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尘扬古战场: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
20949200000029

第29章 乌兰布通古战场——仿佛闻到狼烟气息和烽火热浪

乌兰布通是准噶尔大汗噶尔丹与满清康熙大帝交战的古战场,因三百多年前乌兰布通之战而名扬天下。乌兰布通之战中,康熙以20万大军一举歼灭了噶尔丹的主力,使噶尔丹大伤元气,对挫败其割据北疆和分裂祖国的图谋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清初捍卫祖国统一的一次著名战役。这场战争已经过去很长时间,当年的战争痕迹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乌兰布通,一个美丽的疤痕

乌兰布通古战场,在大兴安岭余脉和阴山山脉交汇处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乌兰布通草原位于克什克腾旗最南端,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山水相连,属于清代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当你踏上那片土地的时候,会发现其中的众多奥秘。

1.红色的坛子

“乌兰布通”在蒙语里的意思是“红色的坛子”。

在乌兰布通古战场,红褐色的乌兰布通峰,在草甸的远处兀自独立。清澈的乌兰公河,犹如勇士镶银的佩带,绕山而过。

山下一汪湖水,宁静如镜。隔水相望,乌兰布通峰就像一尊赤坛,倒置于碧水之中。

草甸四处野花灼灼,脚下草厚如毡,踩上去绵软而柔韧,雨季湿润的青草气息,从根叶上溅出来。据说,蒙语中“布统”也有“雾霭”的意思。

当年,大战平息,稠血染红湖水,湖上红色的雾霭数日不散,雾水相连,红峰若隐若现,于是得名“乌兰(红色)布统”。

如今,即使历史的伤口已经愈合,乌兰布通这个美丽的疤痕,展示着岁月长河中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

2.独特的风景

乌兰布通所在的坝上属浅山疏林草原,辽阔起伏的草原上散布着一片片稀疏的桦树林,成为坝上草原最耐看的一道独特风景。

桦树林中,那洁白而修长的桦树树干上有不规则的灰黑色横斑,显得更加生动。墨绿色的卵圆形革质叶片,缀满晶莹的露珠。

它们或一株独秀,或三五株、十余株成丛,或多株集合成林,形成了疏朗有致组合的桦树林。

桦树树下、桦树林间芳草萋萋,赤橙黄绿蓝紫各色野花争奇斗艳。百鸟在枝头鸣啭,蝉儿在草下浅唱,桦树和花草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林间空地上时常会开出一些叫不出名的野花,黑绿色的披针形长叶有点像苣荬菜,尺把长的硕大花穗长在手指般粗齐人高的独干上,就好像熊熊燃烧的玫瑰色火炬。

3.四面环山的将军泡子

将军泡子,其水面开阔,四面环山,水中长着一丛丛的,错落有致的芦苇。在特定的时间,一大群马会飞奔到湖边来喝水,群马入水,溅起漂亮的水花。

夜幕降临时,人们可以围坐在篝火旁欣赏如泣如诉的马头琴和抑扬悲壮的蒙古长调。夜深时,耳旁风吹芦苇的沙沙声会催人入眠。清晨时,观湖面晨光,第一线阳光会将眼前的一切都染成金色。

关于“将军泡子”的真实来由,是有一定的说法的 。

史书记载和民间说法都曾提到,将军泡子是当年康熙皇帝亲征,击溃漠西噶尔丹叛军的地方。

噶尔丹是漠西蒙古准噶尔的统治首领,由于他所统治的伊犁地区物产非常丰富,其野心也不断地膨胀。再加上沙俄不怀好意的纵容和支持,噶尔丹除了不断地侵犯漠北蒙古(今外蒙古)和漠南蒙古(今新疆南部),还狂妄地宣称要夺取黄河,将其作为饮马槽。

1685年,噶尔丹率兵打到了塞罕坝,并且在将军泡子这里布下了由几万峰骆驼组成的骆驼阵。当清军的大炮齐鸣时,噶尔丹的骆驼阵被惊散了,噶尔丹也落荒而逃。

就这样,强烈的震动改变了这个地方原有的地理结构,致使地下水涌出并形成了一个大泡子。泡子就是草原上渗出的地下水自然形成的一个个小湖泊。

这场大战是由康熙皇帝的舅父——镇北将军佟国纲将军指挥,他血浴沙场,英勇战死,将士之血染红峰下水泊,该湖从此被称“将军泡子”。

4.令人陶醉的公主湖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乌兰布通大草原的公主湖,位于塞罕坝以北红山军马场西偏北20多公里处。

即使是美丽的严冬,公主湖美丽依旧,晨曦里的公主湖,风情万种,令人陶醉。

那么,“公主湖”地名是如何由来的呢?

相传,三公主蓝齐格格是康熙最宠爱的女儿,她原本已心系李光地,然父命难违,皇命难抗,她只能违心远嫁葛尔丹,当她途经内蒙草原时,悲极而泣,最终泪流成湖,克什克腾旗的湖泊也就被称为“公主湖”。

5.十二座连营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皇帝之兄裕亲王福全出谷北口经热河上塞罕坝,行至吐力根河处,距敌四十余里,遵照康熙帝的命令与安北大将军汇合,并选择在此安营扎寨,营房分布在吐力根河南北两岸,范围东西60里,南北20里,共立营140座。

当时,大将军本营共计12座,称之为“12座连营”,置土墙、木栅、壕沟,故至今仍留有遗迹,其余营房均为临时帐篷,现在已经找不到历史的痕迹了。

准噶尔大汗与康熙大帝的交锋

康熙皇帝为了遏阻噶尔丹南下,两军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那么,在这场战争中,康熙皇帝在不幸染病的情况下是如何击毁噶尔丹坚固的骆驼城呢?

1.噶尔丹的挑衅

噶尔丹是新疆厄鲁特蒙古族部落准噶尔部的首领。准噶尔部就是厄鲁特部,这一时期,厄鲁特部控制着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它的政治中心在伊犁。

噶尔丹在康熙九年继任准噶尔首领后,兼并四部,进兵南疆,严重破坏了西部地区的安宁。

事实上,噶尔丹的扩张行为早已引起了清王朝的注意,只不过当时的朝廷正忙于平定“三藩之乱”,无暇顾及噶尔丹。

康熙皇帝一方面派大将军费扬古在古北口一带屯兵聚粮,练兵备战,以此来防止噶尔丹的南侵。另一方面派大臣通过调停、会盟及赐予封号等政治手段笼络噶尔丹。

后来,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并收复了台湾,接着,他派大臣索额图和佟国纲与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虽然损失了黑龙江流域的大片土地,但是换取了东北地区的安宁,也起到了孤立噶尔丹的作用,这时打击噶尔丹就非常容易了。

后来,噶尔丹以“为其弟复仇,追索喀尔喀等三部仇人”为名,率领三万劲骑(对外号称十万)南侵,向漠北喀尔喀蒙古发起进攻。接着,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为名,率兵渡过克鲁伦河,进入呼伦贝尔草原,沿大兴安岭西麓南驰,到达乌尔会河。

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率军阻截噶尔丹,结果兵败。于是噶尔丹顺利进入了乌珠穆沁地。

2.康熙的反击

为了阻止不断南下的噶尔丹,消灭这股分裂势力,康熙帝立即派出两路兵马迎击噶尔丹,一路由康熙胞弟、恭亲王常宁率两万多人出喜峰口,沿朝阳、林西一带奔乌珠穆沁,此为右路军。左路军则由康熙堂兄和裕亲王福全率师三万,出古北口,打算沿承德、乌兰布通、黄岗梁一线奔乌珠穆沁,两路夹击噶尔丹。康熙皇帝随左路军御驾亲征。

裕亲王福全请求派大同绿旗兵往杀虎口(今内蒙古凉城与左云间长城隘口),于是康熙帝令大同镇标马兵六百、步兵一千四百人从征,并命理藩院设置驿站。

随后,裕亲王福全又请求所有的谍报都下至军中,被批准。

清军出发后,康熙帝先后派遣内大臣阿密达、尚书阿喇尼和都统阿南达各自率领部下同裕亲王福全师会合。

康熙帝经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进驻博洛和屯,命康亲王杰书由苏尼特地方率师进驻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便阻断噶尔丹的归路。

此外,他命简亲王雅布参赞福全军事;命内大臣索额图和都统苏怒率领部下一起赶往巴林(今属内蒙古),绕至噶尔丹侧后;命阿密达、阿喇尼等率兵分驻福全师所经之路,随时待命。这样裕亲王福全的兵力得到了加强。

行军途中,康熙皇帝患寒热之症(疟疾),康熙帝遣使谕福全,加强警戒。

3.“驼城”激战

当时, 清军内部因争夺军权发生了矛盾,康熙怕发生兵变,便令左路军在土尔埂伊扎尔扎营待命。清军“凡营盘四十座,连营六十里,阔二十里,首尾联络,屹立如山”。这样直接导致了右路军的孤军深入。

接着,乌珠穆沁同噶尔丹接仗后首战失利,四百名蒙古骑兵被消灭掉了。常宁见事不妙,率领右路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乌兰布通地区,在那与左路军会合。

噶尔丹见势步步紧逼,追随常宁大军到乌兰布通地区。

噶尔丹率领两万劲骑,屯兵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南)峰顶,在峰前高凉河畔丛林沼泽布阵防御。

当时,清廷调集的助攻部队约一万六千人无法按时到达,康熙命裕亲王福全想办法拖延噶尔丹,等待科尔沁诸部兵的援助。

于是,裕亲王福全以“先礼后兵”为由,通知噶尔丹派出使节,双方进行谈判,劝其归降,希望可以拖延更多的时间。

不久,噶尔丹发现了清军意图,准备随时逃跑。

形势危急,康熙下令同噶尔丹在乌兰布通进行决战。当时,噶尔丹出兵三万,号称十万;清军出兵五万,号称十万。

噶尔丹利用对岸地势较高,将数万只骆驼的蹄子绑住,让它们卧在地上,背靠着箱垛,用湿毡蒙上,排列成栅栏的形状,取名为“驼城”。然后,他再将兵士安置在旁边,士兵从两驼的间隙向外打枪、放箭,可以说守御非常严固。

噶尔丹军隔河相拒,横卧驼阵,以其作为障蔽。

清兵佯攻,死伤惨重,无法渡河,于是架起大炮猛轰,从黎明一直轰到傍晚,骆驼基本上都被炸死。

于是福全命令清军分左、右翼,设鹿角枪炮,列兵徐进。中午,右翼清军接近敌人,发枪放炮,结果骑兵为泥沼所阻,好不容易到了对岸,才发现河岸高出河床数尺,无法登岸。右翼清军阻于泥淖,失利,只好回到原来的地方立营。

左翼清军在内大臣佟国维和佟国纲的率领下,绕过湖泊,沿萨里克河冲锋,佟国纲不幸中炮身亡。

4.胜败已定

一天清晨,清军作了充分的准备,携有铁心火炮5门,子母炮3门,八旗火器营一千人,汉军火器营四百人,藤牌兵二千四百人。

首先,清军采取强攻政策,集中火炮摧毁噶尔丹的驼城。

他们自山腰突入敌阵,炮击卧驼,驼惊阵乱,打开了骆驼阵的缺口被打开。接着,清军骑兵、步兵齐发冲入阵地。佟国纲的弟弟佟国维在炮火的掩护下,指挥左翼军,绕过沼泽地,从侧面横击。

噶尔丹由于激战一天,人困马乏,而清军炮火烟炎闭日,再加上当时是黄昏时分,所以没有及时发现清军渡河。

当清军杀入骆驼阵时,噶尔丹的士兵惊溃,清军乘机纵兵冲突,斩杀众多敌人。

噶尔丹利用天黑,向北遁逃。而清军也因伤亡严重,其他援军还没有赶到,所以没有追击。

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

准噶尔(蒙古语:“左手”),是厄拉特蒙古的一支。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

1.独立的准噶尔部落

准噶尔是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元朝称翰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也称厄鲁特、额鲁特或西蒙古、漠西蒙古。国外则称之为卡尔梅克。

1634年,准噶尔部的首领哈喇忽剌去世,其子巴图尔继承了他的事业,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并在1640年正式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巴图尔被称为巴图尔珲台吉。

巴图尔连续两次击退俄国的侵略,迫使俄国承认了自己的独立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 1648年,巴图尔珲台吉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成“托沁”文字,将其作为准噶尔汗国的统一文字。

2. 与沙皇的盟约

噶尔丹为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第六子,他自幼被送到西藏布达拉宫当喇嘛。噶尔丹的父亲死后,他的亲弟弟僧格继承了汗位。

很快,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车臣汗发动政变,杀死僧格并取而代之。

噶尔丹听到消息后,回到厄鲁特,在僧格旧部的支持下,打败了车臣汗,自己做了准噶尔部落的大汗,被称为“博硕克图汗”,使国家恢复了安定。

然而,噶尔丹的即位是建立在和硕特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帮助之上,汗国实际上有一半的领土在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控制之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噶尔丹东征西讨,用武力征服了漠北蒙古各部。

喀尔喀等三部蒙古汗王都逃到北京,投靠清王朝,请求康熙皇帝发兵为他们收复故土。

公元1689年,噶尔丹的势力已经发展到现在的中蒙边境一带。同时,噶尔丹还与沙皇俄国订立盟约,企图共同对付大清王朝,使清朝陷入顾此失彼的不利局面。

3.噶尔丹的“帝国梦”

噶尔丹深受喇嘛教的影响,总想建立一个以喇嘛教为国教的准噶尔帝国。

因此,噶尔丹在1678年率兵消灭了叶尔羌汗国,同时,他又巩固了在哈萨克的统治。渐渐地,僧格的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按准噶尔法律,僧格的长子策妄阿拉布坦才是合法的汗位继承人。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噶尔丹不断打压策妄阿拉布坦,并暗杀了他的弟弟索诺布阿拉布坦。

对此,策妄阿拉布坦感到自身难保,于是率五千部众,逃到了博尔塔拉河一代休养生息。

噶尔丹接着集结兵马攻入喀尔喀,长驱东进,直取乌珠穆沁,然后拨转锋芒,在赤峰附近的乌兰布通南下,喀尔喀诸部首领无法抵挡,只好联名向清朝的康熙皇帝求救,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同噶尔丹在乌兰布通展开了战争。

4.康熙的反击

噶尔丹在乌兰布通战败的同时,策妄阿拉布坦率军进攻噶尔丹后方,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科布多的包围。

当噶尔丹撤回根据地时,他已经陷于两大强敌的夹击之中。那时,噶尔丹认为只要击败清朝军队,打通自己向东的通道,策妄阿拉布坦便对自己构不成威胁。

于是,噶尔丹再度进兵已经纳入清朝版图的喀尔喀,康熙皇帝再次御驾亲征,两军经过激烈的战争,最终,噶尔丹的三万铁骑难以抵抗康熙的二十万大军,大败。

此时的策妄阿拉布坦又切断了噶尔丹回国的道路。

噶尔丹逃亡一年后,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杀。第二年,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献上噶尔丹的尸体,暂时结束了同清朝的战争。

次年,策妄阿拉布坦正式登上了大汗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