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20994900000040

第40章 快乐自由——心中无挂碍,万事皆和谐(2)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

道光:“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禅师,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又如何妄语?”

道光:“难道尘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感到烦恼学会注意力

古时候的人们,都利用脚力极佳的骡子,来驮运笨重的货物。骡子的体力虽然好得不得了,但也有着一项要命的缺点——就是传说中的骡子脾气。

一头骡子若是扭了性子,它的四只脚便会像上了钉子一样,固定在地面,一动也不动,无论主人怎样使劲鞭打,骡子还是坚持它固执的脾气,一步也不肯向前走。

这天,一位老和尚和小徒弟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小和尚面对着不肯迈步的骡子,高高举起了鞭子。

老和尚赶忙制止了他:“慢慢,每当骡子闹脾气时,有经验的主人,不会拿鞭子打它,那样只会让情况更加严重。”

小和尚忙问:“那该怎么办呢?”

老和尚说:“你可以运用智能,很快地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塞进骡子的嘴巴里。”

小和尚好奇地问:“骡子吃了泥土,就会乖乖地继续往前走了?”

老和尚摇头道:“不是这样的,骡子会很快地把满嘴的泥沙吐个干净。然后,在主人的驱赶下,才会往前走。”

小和尚诧异地说:“怎么会这样?”

老和尚微笑着解释道:“道理很简单,骡子忙着处理口中的泥土,便会忘了自己刚刚生气的原因。这种塞泥土的做法,只不过是转移它的注意力罢了!这个方法用在骡子身上有效,同样也适用于人发脾气的时候……”

◎一切都会过去

有一位富翁整日闷闷不乐、愁眉不展。一天,富翁贴出告示:谁能够给完美人生一个准确答案,而这个答案必须能够适用在任何一种情况,包括失意、得意、快乐、烦恼、成功、失败……

几天里来了许多人,给出了许多答案,但没有一个答案令富翁满意。

这一天,来了一位和尚。他对富翁说:“3天后,我一定可以给你一个完美而又令你满意的答案。”

3天后,和尚交给富翁一张纸条,只见上面写着:“一切都会过去。”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一位禅师惟爱兰花。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临行前交待弟子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弟子们谨遵禅师的嘱咐,但还是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花盆碎了,花落满地。弟子们非常恐慌,等着领罚。

禅师回来了,听说此事后,便将弟子们召集起来,说道:“我种兰花,一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是为了怡养性情,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快乐只需要改变心态

小和尚凡了什么事情都发愁。他之所以忧虑,是因为觉得自己太瘦了;他觉得自己现在过的生活不够好;他很担忧他给别人不好的印象;他很担忧,因为他觉得自己得了胃病,他无法读经书

凡了决定到九华山去旅行,希望换个环境能够对他有所帮助。他上路前,师父交给他一封信并告诉他,等到了九华山之后再打开看。

凡了到九华山后觉得比在自己的庙里更难过,因此,他拆开那封信,看看师父写的是什么。

师父在信上写道:“徒儿,你现在离咱们的寺庙三百多里,但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对不对?我知道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同,因为你还带着你的有麻烦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无论你的身体或是你的精神,都没有什么毛病,因为并不是你所遇到的环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于你对各种情况的想像。总之,一个人心里想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子,当你了解这点以后,就回来吧。因为那样你就医好了。”

他师父的信使他非常生气,·凡了觉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训。

当时,他气得马上决定永远不回自己的庙了。那天晚上,经过一座小庙,因为浚有别的地方好去,凡了就进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个时辰的天。老和尚反复强调的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强过能攻城占地。”

凡了坐在蒲团上,聆听着老和尚的教诲,听到和他师父同样的想法——这一来就把他脑子里所有的胡思乱想一扫而空了。

凡了觉得自己第一次能够很清楚而理智地思想,并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傻瓜——他曾想改变这个世界和全世界上所有的人——而惟一真正需要改变的,只是自己的心态。

第二天清早,凡了就收拾行囊回庙去了。

当晚,他就平静而愉快地读起了经书。

◎哭笑皆由心造

禅师云游四方的时候,一次在一个老婆婆家里借宿。一连几天,这个老婆婆都在不停地哭,禅师心里纳闷,就问她道:“你为什么整天都在哭呢?是不是有什么伤心事,可否让我为你讲解?”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二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天晴时,我就想到卖伞的小女儿一定没法过日子;下雨时,我就想到大女儿的鞋一定卖不出去。因此我天天为她们流眼泪。”

禅师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啊,你这样想可不对啊!”

老婆婆说:“母亲为女儿担心,有什么不对呢?我知道担心也没有用。但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禅师开导她说:“为女儿担心本没有错,但是你为什么不为女儿开心呢?你不妨天晴时就想到大女儿的鞋店生意一定很好,下雨时就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畅销。你应该天天都为她们开心啊,怎么会难过呢?”

老婆婆听了禅师的话,一下子想通了。从此,老婆婆无论天晴还是下雨总是笑嘻嘻的。哭婆变成了笑婆。

◎斤斤计较,必生烦恼

道源禅师的家乡在苏北泰州一带,他说他做小和尚时,地方上有一个乞丐,后来儿子发了大财,但是父亲仍在外头讨饭,亲戚朋友对他都不原谅。他觉得没有面子,就派人去把父亲找回来。找回来之后,想好好地供养父亲,哪里晓得这个老人不习惯,过了几天又偷偷跑去要饭。

世人都很诧异,而这位父亲却说:“这样快乐、自在,无忧无虑,到哪里都有得吃,有得住,一天到晚游山玩水。”

有一位学禅的商人,带了许多金银珠宝去探望朋友,结果在途中被小偷全部盗走。但他却毫无愤怒之气,反而道:“我送给朋友,跟送给小偷没有两样,反正都是送人的。”

心开意解,“可送朋友,同样也可送小偷,给哪个不都一样吗?”念头一转,心就自在。

◎有发现的眼光,就有快乐

唐朝有一个龙潭崇信禅师,他曾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

在崇信当学徒的数年之中,他只是打柴扫地,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言半语的法要。

一天他忍不住向师父说:“师父!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已经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禅师听后立刻回答道:“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你想想看,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传授给我了什么?”崇信诧异地问。

“你端茶给我,我就喝;你捧饭给我,我就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这些不都在指示心要给你吗!”

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

◎快乐自在其中

有一次,佛陀在阿罗非的土地上住留。他在林中一个用树枝搭成的床上休息,那地方正好是牛群通过的地方。

阿罗非穿过树林看到佛陀正沉浸在冥思苦想中,于是他走过去恭敬地打了个招呼,然后坐到佛陀身边,说道:“法师,您生活得愉快吗?”

佛陀回答说:“是这样的,年轻人,在那些愉快生活的人们中,我也过着愉快的生活。”

“法师,冬夜寒冷,严霜之时就要到来,树枝搭成的床十分简陋,和尚的袈裟单薄而难以御寒,冬天的风又这么刺骨。您为什么要呆在这儿?”他可怜这个上了年纪的佛陀。

但佛陀还是微笑着说:“是这么的,年轻人,在那些愉快生活的人们中,我也在愉快地生活着。”

正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苦恼一样,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快乐,有时候在别人的眼里也许是凄凉、痛苦的,殊不知人家正乐在其中呢。

◎不从世俗中解脱出来,不会快乐

人的生活本来是自由的,但为了追求欲望,往往牺牲那珍贵的自由。人宁可牺牲自己的本质,而求得一时的名利;情愿出卖自己仁厚的本性,违背自己高贵的本质,当一个随波逐流的流浪汉。当人们祈求获得别人的认可时,必然已经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情操。

唐朝南泉普愿禅师住庵时,对一位新来访的和尚说:“我上山去工作,到时请你自己做饭,并送一份上来。”

过了一会儿,这位访僧就自己做饭吃了,一时闲散,在床上躺躺就睡着了。南泉不见访僧送饭来,就回庵去,看到访僧正呼呼大睡。南泉很幽默地也上床躺在他身边睡觉。

又过一会儿,访僧起床了。于是南泉说:“我以前曾经看过一个‘灵利’活泼的道人,直到现在没有再见过。”

接着拿起一只掸子摇一摇对访僧说:“那个‘灵利’道人像是这个吗?”

访僧说:“不一样。”

南泉说:“你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过,怎么知道他们不一样。”

访僧说:“如果你想知道我在哪里见过,请和尚先放下掸子来。”

南泉高兴地说:“我应证了你一双自然流露智慧的眼睛。”

◎不与人比较,烦恼自然少

早晨五点,悦净大师出去为自己庙里的葡萄园雇民工。

一个小伙子争着跑了过来。悦净大师与小伙子议定一天十块钱,就派小伙子干活去了。

七点的时候,悦净大师又出去雇了个中年男人,并对他说:“你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吧!一天我给你十块钱。”中年男人就去了。

九点和十一点的时候,悦净大师又同样雇来了一个年轻妇女和一个中年妇女。

下午,三点的时候,悦净大师又出去,看见一个老头站在那里,就对老头说:“为什么你站在这里整天闲着?”

老头对他说:“因为没有人雇我。”

悦净大师说:“你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吧!”

到了晚上,悦净大师对他的弟子说:“你叫所有的雇工来,分给他们工资,由最后的开始,直到最先的。”

老头首先领了十块钱。

最先被雇的小伙子心想:老头下午才来,都挣十块钱,我起码能挣四十块。可是,轮到他的时候,也是十块钱。

小伙子立即就抱怨悦净大师,说:“最后雇的老头,不过工作了一个时辰,而你竟把他与干了整整一天的我同等看待,这公平吗?”

悦净大师说:“施主!我并没有亏负你,事先你不是和我说好了一天十块钱吗?拿你的走吧!我愿意给这最后来的和给你的一样。难道你不许我拿自己的财物,以我所愿意的方式花吗?或是因为我对别人好,你就眼红吗?”

◎酸甜苦辣咸,都要坦然接受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都离不开:“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得病了,在生病中不时叫说:“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不好看呀!”

昙照禅师说:“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说:“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你且面不改色。那种无畏的样子,视死如归。你那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道:“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住持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都是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得到及时的满足,也是一种幸福

一日,佛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他向佛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业呢?”于是佛赐他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佛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佛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佛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于是佛给他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佛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佛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

佛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

诗人对佛说:“我什么也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佛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地望着佛:“我要的是幸福。”

这下子把佛难倒了,佛想了想,说:“我明白了。”然后佛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佛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佛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佛再回到诗人的身边,诗人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佛把他的一切还给他。然后,佛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佛再去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向佛道谢。因为,他得到了幸福。

禅是自由

某日,山中忽然下起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毫不留情地打在久以失修的屋瓦上,不久大殿便开始漏起雨来。

“赶快拿东西来接雨!”

慧玄禅师大声斥令道。然而,会到漏雨这般程度的,想必是穷得连水桶都没有的寺庙。但是,真的什么也没有吗?众弟子们拼死命地翻箱倒柜,就是找不出可以接雨的东西。正当大伙儿慌得团团转时,忽然间有个小和尚抓了一个竹篓就往外跑。用竹篓接雨?

多么奇怪的举动啊!当然,根本无济于事。

但是。事后慧玄禅师竟然大大地褒奖了小和尚一番,而据说那些在旁边急得团团转的弟子们却被狠狠地臭骂了一顿。

小和尚之所以被褒奖,正是因为他并没有根据任何理论推断而很快地跑去拿竹篓。对小和尚而言,当下他的脑子里并没有“竹篓不能接雨”的常识存在。与其说这是异常的行为,不如说他并未被常识所局限而成为常识的俘虏。正因为如此,他是“自由”的。禅最重视的就是这种“自由”,而往往必须打破常识的束缚:不过,说到“打破常识的束缚”,可别又被这句话所束缚了。

禅是彻底的自由。根本无须拘泥于坐或不坐的形式问题。能够合乎自由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