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美丽善良的女孩故事全集
20857200000006

第6章 善良 人性的光辉(5)

写下遗嘱死后捐献有用的器官

死后捐献器官开始成为许多人遗嘱中的一项内容。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革命,是精神的飞跃。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项影响他人一生的决定,当这一抉择到来时,是庄严而神圣的。

陈爱国永远也忘不了1965年那炎热的夏天,妈妈突然死于一种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疾病,时年仅36岁。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拜访了他的父亲,征得爸爸同意,医院将要取出妈妈的主动脉膜及眼角膜,陈爱国几乎完全被眼前这一事实击昏了,医生要解剖妈妈,把妈妈身体的一部分移到别人身上!他这样想着,冲出屋子,眼泪夺眶而出。

那时陈爱国14岁,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可以把他深深爱戴的人割裂开来。但爸爸却对那位警官说:“好吧。”

“你怎么能让他们那样对待去世的妈妈,”他冲着爸爸哭喊着,“妈妈完整地来到这个世界,也应该让她完整地离开这个世界。”

“琳达,”爸爸温和地对陈爱国说,并用手臂环绕着他,“你能献给人类的最好礼物就是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你妈妈和我很早以前就决定了,如果我们死后能对别人的生活产生好的影响,那么我们的死也就有意义了。”

那天,爸爸给陈爱国上的这堂课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数年过去了,他结了婚,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1980年,爸爸患了严重的肺气肿,就搬过来和他们一起生活,在以后的6年里,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探讨生与死的问题。

爸爸高兴地告诉陈爱国他去世后,不管怎样都要将身体的一部分捐献出去,特别是要捐献眼睛。“视觉是我能给予别人的最好的礼物,”爸爸说,“如果能帮助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恢复视力,使他也能像温迪那样画马,那对这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幸福和激动啊。”

温迪是陈爱国的女儿,一直都在画马,还曾多次获得绘画奖。

“想像一下,如果有盲童像温迪一样能够绘画,那么做父母的该多么自豪啊,”爸爸说,“如果我的眼睛能使盲人实现绘画的愿望,那么你会感到骄傲的。”

陈爱国把爸爸的话告诉了温迪,温迪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紧紧地拥抱着外公。她当时不过14岁——与陈爱国被告知要捐献母亲器官时的年龄相同,可是他们两人又是多么不相同啊!

爸爸去世后,他们按照他生前的愿望捐献了他的眼睛。三天后,温迪对陈爱国说:“妈妈,我为你替外公做的这件事感到骄傲。我死的时候也要像外公那样把眼睛捐献出去。”

不幸的是,在捐献说明书上签名不过两个星期,陈爱国美丽、聪明的温迪在路上骑马时,被一辆卡车撞成重伤。温迪去世后三个星期,我们接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州狮城眼库的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里弗斯夫人:

“他们想让你们知道,眼角膜移植手术获得了成功,现在两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又重见天日了,他们视觉的恢复象征着对你们女儿的最好纪念——两个热爱生命的人分享了她的美丽。”

“把我的心脏留给爸爸,这是我献给他最后的礼物。”这是近年来欧美最动人的流行语。

许多父亲患有心脏病的女儿,都将这句“名言”雕刻在挂在自己心口的项链挂件上,或写在终年随身携带的“器官自愿捐赠卡”上。而许多父亲一旦发现女儿身上有这句话,都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仅以角膜为例,全球有盲人4600万,其中中国700万,如果有足够的角膜,3000万人可以走出黑暗。而角膜可说是取之不尽的,因为即使八九十岁老人捐的角膜,还可以供另一个人用上几十年。可惜这个“如果”目前还成不了事实,角膜严重缺乏。

人体器官的移植成功和不断推广,赋予“救人”的概念以新的内涵。通常意义的救人,是指以物质钱财、侠肝义胆或生命鲜血救人于水火,拯人于危难,解人于倒悬。如今,医学的发展,使人人可行功德无量之善举,有了以自己躯体救助他人的机会。而这一机会,无论对伟人名流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贫富贤愚之别,区别仅在于肯不肯利用。

心灵感悟

这是一则感人的消息:2001年6月一个悲惨的凌晨,广州一位女士在下班回家途中被歹徒割断喉管。在被送到医院的手术台时,伤者已经处于弥留状态。由于喉部受伤不能说话,她只好挣扎着比画,让护士拿来纸、笔,歪歪斜斜地写下遗嘱:“老公,好好照顾女儿,我不行了,把我的器官献给别人。”而这位缝合了上千针,在垂危之际还想到将器官捐献给他人的伤者原来是一位普通的打工妹!

“微尘”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心灵感悟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照亮艾滋病患者的明灯

高耀洁被称作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1996年,她就开始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在6年多时间里,她走访了河南省100多个村庄,见到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她自费出版《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书,免费发放30万册,仅此一项支出就达40多万元。由她主办编写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的小报也已经出版15期,印数达53万份。2001年,“全球卫生理事会”授予她当年“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她将2万美元奖金和1万美元赠款,全用来加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赞她是一位在中国农村从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女性活动家。

从2000年开始她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艾滋遗孤的救助方面,至今已花费八万多,无偿资助了164名艾滋病孤儿。尽管已经76岁了,但高耀洁说,她还要继续宣传、写书,并抓紧时间想办法解决孤儿的“生存问题,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

2003年7月,高耀洁获得了“亚洲的诺贝尔奖”——亚洲拉蒙-麦格塞公共服务奖,表彰她在防治艾滋病的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心灵感悟

高耀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化为一缕缕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人间还有正义在

比尔10岁那年,妈妈死了;接着,爸爸也死了,留下了7个孤儿——5个男孩2个女孩。一个穷亲戚收留了比尔,其他几个则进了孤儿院。

比尔靠卖报养活自己。那年月,报童有菜园里的蚂蚁那么多,瘦小个子的便不容易争到地盘。比尔常常是拳头挨够,苦头吃尽。从炎热的夏日,到冰封的隆冬,比尔在人行道上叫卖;比这多得多的,是世态的炎凉。比尔小小年纪,已学会愤世嫉俗。

一个暮春的下午,一辆电车拐过街角停下,比尔迎上去透过车窗卖了几份报。车正在启动的时候,一个胖男子站在车尾踏板上说:

“卖报的,两份!”

比尔迎上前去丢上两份报。车开动了,那胖男子举起1角硬币只管哄笑。比尔追着说:“先生,给钱。”

“你跳上踏板,我给1毛。”他哈哈笑着,把那枚硬币在两个掌心里搓着。车子越来越快。

比尔把一袋报纸从腋下转到肩上,纵身一跃想跨上踏板,却一滑仰天摔倒。他正在爬起,后边一辆马车“吱”的一声擦着他停下。

车上一个拿着一束玫瑰花的妇人,眼里噙着泪花,冲着电车骂粗话:“这该死的灭绝人性的东西,宰了他!”然后又俯身对比尔说:“孩子,我都看见了。你在这儿等着,我就回来。”随即对马车夫说:“马克,追上去,宰了他!”

比尔爬起来,擦干眼泪,认出拿玫瑰的妇人就是电影海报上画着的大明星梅欧文小姐。

10分钟后,马车转回来了,女明星招呼比尔上了车,对马车夫说:“马克,给他讲讲你都干了些什么。”

“我一把揪住那家伙,”马克咬牙说,“左右开弓把他俩眼揍了个乌青,又往他太阳穴补了一拳。报钱也追回来了。”说着,把一枚硬币放在比尔的手中。

“孩子,你听我说。”梅欧文对比尔说,“你不要碰到这种坏蛋就把人都看坏了。世上坏蛋是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好人——像你,像我,我们都是好人,是不是?”

好多年后,比尔又一次品味马克痛快的描述时,猛然怀疑起来:只那么一会儿,来得及追着那家伙,还痛痛快快揍一顿吗?

不错,马车甚至连电车的影子也没追着,它在前面街角拐个弯,掉过头,便又径直向孩子赶来,向一颗受了伤充满恨的心赶来。而马克那想象丰富的描述,倒也真不失为一剂安慰小心灵的良药,让小比尔觉得人间还有正义,还有爱。

心灵感悟

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中,用善良的行为去抚慰一颗受伤的心灵,即使耍一些小花招,这种行为也是高尚的和值得肯定的。

生与死的较量

某个墓地的守墓人每个星期总会准时收到一封来信和50元买鲜花的钱,信里署名为“可怜的老太”的人,托他每星期给她相依为命却睡到墓地里来的儿子哈里献上一束鲜花。老实的守墓人每次收到信与钱,总会买束鲜花送到哈里墓前。

一天,“可怜的老太”终于露面了。她坐着小车来到墓地,却没下车,派开车的司机来请守墓人说:“那位托你每星期给她儿子送花的妇人,请你到她那儿说几句话,因为她腿瘫痪了,行走不便。”

守墓人跟着司机来到那位“可怜的老太”面前,这是一位上了年纪身体极差的老妇人,高贵的面部表情掩饰不了她对生活的绝望和病痛留下的印记。

“我是那位寄信的老太。”她断断续续地说,“这几年麻烦你了。”

“我每星期都按时送花。”守墓人说。

“谢谢你。”她接着说,“医生说我将不久人世,死了倒也好,我活在世上对这个世界来说已无一点意义。只是,我惦记着将没人再给我儿子送花了。”

守墓人忽然问道:“夫人,你去过孤儿院吗?那里的孩子都没父母。”

“孤儿院?”

“夫人,恕我冒昧,”守墓人说,“在我这儿睡着的人,有哪个是活着的?与其把鲜花大把大把送给那些死去并不能体味生者痛苦与快乐的人,不如把买花的钱留着给那些活着的人。”

“可怜的老太”听了守墓人的话,半天不言语,叫司机开车走了。

守墓人心想:自己的话对一个孤寡老人可能说过头了。

没想到过了几个月,那辆小车又载着“可怜的老太”来到墓地,这次开车的不是那个司机,而是“可怜的老太”自己。她兴高采烈地跳下车,神采奕奕地对守墓人说:“嘿,你的建议创造了奇迹。我把钱全部捐给了孤儿院,那些孤儿的快乐深深感动了我,让我觉得我还有些用处。更想不到这种帮助他人得到的好处,竟奇迹般治好了我的腿。”

心灵感悟

生命的意义在于作出对社会有利的事情,而不是白白的浪费时间和金钱。只要你能为社会出力,做善事,积善德,积极帮助人,你就不会感觉到碌碌无为和虚度年华了。

得罪了别人之后

当布朗在俄亥俄州哥伦比亚当音乐台主持人时,在回家的路上他常常到大学医院或格兰医院去。他会沿着长廊走到不同人的病房,为他们读《圣经》且和他们说话。那是一种让布朗忘记自身问题的方法,也表示了他对上帝赐给自己健康的感激。对于他拜访的人而言,那有很大的作用,有一次它甚至救了他的命。

布朗在主持节目时非常喜欢议论。在一次评论中,布朗得罪了一位主办人,因为主办人带了一群不属于某特别团体原组成人员的表演艺人到城里来表演。布朗揭发了这件事后,主办人竟叫人来找他算账!

有一天夜里,布朗刚结束在夜总会中的主持工作,在凌晨两点回到家。正在开门时,有个男从他房子的后方走来,问:“你是雷斯·布朗吗?”

布朗说:“是的,先生。”

他说:“我必须跟你谈谈。有人叫我来这儿,教训你一下。”

“我?为什么?”布朗问。

他说:“是这样的。你使有位主办人损失不少钱,感到很恼火。”

“你会对我做什么吗?”布朗问。

他说:“不。”

布朗没问他为什么,因为不想让他改变他的心意!布朗只是很高兴!

来人继续说:“我的母亲住在格兰医院时曾写信给我,说有一天你走进去坐在她身旁,跟她说话,并且读《圣经》给她听,她印象很深刻。那天早上你这位音乐台主持人不认识她,却走进来为她做这些事。当时我在俄亥俄监狱,她写信给我,把你所做的事告诉我。我很感动,一直想来见你。当我听到有人想要揍你时,我说我管定了这档事,然后叫他们离你远一点。”

心灵感悟

有时候不经意间的一个善举,就会消除我们生活道路上的很大障碍。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结缘,少结怨。

枪炮声中闪光的人性

那是在1917年圣诞节前的数周,欧洲原本美丽的冬日风景因战争而蒙上了阴影。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伏在自己战壕内,另一方则是美军,双方的枪炮声不断响起。在他们之间一条狭长的无人地带,一位受伤的年轻德国士兵试图爬过那无人地带,结果被带钩的铁丝缠住,发出痛苦的哀号,不住地呜咽着。

在枪炮声中,附近的美军都听得到他的尖叫。一位美军士兵无法再忍受,于是爬出战壕匍匐向那德国士兵爬去。其余美军明白他的意图后,便停止射击,但德军仍炮火不辍,直到一位军官明白过来,才命令停火。无人地带顿时出现了一阵奇怪的沉寂。

年轻的美国士兵匍匐着爬到德国士兵处,帮他脱离了铁钩的纠缠,并扶起他向德军的战场走去,交给迎接的同胞。之后,他转身准备离去。忽然,一只手搭上他肩膀。他回过头来,原来是一位获得铁十字荣誉勋章的德军军官从自己制服上扯下勋章,把它别在美军士兵身上,让他走回自己的阵营。

心灵感悟

关键时刻美国士兵救了德国士兵,同样美国士兵也赢得了对手和自己伙伴的尊敬。这就是善良的伟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