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撤退到土木堡,已是黄昏时分。大臣们建议,部队再前行二十里,到怀来城凭险拒守,以待援军。王振以千辆辎重未到为理由,坚持在土木堡等待,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舍。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就趁势包围土木堡。
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瓦刺军控制当地唯一水深——土木堡两侧的一条小河。明军人马断水两天,军心不稳。也先又施—计,派人送信王振,建议两军议和。王振误以为这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他急令部队往怀来城方向突围。这一下正中也先诱敌之计,明军离开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刺军从四面包围。明英宗在乱军中,由几名亲兵保护,几番突围不成,终于被也先生擒。王振在仓皇逃命时,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打死。明军没有了指挥中心,溃不成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施计要诀】
王,是国家、社团、机构、部门、宗派或帮会等社会组织的首领或核心人物,是组织展开集体行动的指挥调度中心,是组织发挥整体力量的枢纽或关键,如领头人的作用。
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世间大多数人怕当出头鸟,习惯随大流。因此一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少数关键人物。一旦关键人物不存在,便树倒猢狲散。所以,要消灭和瓦解一个组织,攻击的重心是它的首领和核心人物,一旦把他们击倒,组织就会群龙无首。要想摆平对手,首先在知道别人最需要什么,什么是他最关心,也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软肋”,只有抓住了别人的“软肋”,你才知道从何下“刀”,否则你的刀就伤不到别人的要害,达不到你需要的效果。用古人话说即“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擒贼擒王”演绎到现在,还有另层意思,就是办事要抓住关键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管理者无论办什么事,都要首先抓住本质的核心问题,才能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条理清楚。
三、以控胜——领导就该能控大局
瞒天过海
【原典金言】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计名阐释】
此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讲薛仁贵瞒着不愿渡海远征的唐太宗,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渡海的事。瞒天过海的关键在于一个“瞒”字。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此计中的“天”指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对象。要善于抓住“天”的弱点施谋设计。用“瞒”解除了“天”的威胁,“过海”也就不难了。
【妙用“瞒天过海”计】
薛仁贵瞒天子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率领3O万大军以平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皇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声称30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己独备。皇帝大喜,就率百官随这豪民老人来至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带着皇上走进室内,室内更是绣幔锦彩,被褥铺地。百官开始喝酒作乐,十分高兴。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做客,大军竟然已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老人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设计策划的。
借神佛之灵鼓舞士气
北宋年间,朝廷派能征善战的将军狄青领兵南征。当时朝廷中主和、妥协派势力颇强,狄青所部亦有些将领怯战,有的甚至散播谣言,说什么“梦见神人指示,宋兵南征必败”。军中不少有迷信思想的官兵尽皆惶然,笃信此次南征“凶多吉少,难操胜券”,一时军心涣散。狄青一再训说:我军乃正义之师,战必胜,攻必克。无奈官兵迷信思想极重,收效甚微。
为此,狄青和几员心腹大将十分忧虑。大军途经桂林,适逢大雨滂沱,一连数天,乌云蔽日,无法行军。此时军中谣言更厉害了,都说出师不利,天降凶雨,旨在回师……
这天黄昏,狄青带领几员偏将冒雨巡视,路经一座古庙,见冒雨进香占卜者不少,便进庙询问。庙中和尚说,都是因为此庙神佛灵验,有求必应,所以终年拜佛占卜者络绎不绝。
狄青听罢,心中顿生妙计。次日清晨,他全身披挂,领将士入庙拜佛,虔诚地供香跪拜后,便对将士们说:“本帅当众占卜一卦,欲知南征凶吉。”说毕,他请庙祝捧出百枚铜钱,说明一面涂红,一面涂黑,然后当众合掌祈祷:“狄青此次出兵南征,如能大获全胜,百枚铜钱当红面向上!”只见他将铜钱一掷,落地有声,果然尽皆红色。将士们惊异万分,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一时士气大振。狄青当即下令不准再动铜钱,以免冒犯神灵,同时让心腹将士取来一百枚长钉,把铜钱牢钉在地,然后对全军说道:“此战必胜,乃上天助我!待班师之日,再谢神取钱吧!”
第二天雨过天晴,宋军士气高昂,直压边境。两军对阵,宋军将士无不奋勇当先,所向披靡,直把安南入侵者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乖乖地立下降书,自称永不敢再犯大宋边境。
宋军班师回朝,狄青高兴地带领一班将校到古庙谢神还愿,拔钉取钱时,一位偏将忽然惊呼:“奇怪,奇怪!这百枚铜钱怎么两面皆是红色?
狄青哈哈大笑道:“此举绝非神灵,乃是本将军借神佛之灵,鼓士气也!”此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狄将军私下和几位心腹将士暗将铜钱两面都涂成红色,故弄玄虚,利用将士们的迷信心理,“瞒天过海”,化厌战情绪为勇战情绪,一鼓作气,战胜侵略军。
诸葛亮智收姜伯约
公元28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不久。蜀军顺利地进入祁山,夺得南安和安定两城,俘虏了魏军都督夏侯楙。在蜀军攻取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谷某县东)的时候,遇上了非同寻常的人物——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天水参军姜维。
“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孔明爱才,决心收服姜维。孔明“思之良久”,后来听说他的母亲居住在冀县,而他对母亲又非常孝顺,便派魏廷率军诈攻此城,迫使姜唯恐母亲有失而领兵驰援冀县,于是,孔明乘机将他围困在城中,然后施展了一系列的计谋。
首先,孔明料定夏侯楙不会劝降姜维,却故意给他衣服、鞍马,而不让人跟随,放他去“招安姜维”。在夏侯楙临行前,孔明说:“现在天水的姜维守着冀城,他派人带着书信来说:“只要驸马(指夏侯楙)在,我愿归降。”孔明使用这个假情报,其目的不在于争取夏侯楙而是为了蒙骗他,在他的心里先投下一个姜维已有投降西蜀之意的阴影。夏侯楙刚出蜀营,忽然有几人奔走,他们自称是:“冀县的百姓,现在被姜维献了城池,归顺诸葛亮,蜀将魏延到处放火,抢劫财物,我等只得弃家逃走,投上邽(县名,今甘肃省天水市)去。”在奔赴天水的路上,夏侯楙又碰到不少百姓携儿抱女而过,说的都同先前那几个人一样,他经不住这一连串情况的刺激,终于相信了姜维已经降顺蜀军的谣传。这时,天水的一些将领还没有亲身感受,都不相信真有此事,恰恰就在他们猜疑不定之际,蜀兵又来攻城,并且在火光中见姜维在城下挺枪勒马大叫:“请夏侯都督答话!”夏侯楙与太守马遵等都到城上,见姜维耀武扬威高声叫喊:“我为都督而降,都督为何背弃前言?”夏侯楙说:“你受魏恩,为何降蜀?有什么前言?”姜维回答说:“你写信叫我降蜀,怎么能这样说呢,你要脱身,却把我害了!我现在降蜀,封为上将,哪还有回到魏国的道理?”说完,就驱兵攻城,直到拂晓才退。在这事实面前,天水的将领们不得不相信姜维降蜀。其实,这又是孔明之计,他让部卒中相貌相似的假扮姜维攻城,就在这时,孔明引兵来攻冀县。冀县城中粮食缺乏,孔明又以粮草引诱姜维出城抢粮,而派魏延偷袭冀县。姜维失城后单枪匹马逃奔天水城下时,被太守马遵下令用乱箭射回,当姜维奔上邽城时,城上的将领便大骂:“叛国贼,还敢来劫我的城池!”于是又送给姜维一阵乱箭,姜维有口难辩,不由仰天长叹,他孤掌难鸣,人困马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最后只好向孔明投降。
姜维来降,他不由得向孔明跪了下去,孔明把他扶起来,请他坐下,跟他谈起军国大事,越谈越亲,彼此都觉得遇到了知己。孔明还向后主刘禅推荐,拜姜维为奉义将军,封当阳亭候。这时姜维才二十七岁。和孔明初出茅庐时一般大小。
诸葛亮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瞒天过海”之计收下了姜维。他有了本地人姜维相助,占领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所属各县,凉州的边防从此更巩固了。
太史慈请救兵
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孔融被敌人困于城内,小将太史慈准备冲破封锁示请救兵。
太史慈没有强行杀出重围,却带着两个骑兵,带上弓箭和箭靶,开门出城。城里兵士和城外敌人看见了,都大为吃惊。然而太史慈却牵马走进城边堑壕里,插好了靶,练习射箭。射完箭就回城。第二天又照样去练箭,围城的敌人有的起来看,有的躺着不动。第三天、第四天他仍然照样去,围城的敌人就不再理会。第五天,太史慈吃饱饭,收拾好行装,像几天前一样走出城门。出敌不意之时,他突然跨上马背,挥动马鞭,像箭一样冲出敌人的包围,等到敌人发觉,他已经去远了。
李忱的皇帝之路
唐宣宗李忱通过对“瞒天过海”故事的精彩演绎,从而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还成功地谋取了皇位。由于当时在位的唐武宗李炎生性残暴、多疑,一直视自己的皇叔李忱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找机会将其谋害,以便自己能够稳居皇位。李忱对此一向是心知肚明,于是便装疯卖傻,甚至不惜被人禁闭在厕所中饮食起居。他的这种“傻态”、“傻相”,不仅瞒过了唐武宗李炎,而且也瞒过了皇亲国戚以及满朝文武大臣。就在李忱被关禁闭厕所期间,有一位名叫仇公武的宦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表面上请示唐武宗李炎降旨将李忱杀掉,背地里却用粪车将李忱转移到自己的家中安置。数年后,唐武宗李炎驾崩,王公大臣同朝共议新皇人选。朝廷之内,宦官实力远远超过文武百官的实力,在仇公武的力荐之下,文武百官慑于宦党的压力,不得不拥戴“傻子”李忱登基称帝,这便是唐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宣宗”。就在满朝文武及宦官弹冠相庆(他们认为:李忱只不过是“傀儡皇帝”,轻易而举便能够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时候,李忱却一反常态、判若两人,不仅处理朝政精明、干练,而且颇具威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位看似“软弱无能”的“傻子皇帝”竟然亲手搬掉了朝纲独掌、大权独揽的宰相李德裕,并弹压与整肃了大唐王朝自太宗李世民以来形成的宦官干政的局面,从而成为唐王朝为数不多的“英主”和“明君”。也就是说,李忱在继位之前的“傻态”和“傻相”完全是装出来的,就是通过了自己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以及“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为人处事方式,瞒过了天下所有人的眼睛,终于迎来了自己登上皇位的“出头”日子。
【施计要诀】
“瞒天过海”用在“管理老板”上,就是巧妙地利用老板(上司)的风格习惯(心理行为惯性),示假隐真,悄悄进行职场行动,只有确定后才向领导坦白公布,结领导一个意外的惊喜,当你的表现比领导预想中还好时,他一定更加赏识你。
“瞒天过海”用在“管理员工”上,就是领导层做决策时,先不要让员工知道,等到问题得以解决,再宣布真相。“瞒天过海”用在“对手竞争“中,现代竞争如此激烈,很多的时候,都需要我们以“神龙不见首尾”之势,瞒天过海,占领优势地位,等对手意识到境况改变时,已悔之晚矣!
“瞒天过海”用在经营赚钱,其技巧和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将你赚钱的企图隐藏在明显的事物中,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一般人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往往不会怀疑,此计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一错觉,来掩盖自己的真正意图。这“瞒天过海”之计,是最常见的,也是用得最多的。正因为如此,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而使各商家在销售中容易实施,达到其推销产品、推销自己,占领市场的真实目的。
四、以威胜——做领导没威严怎么行
杀一儆百
【原典金言】
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计名阐释】
本计出自《汉书·尹翁归传》。“杀一儆百”能够更好的为自己树立威信,一旦威信建立起来了,就会对一些当权者产生威慑感。俗话说,杀鸡给猴看。这是一句经验之谈,当领导的威风是杀出来的。所以,大凡初做领导的人都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无非是杀鸡儆猴,树立做领导的威风。当然,做领导除威风八面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立威措施,把威严贯于管理之中才能威得久,威得大。在众人面前斥责某位部属,其他的部属亦会引以为戒。其意并非真的处罚一百人,而是藉由处置一人来使他人反省。
【妙用“杀一儆百”计】
雍正“借题发挥”
雍正元年七月,雍正偶然间发现一本文书中丢落了一个字,于是把大臣们都找来,大发一通议论说:“你们不要以为小事就可以疏忽。抄写漏字虽然是中书(文书官员)的事情,但如果你们肯用心细问的话,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而如果大学士把责任推给学士,学士推给侍读,侍读再推给中书,那么朕也可以把过错都推给大学士。类似这样的小错不断,就会让天下的人都怀疑朕和大学士平时连奏折都不看,这还了得?”
同年九月初五,雍正参加一次祭祀活动,无意中发现端门前新设立的更衣账房内油气蒸熏,气味难闻。于是龙颜大怒,斥令主管工部的廉亲王允祥以及工部侍郎、郎中等人在太庙前跪了整整一夜。
雍正二年四月一天,雍正升殿,见到刑部官员李建勋、罗檀在群臣还没有落座的时候,也不行礼就坐下了,顿时下令将李、罗两人拿交刑部问罪。并告诫百官说:“朕见这几年上朝的礼节执行得很松弛,我父亲康熙并不是不知道,但都很包容,因此监察官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这些当作常事,不认真去管。我即位以来,看到这些现象很多,这是个不好的苗头,必须狠抓。今后如果再有类似的失礼事情发生,我就要杀了这两个人了,到时候可别说是我要杀人,而是你们杀了他俩。”
刘章威震吕氏家族
朱虚侯刘章年方二十,是个血气方刚的男子,常常为刘氏大权旁落而愤恨不平。
一次刘章侍奉吕后宴饮,吕后让刘章当酒令官。刘章请求说:“臣是将门之后,请允许能按军法行酒令。”
“可以。”吕后说。
当宴会达到高潮的时候,刘章献上饮酒时欣赏的歌舞。
过了一会儿,刘章说:“我想为太后唱一首耕田歌,可以吗?”
吕后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笑着说:“我想你父亲可能懂得种田,你一生下来就十分娇贵,怎么会懂种田呢?”
“我懂。”刘章说。
“那你就唱给我听听。”吕后微笑着说。
刘章说:“深耕密种,留苗散疏,非其同类,锄而去之。”
吕后默然不语。没过多久,吕氏家族中有一个人喝醉后,逃离了酒席,刘章赶忙追上去,用剑把他杀了,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说:“有一个人逃酒,臣按军法已经把他杀了。”吕后和左右大臣都很吃惊。既然已经准许按军法行酒,就无法加罪刘章,酒宴也因此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