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来龙去脉:历代皇陵命运大揭密
21069200000014

第14章 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潦草的皇陵(1)

历代皇帝大都有生前营建陵墓的喜好,这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制度。但在唐朝,生前为自己建造陵墓的皇帝只有两人,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个是唐玄宗李隆基。两人有太多的相似点,都创造了盛世,都是前半生清明,后半生昏庸,都在女祸上翻了船。李世民把李氏江山葬送,李隆基把皇权丢失。但两人最大的不同当属在修建陵墓上,李世民修昭陵用了12年时间,日夜不断,金银财宝充斥着昭陵的每一个角落。而李隆基对自己的陵墓建设却漫不经心,直到他死后一年,泰陵才在他孙子手中草草了事。但其规模与地下排场仍是可观。泰陵可谓是最不被皇帝本人重视的一个皇帝陵墓,而关于它的故事却比任何皇帝的陵寝丰富。

李隆基的享乐主义

早在开元初期,李隆基发布制书(此时太上皇李旦还在世,按照双方约定的规矩,李隆基所发布的文件称为‘制’),强调“以厚葬为诫”,他说,近代以来,奢靡成风,大家互相效仿渐渐地变成一种传统。有的人家竟然为了厚葬先人而导致破产,这真是要不得的事。我准备给大家树立一个榜样。若有简葬者,先从我开始。

这是一段让人钦佩至极的话,在开元之初,它成为大唐帝国每个人的座右铭。能有开元盛世,这段话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李隆基此举并非是完全因为他的确想要从俭治国。口号人人会喊,落于实处你我皆难。李隆基的骨子里就有奢侈浪费的细胞,只不过唐王朝在刚经历了宫廷政变的洗礼后,必要有人站出来收拾这衰败。李隆基以李氏皇族最优秀的成员身份站了出来,力挽狂澜。这个时候,他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浪费。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有大臣建议李隆基修陵。李隆基同意了大臣的建议,该年十一月,他去拜谒父亲唐睿宗的桥陵。当拜谒完回去,远望东北天空中白雾冲天,仿佛一条巨龙正在腾飞。他内心十分高兴,随即一路往前走到巨龙腾飞的地方。一直到金栗山,目睹了岗峦像龙盘凤翔的模样,便对左右侍臣开玩笑似地说:“朕千秋之后,宜葬于此。”

但他回到宫中,此事就不提了。又有大臣提醒他,应该建造皇陵。开元十八年,李隆基宣布动工建陵,至763年竣工,长达33年之久。

可是,这33年的时间,李隆基真正花在泰陵身上的时间非常少。从开元十八年开始,此后二十多年未曾大兴土木。这并非说李隆基是出于对国计民生的考虑,而是他的享乐主义所致。

李隆基是逼父退位而登上皇位的,在其执政初期,可谓励精图治,忧国忧民。在他勤于治国,勇于开拓下,“开元盛世”之花盛开了。可随着这朵盛世之花盛开的还有李隆基的享乐之花。

李隆基绝对是个享乐主义的集大成者,这是史有定评的。这样的人根本不会想到以后的死,在这种人看来,“长生”是有的,既然有“长生”一说,为什么要为死做些不必要的准备呢?如果没有长生,人生得意需尽欢。人生本就苦长乐短,暂且今朝有酒今朝醉。

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李隆基整日沉醉在歌舞欢乐之中。贪生享乐,这就是李隆基的人生观。所以,他根本不会在泰陵上花费金钱和时间。他把所有的金钱和时间都花在酒池肉林上。当他沉浸在这种享受人生乐趣中时,安史之乱发生了。他跑到四川去继续享受人生,自然,营建泰陵的事迫不得已地被搁浅了。直到李隆基死时,金栗山的墓地依然是原来模样。

也就是说,李隆基虽然指定了自己的陵墓所在地,但他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修泰陵上。据史料记载,负责修建泰陵的官员向李隆基要人员时,李隆基却马马虎虎,后来干脆就不闻不问了,有时候还非常反感别人提他陵墓的事情。他对自己的事情都不热心,别人无论如何也提不起精神来。到后来,建造陵墓的事情干脆在玄宗一朝消失了。

因为不想死,或者说是怕死,所以不肯提也不想听到一切与死有关的事情。历史上说,唐朝皇帝只有两位皇帝在生前建造了自己的陵址,其中一位就是李隆基。这句话略有差池,李隆基只是选定了陵址,而并没有建造。真正为他建造的是他的孙子唐代宗。

后辈的匆忙

756年四月,李隆基以太上皇的身份死于西内。临死前,他留下遗书,“惟天鉴下,享年有期。”意思是说,苍天啊,你太公平了,无论我如何寻找灵丹和享乐,我终究会死掉的啊。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言也傻。临死前,他终于悟出了人不能长生不老的道理。人终有一死,谁都不能成仙。因此,对于“死”并不觉得可怕的他希望子孙能把他的后事办得漂亮一些。但是,他仍旧在遗嘱中强调,后事办得固然要漂亮,但不可浪费,一切以俭省为宜。

他在做白日梦,即使他想大操大办,当时的形势也不允许。安史之乱并没有平定,唐王朝只不过收复了长安洛阳而已。各地的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他的儿子本来就不孝顺,他之所以成为太上皇就是因为他儿子在他危急时刻擅自称帝而造成的。即使是孝顺,也不可能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营造太上皇的陵寝工程中来。

他死后的第十三天,他的儿子唐肃宗也死掉了。还好,唐肃宗及时的死掉了。不然,这位从他手中抢夺过皇位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替他修陵墓的。

唐代宗继位后,傻眼了许多天。因为在此非常时期,不但要平定安史之乱,还要给一个皇帝和一个太上皇修建寝陵。

可又不得不修,他只好在李隆基命定的金栗山上破土动工,可想而知,由于财力和时间的限制,墓地的营造要多潦草有多潦草。我们今天看到泰陵的卑小粗疏,原因就在于此。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三月,安史之乱平定,李隆重基已经死了七年。唐代宗这才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陵墓名曰“泰陵”。一个盛唐天子,一位风云人物,终于安息于冷清潦草的墓地,陪葬他的只有一座高力士坟墓。

高力士本不姓高,而姓冯,15岁那年,大概是在圣历初(公元698年)入宫,当时,李隆基为藩王,高力士见李隆基有帝王相,就“倾心附结”,后一生侍奉李隆基,相处五十多年。李隆基成为太上皇后,为李辅国所诬,长流巫州,他曾曰:“臣当死已久,天子哀怜至今,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可李辅国不许。宝应元年,遇赦返至郎州,闻讯并见二帝遗诏,北向痛哭,曰:“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宫,死有余恨”。悲痛呕血而死,卒年七十九岁。唐代宗赠高力士杨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高力士的墓离泰陵有1.5公里,在自己孤独的经受风吹雨打之时,倾心要望着泰陵,让我们感伤不断。唐玄宗在位44年,活到78岁,后妃如云,宰臣将相如雨,共生下30个儿子,29个女儿,而在死后却只有一座陪葬墓,这似乎是上天给他开的一个极大又极悲的玩笑,又似乎是给他所犯过错的一个最中肯的惩罚。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在他之前唐朝皇帝的陪葬墓,我们更会悲从中来。唐高祖李渊献陵有陪葬墓67座,李世民昭陵有陪葬墓167座,唐高宗乾陵有陪葬墓17座,即使是毫无功绩的唐睿宗的桥陵,其陪葬墓也有15座。与李隆基相比,以前帝王们还存留着当年的至尊王气,在众星捧月般的陪葬墓群里享受着天伦之乐,叙述着君臣之情,而泰陵仅高力士一个老头陪葬,李隆基真是太寂寞了。寂寞的让人无法忍受。

李隆基的葬礼是在孙子唐代宗主持下进行的,在泰陵玉册所刻的初溢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可见,对玄宗的“盖棺论定”,还是颇高的。但事实呢,所谓“大明”,只说对了一半,由明而昏,才是他一生走过的历程。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只有一个高力士陪伴的缘故。李隆基是个历史时机选出的皇帝,他经历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由此深刻地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他感到一生中真正与他荣辱与共、患难相依的只有高力士一人,于是,遗诏中只让高力士一人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