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说经的地方
21005500000021

第21章 乡村农耕篇(4)

村口有个涝池,约一亩地大小,一年四季都有水。一到热天,这里便成了娃娃们游泳的天堂。一看见人家娃娃成群结伙地在涝池耍水,我就眼红,也想耍。没等我张口,母亲却先立下了章法:只准看,不准耍!而且,她还“意复”给邻居的大孩子们,让他们监督我。因为害怕被“报告”,我真的没敢耍水(偶尔为之,也只在靠岸的浅水处)。不能与伙伴们一起耍水,当然心里不高兴。我把这种情绪时不时地挂在脸上、吊在嘴上。这样一来,又惹得母亲不忍心。于是,她采取了变通办法,把我领到村东的阳化河里,陪我耍水。我在河水中玩,母亲又开始了关于不让我耍水的“意复”:听妈的话,耍耍水,咱家穷,耍水受了渗(凉),得了病,咱花不起钱;耍水危险,出了事不得了,妈就你一个宝贝儿子,不比人家,嫑嫌妈管你;只要你不耍水,妈把咱家母鸡下的蛋都给你吃了、你要买皮球咱就买、你要的蚂蚱妈换工找人给你逮、你爱吃的干萝卜妈今年多晒些全都给你留着……

那个特殊的年代,农村人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几乎就剩下看电影一种形式了。一村放电影,邻村人都去看,那是当时最高的精神享受!为了看电影,夜行十里八里路(往返一二十里)的事很寻常。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我白天坐在教室里脑子早走了神。晚饭一吃,就缠着母亲“放行”。一个心思只知道疼爱儿子的母亲非但不会轻易答应,反而百般阻挠。而我,也如饥似渴地想去,不屈不挠、不成不休。没奈何,母亲又让步了。

让步归让步,母亲还是千方百计化解“风险”。她先审查我同去看电影的伙伴,认为放心了才放行;再审查我要去的那个村子的距离、路上的“安全情况”等,认为合适了才允许。就这,还要不停地“意复”我:看电影时一定不要往中间坐,台下人挤起来中间人会受伤;一定要跟定一个大娃,他会保护你(母亲事先专门托咐过人家);一定要等到电影完了再回来,这样路上人多,安全;一定不要和别的孩子吵架,咱人软,惹不起事……

一个星期天,我要与一个同学一起去县城买一枝钢笔。对于十一二岁的我,往返五六十里路,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一开始,母亲说什么都不同意。去之前,我也开动了脑筋,采取迂回策略,“以谋对谋”:常给母亲汇报我考试的高分;回家做活眼亮嘴甜腿勤;暗示隐含地说谁家娃娃见过火车、去过咸阳、坐过拖拉机,而我,还没步行去过县城等等。这些方法,一时三刻还是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急之下,我把老师抬了出来,编了一段话:老师说,你们星期天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出校门经风雨、见世面,锻炼自己;下一周的作文就写你星期天外出的收获和感想……一提老师,母亲心动了:她相信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完成老师的任务,写一篇好作文受到表扬!于是,母亲松口了。

那是个热天。前一天入夜后,母亲先起好了面。天不明,就烙好饼给我做干粮。她把平时攒下的零钱缝在我裤袋里,好厚的一迭,约二十张,共一元二角钱。母亲一直送我出了城门,走到阳化河岸上了,仍不住地“意复”:路远,要走一走歇一歇,你人小,不要挣着了;路上看见狗,要蹲下来等狗走开,不要跑,人越跑得慌狗越撵得紧;走到凉水泉村时,不要一停下来就喝水,热入不敢喝渗水,先坐下凉一凉,洗洗手,再用净手掬水喝;路上玉米高了,口再渴,也不敢折“蜜秆”(未结玉米棒的空株),人家拉住了要罚钱呢!我边答应母亲的话边往南走,走出好远了,母亲又追了上来,“意复”我:装钱的裤袋缝的是活回,啥时用,一抽线头就开来了……

不谙世事的我,丝毫没有理解母亲这种“意复”的语重心长,只觉得当妈的人就是这样。听多了,有些心不在焉。任凭母亲苦口婆心地一遍遍“意复”着,我只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应付着。甚至,有时还抢白母亲,说她唠叨,说她哕嗦,说她不相信我!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陪着笑脸说:瓜娃呀,你不知道妈的心;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还没等我明白,母亲便突然撒手人寰,把很多很多要“意复”我的话,永远地埋在了她那不甘离去的心里,永远地锁在了她那没舒展过的眉间……

父亲是一个只知道干活持家的勤苦人。一则人忙事多,再则家中有人操心,所以一向不问家事,只是忙活计、挣日子。母亲走了,他就兼起了料理独子生活的琐务。

上了中学,因为家穷,我搭不起大灶,只好自己背馍上学。偶尔之间,在学校的灶上买点青菜、买碗稀饭,也只能是“搭间”(调剂改善)一下,生活十分清苦。父亲一个人又做爹来又做娘,每周要为我蒸两次馍,周末我回家取一次,周三他往学校送一次。为了学会蒸馍,父亲跑了东家跑西家;为了给我送馍,父亲半夜上路天明赶回,为的是不误农活;为了给我弄到一点夹馍的菜,父亲受尽作难迎风冒雨在人家收过的菜地里“捞”菜叶,在生产队拔掉的辣子秆上“拣”辣椒……每次把馍交给我,总要“意复”几句重复了一次次的老话:把馍挂在墙上,又通风又防老鼠;每天把馍翻倒一次,底下的馍倒上来“风干”了皮耐搁(存放时间长);千万不要挨饿,要是没到时间馍吃完了,你就借同学的馍吃,爹下回送来还人家……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从沉睡中醒来,发现家里亮着灯,父亲摸着我的脊背淌眼泪。我睡意朦胧地问他为什么。父亲不说。我又催问。看见我急了,父亲才哽哽咽咽地说出了原因:“爹看你瘦了!你妈走了,爹没管好你,对不住你妈!”

那以后,父亲便全部吃起了粗粮,把细粮留给我烙馍。家中的细粮吃完了,他用粗粮换来别人家的碎米(碾破了的半截米粒),磨成粉,给我蒸成“米面馍”。而我,看见父亲一天天消瘦的样子,怎么也吃不下去这细粮馍,反劝父亲要吃好饭管好自己身体。父亲拧过脸去,用他那做了一辈子重活的粗大手掌擦了擦泪水,半泣半诉地说了一席话:你妈临走前“意复”我要管好你,爹没本事挣钱,只能省吃俭用抚养你,自己吃粗些,没啥;你是咱家的独苗,爹和你妈到世上来了一场,最操心的就是你;娃娃家,长材子(正处发育期),一辈子路远着呢,一定要吃饱吃好,不敢叫身体受亏!

放暑假了,父亲担心假期里因为天热吃不好饭我会继续瘦下去,便决定送我去宝鸡,在二姐家度假。

父亲一直把我送到渭河岸边。开船前,他又对我“意复”出门要注意的事:把行李看好,不要交给生人代管;进站要排队剪票,票没剪上车要罚款;路不远,不敢在车上睡觉,过了站当天就赶不到地方了;下车问路时,见了男人叫叔见了女人叫姨,出门低三辈,千万不要与人斗嘴惹事……船开了,父亲还站在岸边大声“意复”我:火车上要是没座位,不要站在两节车厢的接口,车一开,弄不好要夹脚呢……

那年冬天,唯一与我相依为命的父亲,也扔下了他那扔不下的儿子,长辞人世了!

真像晴天霹雳,对我打击太大了!失去了双亲,才知道双亲的重要;没有人“意复”了,才明白为自己“意复”的人原来在生活中不可或缺!

我木然了。一个人木木地坐在家中的土炕上;一个人呆呆地看着母亲为我缝好的被褥;一个人愣愣地摸着父亲为给我蒸馍发好的酵头(酵母);一个人痴痴地想着没了爹娘家里谁看门、上学谁给钱、出门谁再为我“意复”事……

父母在世时,我把“意复”看得很平淡,以为这是普天下小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赐之便,是每个人垂手可得的无缘之缘!

父母走了,我才觉得“意复”的难得与珍贵。那是父爱母爱的丝丝微风滴滴流涓,那是牵肠动情怀旧思亲的泪水之源……

我多么盼望再听见父母哕哕嗦嗦的“意复”!我多么害怕失去父母后孤孤单单的无助!“祸不单行”、“如丧考妣”、“悲天悯人”、“透骨酸心”,这些刚刚从课本上学会的成语,怎么这么快就让我在人生道路的起点上全都碰上了呢……

那以后,我曾一个人坐在阳化河边的石头上,用母亲送我去县城那天买回的那枝钢笔,对纸垂泪,默默地记写怀念母亲的文章……

那以后,我曾在开饭时节一个人躲在学生大灶的山墙外边,喝着开水,就着酸菜,吃着用父亲留下的酵头做出的蒸馍,泣不成声地念想亲人的“意复”……

芦河捞虾

布谷鸟叫起来的时候,芦河虾肥了!这时,河边捞虾的人也多起来了。这些人中,惟有我带着孩子,半为得虾半为乐。不像别人,多为炒卖目的。

芦河在县城东边,骑自行车15分钟就能到达。它是黑河的支流,水虽不大,却清清净净、曲曲弯弯的,像个淘气孩子,天真、纯洁、幼稚、胆怯,成天只在家门口玩耍,不仅讨人喜欢,而且很容易接受人的抚爱。

大概,先辈人因为芦河两岸遍地长满了野芦苇才给这条河起了这个美丽的名字。野芦这种草,用处不大,无人问及,故无伐刈之忧,四时不违地点缀着河岸河滩。春天,新芽初绽;夏天,翠绿如屏;秋天,芦絮飞扬;冬天,雪压残苇。每个季节,都自成风景,别具韵致。特别是夏秋两季,蝶飞鸟啼,蟹腴虾肥,清水诱人,和风添趣,美不胜收!从军队转业那阵子,我刚30岁。每逢假日或工余,即携子骑车来芦河捞虾。每次“作业”的程序大致相同:先采一束野芦编成凉帽,再跳入水中洗个凉澡,然后摊开工具,正式作业。那种感觉,真是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忧愁苦累,置之度外。古诗云:“笑揽清溪月,清晖不厌多”,恍若斯境。

芦河多虾,缘于多草。虾有两种,一大一小。蟹虾同处,偶可双获。清代道光年间,曾任刑部主事、记名御史(进士出身)的周至人王禹堂就写过掏蟹捞虾的两首诗。《掏蟹》诗云:“早稻飞香候,秋风晚蟹来。一烹连骨啖,不把菊花杯。”《捞虾》诗云:“虾瘦生无肉,风前一网张。小鱼蝌蚪带,并作釜中香。”可见,捞虾之趣,古已有之。边捞虾边吟诗,古风今韵两具,独有别样快活!孩子们虽然似懂非懂,不时询难问惑,但仍解之蒙蒙,笑之盈盈!

捞虾的工具很简单:一把笤箕,一个竹篮,一个塑料袋即可。其作用依次为:捞虾;返回路上盛具;途中存水。有时,塑料袋漏水,走一路淌一路,所行之径,颇似蜗牛爬经之处。女儿天真地说:“虾它妈要是跟着滴水来咱们家找娃,可咋办呀!”

一到家,妻子早已备好油盐酱醋。炉火正旺,万事俱备,只待虾到!烹饪调制毕,儿女们便狼吞虎咽地大享口福。若逢产虾旺季,每捞皆丰,自家饱餐之后,富余颇多。于是,便与友共享“河珍水味”。先是馈赠邻人,彼此皆大欢喜。后来朋友们闻讯登门“觅珍”,且多为置酒助兴。把酒叙旧谊,品虾逗儿女,乐也融融,笑也阵阵!举杯聊侃之际,我享受到了家的乐趣,体会到了家的重要,感悟出了“家”的内涵:家是你回来时灯亮着、门开着、有人守望着的一种存在;家是你外出时惦记着、回味着、盼望早点回去的一种心情;家是夫善妻贤子女纯真的一种天伦;家是你得志时共享快乐、失意时患难与共的一种寄托。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是老鸟护巢的责任;家是年轻时肩头的一副重担,家是年迈后安歇的最后驿站。家是你强装笑脸仍寸心如割、无须炫耀却乐自深衷的自我体会。“鹤立鸡群”之家是美满的;“鸡立鹤群”之家是平安的。爱家是人的本能;恋家是人的善良。纵使你高朋满座,也不能失去家的港湾——高处不胜寒,何人知冷暖?!纵使你英俊靓丽,也不能忘记家的概念——红颜与华发,相去咫尺间!……吃虾上了瘾,捞虾便上了劲。一有小暇,我常骑车携子女,每向芦河行。

孩子们的乐趣,不全在虾。女儿爱折花逮蝴蝶,儿子爱游泳捉蟹。一到这水碧、天蓝、草丰、虾肥的地方,他们高兴得连蹦带跳、连喊带唱。女儿爱唱的歌是“竹子开花了”;儿子爱唱的歌是“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那情态,活像脱了手的兔子(女儿属兔)、出了笼的鸡娃(儿子属鸡)!无论他们多么兴奋和贪玩,捞起虾来,都是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手脚两快,一叫一应,亦步亦趋,蛮像个懂事的小大人。

捞虾时,姐弟俩不时提问一些难以作答的幼稚话:芦河的源头有多远?虾儿的它爸它妈是哪个?天上的云有多高?河边的草叫什么名字?孙悟空会不会变成虾?东海龙王管不管芦河的虾?虾儿晚上怎么睡觉、白天吃啥饭?虾儿和蝌蚪谁厉害、是朋友还是敌人……孩子们虽然所知甚少,但我的回答,却也难以让其心服口服!多年后,他俩分别本科毕业了、研究生毕业了,我故意反问当初话题,他们会心一笑,自知滑稽,难详所以!

有一回,我们在深水捞虾时意外地捞上了一只小鳖。儿子欣喜若狂,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其带回家,恳央我专门为鳖购买了一只鱼缸,爱心爱意地把鳖养了起来。其后,他每天端来井水换入缸中(他听人说鳖不宜喝自来水),他放学后拿上小铲挖来蚯蚓喂养小鳖,他将水缸放在高处严防猫儿将小鳖吃掉,他拣来石头放入缸底让小鳖站立其上伸头出水呼吸,他上学前总记着叮咛父母为他看管好小鳖……因为他的悉心照料,小鳖在家里快快乐乐地生活了三年时间。一天中午,它不明原因地在水里窜上窜下,焦燥不安,半下午便漂在水面不动了。儿子十分难过,买来彩纸,叠成纸花;叫来朋友,写了悼词;拿来铁锹,挖好坑穴,正儿八经地为小鳖举行了追悼会和安葬仪式。我在一旁看着,虽觉可笑,但亦暗喜——从对小鳖的态度上,我发现了儿子心底的善良……

女儿爱照相,缠着我借来单位的120照相机,照了不少黑白片。她又求母亲为自己单独集了一本相册,取名“金色童年”,并在每张照片下方贴上纸条,题了字(多系父母代劳)。现在,这些泛黄的字条和黑白照片,成了我和孩子追忆往昔的珍贵纪念,其中一部分作了女儿的嫁妆,随人走进城市去了!那些家人共同推敲出来的“题照”,还时常映入眼帘,窜上心头,常看常新,常忆常亲。我最觉得意的几张照片分别是:“我和小树一起成长”;“蝴蝶飞,我也飞”;“我为爸爸洗凉鞋”;“今天又捞一箩虾”;“我跟妈妈学烹虾”;“芦丛捕蝶”;“姐弟情深”等。

带着儿女们童年的影集,我又一次来到久违的芦河岸边。

芦河水变小了。野芦疯长着。

岸边的小树长大了。草间的蝴蝶纷飞着。

影集上的孩子们远走高飞了,芦河滩上稚童的笑声还留着!

水影中的自己两鬓添霜了,记忆中的当年还朝气蓬勃着!

回望来路,思绪万千。蓦然间,我想起了人生旅程:人生的路很长很长,要行千里万里,要受千难万难;人生的路很短很短,就在芦河岸边,就在匆忽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