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有海洋、江河、湖泊、沟渠,运行和承载着地球表面的水。水滋润和营养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正常情况下,风调雨顺,水系畅通,各行其道,地球表面的水维系着平衡状态。一旦某条江河阻塞,水系不畅,小则局部紊乱,大则影响全局,而致水患为害。人体的经络相当于地表的河流、江川,它遍布于人体的全身,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据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的记载,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如脏腑、器官、皮毛、孔窍、肌肉、筋腱、骨骼等,联系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几千年前,古人在《黄帝内经》中就认识到,自然界为一大天地,人体本身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万物之间相互承连,息息相通,自然界中某处的不平衡必然对整体有一定的影响,人体内某脏某腑某经的不平衡也会对整个身体产生影响。人体要保持正常活动的功能,人体小天地既要和自然大天地趋于统一平衡,也依赖于经络的沟通而取得人体自身的平衡。经络在人体中的沟通作用,一是联系人体的四肢百骸与五脏六腑,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行气血、营阴阳,实现有机体的机能活动。中医认为,气血为人生养命之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需要气血濡润滋养:而气血通达于全身,必须依赖于经络作为运行的路径。精气的濡养、阴阳的盛衰、正邪的争持,都是通过经络来传导的。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人体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正是由于有了经络的传导作用,血气才能通达全身,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健康。在正常生理活动中.经络可以联系机体,平衡阴阳,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可以抗御外邪,平衡沟通全身各脏腑。在保健延年中,经络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激发鼓舞经气,调动整个机体的平衡,达到“正气存内”,阻止、延缓人体各组织器官、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的衰退。
人体的经络系统纵横交错,大大小小,密如蛛网。如此纷繁的经络系统,我们把它们分为阴阳二类,一般而言.阳经运行在身体的外侧面和背面,阴经运行在身体的内侧面和胸腹面。比如,双上臂的外侧面为手三阳经循行部位.双下肢外侧面为足三阳经循行部位,背部为阳经循行部位;双上臂内侧面为手三阴经循行部位,双下肢内侧面为足三阴经循行部位,腹部为阴经循行部位。自然界的水流由小溪汇聚成河流,流入大河大江,注入大海大洋.再被蒸发至天空,凝聚成雨滴而下落地面。人体的经气从内部的脏腑沿手三阴经流入手指末端交汇于手三阳经.沿手臂外侧流注于头面部,交于足三阳经;从头沿背、下肢外侧行至足趾末端,交于足三阴经;再从下肢内侧上行至腹胸交于手三阴经。如此往复,如环无端,周流不息。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作腧穴。各腧穴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腧穴——经脉——脏腑三者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经络和腧穴在病理上的作用,主要与疾病的发生与传变有关,它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由于经络的联系,内脏病变可以反应到体表的一定部位,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能够对疾病作出诊断。在中医学中,经络腧穴作为多种外治疗法的承接点,绝大多数的外治疗法都作用在经络腧穴上,正是经络和腧穴的存在才使得外治疗法有所依附,各种外治疗法必须依赖经络和腧穴传递治疗保健的信息并发挥治疗作用。
人体的健康和长寿无不依赖于经络的畅通、气血的平衡。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当人体发生疾病,出现气血不和或阴阳偏盛偏衰等症候,通过一些常用的自我保健治疗方法作用于腧穴,激发经络和脏腑的功能,疏通经络气血,平衡阴阳,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对内协调统一平衡,对外抗御病邪入侵,能够达到保健机体、延年益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