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管理
20843100000012

第12章 和谐管理 品人(2)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站立姿势表现出挺、直、高,那他(她)便是具有了基本的美感。就男性来说,站立时身体各主要部位舒展,头不下垂,颈不扭曲,肩不耸,胸不含,背不驼,髋、膝不弯,这样他就做到了“挺”。站立时脊柱与地面保持垂直,在颈、胸、腰等处保持正常的生理弯曲,颈、腰、背后肌群保持一定紧张度,这样他就做到了“直”。站立时身体重心提高,并且重点放在两腿中间,这样他就做到了“高”。就女性来说,站立时头部微低,显示了她的温柔之美;挺胸,不仅使她显得朝气蓬勃,而且让人觉得她是个自信的人;腹部微收,臀部放松后突,表示她很在意女性曲线美。

在社交场所和任何人群集合的地方,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站着谈话,其站姿各种各样。相对站立,这是两个人谈话时常采用的姿态,其中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亲密友好,一是彼此发生争吵。又有双人八字形站姿,表明欢迎别人加人。还有多人并肩站姿,说明几个人受到同一约束。

站立时,对方手臂的姿势也值得琢磨:手臂下垂时,表示他此刻的心理处于松弛状态,心态比较自然;手臂张开时,表示出欢迎和拥抱的姿态;手臂交叉时,既表现一种防卫心理,又具有一定的掩饰作用。即便是颇有声望的政界要人,或社会名声显赫的人物,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都会程度不一地采用这种姿势。用手握臂时,表示一种自制。有的人置身陌生人当中,为了掩饰不安的心情和缺乏自信心理,会采取这种姿态。手臂上举时,要么表示胜利,要么表示投降,要么表示敬礼、挥手、招手等特定的含义。

从坐姿品人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坐的姿势看一个人。对他坐的位置、坐姿进行标记、分析,可以画出一张人心的“地形图”来。

座位的物理距离。这种距离的大小,可以表示主观上想侵犯对方身体领域的程度,从而能判断出他的一些心理想法,知道他想干什么。例如:一对以身相许或卿卿我我的情侣,即使在很宽阔的沙发里,他们也会靠近对方的身边坐下,这当然并不是没有足够的空间,而是反映了他们如胶似漆的心态。又如在大学的教室里,如果有人想积极参与讨论,这些学生大多数会坐在教室前面的位置上,反之,有些学生不常来上课,占用上课的时间出去打工,他们一定会坐在后头的,对于本科目不感兴趣的人,也会选择坐在后面。

座位的方向含义。座位的方向有两方面:一个是坐在对方的正对面或旁边,另一个是坐在背向房间的入口与里面的某处位置。坐在正对面或旁边,其表现的心理状态就不同,面对面坐着有一种距离感,这时,两人之间有一张桌子或什么东西之类的障碍物会感觉比较舒服。而坐在侧旁的时候,就没有如此的限制,大多数人采用亲密的距离并肩而坐,彼此朝着同一个方向,注视相同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某种连带感。而面对面的坐姿,双方都处于可以观察对方的最佳位置上,很容易产生视线冲突,造成对峙的状态。

以深坐与浅坐的姿势来识破对方的心理。人一旦心惰轻松,就会深坐在椅子上,同时伸出脚,很悠闲,表示不会立刻站起。心情紧张的人,则会浅坐在椅子上,同时两腿并拢,长期处于打算随时离开座位的状态。深坐的人希望自己居高临下。而浅坐的人,坐在位置上常感不安,无意识中会表现出一种服从对方的心理来。在这种人面前,千万不可显得自己太强大、傲慢,因为他们内心会有反抗。相反,你若表现出对他有一份友好或关心,他一定会在心里喜欢你、愿意与你接近,这为拓展以后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坐姿会表现出人的深层心理现象。有些人一坐下来就会跷起二郎腿,据说这种人深沉、不服输。不过,这是男人的情况,与女性稍有不同。女人大胆地跷起双腿,表现出她对自己的容貌或衣着服饰相当自信。这样的坐姿,很有把握吸引男人的注意,同时也表示她显示自己的强烈欲望,这种女人自尊心很强,热衷于做管理者,她一面很轻松地跟男人来往,一面也不轻易倾心于一个男人。

从步态品人

人们行走的姿态--步态--是千姿百态、变化万端的,比如有消磨时间的散步、无精打采的慢步、大摇大摆的阔步、闲庭自得时的信步、节奏均匀的慢跑、风驰电掣的疾奔、老态龙钟的蹒跚、犹豫不决的徘徊、偷偷摸摸的蹑行、摇摇摆摆的跛行、姿态优雅的滑行、兴高采烈的蹦跳、心焦气躁的急走、故作姿态的扭摆、夸张行进的正步、急促小奔的碎步,等等。这些移动身体的步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其中某些部分。

每个人具有独特的走路姿势,能使他的熟人一眼认出来。至少有一些特征,是因为身体的结构而有所不同,但是步法、跨步的大小和姿势,似乎是随着情绪而改变的。假如一个人很快乐,他会走得比较快、脚步也轻快;反之,他的双肩会下垂,走起路来好像穿着铅底的鞋子一般。走路快且双臂自在摆动的人,往往有坚定的目标而准备积极地加以追求;习惯双手半插在口袋中,即使天气暖和时也不例外的人,喜欢挑战而颇具神秘感,通常他善于扮演“魔鬼的拥护者”的角色,因为他喜欢贬低别人。

一个自满甚至傲慢的人走路时,他的下巴会抬起,手臂夸张地摆动,腿是僵直的,步伐沉重而迟缓,似是有意加深别人对他的印象。一个人在沮丧时,往往拖着步子将两手插人口袋中,很少抬头注意到自己往何处走。一个人在这种心情下,走到井边,说不定会朝里边望一望,借以转移目标,暂时忘记烦恼。走路时双手叉腰的人,看起来像个短跑者,往往他想在最快的时间内跑最短的距离,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突然爆发的精力,常是在他计划下一步决定性的行动时看似沉寂的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

无论站姿、坐姿、步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姿态,并能敏捷地解释其含义,明智地采取各种应变措施。

从神色品人

道家提倡“色是神之本,神因色而显”。神能在色中所见,色能在神中所见,合神色为神,合色神为色,二者可以由一变为二,也可以由二归为一。豁达与放荡,节俭与吝啬,谨慎与拘束,简默与深险,倜傥与轻挑,慷慨与浮靡,坦白与扩野,镇静与空疏,忠厚与颟预,精明与刻薄,外表都极其相似,二者之间实则南辕北辙。所以品人不如品神,品神不如品色。

豁达的人色博大,放荡的人色涣散;节俭的人色固执,吝啬的人色紧缩;谨慎的人色镇定,拘束的人色呆滞;简默的人色和顺,深险的人色沉淀;倜傥的人色超然,轻佻的人色薄弱;慷慨的人色豪爽,浮靡的人色流窜;坦白的人色真质,犷野的人色鄙陋;镇静的人色凝固,空疏的人色顽嚣,忠厚的人色宽阔,颟顶的人色迟钝;精明的人色清秀,刻薄的人色紧促。用这些方法去识人、用人,与人相交,大概不会错。

近代人物中,在品人上有独特而深厚的功夫,当推清朝的曾国藩。江忠源第一次上门拜见曾国藩,谈话之后,曾国藩告诉身边的人:“这个人将来必定名扬天下,但因色节太强烈而不得善终。”十多年后,江忠源果然以战功名扬天下,而在庐州与太平军发生交战时,由于弹尽粮绝而以身殉难。这应验了曾国藩的话是正确的。

又一次,在淮军刚刚建立时,李鸿章带领三个人来拜见曾国藩,正好曾国藩饭后散步回来,李鸿章准备请他接见一下那三个人,曾国藩摆摆手,说不必再见了。李鸿章奇怪地询问是为什么,曾国藩说:“那个进门后一直没有抬起头来的人,性格谨慎、心地厚道、稳重,将来可做吏部官员;那个表面上恭恭敬敬,却四处张望,左顾右盼的人,是个阳奉阴违的小人,不能重用;那个始终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是个义士,可以重用,将来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那个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即后来成为淮军名将的刘铭传。

这两个例子足见曾国藩品人文术的高明。曾国藩品人,重视几句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 看精神,志量看神采,风波看脚跟,如若看条理,全在言语中。”曾国藩又简单地将人分成四等:一等人为长方昂,二等人为稳谨称,三等人为材昏庸,四等人为动忿逐。

曾国藩品人,目的都是为了选贤任能,为了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他品人时摒弃了江湖上那种重形轻神、重奇轻常、重术轻理的俗习。他的品人专著《冰鉴》则是重神而兼顾形,重常而辨别奇,重理而指导术,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讲究均衡与对称,相称与相合,中和与适度,和谐与协调,主次与取舍等等。《冰鉴》道出了人的神情之别,对品人之性情有很大帮助。如:

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里所说的岩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面孔上,像工人、农民、管理者、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心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品人的色质了。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是品人的第一要诀。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浑浊两种类型。“神”的清纯与浑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神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中,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虫之光,微弱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而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它们都混杂在清沌的神情之中,这是观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通常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在一旁故作振作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在一旁故作抖擞,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则就比较难于识别了。精神不足,即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去掉杂念,以静制动)之说,用于观“神”,要领是:尚未收拾入门,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已经收拾入门,则要着重看人的精细周密。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从尚未收拾入门的时候去认识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谨慎,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从已经收拾入门的时候去认识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大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流露一点,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品人,是一个由外向内、顺藤摸瓜、追根溯源的过程。在观察人的精神状态时,也是这样,即由外在的情态举止,去探察其隐伏在内的精神色质,窥视到他的心灵深处真实的活动。这一过程虽然似乎有一种无色无味、无声无息、无形无状、无征无兆的神秘性,但还是有理可循的,绝非空穴来风,无土之木,无源之水。

从长相品人

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欣赏被管理者的外貌魅力、性格魅力及能力魅力,让他能各展所长,也使自己能充分发挥此三种魅力。

三国时,东吴的国君孙权号称是善识人才的明君,但却曾“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孙权听后先是大喜,但见面后却心中不悦。因为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加之庞统不推崇孙权一向器重的周瑜,孙权便错误地认为庞统只不过是一介狂士,没有什么大用。于是,鲁肃提醒孙权,庞统在赤壁大战时曾献连环计,立下奇功,以期说服孙权。而孙权却固执己见,最终把庞统从江南逼走。鲁肃见事已至此,转而把庞统推荐给刘备。谁知,爱才心切的刘备,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也不高兴,只让他当了个小小的县令。有匡世之才的庞统,只因相貌长相不俊,竞然几处遭到冷落,报国无门,不得重用。后来,还是张飞了解了他的真才后极力举荐,刘备才委以副军师的职务。

才貌偏差,即貌虽丑陋而才气过人,或则貌虽姣美而愚笨如牛。战国时,齐国无盐邑有一女子,名钟离春,以才识知名,而容貌丑陋,年40尚未有夫家。史书说她凹头深目、长指大节,鹰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齐宣王听说她学识超凡,特意下令召见她,问以治国安邦之道。钟离春见过宣王,从容对答,纵论国事,分析利弊,高瞻远瞩,策论服人。宣王听后,喟然长叹:“无盐君之言,使寡人茅塞顿开。”于是,按照钟离春之策,传个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招直言,立太子,并拜钟为王后。从此,齐国日益富强,成为足与泰国抗衡的东方大国。

而与钟离春貌丑才高相反,西汉哀帝时出了一个貌美才疏的董贤。据《汉书?佞幸传》记载,董贤当时为郎官,即皇帝侍从官。“为人美丽自喜,哀帝望见,悦其仪貌。”从此得到宠幸,哀帝与他形影不离,“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累巨万,责震朝廷。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籍上袖(身卧皇帝衣袖之上),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其恩爱至此。”可见董贤之美和哀帝之宠。可是当哀帝驾崩以后,太后让董贤处理丧事,董贤内心恐惧,竟然不知如何处理,也可见董贤虽然貌美,却是无能小人。

我们经常听人说:“只要看到那副嘴脸,就讨厌!”“看到他,就令我恶心!”然而说这些话的人的嘴脸,通常都是咬牙切齿的--他们不知道,在此时此刻,自己先就丧失了外貌魅力。

“看了不讨厌”,是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每一个人在外貌上都有其特殊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