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脚下的远方
21113100000031

第31章 故乡行吟(2)

沈阳的广场也大。广场特别像一个城市的胸怀。如果一个很大的城市,却只有鸡零狗碎几个小广场,真的就像一个大人物却长了小心眼儿,与之接触是很难受的。而一个小城,若能有个像样的广场,便会给人以襟怀坦白心胸开阔的感觉。这方面,沈阳一点也不小心眼儿。沈河区的市府广场,和平区的和平广场,大东区的大东广场,铁西区的铁西广场,浑南新区的世纪广场,东陵区的世博园广场,皇姑区的怒江广场、九一八广场,以及青年大街所穿过的夏宫广场等,规模之大都展示着沈阳的心胸之大。连着这些大广场的条条大路,及与之相连的无数小路呢,当然就是城市的大小血管了。沈阳的条条血管是健壮的,甚至比许多城市都显得格外的健壮。但大心胸和壮血管所通联着的这座大城市,雕塑却不多。大,显示的是性格和气派,雕塑标志的却是文化水平。市府广场的太阳鸟是标志沈阳有多少年历史的一座碑,不算雕塑;和平广场的东北解放纪念碑,更是碑;夏宫广场立的那也是一座有关体育方面的碑;只中山广场有一座毛泽东带领广大工农兵闹革命的群体雕塑,还是歌颂文化大革命的。有些真正的艺术雕塑多在一些公园的角落里,且很小。唯有世纪广场和九一八广场矗立的那几座比较雄伟像样的雕塑,算是没让外人抓住沈阳没文化的把柄儿。这方面有点令人费解,沈阳有全国著名的鲁迅美术学院,为什么没多少雕塑呢?有一个美术馆也很不像样。沈阳有著名的音乐学院,为什么没有一座音乐堂呢?沈阳城里还有一个著名的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和著名的芭蕾舞剧团,以及许多省都不可与之比的大量国宝级书画,可是偌大市府广场边上那座辽宁大剧院,连同与它连体的辽宁博物馆,都显得小而不相匹配。所以,2006年新建成的世界园艺博览园里,增添了一道浓缩了辽宁省,也浓缩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景观雕塑群,多少为沈阳争回了一些文化方面的面子。但是它们都坐落在山林里,市民们想看看,还需走不近的路。文化方面,倒是二人转这种田野路边“死不了”草样粗俗的民间艺术,在沈阳城里竟有四座天天观众爆满的剧场,尤其是著名的刘老根大舞台。这就是极具东北人文化性格的沈阳平民百姓的文化趣味所至。二人转这种大粗大俗大起大落热热烈烈活活泼泼的艺术品种,在沈阳是永远也死不了,也永远也雅不起来的。真要让它大雅起来,大概也就离死不远了。文化方面最能给沈阳争面子的,要算故宫、北陵和东陵,这是属于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经联合国认定的。

被东北二人转和沈阳评剧滋润大的沈阳人,曾被日本侵略者统治过14年,一说到日本,老老少少定会一口一个小日本或一口一个小鬼子,那口气完全是与当年日本关东军一口一个大日本大日本的口气,截然对立。沈阳人现在对日本鬼子,仍恨之入骨。每年九月十八日夜晚九点多,全城行驶的所有汽车火车都要同时鸣笛,以示不忘日本侵略的国耻。这些言行连同建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地(柳条湖)那座残历碑雕塑,是最见沈阳人思想的精彩一笔。还因沈阳故宫是大清开国皇帝入关前住的地方,加上建国后许多年,沈阳乃至辽宁,一直是重工业基地而成了共和国的长子,所以沈阳人便下意识在习惯的大东北之称后面,又叫出“辽老大”和“大沈阳”的说法。除前面说过的大之外,沈阳的飞机制造业、机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军工制造业、出版业等等,都大得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现在南方许多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内在质量和水平,都大大名列前茅了,但人家并不嘴上大咧咧地说大。沈阳故宫里挂着乾隆皇帝“紫气东来”御笔题匾的凤凰楼,三百多年前曾是全城的制高点,但现在,它若仍强调自己当年是沈阳的制高点,那不就是自高自大吗。沈阳不自高自大,她正在修地下铁路,开始谦逊含蓄而深刻地发展自己呢。

为沈河正名

因沈阳地铁通车,才子皇帝乾隆的《盛京赋》,在沈阳火了起来,不能说一时洛阳纸贵,起码晚报日报等大小报纸因此多受许多关注。我就是在报上读了此赋及相关报道,才特意乘地铁,到中街站看了堂皇的铜雕赋文的。盛世的皇帝,倾情歌颂自己和祖宗的功业,及其建功立业的山川风物,再自然不过了。说实话,从文学角度,我并不喜欢此篇过于铺陈甚至琐碎罗列且晦涩难懂的长赋,但因在其歌颂过的大清陪都生活了三十五年的感情驱使,我又特意重到故宫及浑河等赋中认真歌颂过的地方看了一番。看来看去却心血来潮,忽然想要为乾隆爷提到的浑河正一正名。赋中有言,“浑河为带,兴京为襟”,又有言,“于铄盛京,维沈之阳”。由此连带着推演一番,可知盛京即沈阳,浑河即古沈水。

皇帝们是最讲名正言顺的,凡事名不正则言不顺。当年的盛京现已叫沈阳了,而且古时也叫过沈阳,那么,使沈阳得名的沈水,如今为何还叫浑河啊?这无论如何也别扭,不仅言不顺,也名不符实。她应该叫沈河。沈阳市的沈河区,不就紧挨着浑河嘛。沈河区名由何而来,我认为一定是从前的浑河叫过沈河。即使从前没叫过,现在改叫沈河也是应该的。从感情上讲,黄河,辽河,沈河--中国的母亲河,辽宁的母亲河,沈阳的母亲河,这样一排列,何等气派!

地名事名和人名物名,哪个不可以改?古往今来,谁不想按自己意愿改改自己赖以生存的地名儿啊。韩国首都由汉城改首尔就没几天。沈阳和浑河之名也都是改来改去至此的。清太宗皇太极没入主中原以前,在关外称王,改沈阳为盛京。入关称皇后,又将陪都盛京改为“奉天”,表“奉天承运”之意。再早的沈阳也不叫沈阳。元代时重建被蒙古大军摧毁的“沈洲”后,划归辽阳所辖,叫“沈阳路”,后又将沈洲和辽阳合并,取沈洲和辽阳各一字,称沈阳军民总管府。沈阳作为行政区划的地名出现于史料,是元贞二年,已有702年历史。还有一说,沈阳由来于沈水之阳,这理由甚至比辽沈合并说更充分。那么,沈水该是哪条水呢?沈洲名自唐代,沿用到金末,那么沈洲所傍的那条河便该是沈水。

辽阳之名与辽河有关。汉代的辽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而曰辽阳。小辽水即浑河辽阳段。沈阳之名与沈水有关,这已无疑。史书记载,浑河原来是在沈阳北边的,即现今的新乐遗址北,其改道城南的最晚时间,可推断至金代或元代元贞二年之前。那一时期,《辽史》《金史》《元史》多有沈洲发水记载,而从元贞二年则出现了“沈阳”这一名称的记载。因此可以推断,原来在新乐遗址北,后来改道城南的浑河,就是使沈阳得名的沈水。有资料表明,沈水一名最早见于《元一统志》:“(浑河)旧称沈水,水势湍急,沙土混流,故名浑河。”明代的《辽东志》《全辽志》并称“浑河即古沈水”。后又有史料称五里河(浑河支流)即小沈水。

由此看来,浑河即古沈水无疑。至于沈洲的沈字因何而来,还无据可查,但对于本文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汉语里,河和水是通意的。《黄河大合唱》中那句“黄水奔流向东方”就等于“黄河奔流向东方”的意思。那么,我们现今生活着的历史名城叫着沈阳,她的著名中心区又叫着沈河区,而她的母亲河为什么却还叫着浑河啊?这名不正言不顺啊!

从前这样叫我没什么想法,因那时我看到的浑河,确实是浑浊不堪的,一定比古时要浑得严重,因为除了泥沙混流之外,工业和现代城市废水把她污染得臭气熏天,惨不忍睹,河道也窄堵不堪,淤泥虽臭却连肥料都不能做,河中鱼虾已被污染得吃了可以中毒。那时如叫沈河,我倒恨不得呼吁改叫浑河的。而今,每到绿草连天碧波荡漾树木成荫的五里河公园野餐或河上荡舟时,我便激动地想,沈阳的儿女们,为什么不为自己的母亲河正正名啊?她的原名,也就是真名,是叫沈河的!

沈阳的儿女们,我们有责任让外人知道,沈阳的母亲河本是清清的沈河,而不是污脏的浑河。这样正了名,才名符其实。

辽宁在海边

最近我才忽然意识到,辽宁是在海边的。说来有些不可思议,辽宁有2100公里的海岸线,本来就是在海边的,看看地图便可一目了然的事,一个在辽宁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公务人员,竟没意识到辽宁在海边,这可能吗?吃惊的同时我反思了一下,自己是非常爱看地图的啊,卧室贴着地图,办公室也贴着地图,出差也好带本地图册子,怎么就熟视无睹没去意识这个问题呢?在辽宁工作了三十多年,竟然没去想辽宁在哪里,的确不可思议。

现在认真思议一下,说一点没想过辽宁在哪里,也有点冤枉自己,倒是常常想到是在东北。我敢说,没想到辽宁在海边的人绝不光我自己,省内外都有不少,更有甚者,有个著名作家朋友曾以为辽宁的省会是长春,你说他怎么会想到辽宁在海边吧!因工作关系,我与外省人接触很多,他们总是把我看成东北人那种眼神儿的提醒,还有我出生在黑龙江,工作后到吉林,最后落脚在辽宁的经历,心中便自然生成一个大东北情结。东南西北的朋友们模糊地看待我是东北人或是东北的辽宁人,而我自己也只模糊地意识到自己是辽宁的东北人。而东北人的东北情结里,是潜藏有一个阴影的,这阴影是东北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曾遭受了太多的不幸,尤其是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等残酷的外来侵略,使东北人骨子里生成一股抗劲儿,抗俄、抗日、抗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新中国更使东北人因抗而得胜的这股劲儿,膨胀定型。但东北人扬眉吐气挺硬腰杆绝不允许外国人入侵的信念,随新中国的强大而牢牢树起的同时,也潜伏下与闭关锁国思想十分合拍的阴影。这阴影,越到后来便越不可避免地遮挡了自己的眼光,对外部世界的一切,都抱以防和抗的心态,这就必然把心思往内地用得多。而改革开放,主要是对外,学习和引进国外的一切先进东西,包括观念、技术和资金,同时输出我们自己的精神和物质成果。这就需要大大地转变眼光,眼光一变,再看自己所在的位置时,自然就不同了。近几年,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澎湃热潮中,辽宁人的观念急剧变化着,改革开放意识越来越和较早转变观念的东南沿海地区同步调了。于是,辽宁在海边,这一古已有之的常识性提法,才忽然又新鲜而响亮起来。

辽宁在海边,这的确是个常识。忽视多年的常识一旦被重新喊响的时候,其警醒作用非同小可。现在,辽宁在我心中,已是两千多公里翻卷着千堆万堆雪浪花的海岸线啦,也成了一条使我们辽宁人精神振奋的生命线。这条美丽的生命线上,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入海口,第一颗珍珠是曾经受过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丹东市。这座英雄城所辖的东港,正在黄海岸边兴建面向世界的深水大港。从东港沿黄海海岸线往南,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每天都以东北亚最大的港口名城迎送着世界各国的巨轮。从大连的旅顺口沿渤海海岸线向北转折,又一颗渤海明珠营口,格外耀眼,这个古来闻名天下的药材集散港,如今已向各种重工业产品的进出口大港迈出了大大的一步。与营口只辽河一水之隔的石油城和稻米之乡盘锦,也是临海的,盘锦沿海有绵延数十里的红海滩奇观和吸引丹顶鹤等各种珍奇鸟类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从辽河入海口沿渤海北部湾绕一个弧形,渤海西南岸又有一个著名的英雄城市锦州,新中国建立前夜的辽沈大战,最后决胜于此城。眼下,新世纪辽沈振兴的大战,仍在这个锦绣之州进行,捷报频传。从锦州沿海南行不远便是港口城市葫芦岛。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就在治国方略中提出在该岛建世界意义的港口重镇,这目标今天已成事实。如今环渤海沿线这五大亮点,已通过水陆两线,组合成一条强大的东北沿海经济带了,分外令人瞩目。

前天清晨,我在营口远眺辽河入海处,鲜红的曙色把辽河和渤海融为壮观的一体,那雄浑的景象,不由得让我想到唐朝诗人沈全期到辽宁写下的《关山月》诗:“汉月生辽海,朦胧出半晖……将军听晓角,战马欲南归。”开首这句“汉月生辽海”说明,辽宁自古就以辽海作为地理称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辽宁人重提自己的辽海文化符号,而不再固守辽河文化之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我反思自己的同时,也怀着喜悦的心情提醒东南西北的朋友们周知,我们辽宁,是在海边的!

大海与山连

冼星海有首歌,头一句便唱道:“山连着海,海连着山--”那气势,立刻叫人心生崇高与向往。这歌抒的是豪迈的政治之情,我却每唱先想到大连这座城市。大--连,不就是--大海与山相连--的简缩之称嘛!但大海与山相连的地方不少,唯独大连得此美名,定有许多缘由的。我不想翻故纸堆寻她的文化之根,论证大连名字的由来,只是感情用事甚至有点牵强附会地说说,大连在我眼中的自然形象。

大连尖尖地深入渤海与黄海交融处,坐落在长白山余脉的最末端,既是一座水城,又是一座山城。她所处的水,是阔大的内海之水,少有海啸及台风等大天灾。她所在的山,虽属著名的大山脉,但是余脉的末端,不高不陡不窝风不积水。海里潮起潮落,有多少水也进不了大连城里泛滥,大连城里有多少多余的水,却都可顺顺当当入海--海量是比河量及山量永远不成比例大的,所以大连城里的水也就成不了灾。大连的山植被茂密,自然又是一座树城。树益鸟,益动物,更益人。因为大连山和水和树和风都有,且又互相帮助相互制约,所以既成不了南京、西安那样的火炉之城,也成不了重庆、武汉那样的火炉加水患之城。她四季不冷不热,其余的,除了美,就是好。她的美好,是天然的,因而大连就成了一座自然的,太平的,开放的,美得让人放心的森林大公园。当然,越是美的地方越会让有雄心包括有野心的人动心。当年,沙俄帝国老毛子,和日本鬼子,都来大连逞威,那也是大连的美使他们这类大野心家,动了野心的。