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叙
21006100000010

第10章 煌煌两汉(1)

东西两汉四百年金戈铁马,东临大海,西征绝域,南服百越,北击匈奴。汉帝国一共延续了四百多年,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帝国,同时也是最为强盛的王朝。那么开国皇帝刘邦是如何从一个无所事事的街头混混一步步亡秦称帝、一统华夏的?刘邦的结发之妻吕雉为何从贤淑的女人变成阴狠毒辣的吕后?代汉自立的王莽是否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声名狼藉呢?

汉朝的印记

如果除去中国历史上时间短暂、非大一统或外族统治的王朝,以时间顺序来排列中国朝代的话,那么汉朝可以被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唐朝则是“第二帝国”,明朝是“第三帝国”。今日我们之所以被称为“汉族”、“汉人”,我们的语言之所以被称为“汉语”,我们的文化之所以被称为“汉文化”,这些都是拜汉帝国所赐。

1.汉族之名,始于汉朝

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前,并无“汉人”、“汉族”之说。而在汉朝创立之后,西方、北方等汉朝边界之外的少数民族,便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至于“汉族”一名起于何时,还存在争论。

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史》中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中国民族简史》中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之后,便开始叫汉族。”他说的华族即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以上两种说法虽然在时间上有些出入,但都确定汉族之名源于刘邦创建的汉朝。

2.维天有汉

那么刘邦为何定国号为汉呢?史料上对此没有直接的解释。据分析,大概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刘邦曾为“汉王”。

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十八个王,每个王统治一个小王国,他把刘邦封为汉王。因为刘邦王国的都城设在南郑,而南郑是秦时汉中郡的官署驻地。而汉中郡,又来源于汉水,所以刘邦的小王国就被定名为“汉”。

第二,“汉”字含义意为美。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心中颇为不悦,军师萧何劝他说:“《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诗经》云:“维天有汉。”天汉一词,是形容天上银河的。因为汉水与银河相似,所以被称为汉是很美的。刘邦一听,也就接受了。

在战国文字及秦朝小篆中,汉也是形容美的。

基于以上原因,“汉”这个字就在刘邦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当他称帝时,自然就想到用“汉”作为他王朝的名字。

3.从华夏到汉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由于强大的秦王朝威名远播,所以周边各族、各国都称中国人为“秦人”,直到汉代时仍有“秦人”之称。但秦朝毕竟短祚,比不上代之而起的汉王朝统治绵长,故而“秦人”实际上只是从“华夏”到“汉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最终成为汉族族称的不是“秦”,而是“汉”。

在汉族形成的过程中,司马迁及其《史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中整合华夏历史,宣扬大一统思想,崇尚统一,反对分裂,叙述了汉族形成的历史,树立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观念,影响极其深远。尽管司马迁还没有形成“汉族”的概念,他也未必会意识到这是为一个民族的形成而写的历史,但实际上他做了这个工作。

翻阅《史记》我们便会发现,“汉王”、“汉吏”、“汉将”、“汉兵”、“汉卒”等词比比皆是,但却不见“汉人”、“汉民”等称谓。其实,“汉人”、“汉民”等称谓始见于《汉书》。如汉武帝太初四年,“二师将军”李广利复征大宛,“闻宛城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宣帝建康中,魏相上书谏曰:“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

到了东汉,“汉人”、“汉民”等称谓已经是非常常见了。建武二十六年,“北单于惶恐,颇还所略汉人,以示善意”。明帝永平三年,“大人休莫霸复与汉人韩融等杀都末兄弟,自立为于阗王”。“永和六年,中郎将张耽大破乌桓,悉斩其渠帅,还得汉民。”

上述“汉人”、“汉民”无疑是指汉朝之人,也指在华夏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共同体。而这个民族共同体在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互市、战争的过程中,其民族意识逐渐得到强化。而“汉人”的族称含义也正是在“胡汉”、“夷汉”、“越汉”并称时凸显出来的。

两汉时期的“汉”具有双重含义,即朝代含义和族称含义,但族称含义并不明确。随着汉朝统治的终结,“汉人”一词中的朝代含义随之消失,其族称含义被确立。

可以说,“汉人”的族称含义是强盛稳定且持续长达四百年的汉帝国所留下强烈的心理和文化印记。

一个“流氓”创建的王朝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草根皇帝,他出身卑微,却能在风起云涌的秦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仅用了七年时间就统一了中国,开创了长达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

1.时势造英雄——一个“流氓”的壮志

刘邦在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混迹于市井的小混混,但他不甘心只做个脸朝黄士背朝天的农民。于是,他在30岁左右的时候怀着满怀壮志,参加了秦国基层地方小吏的考试。顺利通过考试后,刘邦当上了沛县城东泗水亭的亭长(管理十里以内的地方基层小吏),开始了他改变命运的尝试。

当刘邦抱着“大丈夫当若此”的鸿志混迹于市井时,秦王朝的统治,也正在急速走向崩溃。

为了给自己修建富丽堂皇的骊山陵,秦始皇大兴土木,除征用了大批能工巧匠外,还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刑徒(服刑的犯人)参与修陵。

公元前212年,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刑徒从沛县前往咸阳参加修筑始皇陵。但出发不久,刑徒们纷纷逃亡。刘邦自知失职,难逃一死,索性将囚徒全部释放。但有十多名壮士,坚决要求追随刘邦,与他一起逃亡。刘邦接受了他们。

此后,刘邦带着这一帮壮士逃到芒砀山区(今河南省永城东北地区)藏匿起来。消息传开后,丰沛一带的少年无赖和江湖豪侠,纷纷前往投奔。不久,刘邦周围便聚集了数百人。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轰轰烈烈的反秦大起义由此揭开序幕。刘邦闻信,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毅然决定率众响应。

刘邦的义举得到了丰沛一带江湖豪杰、地方官吏和父老乡绅的拥护。当地百姓纷纷参加义军,队伍迅速发展到二、三千人。刘邦遂被推为这支义军的统帅,号称“沛公”,从此走上了霸王之路。

2.楚汉之争

就在刘邦擎起大旗公开反对秦朝暴政的同时,由项梁、项羽叔侄率领的另外一支起义大军也在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起兵,并很快成为秦末农民起义的中坚力量。

为了加盟起义大军,刘邦率领自己的队伍投到了项羽的门下。

公元前208年9月,形势对起义军愈发有利,他们占领了秦统治中心咸阳,夺取政权的时机成熟了。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向咸阳进军,不久驻军霸上(今西安东南),秦王子婴在轵道(西安东)向刘邦投降,至此秦亡。

由于实力远逊于项羽,虽约定先入咸阳者称王,但刘邦还是听从樊哙、张良的建议,撤军回霸上,从而保存了实力。

刘邦撤出咸阳后,项羽则迅速地补充了刘邦权力真空的地区。项羽虽怀疑刘邦有帝王之志,但他既与刘邦立约,恐背负毁约之恶名,便以“巴、蜀亦关中地也”,乃封刘邦于巴、蜀、汉中三郡,为汉中王,定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刘邦又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合称“三秦”,企图通过他们控制关中,把刘邦压制在汉中巴蜀地区。

但是,刘邦“岂是池中物”!他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麻痹项羽,不久就重新占领了关中。项羽闻信,立即回师西征,想要消灭刘邦。为期四年的“楚汉之争”就此拉开帷幕。

经过三年的对峙,公元前203年,项羽与刘邦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今天的河南郑州市西郊一带)为界,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同年秋,形势朝着对汉军有利的方向发展,刘邦接受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撕毁了“以鸿沟为界”的协议,与项羽展开决战。

公元前203年12月,项羽被刘邦的大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项羽见大势已去,遂自刎身亡,楚汉之争至此结束。

3.刘邦即位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越王。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刘邦开始假意推辞,韩信等人劝说道:“大王虽出身微寒,但举义军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居功至伟,称帝实是众望所归。”刘邦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认为,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极大典,定国号为汉。

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也就是在此次宴席上,刘邦发表了史上著名的演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就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忌,所以他失败也是必然的。”刘邦的这番总结确有道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7月,刘邦由洛阳迁都长安。刘邦迁都长安是因为一个叫娄敬(因被赐姓刘,又称刘敬)的士卒的提醒,娄敬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该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迁都关中,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张良赞同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攻可出,退可守”。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很快就将都城迁到了长安。

4.无为而治

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以“文”治天下,他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刘邦还豁免徭役,“与民休息”,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释放奴婢,“兵皆罢归家”,从而解放了生产力,迅速恢复并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民心,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不仅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地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传承发扬有着重要的贡献。

到高祖刘邦末年时,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安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可以说他是汉始皇,是创造汉民族的人。他在汉初制订的政策,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还为以后“文景之治”的出现和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后之乱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长乐宫病死。刘邦死后,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女性悄然浮出水面。她就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吕雉。

1.吕后的悲惨遭遇

吕雉当初“下嫁”刘邦的时候,刘邦还只是小小的泗水亭长,生活并不富裕。吕雉亲率子女从事农桑针织,孝顺父母、养育儿女,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可称得上是一个贤惠的女人。

刘邦率众起义后,吕雉为夫所累,被官府关进大牢,历经磨难。后萧何多方周旋吕后终被释放出狱,出狱后就跟随刘邦四处辗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刘邦被拥立为沛公,吕雉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被尊称为吕夫人,等到刘邦攻入咸阳,被立为汉王,吕雉又晋级成了王妃。

但吕雉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楚汉战争的厮杀夺走了。在濉水之战中,吕雉被项羽俘虏,其间项羽把吕雉押到两军阵前,以烹杀吕后威胁刘邦,刘邦居然不为所动地说:“你爱杀就杀,悉听尊便。”刘邦对结发妻子生命的漠视,究竟是真的漠视妻子还是料定项羽不敢杀死吕雉,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但当时的吕雉内心里必定是心寒如冰,透骨冰凉。

在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吕雉一直被囚在楚军之中作人质,受尽折磨和凌辱,挣扎在生死边缘,心理受到了严重打击,也留下了多疑与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可能是因为这些悲惨的遭遇,造就了一个心地狭隘、阴狠毒辣的吕雉。

及至楚、汉罢兵言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项羽才将吕雉归还刘邦,对吕雉来说,真是恍如隔世。回到刘邦身边的吕雉,已三十有余,年老色衰。而此时,刘邦身边也有了史上著名的戚夫人。

2.糟糠之妻要上堂

刘邦称帝后,吕雉被封为皇后,他们的儿子刘盈被立为太子。吕雉虽被封为皇后,儿子为太子,但地位并不稳固。当时刘邦非常宠爱戚夫人,戚夫人曾几次建议刘邦废掉刘盈,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刘盈为人仁弱,并不讨刘邦喜欢,而如意却聪明伶俐,颇得刘邦的欢心。

在废立太子的事情上,刘邦虽欲改立如意,但无奈众臣反对,也只得暂时作罢。吕后深感自己的地位并不牢固,但她为人颇有谋略,除了极力拉拢朝中大臣之外,她还努力树立自己的威信。诛杀功臣韩信,便是吕后提高自己威望的“巅峰之作”。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吕后与萧何用计,诛杀韩信。同年三月,粱王彭越谋反,刘邦将其废为庶人、削职流放蜀地。途中遇吕后,吕后答应为他说情,将其带回咸阳。吕后却向刘邦说:“你把彭越放走,无异于放虎归山。”刘邦遂将其处死,并夷其三族。吕后杀韩信,诛彭越,为自己日后掌权作了充分准备。

以吕后之手除掉韩信,刘邦自然大喜过望。但是,这也是个危险的信号。为了阻止吕雉权力的进一步膨胀,防止她弄权,刘邦决定废掉刘盈。但是刘邦的图谋很快被吕后察觉,吕后遂向张良求教。此时,张良已经窥探出吕后的野心,但是也惧怕她,就辗转让太子请出了“商山四皓”作师傅。

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时,不禁大惊失色,问这四位德高望重的儒生:“我请你们多年,你们一直不来,现在为何来跟随太子?”商山四皓说:“陛下轻视儒士,我们义不受辱,躲起来了。现在太子仁厚,知书达理,我们愿意辅佐太子。”刘邦百感交集,他知道太子羽翼已丰,如果废了太子,不仅有可能生出宫闱之变,而且还有可能动摇大汉江山的根基。

废立太子失败后,刘邦立刻意识到了戚夫人母子处境的危险。事实上,刘邦早就将如意调到远离京城长安的地方,封为赵王。此外,他还派大将周昌到赵王封地当了相国,以期保护宠妃和爱子。弥留之际,听说樊哙要杀如意,刘邦马上派人去立斩樊哙。但刘邦为保护爱妃和爱子所做的一切,都随着刘邦的去世而变得徒劳无功。

3.最毒妇人心

刘邦归西后,吕后之子刘盈如愿做了皇帝,是为汉惠帝。儿子登基后,吕后就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她不仅毒杀了戚夫人之子如意,而且将戚夫人灌了哑药,熏聋耳朵,挖去眼珠,割去舌头,砍掉四肢,然后扔到茅坑里,称作“人彘”。

吕后的狠毒,连她的亲生儿子刘盈都无法接受,对母亲说:“这不是人做出来的事!我是你的儿子,我无颜再掌管天下了!”此后,万念俱灰的刘盈弃理朝政,吕后则名正言顺地掌握了朝中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