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南半里许,有一座四合院式的栖宁寺。相传,约在宋元年间,一老尼游经此地,发现这里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便住了下来。与青牛庵道姑长夜说经论道,甚为投契,遂相议再修一寺。佛道互补,相得益彰。一时节,信徒骤增,声名大振,一直传沿至今,经久弥盛。
再往南行,便是青牛谷和青牛岭。谷深数里,谷脑为一水库。水在出库处和出谷处各形成一道瀑布,虽然谈不上恢宏,却也飞流直下,水花四溅,给人一种大气、欢快、灵动的印象。两溪出谷后,汇入下方水库,库满后再流入其下一库。三库梯次相连,状若珍珠成串。倘使夏日来游,一定会惹得人走下去与水亲近!青牛岭即谷之西山,形似巨牛,纵卧深谷。岭上长满了刺槐,岭脊有一条羊肠小道,直通山里人家。谷底,两溪交汇,稻田居间。时下,仅留收割后的稻茬规规整整地排列田中。看着秦岭北麓这一处物稀为贵的稻田,古诗吟咏周至《打稻》中的丰收景象恍若眼前:秋来稼喜早登场,负担衰翁老自忘。儿女不知农作苦,满堤玉粒打粳香。
路在山腰。山间的树多,落叶也厚。远处看,黄叶满地,难辨路径。走近了,才发现有路的地没长草,故而虽有落叶,亦显径向。脚踩在树叶上,绵绵的,柔柔的,酥酥的,别是一种特殊的享受。一友慨言:古人悲秋,说它“萧索凄楚”,说它“秋风秋雨愁煞人”。其实落叶既是秋对人类的恩赐,又是秋博大情怀的袒露:落叶为树木提供肥料,落叶把秋色扮成风景,落叶催生了来年新芽,落叶甘作游人行走的扁舟,落叶启迪世人感悟生命的短暂,珍惜相聚的瞬间……
一群喜鹊飞落枝头,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许是因为久不见人的缘故,全然不知受惊和害怕,我行我素地竞唱对鸣着。友人说:“我猜想,这些喜鹊的先祖,亦曾在此谷此道中见识过圣哲老子,我等与之相见,也是缘分!”
话虽突兀,却不无道理!
试想,如今喜鹊在平原上已经极难见到了,然而,它们在这里却结伙成群,窝巢高垒,“安居乐业”,何也?
试问,别处的环境,原本也曾绿树遍野,喜鹊登枝,而今,却与青牛庵判若隔世,何也?
看来,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然!
老子不只给后人留下了青牛庵的故事,还留下了“知足不辱”,“不忘其所者久”的哲思,告诫我们要珍爱环境,顺应自然。他的信徒们,在青牛庵这方净土上,践行着先祖教诲。
正由于此,喜鹊留下来了,我们寻访来了。
这,便是青牛庵的魅力!
沧桑傥骆道
傥骆道,因其入、出山的峪口而得名。人口骆峪,在周至县境内。相传为鲧父骆明封地,称为骆国。出口傥峪,在洋县境内,谷口华阳镇,为古道上至为繁华之地。
清代学者毛凤枝所撰《南山谷口考校注》这样记述骆谷:西骆谷,在周至县西南三十里。有西骆谷水,北人渭。《县志》云:西骆谷有塘房,有守兵。《通志》云:入谷南行八十里日十八盘关。又南十里至河底镇,为故骆谷关。《通典》云:汉中至长安取骆谷凡六百五十二里。顧氏景范曰:傥骆道南口日傥,在汉中府洋县北三十里;北口曰骆,在西安府周至县西南百二十里(骆谷关)。谷长四百二十里。其中路屈曲八十里,凡八十四盘。后汉延熙七年(244年),魏曹爽来侵,诸军入骆谷三百余里,不得前。牛马转运,死伤略尽,引还。费祎进据三岭以截爽。爽失亡甚众。二十年(257年),姜维引兵出骆谷,至沈岭。魏邓艾拒隙之。景耀六年(263年),锺会分兵从骆谷趋汉中。晋永和五年(350年),梁州刺史司马勋出骆谷,破赵长城戍,壁于悬钩。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开骆谷道通梁州。兴元(784年)初,德宗由骆谷幸兴元。自是关中多故,朝廷每由骆谷幸山南,以其道之近且便也。《留壩厅志》云:唐德宗幸梁州,史称由骆谷进,又言陆贽于傥谷失道。则其道在华阳、厚畛子一路。由汉中趋城固东原公至洋县马畅,进傥水口,历铁冶河、沙坝于周至之二郎坝、黄柏园、杨泗庙、都督河、扇子山、厚畛子、父子岭、玳瑁河、八斗河、高庄砭、黑河桥、老君岭、茅坪出骆谷。此路山幽谷险,崎岖难行,非褒斜二谷比也。《道路考》:自洋县城西北行二十里日田家岭,又二十里汉王山,又二十里罗司滩,又二十里黑峡子,又二十里银杏坝,又二十里牛岭,又三十里华阳,又东北行二百八十里至厚畛子。复东北行二百四十里至周至县城,计程六百七十里。严如煜曰:由华阳至厚畛子二百八十里,由厚畛子至周至县城二百四十里,皆要隘也。华阳,古县治,今有土堡,水环其前,沃田数十顷。南行经大小牛岭、汉王山至洋县城一百五十里。其北经厚畛子至周至县五百二十里。其东北接周至县之太古坪,其西北接周至县之二郎坝,其正北接佛爷坪。层峦叠嶂,四塞之曲,故洋县县丞驻此(指其后设立之佛坪厅),又设都司营以资控守。
一条古道,竟然包揽了这么多山水自然、历史事件!踏上它,似乎走进了历史、走近了古人,似乎听到了战马嘶叫、金鼓齐鸣,似乎目睹了古驿留题、诗人咏叹,似乎看见了悬崖栈道,皇家车辇……
我对傥骆道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之末。其时,大作家叶广芩来周至挂职。她说,她曾于傥骆道上探险攀行,且策划着再次穿越。我想,一条平常山道,且系路屈曲、峰险峻、兽出没、人罕至之境,她却如此着迷,其中必有缘由!
第一个考究的去处,是傥骆道的北口骆峪。
那是一个初冬的日子,我随叶广芩老师同去。
我们站在了骆峪口的唐代驿城旧墙上。它在骆峪水库的西侧,看上去,孤孤的,高高的;方方的,残残的;凄凄的,惨惨的。四围城廓清晰可见,南墙尚可辨出城门位置。遍地瓦砾,让人深信“三秦大地,俯拾即宝”之语!同行的一位考古专家说,这其中有秦汉绳纹瓦片,有唐宋瓦当,还有元代白瓷。百姓们则以农事为本,种庄稼时把这些历史陈迹捡出来扔到了路边,堆成了小堆。人立其上。有一种被历史“烘托”的感觉。可以推知,这里自秦之后,皆有建筑,代代相沿,繁华不减;可以想见,这里盛唐时一定是人来车往,络绎不绝,无旷于日。世事的沧桑,从风蚀的城墙上可以判读;历史的厚重,从成堆的瓦砾中足以窥视!
那之后,我又留意于历史人物在傥骆道上的活动。
大诗人杜甫带领全家入蜀,走的就是傥骆道。他曾题诗以志其事: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素云哭。
民间传说,马嵬事变中,六军不发,逼玄宗赐玉环死。高力士为杨玉环找了个替身,真正的杨贵妃幸免于难,匆匆逃离,自骆谷人汉水,经长江,东渡日本。后来,修成了杨贵妃菩萨。传说归传说,听之由之罢了。但也正是因为这个传说,竞让傥骆道名传海外!
旧时,自汉中至关中共有七条山道,分别是:褒斜道、傥骆道、文川道、子午道、金牛道、故道、连云栈。其中,傥骆道最为近捷。大概,正是这个原因,才让它成为官府乃至皇家格外看重并屡行其中。曾任唐秘书省正字、大理评事的章孝标,在《骆谷行》一诗中写道:“扪云袅栈如青冥,□马铃骡傍日星。仰踏剑楼梯万仞,下缘冰□杳千寻。山花织锦时聊看,涧水弹琴不暇听。若比争名求利处,寻思此路却安宁。”看来,他是一位好官,亲历山径,感受切切!看来,他也曾陷入困惑,为官场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烦之恼之!看来,他又是一位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悟出了与其“你方唱罢我登场”,何如“寻思此路却安宁”的道理!——他是攀山历险时的流汗者,他是官场争斗中的省心人!
德宗李适在建中四年(783年),因大臣造反,从傥骆道逃往汉中。时值冬日,前有险路,后有追兵,随行的嫔妃女眷们备受艰难。李适的大女儿唐安,途中因病亡故。然而,她为减轻父母烦愁,路上仍“缭绕江山,逶迤攀辇,公主有疾不言倦,孝以安亲”!唐安不安,失之可怜;至孝之女,思之下泪!
白居易步入仕途的第一任,便做了周至县尉。公务使之,来到了骆城驿。兴之所至,提笔留诗:“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平生烟霞侣,此地重徘徊。今日勤王意,一半为山来。”白县尉很真实,他是“公私兼顾”而来的。私,便是“为山来!”年轻的白居易,踏上傥骆古道,一定是浮想联翩,感慨多多。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他后来在骆城驿的墙壁上看见了白居易的题诗,喜不自禁,情急之中,以袖拂尘,品味良久,不忍离去,亦题诗相和:“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是行时。”元稹走后,白居易又一次来到骆城驿,看到了元诗,又惊又憾,愧因公务繁忙,竟于擦肩而过的机会中未与旧友谋面。于是,讨来笔墨,又题《骆口驿旧题诗》一首:“拙诗在壁无人爱,鸟污苔侵文字残。惟有多情元侍郎,绣衣不惜拂尘看!”……
后来,我又去了傥骆道上的八斗河、殷娘娘庙、厚畛子、佛爷坪、杨泗庙、都督门等地方,对傥骆道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了更深的了解。厚畛子南岭上有个地方叫营盘梁,上面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古城墙,那便是蜀将姜维率兵击魏时,于此屯垦,所修的营房和城廓。旧城上长满了灌木丛,皆带刺,人难近。我纵思遐想——也许,因为军阵厮杀的寒气才孕出了这些身披刀矛的植物;也许,因了它们让人望而生畏的锐刺才使之与故城厮守传沿至今;也许,诸多阵亡壮士的灵魂与城与棘终日厮伴,凭天雨落泪,借狂风抽泣……如今,旧城周遭尽成民居。百姓盖房时,挖出了许多汉代砖瓦。出于好奇,他们将这些物件摆放在房檐下、窗台上。我一见,便爱不释手,反复揣摸观赏,感叹啧啧。房主说送我两块大砖。我收了砖,付了钱,道了谢。他说,不谢,我家房前屋后尽是这玩艺。说话时,便扬起镢头就地一掘!果然不假,地下不深处,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层汉代古砖!我连忙摇手止之,说:“别挖了,这是姜维神的旧寨子,伤了风脉,惊了神灵,不得了!”
前不久,我又专程去了一趟华阳镇,寻访傥骆古道的南口。车行300公里,始到古镇街头。
这是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古镇。街长两公里,两排旧房沐风历雨经世历劫顽强不屈地坚持到了现在。山里人不缺木头,房屋全是板门,又大又古,颇具魅力。一副木刻门额“奕代流芳”字体苍劲;一副木刻牌匾“西山流翠”依稀可辨;一副木刻门联:“春种满田皆白玉,秋收遍野尽黄金”古色古香。石碾盘、染布石、滚布石、老柱础石静卧街旁。街口的古戏楼雕梁画栋,气势不凡。戏楼前有洋县政府建立的文物保护碑石,碑记该楼系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戏楼旧匾题字:“宣扬帝德”,左为“敲金”,右为“戛玉”。街南头竖立一通古碑,岁月几乎磨平了全部字迹,成了傥骆道上的一通无字碑。当地人介绍,站在西山的观音崖庙上看华阳古镇,形似一条巨船,东河、西河环绕旧城,城北原有一座古塔,那是桅杆……
临别华阳镇时,街北头一户人家的天伦之乐吸住了我们的目光:一女童倚母学数,工具为一竹弓,弦上穿有数十枚竹板。母教,女学。一呼一应,一问一答,一慈一稚,饶有情味。其旁,祖母正在为孙女用石杵在碗中捣指甲花泥,边捣边看母女相亲相爱相倚相偎的情态,不时投以淡淡的浅笑……好个古道古镇,教子之方,也是古风古习!
母女正忙,不忍加扰。我们询问女童祖母:“你知道从华阳镇去厚畛子有多少路吗?”她答:“不知道多少里程,只知道要走一天一夜!如今的娃娃们有福了,能坐上汽车去厚畛子,不像我们过去,要翻山越岭哩!”
是的,时逢和谐盛世,傥骆道上的人们,永远告别“仰踏剑楼梯万仞”的艰险了!
然而,古人历艰逢险的脚印,却永远地留在了傥骆道上。那是一串汗珠,那是一行历史,那是当事者的粗喘,那是后来人的感叹……
走近金丝猴
谁能幻想自己与野生金丝猴深山对望,而且是一伙人、一群猴、面对面!那是缘分!
我与《西安日报》社三友幸有此缘。
猴群在周至县王家河乡的玉皇庙旁。庙碑记述:道光八年(1828年),九龙翰林学士、湖广总督云游太白九妖十八洞时小憩于此,梦逢玉皇,又观其地山青水碧,峰峦叠秀,清流环绕,构势奇妙,形似八仙朝玉,势如二龙戏珠,遂建玉皇庙……一株古榆,高约20米,胸径一米,新芽始萌,苍劲雄奇,侍列庙前,忠诚地守护着玉皇大帝。庙门的对联为:古庙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我等伫立联前,咏诵品味,叹其意境高妙。一友慨言联想:这里是玉皇大帝的殿堂,旁侧是美猴王的王国,冥冥之中,说不定与孙悟空大闹天宫有什么联系呢!
往前行,都是石阶山路,全程有木栏扶手。听介绍,投食场在山腰。金丝猴喜攀高,又机警,它们下树觅食的地方,在丛树中、溪水旁,那里有吃有喝有家有伴有花有鸟,酷似神话中的花果山、水帘洞。
美景美境美猴吸引着我们,一路兴致极高。一段艰苦跋涉后,顿见奇景:先是猴子的叫声传入耳中,继之猴子的俏形映入眼帘,加上山花映衬,溪水伴唱,百鸟争鸣,山风轻拂,一下子让人入迷忘我。
投食场到了!
风吹微汗,惬意非常。未等我们喘息,现场的工作人员便迎上前来。看样子,他正在接待另外两拨造访的客人,其中还有外宾呢!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系的人在此驻点投食。小伙名叫王晓卫,硕士研究生,一米八的个头,纯朴聪敏,一张年轻的俊脸,让山风吹得略显早熟,一双大眼睛格外精神,他边忙活计边为我们介绍,那眼神,像是辅助说话时的手势,形神俱到,亲和迷人。也许因为整天与动物接触的缘故,来了客人,格外高兴和热情,一开口便滔滔不绝,绘声绘色。
金丝猴堪称名副其实的美猴王。它是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系中国特产、世界稀有的珍贵野生动物。它脸形较圆,颜面发蓝,吻部隆起,鼻孔朝天,眼周白色。尾巴特长(可以等身),肩、背和前肢披有金黄色长毛,故而得名。喜群居,栖树生活。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3000米的高山密林内。活泼、敏捷,常在树枝间飞越攀登,追逐嬉戏,贪顽终日,不知疲困。两岁以后毛色金黄,四岁以后成熟。食物以野果、树叶、嫩枝芽为主,也吃苔藓植物。人工投放的食物有玉米、萝卜、苹果等,这对偌大的猴群来说,应是杯水车薪,主要食物的摄入,还得猴们自力更生。
我们坐在场边的圆木长凳上休息,猴们就在身边树上,人猴共处,彼此都无戒备,形同挚友聚会。小王说,玉皇庙地区共有八个金丝猴家庭,每家约有20余个成员,其中一只公的,4—11只母的,余者为孩童。每家以公猴名字命名,投食点周围有“甲板家”、“8字头家”、“罗盘家”等。我国共有川、滇、黔三个品种,秦岭金丝猴属“川金丝猴”类群,为全国最北限。
中午12点,第二次投食时间到了。小王端起盆子,像农人撒种一样,将玉米粒四散抛开,并将苹果、萝卜切片撒出。猴子们见状,纷纷跳下树来,用“手”拣起,或咀嚼,或啃食,其状憨态可掬,惹人心生爱怜。它们下树动作迅疾利索,拣取食物眼捷手快,食物到手,坦然受之,不推辞,不言谢,大有“当仁不让”的“主人翁”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