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来龙去脉:历代皇陵命运大揭密
21069200000007

第7章 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传说不等于真实(2)

扳倒井位于方城县县城东北15千米处。这里井泉从平地涌出,清澈甘甜。据说,刘秀北击新莽时,军士们曾路经此地,因时值盛夏,干渴难耐。刘秀见柳林间乱石中有泉水溢出,就命士兵掘石。只几锹下去,一股泉水喷涌而出。军士们饮过此水后士气倍增,北上后连连获捷。当地人得知这一消息后,便于此处掘井饮水。

刘秀称帝后御驾亲征,经过此地处,时夏四月,天气炎热。士兵皆汲水于井,但井水源源不断。刘秀称赞道:“井水如此清澈如涌,如井扳倒矣!”

于是,后人借光武帝之言,将此处更名为扳倒井,同时建了光武帝庙。关于刘秀的传说数不胜数,就如他的陵墓一样总被诸多传说所环绕一样。他给人间创造了清净,人间回报给他的是美丽动人而又温柔倍至的传说。

刘秀三十一岁称帝,在位三十三年,于中元二年(57年)二月崩,时年六十三岁。

盗墓者的传说

中国古代,盗墓活动如原上之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盗墓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为拥有财宝而进行的半公开甚至公开的盗掘。第二类是为了奔财而来的“个体”盗墓贼,虽然,他们力量很小,但其破坏性仍旧很大。

中国历史上的“个体”盗墓贼大都是无业游民。盗墓者通常是亲戚,因为若不是亲戚,就很有可能发生为侵吞所盗财宝而互相残杀的悲剧。古代笔记就记载过这样的事情:有三个盗墓贼,掘开一坟墓后获得了许多金银。其中两人要一人去买饭,此人将饭买回后,两人按照商量好的计划将此人推进悬崖。两人把财宝平分后,肚中饥饿,就把那人买的饭全吃掉了。还没有走回家,两人就毒发身亡。原来买饭之人也想独吞财宝,就在饭里下了药。三个人谁都没有得到财宝,都去见了阎王。

所以,盗墓者一般都不会跟朋友出去工作。正因此,盗墓者的盗墓技巧都是“家传秘方”,通常都是白天踩点,后半夜作业。作案时用嘴叼着小油灯,双手刨土,盗洞一般仅容一人通过即可。为了掩人耳目,盗墓贼通常会在踩点踩到的坟墓前盖房,然后从房内掘洞直达墓室;有的在墓旁边种瓜种菜,暗中从菜地挖洞入墓;略有头脑的盗墓者会在挖坟前在旁边开挖新坟,从新坟中挖直道进入。取得财物后,筑起新坟。他们这样做,给外人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正常葬埋仪式一样。

盗墓也是一项事业,只不过是被人骂祖宗的事业。许多盗墓者在盗墓前都要祷告一番,内容大致为:“家里太穷,吃不上饭了,借您钱用一用,他日在阴间见了您,定当奉还。”

可见,盗墓贼很幽默。既想偷盗又怕遭到报应,有点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意思。这也就是古墓屡屡被盗的原因,特别是皇帝陵墓,往往引得盗墓贼趋之若骛。刘秀原陵所在的邙山诸多帝陵和数以万计的古墓都被盗墓者盗过。而在董卓之前,大都是“个体”盗墓者光顾原陵。据说东汉末年,有个盗墓贼来到邙山,经过多方窥探,了解到原陵右侧铁谢村有个谢家磨坊,有一张丝箩可以帮助人打开刘秀坟。盗墓贼花尽了积蓄,买来丝箩。将分土剑往坟上一插,坐北面南,墓道赫然出现在眼前。

他又将丝箩往青石墓门上一挂,只听得一声响,宽厚而又雕刻着天龙、金狮的大门慢慢地打开了。盗墓贼小心翼翼地走进去,只见刘秀正坐灯下,聚精会神地看书。刘秀听见声响,抬头一望,看到了盗墓贼正毛骨悚然地站在那里,就问道:“啊,你来这里做什么?”

盗墓贼不好直说是来盗墓的,搓着手想了半天,才低声道:“卑人怕皇上久卧心闷,想开门送来分土剑,让您上去走走。”

刘秀望着他,沉思一会,指着身边的一个石凳:“嗯,那就把剑放那吧!”

盗墓贼极不情愿地放下分土剑正要退出墓道时,刘秀想了想,忽然道:“且慢,你来看朕,为答谢美意,送您一只盒子。且记,不出墓道,不能急于打开。”

盗墓贼顿时来了精神,接过宝盒转身就走。出了墓道,心想:皇帝赠物,贵如瑰宝,若要卖掉,平生定能荣华富贵。

心想之下,他就美滋滋地打开宝盒,猛听得一声响,一条金龙从盒子里飞出,顿时大雨倾盆,金龙盘旋片刻,就飞入天空无影踪了。盗墓贼吓得面如土色,每跟人谈起此事,都心有余悸。从此再也没人来挖掘过原陵。

即使是有关于冷森的盗墓传说,刘秀的模样都是温文儒雅的。原陵中的皇后阴丽华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一是漂亮,二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刘秀与阴丽华之间的感情久而弥坚,从人间一直延续到了地下,再加上与陵中另一位皇后郭圣通的悲欢离合,这位皇帝的痴情与仁厚之心,让人往往谈起来就心生崇敬。许多年后,他们的儿子汉明帝拜谒原陵,做了个一个美丽的梦,他梦见父母在陵畔漫步,恩爱之情一如自己从小就看熟的景象。从梦中醒来后,五十岁的汉明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泪流满面。

原陵不但有着壮志凌云的千古大帝刘秀,还有着一段美丽的爱情传说。

终究逃不出董卓的魔爪

先让我们把那些传说放在一边,虽然它们很优美动听,并且解释了我们至今无法解释的事情。但它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应该是这样的。

公元57年,刘秀死掉下葬,奕宏之子奕鲦是复土校尉,主管葬事,率人将土填入墓穴中,为这座陵墓服务的司空冯鲂被后来的汉明帝封为杨邑乡侯,食三百五十户。64年正月,阴丽华皇后病势,该年二月,和刘秀一起合葬于原陵。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第一个传说里,在那个传说中,汉明帝听了刘秀的话将其葬在了黄河里。可事实却是,汉明帝终究没有听刘秀的话。

在西汉时,由于各个帝王都倡导大国风范,所以皇帝陵墓奢华之极,而皇陵遭到盗掘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只有有汉文帝坚持薄葬,继任皇帝景帝依诏办理,所以西汉末年也只有霸陵保持完好。

刘秀崇尚节俭,主张简葬,生前他就下过诏:“现在建陵占地不要越过二、三顷,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让雨水排出就可以了。但愿朝代更替以后,我能与丘陇同体”。

在临终前,他不放心,又再次下遗诏强调:“我在世时无益于天下平民百姓,丧葬时应像文帝那样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作陪葬,要因山为陵,不起坟堆。各地刺史及其他官吏要忠于职守,不要来京奔丧,也不要派人递送吊唁奏章”。

但汉明帝却没有执行先父遗训,随葬宝物应有尽有,终被董卓盯上,进而挖开了原陵。所以曹丕才说:“原陵之掘,罪在明帝。”

汉明帝不仅仅在这上面浪费,每当正月、八月,他就率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重臣到原陵举行祭祖仪式,缅怀先帝功绩,寄托哀思,乞求先帝庇佑、恩赐。浩荡的祭拜队伍的确让刘秀才泉下难安。

正是由于建筑宏伟、陪葬珍宝奇物无数,原陵才在东汉末的董卓之乱中,被列为首先盗掘的帝陵。董卓对东汉的历史很是了解,所以,当他掌握军队后,就派出吕布挖遍了北邙山上的皇陵,无论西汉还是东汉。原陵就在这位军阀的无耻挖掘下,不但墓中宝藏一空,陵上建筑也遭到了毁坏。

我们现在见到的原陵已经不是真正的原陵了,它是宋代开宝六年(973年)重新整修的光武陵。所以,它才能给我们那么“蓊蔚峭拔”的形象。在陵园右侧,有光武帝祠庙一座,它的左前方竖宋代开宝六年“新修后汉光武帝庙碑”一座,由宋太中大夫苏德祥奏诏撰文,中散大夫孙崇望奉敕书丹。碑文主要是歌颂光武帝的英雄业绩。在祠殿左右两侧,还分别竖立着元、明、清、中华民国时期的四通石碑。记载着重修祠庙和原陵沿革的历史。由此,我们可以欣慰,虽然他被混蛋家伙董卓盗了,但后人却为它重新描画了一份干净的图景,供后人的后人景仰。

邙山:一部中国文明史

中原大地,黄河南岸,四百里巍巍邙山,像一道巨大屏风屏蔽着十三朝古都洛阳。北邙山,在洛河之北、黄河之南,地势高而不险,水流畅而不促。登临远眺,四外群山层迭,沟壑纵横,视野开阔而不散漫,景色鲜明而不纷繁。

它又是一座土山,是黄土高原的余脉,土层深厚,土质细密松软,渗水性能好,是人们埋骨正寝最理想的地方。

古语云: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世世代代,上自封建帝王、下至普通士人,甚至平民百姓,活着的时候,走南闯北,创业谋生,饱尝人间乐趣;死后,都想到邙山上寻求一席之地,作为自己的最后归宿。致使“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而洛河之南,地势高平,山水环绕,出入方便,自然也是墓葬的好地方。

北邙山东汉陵区有五个帝陵: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定陵、冲帝的怀陵、灵帝的文陵。东汉自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开国,下传11帝,历196年。诸帝之陵均在洛阳一带,惟献帝崩葬禅陵,在今河南焦作市。今日的北邙山上,高冢林立,无可计数。由于岁月日久和记载不详,加之历史地理位置的变迁,使后人对邙山冢墓的名称和位置说法不一。东汉五陵就是这样的情况。

当然,最有争议的就是刘秀的原陵了。如果较真,即使现在的东汉陵墓专家也不能肯定原陵到底在哪儿。一般人都认为,今天孟津县铁谢村黄河边上的刘秀坟就是它的真实所在。但也有人对它置疑,因为所存最早石碑为北宋初年“新修后汉光武帝庙碑”。有人认为碑文既言“新修”而不言“重修”,故此墓冢并非原陵。既然不是原陵,总该是点什么吧。有人就说,它应该是北魏祭祀河神的“方泽坛”。

那么原陵在哪里?又有人根据史书记载和地望地貌,加上一些出土墓志的描述,认为原陵就在洛阳城北4公里的盘龙冢。还有人引《三国志》资料,认为洛阳东北邙山顶刘家井大冢才是原陵。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既然没有更好的答案,我们暂且就以“刘秀坟”为原陵吧。原陵是一个标符,标示着中国最灿烂的北邙山文明,同时也是自唐以后洛阳被乱军骚扰后凋敝的见证。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刘秀原陵的真实所在,不是因为刘秀的故弄玄虚,而是因为世间的沧桑变迁在北邙山更为剧烈的缘故。但中国的北邙山文明是永远也无法抹杀掉的,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就在此建都,绵延不绝的中国文明由此在这里来开了帷幕,从次,洛阳成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之一。这里有太多的君王和皇帝号令天下,有数不清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各行各业的著名人物在这里震动着中原大地。

邙山上下,战国、秦、汉、曹魏、西晋、北魏、东魏、唐、后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显赫人物都在此长眠。把他们的名字排列起来,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古代史:殷王、东周诸王、东汉诸帝、蜀汉后主、曹魏诸帝、西晋诸帝、陈后主、唐明宗、南唐李后主、苏秦、吕不韦、夏侯婴、陈平、贾谊、班超、何进、关羽、石崇、羊祜、裴楷、狄仁杰、杜甫、石守信……

让人失声痛哭的是,洛阳的战乱让这些墓冢大都湮没不闻,即便是至今仍留有土丘的墓冢,也很难弄清墓主人的真实身份;至于早已夷为平地的那些墓冢,里面都是一群影响过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座北邙山就是一部中国人物表,而邙山上下的古墓冢,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在这部文明史上,刘秀的原陵挥洒出了它温柔与善良的文明,这是刘秀本人的美德,也是中国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