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叙
21006100000018

第18章 文盛武衰之两宋风云(3)

抗战派和投降派激烈争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还都东京抗金,还是放弃中原继续南逃?高宗采纳黄、汪的意见,准备南逃,但是遭到了李纲的强烈反对。李纲说天下精兵皆在西北,主张暂迁襄、邓,等两河之地稍稳,则回东京。宗泽到东京,整顿城市,稳定秩序,“物价市肆,渐同平时”,便上书请高宗“勿听奸邪”,请高宗回东京。但黄、汪等力劝高宗南逃,说“汴都蹂践之余,不可复处”,“东南财力富盛,足以待敌”。李纲前去面见高宗,说君子小人不可并立。高宗一面安慰李纲,一面却升任黄潜善为右相,与李纲并列相位。这就意味着,投降派占了上风,高宗已经决定罢李用黄。

不久,李纲被高宗罢黜,他的抗金措施也全部被废除。高宗和黄、汪等投降派控制了军政大权,作放弃中原逃往东南的准备。

3.不做亡国奴

北宋灭亡后,金朝未能有效地控制河北之地,河北、河东人民纷纷起兵抗金。一些北宋官员、将领也组织力量进行反抗,以图恢复宋朝的统治。

其中,王彦领导的八字军是河北抗金的主要力量。王彦受东京留守宗泽的派遣,到河北联络各支抗金武装。一些北宋末年反宋的农民起义军随即加入到抗金的队伍中来。而在金上京,被俘的宋人几乎占总人数的一半,他们“衔冤负屈,皆有叛亡之心”。散处河北、河东的各支抗金武装势力互通消息,彼此声援,并曾多次遣人至南宋朝廷“投表乞师”。

当时金兵往来真定、怀卫之间,正欲举兵进攻南宋,只有宗泽与北方义军奋战在抗金前线,阻止其南下,而朝廷“将相恬不为虑,不修武备”。甚至当各地义军力量壮大时,宋高宗竟以清剿盗贼为名,不准各地“勤王”,这也就无异于置义军于绝地。

宗泽悲愤而道:“自靖康后,两河州郡外无救援,内绝粮储。”及黄潜善、汪伯彦掌政,“方决策奉帝如东南,无复经制两河之意”。由于得不到高宗的支持,老将宗泽苦心经营的抗金力量及北方义军的抗金活动也无法继续维持。不久,宗泽含恨而死,北方义军也随之散去。“金人闻宗泽死,决计用兵”,两河一带失去了抵抗的力量,金军终于大举南下。

偏安一隅的小王朝

1.逃跑皇帝

1127年十月,高宗开始南逃,南宋小朝廷全部逃到扬州。这个逃跑的行动给了金人这样一个暗示:南宋王朝已决意放弃中原。

金朝得到高宗南逃的消息,遂于同年十二月再次南侵,向中原大举进兵。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九月,金军渡江,宋高宗即率臣僚仓皇出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随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再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镇海),后漂泊海上,逃到温州(今属浙江)。直至建炎四年夏,金军北撤后,高宗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

早在1129年七月,高宗就已把杭州升为临安府,作建都的打算。金兵退后,高宗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遂将临安定为南宋的都城。至此,东起淮水、西至秦岭的金宋战线,逐渐稳定下来。南宋王朝在临安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控制着半壁江山。

2.秦桧归来——金国的阴谋

高宗定都临安后,为形势所逼,不得不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但是,高宗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地屈膝妥协。

在靖康之难时,秦桧也被金军掳去,那他是如何返回南宋的呢?

有两套说辞,一套说辞是秦桧自己说的,意思就是他历经重重险阻,千里亡命跑回来的。另一种说法是秦桧已被金国收买为汉奸,此次回南宋就是促成和议。

第一种说法显然不成立,秦桧归宋路程有三千里之遥,他怎么能逾河越海而又不被金人觉察呢?秦桧自称是乘金人不备而逃回来的,那他怎么能做到携带家小及“囊橐”之财而逃回呢?

第二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秦桧回来并不是仅仅为了促成和议,因为之前高宗在奔逃的途中,曾多次遣使向金朝求和,但金人未应,所以金朝放秦桧回来,必然有更深的用意。

秦桧是铁杆的投降派,是投降主义坚定不移的践行者,所以无论宋金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金朝有秦桧这个“帮手”,都可以稳操胜券。

3.岳飞必死——一个王朝的悲剧

绍兴八年,金朝遣使至临安,竟要高宗跪拜受诏,纳表称臣。赵构竟冠冕堂皇地表示:“只要百姓能免于刀兵之苦,朕可以牺牲自己的体面来换取和平。”但是朝廷内外群情激奋,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赵构只好以徽宗守孝为由,由秦桧代其向金使行礼跪拜,接受金朝“国书”。

在赵构看来,父兄可以不归,中原故地可以不要,家国仇恨可以不计,但宋金和议万万不可不立。因此,在岳飞北伐到离故都汴梁仅45里的朱仙镇,金兵士气低下,北方义军风起云涌,金军统帅兀术准备弃城而逃时,赵构竟在一日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命岳飞撤军。收到诏命,岳飞悲愤交加,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河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宋高宗为何要在胜利在望的关头那么急切地召回岳飞呢?《宋史》对此事的交代比较含糊,或者可以说是史家在有意回避,因此后人对此作出了诸多猜测:有人说宋高宗为了屈膝投降,有人说宋高宗听信秦桧谗言,陷害忠良,甚至还有人说宋高宗因为阳痿而心理变态,嫉妒岳飞……

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岳飞在官升节度使之时,曾忘乎所以地说,本朝三十二岁而得节度使之人只有太祖一人!

岳飞说这话可能出于无意,但是他将自己与太祖相提并论,这就为后来被赐死提供了一条理论依据。

岳飞一心北伐,想着收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却多次犯上,惹得高宗心中颇为不快。高宗曾允诺将刘光世的军队交给他统帅,助其北伐,但是后来担心岳飞兵权过重,尾大不掉,欲食前言,便遣张浚前去探寻岳飞的想法。谁知岳飞一气之下,未等朝廷批复就以“未母亲守孝”为由径自回家了。岳飞一走,岳飞手下诸将“往往或效之”,岳家军成了一个无人管理的烂摊子。

在高宗看来,岳飞的举动无疑是在要挟朝廷,朝廷连连下诏让岳飞早日回军,岳飞一直推辞,甚至视而不理。后来岳飞虽然被人劝回,并向高宗道了歉,但是高宗对岳飞“僭越不尊”的印象却从此无法抹去。

当时有人上书高宗:“陛下在九重之中,又岂知诸将帅臣所统军马……且如泗州之兵,事无大小,则知有张俊;襄阳一军,则知有岳飞。一旦缓急之际,人皆各为其主,谁复知有陛下乎?”高宗心里会怎么想,将士只知有将不知有皇帝,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高宗心里不可能没有芥蒂。然而,就在这时岳飞为了北伐,不断奏请朝廷要求加兵。

高宗急忙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其班师。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绍兴十一年(1141年)八月,高宗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杀飞,始可和”。12月29日,岳飞以“莫须有”之罪被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三十九岁。

岳飞善战却不揣上意,精忠却为高宗所疑,以致英年殒命,含恨而终。这不仅仅是岳飞一个人的悲剧,也是赵宋王朝的悲剧。

南宋的灭亡

公元1141年,宋金双方达成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金册立赵构为皇帝,双方东以淮河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此后,宋金双方时战时和,南宋又相继与金订立了隆兴和议和嘉定和议。

南宋王朝用贿赂换取了苟安,就这样在吴侬软语中泡了一个多世纪。直到成吉思汗拉开射雕神弓,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宋王朝的烛火才开始在欲来的风雨中摇曳起来。

1.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同金受制于辽而最终灭辽一样,蒙古部族祖先也曾受金朝统治和压迫。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后,便开始了征战,尽管金国不是直接为成吉思汗所灭(成吉思汗在西夏灭亡前夕病死于六盘山军营),但他的第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准备向金国发起致命一击。

这时,南宋朝廷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联蒙抗金;另一派认为应该铭记唇亡齿寒的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训,援助金朝,以金为宋的藩屏。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建议宋蒙夹击金朝,朝中大臣多数赞同。理宗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之地归还宋朝。金哀宗得知后,便派皇族完颜阿虎前去宋朝和谈,说:“蒙古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也是为宋。”但是,宋朝拒绝与金朝和议,金朝如若累卵。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缢,金朝灭亡。宋将孟琪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理宗将金哀宗的遗骨供奉于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的在天之灵。

金朝灭亡,赵宋王朝似乎一雪“靖康之耻”,但是,喜不自禁的南宋统治者并没有看到北方那匹充满征服欲望的幽冥之狼。

2.引火烧身

蒙宋联手灭金之后,蒙古并未践约归还河南之地与南宋。宋理宗便意图于蒙古军撤出河南之机出兵,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光复中原。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以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占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错失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遭到了蒙古军的伏击,损失惨重,宋军随即全线败退。宋在此役中损失惨重,不仅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而且也为蒙古侵宋提供了借口。

端平二年(1235年),蒙军第一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锋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再一次挫败了渡江南下的蒙古军。而后,南宋军民又在名将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退蒙古军,迫使蒙古军不得不绕道四川进兵南宋。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合州之战死于军中。当时,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即刻撤军夺取大汗之位,贾似道借机遣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这样,南宋暂时赢得了喘息之机。

3.宁为玉碎

忽必烈夺取汗位后,即刻着手整顿军队,督造战船,积极准备灭宋。而南宋在此期间因政治腐败,使贾似道得以擅权,他网罗亲信,极力打击陷害有功将领。功勋卓著的将帅,或遭罢黜,或被治罪,致使将士离心,战备松弛,南宋因此坐失强兵固边的大好时机。

公元1267年,忽必烈出兵南宋重镇襄阳,是为襄樊之战。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随后,蒙古军顺江东下,直扑临安。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俘5岁的南宋小皇帝恭宗。后来,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又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

但元军对南宋残余势力穷追不舍,后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与元军展开决战,是为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极为惨烈,战后七日,海上浮尸十余万,山河为之变色。身在元营的文天祥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至此,大宋王朝的最后一点烛火彻底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