,而且更有能力掌握当前的机遇及应付有关的挑战,并且对每一项目的发展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我现在亦花大量时间为我基金会做很多教育及医疗事业,并乐此不疲,对我来说,这更是我一生中很重要的事,是终身不渝的事业。
问:你一直努力不懈,而且建立了一支经脸丰富及能干的管理层,到底什么决定由你自己掌握?什么决定则授权他人?若你要退下时,谁会继承你?
答:集团于过去多年的业务范畴不断拓展,目前业务遍布全球41个国家。鉴于集团业务范围及地理分布广泛,因此公司架构及企业文化应顾及集团全球同事的期望与顾虑,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身处一个多元化的年代,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见及信念,这世界并非一切注定或静止不变的。曾有多套管理学说提出种种方案,建议企业如何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架构,以及修订企业文化,为配合全球经济趋势作好准备。对我来说,当长江1979年收购和黄时,我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建立可令企业管理层和股东利益一致的管理架构及企业文化,而同时公司也要有一个最自由灵活的环境以供他们全方位发展专业知识和企业精神。具备能力及策略的真正人才实在非常罕有,若加上具备创意、胆量及审慎态度的,更是少之又少,一定要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报酬。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及西方管理科学两大范围内找出一些适合公司发展及管理的坐标,然后再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架构,建于这基础上的公司架构,可使集团更具有动力,鼓励所有不同业务的管理阶层,自我力争最佳发展机会。即使我或任何管理高层退休,也不会对集团造成任何实际影响,因此交接绝对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问:在风险方面,你现时也面对另一个表现疲弱的行业--地产,但你似乎并不感到忧虑,为什么?
答:《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套传统的中国思想在商业社会中也非常实用,故此十多年前当地产很蓬勃时,我已决定集团应强力加速多元化发展,所以远于地产泡沫爆破前,我们地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已较为减少。其实于亚洲金融风暴来临时,泡沫经济之迹象已很明显。
最近政府推出稳定楼市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应算是好消息,主导性的经济政策可能带来更佳的效果,经济政策的推出若在时间方面配合得宜,将可带来倍增性效果。居住为市民的一项基本需要,由于市民不断寻求改善居住环境,对楼宇的需求一直存在。长远来说,在地产市场投资应可获得合理回报,集团将继续谨慎投资。
问:在和黄及长江的业绩公布会上,你认为香港传媒对你的家族作出吹毛求疵的批评,对此似乎感到很失望,对吗?他们认为每消费10元,有5元会落到你的口袋里,但你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你认为别人为何这么锐意抨击你,特别鉴于你在过去多年的成就已赢得不少人的尊敬?
答:我首先想指出,负责任的传媒对社会极具建设性,不负责任的传媒以削弱社会结构来攫取利润,他们最开心是能寻找到矛盾及制造偏激,差劲的是他们蓄意在“对”与“错”间制造混淆,狡猾地利用及煽动人们的偏见去激化社会情绪,所有目的只是促销。他们所做的是在倡导,而不是据实报道,揭开各种堂皇借口的面纱,便会看清他们的真面目,他们只是唯利是图和玩弄权术。我投身工作逾60年,对以我为目标的传媒报道我持两种不同态度,第一是以事论事的,我们应以客观专业的态度接受批评;第二是以我为目标,我不会重视,我相信香港人对我了解很深,知道我每一分成功都有我每一分的努力,在港英政府的时代或在特区政府管治下,我集团从未有任何特别的优惠。一直以来,我们在香港及香港以外发展的成绩很理想,现在集团业务遍布41个国家,上一次我统算全球约有15万以上员工,我肯定现在更多其他国家的人了解我。
无论对以前港英政府或现今特区政府,我多年来翻来覆去的论点一直都是重视民生及经济问题,今天我最痛心的是在香港经济正处于转型的时候,最需要是重视知识、创新及洞察力,竟然我们有一些大众媒体反而引领读者逆向而行,沉沦在浅薄的意识中,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