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仪金说:国际礼仪
20915900000001

第1章 国际礼仪概述

随着近三十年来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化与加速,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友好往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具体。在这种形势之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外国去。昔日由于闭关锁国所造成的世界不了解中国、中国不了解世界的不正常局面,正在被迅速地改变。

要是说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现在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大实惠,丝毫也不过分。因为倒退三十年,人们还在为求得温饱而费尽心机,哪里还会有梦想环游世界的闲情逸致呢!

而今却截然不同了:改革开放使中国民富国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保持着和睦、友好的关系。只要你是一位奉公守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只要你有正当充分的理由和一定的物质基础,那么你不但可以睁开眼睛看世界,而且能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不受限制地前往世界上任何一个允许你入境的国家或地区观光、访问、探亲、留学、工作、经商……

不过话说回来,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中国人虽然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不曾想象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漫游世界。而更多的人对于办理出国手续、接受出入境检查、乘坐国际班机、住宿大饭店等一系列的程序和衣、食、住、行等等在海外必然遇到的具体问题,知之甚少,于是感到关山难越,只好自动“弃权”。中国过去有句老话,叫做“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话倒是不假,然而要是一股脑地“知难而退”,且不说会失掉许多浪迹天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作为现代人的乐趣,久而久之,难免会因孤陋寡闻而夜郎自大,而目光短浅。因此,只要有可能,还是应当多走出国门,去亲身体验、感受一下外面的大千世界。

尽管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多年,北京奥运会已经顺利召开,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普通的中国人与境外人士的交往并不太多。如果要走出国门,远离祖国和亲人,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充当人家那里的“老外”,人们往往会遇到一个相同的“难题”,即在国外怎样才能够表现得举止得体,不亢不卑,大方而自然?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简单地说,只要了解一些有关国际礼仪方面的常识,在穿着打扮、言谈话语、举止行为、待人接物等许多令人发怵的问题上,就不会出现大的差错和“闪失”。

所谓国际礼仪,是指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所必须遵守的、用以维护自我形象,同时用来对外国友人表示尊重友好的一系列的惯例和形式。它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礼仪的基础上,以世界上通行的国际礼仪为核心的。

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与国人的习惯做法不尽相同,对此国人应当有所认识。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不拘小节,我行我素,都有悖于国际礼仪的主旨,既有失自尊,也有辱国格,因而是极其错误的。

举例而言,中国人讲究“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只要是有一面之缘,就没有什么不可以问的问题。“你多大年纪呢”、“有没有结婚”、“一个月能够挣多少钱”等等,都是中国人平常司空见惯的聊天话题。而在欧美各国,人们讲究尊重个人的隐私权,讲究个人至上。诸如年龄、婚否、收入等问题均属于个人不愿“广而告之”的秘密,即所谓个人隐私。在那里,一个人要是开口就问他人以上那些问题,是会被视为“没有教养”而令人侧目的。

再比如,中国人与熟人见面,惯于问候对方“你吃饭了没有?”或是“你准备干什么去?”而国际礼仪却告诉我们:此类问候语在国外也使用不得。你要是问西方人“你吃饭了没有?”对方多半会误认为你准备请他吃饭,肯定会以实相告。然而中国人问这话却绝对没有这个意思,要是被外国友人答以“没有吃,我们一起去吧”,真可能会下不了台。在另外一些国家,问这样的问题同样会令人不快。在那里,这样问候会被误以为被问候者是否具有能吃饱饭的经济能力,它与“你能吃得饱吗”意思是一样的。知道了这方面的知识,在国外以“你好”或是“早安”、“晚安”问候他人,不仅可以避免误会,减少麻烦,而且合乎国际惯例,使人显得彬彬有礼,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凡是曾经出过远门的人都晓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国家里,风俗习惯也就更加各不相同了。正是这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习俗,才使得今日世界显得气象万千、生机勃勃。从某种意义上说,异国他乡所吸引我们的,不正是那里与众不同、独具魅力的风俗习惯和人文景观吗?出国就是去“采风”,即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和地区与我们所不同的习俗,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见识。

初出国门,要想名副其实地当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就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这也是确保自己在国外畅行无阻、避免麻烦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尼泊尔、斯里兰卡、保加利亚、希腊等一些国家里,人们用摇头表示“同意”,用点头表示“反对”,这就是所谓的“点头不算,摇头算”。这种做法,与我们的习惯正好相反。要是在保加利亚的饭店里面订房间,前台服务员若是用“摇头”来回答你关于“能不能订一个标准间”的询问,他的意思自然是“能”。你要是不了解当地的习俗,吃了亏怪谁呢?

我们一向惯于双手并用来为他人上茶,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用双手与人相握,也是热情、友好、关怀、敬佩的表示。但是要是到了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里,可千万不能照此办理。在这些国家,人们的双手分工不同,而且必须倍守“本份”右手通常用作干高雅之事,如上饭菜,与人接触;左手则只能干“不洁之事”,如沐浴、上洗手间。如果将两只手的“职责”张冠李戴了,在当地人来看,无疑是失礼之至!

礼仪显示教养,习俗体现自尊。

在我们走出国门之前,系统地学习掌握一些有关国际礼仪和海外风俗习惯的常识,不仅今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面前能够更好地显示出我们的良好教养,展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佳风采,而且在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恰如其分地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国古代兵圣孙子在谈及战争时,曾经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我们在对外交往中同样也需要“知己知彼”,唯有如此,我们才会真正地做到成竹在胸,举止得体。

简单地说,学习国际礼仪,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中外有别。中国与外国的国情不同,各自的礼仪自然大相径庭,因此切不可自以为是,要以不变应万变。

其次,外外有别。目前世界上有近二百个国家,国与国不一样,其具体的礼仪显然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相互尊重。在对外交往中,要尊重别的国家,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的礼仪与习俗。但是,这种尊重必须是相互的。

为了使走出国门的出国人员获得必要的国际礼仪知识,特此编写了本书。它主要分为以下两大部分:其一,主要介绍出国手续的办理,以及与出国有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礼仪知识。其二,分国别地介绍几个国家的不同礼仪与习俗。倘若本书能够成为你走出国门的指南,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对你有所裨益,我们将会深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